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2222486.jpg)
- 李德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508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6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13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6
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21
七、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25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2
概说32
一、哲学与科学32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33
第一节 气一元论35
一、气的基本概念36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39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3
第二节 阴阳学说49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5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9
第三节 五行学说7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7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7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8
第四节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91
一、思维的概念91
二、思维的类型和工具91
三、思维的形式和方法92
四、中医学的主要思维形式95
五、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概念的特征102
第二章 脏象学说105
概说105
一、脏象的概念105
二、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105
三、脏象学说的特点106
第一节 五脏107
一、心(附:心包络)107
二、肺117
三、脾122
四、肝126
五、肾(附:命门)133
第二节 六腑141
一、胆141
二、胃144
三、小肠146
四、大肠147
五、膀胱148
六、三焦149
第三节 奇恒之腑151
一、脑152
二、髓155
三、胞宫(附:精室)156
第四节 形体官窍159
一、形体159
二、官窍165
三、五脏外华17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7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79
二、腑与脏之间的关系187
三、脏与腑的关系188
第六节 人体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192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192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195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196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197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198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199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学说202
概说202
一、气血精津液学说的含义202
二、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02
三、气血精津液与阴阳的关系203
四、气血与精津液的关系203
五、气与血的关系203
第一节 气(人气)204
一、人气(人体之气)的概念204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208
三、人体之气的功能212
四、人体之气的运动217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219
第二节 血228
一、血的基本概念228
二、血的生成229
三、血的循行231
四、血的生理功能233
第三节 精234
一、精的基本概念234
二、精的生成235
三、精的生理功能236
第四节 津液23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237
二、津液的代谢238
三、津液的功能240
四、五脏化液240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242
一、气与血的关系242
二、气与精的关系243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243
四、血与精的关系244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245
第四章 经络学说247
概说247
一、经络学说的概念247
二、经络学说的内容247
三、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47
四、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248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248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248
二、经脉和络脉的关系249
三、经络系统2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251
一、十二经脉的概念251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251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252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253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256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257
第三节 奇经八脉27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273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273
三、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及其生理功能274
四、奇经八脉理论的应用281
第四节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82
一、十二经别282
二、十五络脉285
三、十二经筋288
四、十二皮部291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291
一、经气的基本概念291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292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作用294
一、阐释病理变化294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295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295
第五章 体质学说297
概说297
一、人类学与体质学297
二、医学体质学与中医学体质学297
三、中医体质学说及其特点298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标志298
一、体质的概念298
二、体质的标志302
三、体质的评价304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306
一、先天因素306
二、后天因素309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313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313
二、正常体质分类314
三、阴阳五行五音分类316
四、阴阳五志分类319
五、体型分类319
六、体质的现代分类322
七、体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22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323
一、体质与病因323
二、体质与发病324
三、体质与病机324
四、体质与辨证325
五、体质与治疗325
第六章 病因学说328
概说328
一、病因的概念328
二、病因的分类329
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330
四、中医病因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32
第一节 外感病因333
一、六淫333
二、疠气347
第二节 内伤病因350
一、七情(内)伤350
二、饮食失宜355
三、劳逸失度357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357
一、痰饮358
二、瘀血363
三、结石368
第四节 其他病因370
一、外伤370
二、寄生虫373
三、胎传与遗传374
四、环境因素376
五、毒380
第七章 病机385
概说385
一、病机的概念385
二、病机学说的概念和内容386
三、病机学说的特点387
第一节 发病原理388
一、健康、亚健康和疾病388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391
三、发病类型398
第二节 基本病机402
一、邪正盛衰403
二、阴阳失调406
三、气血失调413
四、津液失常419
第三节 内生五气(邪)病机421
一、内风(风气内动)422
二、内寒(寒从中生)424
三、内湿(湿浊内生)426
四、内燥(津伤化燥)427
五、内火(火热内生)428
第四节 脏腑病机431
一、五脏病机431
二、六腑病机457
三、奇恒之腑病机461
第五节 经络病机462
一、十二经脉病机462
二、奇经八脉病机464
第六节 外感热病病机465
一、六经病机465
二、卫气营血病机469
三、三焦病机471
第七节 疾病的传变474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474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474
三、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480
第八节 疾病的转归482
一、转归的概念482
二、转归的形式483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487
概说487
一、养生487
二、预防487
三、治则488
第一节 养生488
一、养生的学术流派488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489
第二节 预防492
一、治未病的概念492
二、治未病的基本内容492
第三节 治则495
一、治则的概念495
二、治病求本495
三、基本治则502
第九章 五运六气学说514
概说514
一、运气学说的含义514
二、运气学说的内容514
三、运气学说的意义514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515
一、运气的概念515
二、干支甲子515
三、五运520
四、六气526
五、运气相合535
第二节 标本中气540
一、标本中气的概念540
二、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540
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541
四、标本中气与生理542
五、标本中气与病理543
六、标本中气与治疗544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545
一、运气与生理545
二、运气与发病546
三、运气与防病555
四、运气与治疗556
五、运气与预后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