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6](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2236158.jpg)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5872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述2
第一节 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2
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2
二、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4
第二节 “十一五”科技发展总体布局6
一、《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6
二、调整国家科技计划8
第三节 科技发展重大进展9
一、科技资源持续增加9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11
三、技术交易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迅猛13
四、科技工作稳步推进16
第二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22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总体部署22
一、基本框架22
二、国家科技计划与《规划纲要》的关系23
第二节 科技重大专项25
一、总体部署25
二、组织管理26
第三节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26
一、总体思路27
二、发展目标27
三、总体布局27
四、战略重点28
第四节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30
一、总体思路31
二、发展目标31
三、总体布局31
四、战略重点32
第五节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4
一、总体思路34
二、发展目标35
三、总体布局35
四、战略重点35
第六节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36
一、总体思路37
二、发展目标37
三、战略重点37
第七节 政策引导类计划和专项38
一、星火38
二、火炬38
三、技术创新引导工程38
四、新产品39
五、可持续发展39
六、软科学39
七、其他政策性工作和专项39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制度建设42
第一节 科技法律法规42
第二节《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43
一、《配套政策44
二、《配套政策》实施细则44
第三节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8
一、技术创新体系建设48
二、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49
第四节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50
一、高等学校50
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52
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54
第五节 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体系55
一、军民结合的国防创新体系55
二、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55
第六节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56
一、生产力促进中心56
二、技术市场56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57
四、大学科技园57
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58
六、科技评估58
第四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60
第一节 中央政府投入60
一、总量及结构60
二、直接投入61
三、税收优惠62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入64
一、总量及结构64
二、直接投入66
三、税收优惠68
第三节 企业投入68
一、总量及结构68
二、R&D经费投入强度70
三、技术活动经费71
第四节 科技金融72
一、政策(开发)性金融72
二、创业风险投资73
三、资本市场75
四、科技保险76
第五章 科技人力资源78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构成78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78
二、研发人员构成80
三、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80
第二节 科技人才培养82
一、高等教育82
二、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85
第三节 科技人才开放与引进88
一、留学生88
二、人才引进89
第六章 科技条件建设92
第一节 科技条件建设与自主创新92
一、全国总体科技条件建设投入92
二、科技条件建设重要进展93
三、“十一五”科技条件建设重点95
四、科技条件自主研发97
第二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99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99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100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01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103
五、网络科技环境平台103
六、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104
第七章 基础研究106
第一节 数学106
第二节 物质科学107
第三节 生命科学108
第四节 地球科学110
第五节 空间科学112
第六节 农业、人口与健康领域113
一、农业114
二、人口与健康116
第七节 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118
一、能源118
二、资源与环境119
第八节 信息科学与材料领域121
一、信息科学121
二、材料123
第九节 论文产出125
第十节 基地建设计划进展126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126
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27
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28
四、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8
第八章 前沿技术130
第一节 生物技术130
一、蛋白质工程技术130
二、药物分子设计技术130
三、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131
四、基因工程技术132
第二节 信息技术132
一、高性能计算技术133
二、网络技术133
三、移动通信技术134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135
一、超导材料与应用技术135
二、纳米材料135
三、光电信息材料136
四、特种功能材料137
五、高性能结构材料137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138
一、先进装备制造技术138
二、现代集成制造技术138
三、机器人技术140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140
一、洁净煤技术140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141
三、超超临界火力发电142
四、磁约束核聚变142
第六节 海洋技术143
一、海洋监测预报技术143
二、海洋开发保护技术144
三、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45
第九章 农村科技进步148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部署和安排148
一、“十一五”总体部署148
二、基本安排149
第二节 农业高技术150
一、前沿探索150
二、集成创新与产品151
第三节 现代农业与农村科技152
一、现代农业技术152
二、农村新兴产业技术155
三、乡村社区建设技术156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157
一、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57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8
三、农村科技(星火)“110”信息服务平台158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159
一、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159
二、农业和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160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61
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科学普及162
第六节 促进农村发展科技行动162
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162
二、科技扶贫163
三、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163
四、科技兴县(市)专项164
第十章 制造业科技进步166
第一节 制造业信息化和绿色制造166
一、制造业信息化166
二、绿色制造167
第二节 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工业168
一、重大装备制造168
二、冶金工业170
第三节 信息产业171
一、规划部署171
二、技术进展172
第四节 交通及运输业173
一、铁路及其运输173
二、汽车及公路运输174
三、船舶及水路运输175
第五节 化工行业和轻纺工业176
一、化工行业176
二、轻纺工业178
第十一章 能源、资源、环境科技进步180
第一节 能源技术180
一、节能技术180
二、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181
三、后续能源技术182
第二节 资源技术184
一、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184
二、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185
三、海洋资源高效开发技术186
第三节 环境技术187
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187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189
三、环境监测与控制190
第四节 全球环境技术、方法与对策191
一、全球环境监测与模拟191
二、全球环境应对技术192
三、全球环境政策192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194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194
一、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194
二、重大疾病防治195
三、创新药物研制195
四、中医药现代化196
五、现代医学工程196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197
一、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197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197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97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198
五、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198
第三节 公共安全199
一、生产安全199
二、食品安全199
三、社会安全200
第四节 减灾防灾201
一、地震、地质灾害202
二、气象203
三、海洋环境灾害防治203
四、防洪减灾204
第五节 文物保护等其他社会事业205
一、文物保护205
二、中华文明探源205
三、大遗址保护205
四、古代建筑保护及传统工艺206
五、旅游行业信息化技术206
六、体育科研206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207
一、实验区发展与基本经验207
二、重点部署与任务207
第十三章 高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210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210
一、发展概况210
二、“十一五”发展部署214
第二节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215
一、“十一五”发展部署215
二、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活动216
三、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217
四、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218
第三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19
一、火炬计划项目219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19
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220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21
五、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2
第十四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224
第一节 “十一五”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与重大举措224
一、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224
二、区域科技发展重大举措225
第二节 促进重点区域科技发展227
一、西部开发科技工作227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228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科技工作229
四、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科技工作230
第三节 地方科技规划232
一、明确科技发展目标232
二、凝练科技发展重点233
三、优化区域创新的政策环境234
第十五章 国际科技合作236
第一节 “十一五”重点任务236
一、总体战略236
二、部门与地方的举措237
第二节 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239
一、中美科技合作239
二、中欧科技合作241
三、中俄科技合作242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242
五、中非科技合作243
六、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243
第三节 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244
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44
二、ITER计划245
三、伽利略计划245
四、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246
五、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46
六、全球变化研究计划246
七、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46
第四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47
一、项目分布247
二、经费和人员247
三、成果与效益248
第五节 科技援外249
一、对外科技培训249
二、发展中国家示范项目250
第十六章 科普事业252
第一节 重要科普政策252
一、重大政策规划252
二、具体科普政策253
第二节 重大科普事件与活动255
一、重大科普事件255
二、重要科普活动255
第三节 科普能力建设258
一、科普队伍建设258
二、科普设施建设258
三、科普创作出版与媒体宣传259
第四节 科普与公众260
一、公众获取科技信息260
二、公众参与科普活动260
三、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61
附录 主要科技指标265
一、科技人力资源265
二、R&D经费269
三、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273
四、高等学校的科技活动278
五、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281
六、科技活动产出284
七、高技术产业发展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