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栋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ISBN:97875066601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1
1.1.1 大气与环境空气1
1.1.2 大气污染1
1.1.3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2
1.1.4 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7
1.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件10
1.2.1 大气圈垂直结构10
1.2.2 表征大气状态的基本气象要素11
1.2.3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16
1.2.4 复杂风场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32
1.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40
1.3.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40
1.3.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41
1.3.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41
1.3.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要求42
1.3.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45
1.3.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术语45
本章小结47
参考文献47
第2章 评价因子的筛选和评价标准的确定49
2.1 评价因子的筛选49
2.1.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49
2.1.2 评价因子的筛选原则和方法51
2.1.3 评价因子筛选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54
2.1.4 部分建设项目的特征评价因子筛选案例69
2.2 评价标准的确定78
2.2.1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的种类78
2.2.2 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79
2.2.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环评中的执行80
2.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环评中的执行86
2.2.5 评价标准执行时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87
本章小结93
参考文献93
第3章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范围的确定95
3.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95
3.1.1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必备条件95
3.1.2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95
3.1.3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的原则性技术要点97
3.1.4 划分方法在环评中的理解与执行102
3.1.5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案例分析103
3.2 评价范围的确定107
3.2.1 建设项目的大气评价范围107
3.2.2 区域环评的大气评价范围108
3.3 环境空气敏感区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108
3.3.1 环境敏感区与环境空气敏感区108
3.3.2 环境空气敏感区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区别109
3.3.3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执行110
本章小结111
参考文献111
第4章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12
4.1 污染源调查分析内容与要求112
4.1.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112
4.1.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119
4.1.3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120
4.1.4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120
4.2 有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的确定方法与控制措施126
4.2.1 常用的有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方法综述126
4.2.2 燃料燃烧中各类污染物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128
4.2.3 生产工艺废气污染物源强的确定139
4.2.4 有组织排放排气筒相关参数的确定141
4.2.5 火炬污染源参数的确定147
4.3 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的确定方法与控制措施152
4.3.1 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评价原则152
4.3.2 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确定常用技术方法综述154
4.3.3 颗粒物与扬尘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158
4.3.4 有机废气与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168
4.3.5 油烟废气无组织排放源强分析与控制措施190
4.3.6 汽车尾气排放量估算及控制措施193
4.3.7 恶臭污染物类无组织排放量估算及控制措施197
本章小结207
参考文献208
第5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212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与内容212
5.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作用212
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212
5.1.3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215
5.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21
5.2.1 监测方案的制定221
5.2.2 监测因子的确定222
5.2.3 监测制度的规定与执行222
5.2.4 监测点的设置223
5.2.5 监测采样及同步气象资料的收集229
5.2.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231
5.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监测与评价232
5.3.1 无组织排放监测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区别232
5.3.2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原则234
5.3.3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36
5.3.4 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239
5.3.5 监测结果的计算与评价240
本章小结241
参考文献241
第6章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243
6.1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243
6.1.1 环境影响评价与气象资料的调查243
6.1.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245
6.1.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245
6.1.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246
6.1.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250
6.2 常规气象资料的分析250
6.2.1 气象观测资料的适用性分析250
6.2.2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和要求254
6.2.3 常规气象资料调查分析案例257
6.3 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格点气象资料的获取263
6.3.1 什么是中尺度263
6.3.2 中尺度气象模式综述264
6.3.3 MM5中尺度气象模式265
6.3.4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式271
6.3.5 中尺度模式格点气象资料的获取273
本章小结274
参考文献274
第7章 地形数据的调查与应用276
7.1 复杂地形扩散模式的最新理论与浓度预测276
7.1.1 地形与大气流场模拟276
7.1.2 导则推荐的AERMOD模式对地形的处理277
7.1.3 导则推荐的CALPUFF模式对地形的处理278
7.1.4 导则推荐的ADMS模式对地形的处理280
7.2 地形数据调查与处理技术方法281
7.2.1 常用的地形数据相关术语DEM、UTM、WGS84281
7.2.2 获取数字高程数据DEM的途径和方法285
7.2.3 进一步预测模式对地形数据的处理及导入方法287
7.3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89
7.3.1 地形数据与复杂地形的有关规定和论述289
7.3.2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289
7.3.3 复杂地形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292
7.3.4 复杂地形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99
本章小结300
参考文献300
第8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02
8.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与技术要点302
8.1.1 确定预测因子302
8.1.2 确定预测范围304
8.1.3 确定计算点305
8.1.4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308
8.1.5 确定气象条件309
8.1.6 确定地形数据312
8.1.7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313
8.1.8 选择预测模式318
8.1.9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320
8.1.10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328
8.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330
8.2.1 导则推荐的估算模式331
8.2.2 导则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332
8.2.3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模式系统332
8.2.4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ADMS模式系统343
8.2.5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CALPUFF模式系统350
8.2.6 燃煤电厂烟塔合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359
8.2.7 公路汽车尾气预测模式367
8.2.8 非导则推荐模式的验证369
本章小结371
参考文献371
第9章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374
9.1 建筑物下洗模式的发展和最新进展374
9.1.1 以观测事实和经验判断为依据的第一阶段374
9.1.2 对扩散参数进行修正以简单定量模拟的第二阶段376
9.1.3 采用精确模式模拟的第三阶段379
9.2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与案例分析385
9.2.1 建筑物下洗有关规定和论述385
9.2.2 建筑物下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386
9.2.3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案例分析388
9.2.4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393
本章小结393
参考文献394
第10章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396
10.1 防护距离确定总体原则与评价标准体系构成396
10.1.1 防护距离确定应遵循的总体原则396
10.1.2 评价标准空间体系构成与防护距离397
10.2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的技术方法398
10.2.1 卫生防护距离的相关规定398
10.2.2 计算公式法及其技术要点398
10.2.3 行业标准法及其技术要点401
10.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技术方法405
10.3.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区域406
10.3.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及其技术要点406
10.3.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对比409
10.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和估算模式对比分析412
10.3.5 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距离确定案例分析414
10.3.6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415
10.4 距离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与执行417
10.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与缓冲距离417
10.4.2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防护距离417
10.4.3 爆破安全允许距离419
10.4.4 项目选址或选线与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420
本章小结424
参考文献425
第11章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427
11.1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427
11.1.1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原则427
11.1.2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429
11.2 大气污染物的控制途径和治理措施430
11.2.1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措施430
11.2.2 二氧化硫的控制途径与治理措施433
11.2.3 氮氧化物的控制途径和治理措施439
11.2.4 常用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443
11.2.5 常用的恶臭污染物脱臭方法445
11.2.6 常用的含卤化物废气处理方法447
11.2.7 重金属废气的治理措施448
11.2.8 沥青烟的净化方法448
11.2.9 二噁英的控制途经和治理措施449
本章小结450
参考文献450
第12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452
12.1 项目选址与总图布置合理性452
12.1.1 项目选址论证与环境影响评价452
12.1.2 总图布置合理性论证与环境影响评价459
12.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461
12.2.1 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461
12.2.2 污染源的不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462
12.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463
12.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结论463
12.3.2 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464
12.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或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465
12.4.1 不同防护距离的设置区别465
12.4.2 防护距离范围图的绘制466
12.5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466
12.5.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466
12.5.2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要求467
12.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468
12.6.1 大气环境影响的可行结论469
12.6.2 大气环境影响的不可行结论469
12.6.3 附带条件的大气环境影响可行结论469
12.6.4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470
本章小结470
参考文献470
附录A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摘录472
附录B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习题(附答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