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史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学术史述论
  • 关长龙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571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史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 论 学术诠真1

第一章 先秦儒学21

第一节 三代之衰与儒学之兴21

一 “绝地天通”与巫、史的兴起21

二 轴心时代的学术自觉30

三 因巫史以入德35

第二节 孔子的儒学44

一 儒与孔子之道44

二 儒道觉解的理性模式——“德”48

三 进德归道之路径54

第三节 儒学践履的展开与异化64

一 心性明觉的展开67

二 数理格致的展开72

三 儒学践履的异化79

第二章 两汉经学87

第一节 经学的兴起与儒学的重建87

一 六艺内涵的转变87

二从《六艺略》说起93

三 大一统王朝的学术张力97

第二节 董仲舒的经学体用论103

一 德业新诠,揭天人之合一103

二 因经入道,倡奉天而法古109

第三节 经学之异化114

一 六经注我——微言大义的谶纬化115

二 我注六经——章句训诂的主潮化129

三 经学异化之“名教”138

第三章 魏晋玄学143

第一节“名教”之反动143

第二节 王弼的玄学体用论150

第三节 自然名教的悲壮命运153

一 玄学由经世失利到修身失利153

二 玄学本根的再索解:无?有?不管它?160

第四章 隋唐佛学165

第一节 人性真谛的“方外”寻求165

一 佛教原始166

二 佛教东传171

第二节 智?的佛性论176

一 德业模式——实相177

二 进德路径——止观181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方外”界定的不足184

一 佛教的中国化184

二“方内”世界的反戈之击188

第五章 宋代理学193

第一节 下层空间的相对自由与道学思潮的振起193

一 上层空间的“破旧”之道:能行世而不能立体194

二 下层空间的“创新”之道:能立体而不能行世196

第二节 二程的理本论201

一 天理本体论201

二 敬知双行205

第三节“世及制”君权的贻害211

一 理学初起时的道势关系:以程颐为例211

二 理学传播期的道势关系:以朱熹为例217

三 理学正统化时的道势关系222

第六章 金元“道”学229

第一节 灵肉之缘的永恒珍惜及其适应的背景229

一“仙”之本义所示现的背景意义229

二 内丹学的振起234

三 金元社会的特殊性与全真道的出现238

第二节 陈致虚的性命说243

一 明性243

二 修命247

第三节“道真”的末流化与方外转移251

第七章 明代心学255

第一节 近世转化的逆流:专制的强化255

一 士人政治萌芽的扼杀255

二 假冒的程朱理学260

三 中国学术传统的消解263

第二节 王阳明的心本论270

一 龙场悟道与“心即理”270

二“致良知”,工夫275

第三节 理欲杂糅与人性的末流化281

一 格致的内倾与心学的困境281

二 士人心态的变异与士人精神的式微288

三 心学之反动292

第八章 清代朴学296

第一节 朴学发生的背景分析296

一 格致精神的异化与科学理性的发展297

二 学术钳制下士人精力的无奈渲泄301

第二节 戴震的朴学理论306

一 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其语言308

二 考据之方法315

三 考据之源318

第三节:科学格致的“底线”及其边缘化325

一 朴学的“世内桃源”325

二 本体失落的遗憾335

第九章 近代西学342

第一节 西学原始342

一 自由——源自理性精神的科学法则343

二 平等——源自民主精神的社会法则347

三 博爱——源自基督精神的信仰法则351

第二节 中学对西学的融摄356

一 王政衰微与西学东渐357

二 康有为的“新学”365

三 新文化的科学启蒙374

第三节 传统格致精神的回归388

一 西学的现代整合389

二 国学的现代整合400

三 儒学本体的新观察406

引用书版本目录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