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孟子》问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孟子》问答
  • 幺峻洲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98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儒家;孟子-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孟子》问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孟子去魏国见惠王,那时孟子已近七十岁了,孟子为什么把这件事放在第一篇第一章?1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章有什么意义?2

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有史实根据吗?3

第一章孟子劝梁惠王行仁政,这是一个总的原则,第二章以后,是否具体谈怎样行仁政?3

第三章梁惠王向孟子诉说自己国家的人口不见多,当时各国诸侯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多呢?5

孟子为什么说梁惠王是“以五十步笑百步”?5

怎样理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句话?5

第四章孟子对梁惠王讲的,是否与第三章雷同?6

第五章梁惠王说,晋国(指魏国)天下莫强焉。后来是怎样由强大转向衰败的呢?7

第七章齐宣王请孟子讲一讲“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为什么说“未之闻也”?是真不知道吗?9

为什么齐宣王能够“以羊易牛”,孟子就认为他可以行王政呢?9

齐宣王不行王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

有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行王政,想统一天下,就得用武力。战国七雄最后还不是被秦国武力统一了吗?11

孟子向齐宣王建议的第一项是“制民之产”。还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句话有何意义?12

本章很长,跌宕起伏,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文章的主旨应怎样认识?12

第一章写齐宣王喜欢音乐,据说“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出在齐宣王身上。13

齐宣王说的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有很大区别吗?13

雅乐与俗乐既然有这么大差别,孟子为什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14

第二章齐宣王问孟子:“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他是明知故问呢,还是真不知道?14

第三章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之道”,孟子是怎样回答的?15

孟子劝齐宣王和邻国交往要用大勇,不要用小勇。大勇和小勇有何区别?16

第四章是谈与民同乐的问题,和本篇第一、二两章有何不同?16

晏婴是怎样劝阻齐景公不要去出游呢?17

孔子赞扬晏子“善与人交”,我们应怎样评价晏子?18

第五章齐宣王向孟子提出“毁明堂”问题,孟子对“毁明堂”是什么态度?18

孟子主张不毁明堂有什么条件?19

齐宣王以“寡人好货”和“寡人好色”为由不想向周文王学习,孟子是怎样劝宣王的?19

第六章孟子问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时,宣王为什么“顾左右而言他”呢?20

孟子迫使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孟子为什么这样好辩?20

第七章是孟子和齐宣王谈用人问题。从谈话中,看出齐宣王在用人上存在什么问题?21

孟子对用人问题的意见,是否表现了他的民本思想?22

通过第八章齐宣王的问话:“臣弑其君可乎?”说明他认为国君的权威不容侵犯吧?23

儒家怎样看待君臣关系?23

第九章孟子和齐宣王谈“为巨室”的问题,这是真事还是比喻?24

孟子接着提出教玉人雕玉的事,也是比喻吧?比喻什么?25

孟子的这段谈话是否是在批评齐宣王对自己不信任?25

第十章记齐伐燕,齐宣王为什么要侵略燕国?25

齐军很快占领了燕国的许多城市,宣王就想吞并燕国。他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是怎样回答的?26

第十一章写齐军的入侵,不仅招来燕民的强烈反抗,也招来“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束手无策,就向孟子请教。孟子是怎样回答的呢?27

齐宣王说:“不取必有天殃”,这是他想吞并燕国的借口吧?28

《公孙丑章句下》第八、九两章也是记齐伐燕的事,为什么不接着本篇第十、十一两章写呢?28

齐大夫沈同和齐宣王都向孟子请教伐燕问题,他们的问题有何不同?29

孟子认为燕可以伐的理由是什么?29

《公孙丑章句下》第八章,孟子与沈同的谈话,被人误传为孟子曾劝齐宣王伐燕,孟子是怎样解释的?29

齐国伐燕失败后,齐大夫陈贾找孟子替齐宣王解释,想开脱其罪责,孟子是怎样批评陈贾的?30

齐伐燕这一历史事件是怎样结束的?31

第十二章“邹与鲁哄”是谈官民关系吧?32

在第十三章提到的滕国是怎样一个国家?33

孟子认为像滕这样的小国,在战国时代怎样才有可为?33

第十四章写齐人将筑薛,为什么滕文公那么害怕?34

滕文公终于明白了“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他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是怎样安慰他的?35

第十六章写鲁平公不见孟子,原因是什么?36

孟子对鲁平公不见自己是怎样看的?37

第一章提到的管仲、晏婴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都得到孔子的赞扬,为什么孟子却认为这两个人都“不足为”(不值得学习)呢?38

公孙丑见孟子把统一天下看得那么容易,简直超过了周文王和武王,就问:“文王不足法与?”孟子是怎样回答的?39

人的心时时在动,第二章公孙丑所说的“不动心”是什么意思?39

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是什么意思?40

有人赞叹齐国北宫黝的不动心,北宫黝的不动心值得学习吗?40

孟施舍的不动心与北宫黝的不动心有何不同?41

孟子为什么说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呢?41

孟子说的“孟施舍之守气不如曾子之守约”是什么意思?42

为什么孟子说告子的“不动心”有的可,有的不可?42

孟子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和告子的“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意思是否一样?43

告子是怎样一个人?43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否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具有?44

人应该怎样培养浩然之气?46

孟子在讲浩然之气时,为什么讲揠苗助长的故事?46

孟子为什么把“知言”作为自己的所长之一?47

孟子说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生于其心,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史实根据吗?48

当公孙丑要拿子游、子夏、子张、冉牛、闵子、颜渊和孟子比较时,孟子为什么说“姑舍是”(暂且不提这个)呢?50

公孙丑为什么把话题转到对伯夷、伊尹的评价呢?50

为什么在《公孙丑章句上》第二章孟子选用了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51

孔子一生没有赫赫的战功,没有平治天下的业绩,生前也没有留下流传千古的名著,弟子们那么推崇孔子,根据是什么?51

孟子的“不动心”与“浩然之气”有何关系?52

第二章对我们认识孔子很重要吧?52

第三章至第六章似乎都在议论仁政问题,它们之间有关联吗?52

周朝的王权是怎样逐渐衰落的?53

诸侯称霸的局势是怎样形成的?54

从齐桓公称霸的过程看,他是借用了“尊王”的名义。管仲是法家,他不主张仁义。孟子的“以力假仁者霸”是指什么?58

孔孟都主张“以德行仁者王”,是否在理论上说得通而在实践上行不通呢?65

第四章孟子提出的行仁政的三项政治措施的特点是什么?65

孟子在第四章引用了《诗经》中的两首诗,第一首引用的是《豳风·鸱鸮》,有何意义?65

孟子引用的第二首诗有何意义?66

孟子谈话总爱引用《诗经》上的诗句,这是当时的风气吗?66

第四章提出行仁政的三项措施,第五章又提出行仁政的五项措施,前后的重心不一样吧?68

孟子的五项措施主要是经济措施吧?68

在第五章中,孟子说:“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天吏”是什么意思?70

在《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孟子提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本篇第六章孟子又提出“不忍人之心”,二者有何区别?70

你说“不忍人之心”是一种道德心,而且是“本有的”,何以见得?71

“恻隐之心”是否就是孔子说的“仁”?72

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孔子的“爱人”有何关联?72

孟子在证明了人皆有仁心之后,立即指出人有“四心”,但并没有再证明人有“羞恶之心”等,是否推论太快了?73

根据上一问题,看出孟子是从心善来推证人性善的,是吗?74

第七章孟子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74

第七章最后的意思是:耻为人役,莫如为仁。为仁之道,反求诸己而已矣。应怎样理解?75

第八章孟子说:“子路闻过则喜”,有“反求诸己”精神的人才能做到吧?76

“禹闻善言则拜”,禹听取意见的范围是否比子路更广?77

舜比禹和子路“又大”在什么地方?78

尧、舜、禹是人们理想的国君,《论语》和《孟子》都赞颂他们的品德修养,而他们即位之后的善政却写得很少,这是为什么?79

第九章孟子是怎样评论伯夷和柳下惠两位贤人的?79

第一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人们都熟悉,是孟子首先提出的吗?81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较,人和是最重要的,怎样才能做到人和?81

第二章写齐宣王约孟子在第二天早朝相见,孟子为什么不去见宣王?82

从孟子不见齐宣王说明什么问题?82

从第三章陈臻的问话看,他是孟子身边的一个弟子吧?83

齐、宋、薛三国国君都给孟子钱,为什么孟子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呢?84

第四章写孔距心任平陆邑宰,在饥荒之年,平陆几千人饿死,人口离散,为什么孟子还在齐王面前表扬他?84

第五章写的蚳蛙事件,孟子招来一些非难,是孟子做错了吗?85

从第六章孟子对王驩的态度能看出什么问题?85

第七章孟子弟子充虞提出孟子母亲的棺槨材质太好的问题,他的意见对吗?86

本篇最后五章都是写孟子离开齐国的事,是否表示他和齐国有了感情?87

应怎样理解第十章齐宣王对孟子离开齐国的态度?孟子是怎样应对的?87

过了几天,齐宣王又派时子去挽留孟子,是真心要留孟子吗?88

第十一章写一位诚心诚意为齐王留孟子的人,孟子为什么不愿搭理他?89

第十二章写一位叫尹士的人对孟子去齐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他听了孟子的解释后说“士诚小人也”?89

我们应该怎样看孟子离开齐国时的心情?是像第十三章弟子充虞说的那样“不豫”吗?90

从第十四章公孙丑的问话看,孟子在齐国的最后一段时间没有要俸禄,是吗?91

第十四章最后,孟子说:“久于齐,非我志也。”和第十二章孟子向尹士表白自己的心情似乎有矛盾。91

关于滕国的事,在《孟子》里分成好几片,孟子为什么这么安排?92

第一章写滕文公为世子时,从楚国回来又特意到宋国去见孟子,为什么?92

孟子给滕文公举出成?、颜渊和公明仪的话,有何意义?93

孟子在谈话最后引用了《尚书》的话“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有何意义?94

我们应该怎样看第三章孟子给滕文公讲的治国之道?94

滕文公派毕战向孟子请教井田制,当时各国还实行井田制吗?95

第四章写的重农学派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96

第四章重农学派的许行有哪些主张?97

我看孟子很容易就把重农学派的理论驳倒了,我们应怎样看待重农学派?97

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应该怎样认识?98

第五章写墨者夷之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和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有何区别?100

有人批评儒家的仁爱有差等、有厚薄是自私的,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让人心里明亮,这种说法对吗?100

第五章孟子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是什么意思?102

《滕文公章句下》前四章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吗?103

首章弟子陈代劝孟子“枉尺而直寻”是什么意思?103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未被诸侯重用,是否是因为他不肯“枉尺而直寻”?103

“枉尺而直寻”的实质是什么?104

孟子举的虞人和御者王良也都是不肯“枉尺而直寻”吧?104

第二章景春赞誉的公孙衍和张仪是怎样的人?105

为什么孟子说公孙衍和张仪的所作所为是妾妇之道?106

应怎样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话?106

第三章从孟子回答周霄的问话来看,古时君子急于做官,为什么?107

古时君子既然急于做官,为什么孔子、孟子到处求官却没有做上官?107

第四章弟子彭更向孟子提出“士无事而食,不可”的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的?108

第五章写孟子听说宋王偃要行王政而来到宋国。万章问孟子,宋国行王政遭到齐、楚等大国的攻击该怎么办?109

第六章孟子和宋大夫戴不胜的谈话,对宋王行王政有用吗?110

第七章公孙丑问孟子不主动去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是怎样解释的?111

从宋国大夫戴盈之的问话里,可以看出孟子曾向宋国当政者建议减少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是吗?112

第九章孟子把中国的历史进程总结为一治一乱,他为什么这样总结?113

孟子认为自己好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14

第九章孟子说:“孔子惧,作《春秋》。”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论语》中一字不提?116

对孟子的历史观应该怎样看?117

第十章孟子说:“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117

《离娄章句上》有共同的主题吗?119

第一章开头用了许多比喻,是在比喻什么?119

孟子的意见并无新意,为什么本章成了《孟子》中的名篇?119

学习尧舜之道就是学习施行仁政,对吗?120

第二章、第三章好像是接着第一章阐述君臣之道,对吗?121

第四章好像也是从前一章延续下来的,是不是?122

第五章比前一章好像又深入一步,是吗?122

第六章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和他的民本思想是否矛盾?123

第七章开头的“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如按字面讲就讲不通,应该怎样讲?124

孟子说的“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什么道理?124

看春秋战国时,有的小国是不是逆天而行?124

第八章孟子为什么说“对不仁的人是无话可说了”?125

第九章孟子是否还是就“不仁”这一话题谈的?126

“自暴自弃”是一句成语,第十章孟子把自暴和自弃分开了,那么他们是两种人吗?127

怎样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127

第十一章孟子说“道在迩”,《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128

怎样理解“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句话?129

第十二章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为什么把“诚”提到这样的高度?130

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至诚”能“动”,指“动”什么?130

为什么“不明乎善”就“不诚其身”?132

《离娄章句上》在谈论仁与不仁的问题时,为什么又提出“诚”来?132

第十三章是否与第十二章有联系?133

第十四章先写孔子反对那些帮助贵族敛财的人,后写孟子反对为贵族强战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时代的风云吧?133

孔子主张观察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第十五章孟子主张观察人要“听其言,观其眸子”,二者有何区别?134

第十六章是在议论国君吧?134

第十七章写的淳于髡是怎样一个人?135

第十七章淳于髡和孟子谈话的目的是什么?137

第十八章公孙丑问的是一个实际问题: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138

有的人,人品不好,而对父母却很孝顺,为什么第十九章孟子说“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之也”?139

为什么孟子说曾元是“养口体者”,说曾子是“养老”呢?139

第二十二章孟子说:“唯大人能格君心之非。”但历史上有多少国君能听从大人的意见呢?140

第二十一章孟子说:“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说得很对,那么应怎样对待呢?140

第二十二章“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这句话在讲法上是否有分歧?142

第二十三章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究竟“好为人师”之患在哪里?142

第二十四、二十五两章孟子对乐正子的批评是否太严厉了?144

孟子对弟子乐正子怎样评价?144

第二十六章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种思想?145

第二十七章孟子是否在说仁义礼智道德的实践离不开日常生活?146

孟子说“乐之实,乐斯二者”(仁义的实践,在于事亲从兄的实践),是否把乐的作用说小了?147

第二十八章孟子写舜的孝亲有史实根据吗?148

第一章说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他们是当时的少数民族吗?150

孟子在第一章最后说:“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其揆”指什么?151

第二章写春秋时郑国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助百姓过河,孟子批评他是“惠而不知为政”,对吗?151

这件事由于孟子的批评,引出后世的许多议论,我们应该怎样看?152

第三章孟子告诉齐宣王君臣关系是可以变化的,齐宣王怎样看君臣关系?153

孔、孟谈君臣关系谁是主动者?154

齐宣王又问孟子:“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意义何在?孟子是怎样回答的?155

第四章孟子是谈在一国之内,士(知识分子)的去留问题,是对前一章的发展吧?156

第四章是谈国君无道的消极影响,第五章是谈有道明君的积极影响,为什么不谈臣的作用?157

在第六章孟子提出“大人”,在第十一、十二章也谈到“大人”,“大人”指哪些人?158

第六章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一般人能干吗?158

为什么“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相去,其间不能以寸”?159

第七章的“中也养不中”句中的“中”和“养”怎样讲才合适?160

第八章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否应该和第六章的“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联系起来看?160

第九章是从前一章的反面说的吧?161

第十章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162

第十一章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是否给那些“言不信,行不果”的人提供了借口?164

什么是第十二章孟子说的“赤子之心”?165

为什么第十三章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66

第十四章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什么叫“自得”?167

第十五章是否在讲十四章的“深造之以道”?169

第十六章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怎样才能使人心服?170

第十七章孟子说:“言无实不祥。”为什么“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171

第十八章孟子是怎样理解孔子多次称赞水的?174

第十九章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究竟差在哪里?175

“由仁义行”和“行仁义”有何区别?176

第二十章是第十九章的继续吧?177

孔子、孟子都颂扬周公,其视角一样吗?178

第二十一章孟子是接着前一章赞颂孔子吧?180

第二十二章孟子是在说自己吧?181

从第十九章至二十二章,这四章是否可认为是一个整体?182

第二十三章“可以取”,为什么孟子说“取伤廉”?“可以与”,为什么孟子说“与伤惠”?“可以死”,为什么孟子说“死伤勇”?182

第二十四章写弟子逄蒙杀了老师羿,为什么孟子说羿也有罪过呢?184

对子濯孺子的故事我们应该怎样看?185

第二十五章,孟子举“西子”和“恶人”,好像是在打比喻。孟子说的“西子”是指春秋时代越国的西施吗?185

第二十六章是谈人性问题,中心是什么?186

孟子在本章最后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千年后的冬至日,也很容易推算出来)孟子把人性的研究和天文气象的研究等同起来,合适吗?187

第二十七章写右师王驩去齐国大夫公行子家吊唁,人们都和王驩说话,为什么孟子不搭理他?187

第二十八章孟子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什么意思?188

君子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189

第二十九章写禹、稷是君,而颜回是一平民,孟子为什么说他们是同道呢?189

第三十章孟子论“孝”,和孔子有什么不同?190

第三十一章,曾子与子思在战乱中的做法恰恰相反,为什么孟子认为两个人都对呢?191

第三十二章,孟子回答储子的问话是否有讽刺的味道?192

第三十三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为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193

本篇所赞扬的尧、舜,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194

第一章写舜受到尧的重视和信任,他为什么还向着天号泣?195

孟子赞颂大舜之孝有根据吗?196

第二章写舜不告而娶,我们应该怎样认识?197

舜明明知道弟弟象要害死自己,为什么还能做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呢?197

第三章写舜即位后怎样对待弟弟象,孟子说是“封”,有人说是“放”,孟子是怎样解释的?198

第四章弟子咸丘蒙向孟子提了两个关于舜的问题,这也是当时人们常议论的话题吧?199

孟子教育弟子咸丘蒙读《诗》要“以意逆志”,什么叫“以意逆志”?200

第五章是议论尧舜禅让问题,孔子、孟子都主张尧舜禅让,二人的说法是否一致?201

孟子是怎样解释“天”为什么把帝位给舜而不给尧的儿子的?203

儒家主张尧舜禅让,舜禹禅让,有何意义?204

第六章写舜让位于禹和禹传子的问题,是前一章的继续吧?204

第七章有人说,伊尹是以给商汤王烹调美味来求得汤王任用的,孟子是否同意此说?205

第八章弟子万章说,有人说孔子去齐国和卫国时都住在国君宠信的宦官家里,孟子是怎样批驳的?206

第九章弟子万章又问关于“百里奚,五羊皮”的传言,孟子是怎样回答的?207

《万章章句下》第一章孟子评论孔子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是什么意思?210

第二章,卫人北宫锜向孟子请教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孟子说:“其详不可得而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为什么?212

周初制爵位和俸禄的根据是什么?212

第三章弟子万章问交友问题,古代似乎很重视交友问题,对吗?214

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这句话是不是本章的中心?214

第四章万章又提出交际问题,交友与交际有何不同?215

人际交往有时要馈赠礼物,这件事应该怎样对待?216

万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弟子,从他提的问题看,他看出孟子的回答是自相矛盾的,是吗?217

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应怎样理解?218

第五章孟子说:“位卑而言高,罪也。”这句话是否武断?历史上不是有许多位卑之人向国君进言而被重用吗?218

第六章谈士与诸侯的关系,这是战国时的重要问题。士与诸侯都怎样做才合于礼?219

第七章的主旨与前一章有何不同?220

在《滕文公章句下》第七章公孙丑问:“不见诸侯何义?”在本篇第七章万章又问同一问题,孟子的回答有何不同?221

第八章是否应该接在第三章万章问友之后?221

孟子把卿分为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二者在“为卿之道”上有不同吗?222

第一章,告子和孟子辩论人性问题时,先打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是怎样批驳的?223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句中的“为”,有人讲成“是”,有人讲成“做成”,哪个讲法符合原意?224

能否将告子的“性犹杞柳”比喻的错误再详细地解释一下?224

第二章告子又提出“性犹湍水”的说法,与前一个说法有何不同?225

孟子是怎样反驳告子的“湍水”之喻的?225

告子又提出“生之谓性”,这种观点对吗?225

孟子是怎样批驳告子的“生之谓性”的?226

与告子的人性论比较,孟子的“性善说”在人性史上有何意义?226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是一种价值意识”,这个命题应怎样理解?227

《荀子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伪”字怎样讲?228

第四章告子主张的“仁内义外”好像也合理,为什么孟子一定主张“义内”?229

告子的“仁内义外”的主张究竟错在什么地方?229

告子为什么主张“仁内义外”,他立论的根据是什么?230

在辩论“仁内义外”的问题时,孟子为什么问告子:“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230

告子是怎样论证“仁内”的?他的论证能站得住吗?232

告子说的“仁内”的“仁”与儒家的“仁”有何不同?233

在本章最后,孟子举吃烤肉的例子问告子,有何意义?234

本篇前四章告子提出四种关于人性的理论,都被孟子一一驳倒。告子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观点?235

第五章孟季子与公都子辩论的问题和告子与孟子辩论的问题是否一样?235

本篇前五章是否是孟子论人性最重要的几章?236

第六章公都子列举了关于“性”的三种主张:一、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二、有人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三、有人说“有性善,有性不善”。三种说法有何异同?237

有人说,好人坏人是“先天”的,孟子说人的性善是“先天”的,两种不同的“先天”区别在哪里呢?238

在第六章里,孟子是首次提出“性善”两个字的吧?239

仁义既然是内在的,究竟内在于什么呢?239

孟子解释人性善时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40

“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是情呢?还是理呢?242

我们应怎样正确理解孟子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句话?244

第六章最后,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烝民》有何意义?245

第七章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是否在说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247

在人性问题上,什么是经验主义?248

孟子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48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50

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可是有许多人并不喜欢理义,为什么孟子说“理义悦我心”呢?251

从义理之心所表现的性善的这个“性”,如何呈现出来呢?第八章谈的是这个问题吗?252

孔子回答弟子问仁是“随机指点”,这里蕴涵着禅宗的“当下即是”的意思,为什么?255

第九章开头说“无惑乎王之不智也”(大王的不聪明是不足为怪的),这个“王”是指谁呢?为什么孟子给他讲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256

第十章,孟子认为当维持生命与良心发生矛盾,作为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257

孟子说:决定生死的食物,就因为“呼尔与之”,便宁可饿死也不吃。有这样的事例吗?258

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孔子说是“仁”,孟子说是“本心”(本章第一次提出),到了王阳明又说是“良知”,三者有何关联?258

第十一章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60

第八章说本心的呈现需要“工夫”,也就是说,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需要下工夫修身;第九章说下工夫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才有成效;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都是在说下工夫要动脑筋,善于思考:是这样吗?261

第十六章孟子提出“有天爵者”、“有人爵者”,都是什么意思?262

孟子在提出“天爵”、“人爵”之后,在第十七章又提出“良贵”和“人贵”,这两章是否有联系?265

《告子章句上》最后三章是否和前面脱节了?266

第十九章孟子用五谷的熟与不熟作比喻,意义何在?266

第二十章孟子举羿和大匠教人严格按标准,一丝不苟,意思是不是在说,一个人想成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267

第一章写任国人先后问孟子弟子屋庐子三个问题,为什么第三个问题屋庐子不能回答?269

第二章写曹交在孟子教导下懂得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理,但为什么还说“自己只会吃饭,没有别的能耐,不知该怎么办”?270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否太乐观了?271

第三章,孟子认为《小弁》和《凯风》两首诗都是写关于儿女对父母错误态度的,孟子的解释对吗?271

孟子对宋?(kēng,宋人)想去说服秦楚两国国君终止交兵的言行如何评价?273

第五章写季任和储子都给孟子送礼,为什么孟子对二人的态度不一样?274

齐国博学、滑稽、善辩的淳于髡为什么说孟子不够一个贤者呢?275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淳于髡传》,和《孟子》中的淳于髡是否一个人?276

第七章孟子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孟子的论断是否正确?277

在第八、九两章,孟子反对鲁国用武力来扩张土地,其主要理由是什么?278

第十章,白圭想把税率定在二十抽一,受到孟子的批评。孟子认为税率应定多高?战国时代税率究竟多高?278

第十一章孟子是怎样批判白圭治水方法的错误的?279

第十二章孟子说:“君子不亮(谅),恶乎执?”是什么意思?280

鲁君想使乐正子为政,孟子为什么喜而不寐?鲁君是否真的重用了乐正子?281

第十四章,弟子陈臻问孟子古之君子怎样才能做官,孟子是怎样回答的?281

第十五章是《孟子》中很重要的一章,它的中心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吗?282

第十六章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这样说,道理在哪里?282

《尽心章句上》第一章是很重要的一章,其中每句话都很难理解。第一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应怎样理解?284

第二句“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应怎样理解?285

最后一句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应怎样理解?286

孔子主张“践仁知天”,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精神是否一致?288

第二章开头就说“莫非命也”,即人的一生无一不是命运的安排,后面又说“正命”和“非正命”,孟子是否也主张宿命论?288

什么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什么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289

第四章的“万物皆备于我矣”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怎么能具备“万物”呢?290

第四章的最后两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应怎样理解?292

第五章孟子的话有何意义?293

第六、七两章是谈论耻的问题的,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为什么这么重视耻的问题?293

第八章是谈国君与士人(知识分子)交往问题的吧?294

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第九章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95

第十章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凡民”与“豪杰之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296

在第九章孟子说:“古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面几章似乎是对第九章的意思的具体化,对吗?297

第十五章孟子提出了“良能”和“良知”,我们应该怎样理解?298

近年有所谓认知科学,在热衷于研究人的生死问题,同时还研究人的灵感、知觉是怎么一回事。据说武汉大学集中了几十个小孩在研究。这是否意味着要扩大人的良知、良能?298

第十六章和《尽心章句下》第六章都写舜由贫困卑贱到富足高贵,其中心是什么?299

第十七章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应怎样理解?300

第十八章孟子说“孤臣孽子”能“达”,为什么?300

第十九章孟子把人分为四等,与世俗的看法有何不同?301

孟子在第二十章提出“君子有三乐”,为什么君子以这三者为乐?301

第二十一章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为什么“所乐不存”?“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为什么“所性不存”?302

第二十二章孟子说周文王善养老人,所以天下归心。周文王是怎样善养老人的?303

第二十四章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心意思是什么?304

第二十六章孟子批判杨朱、墨翟,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是什么意思?305

第二十七章孟子用“饥渴之害”与“心害”相比,意义何在?305

第二十八章孟子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操守)。”孟子是怎样评价柳下惠的?306

第二十九章孟子说:“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是否用来比喻人的品德修养?307

第三十章孟子比较了三王和五霸,最后说五霸“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对这句有不同讲法,怎样讲才符合孟子原意?307

由第三十一章看,孟子支持伊尹放逐太甲这件事吗?308

第三十二章公孙丑为什么提出君子“不素餐”的问题?309

第三十三章齐国的王子垫向孟子提出和公孙丑相类似的问题,孟子的回答却不一样,有何区别?309

有人反对“尚志”,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尚志”教育?310

第三十五章孟子说,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舜会抛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这是他出于自己的想当然吧?311

第三十六章孟子是否在赞扬齐王之子和鲁君的气度?311

第三十七章孟子提出“食而弗爱”和“爱而不敬”,这番话是对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番话?312

第三十八章孟子说:“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是什么意思?312

第三十九章“齐宣王欲短丧”,而公孙丑主张守孝一年,是否当时已不施行旧的守孝礼法了?313

第四十至四十三章,孟子谈的都是教育问题,对今天的教育有何意义?314

第四十四章只有三句话,孟子批判的是盲目冒进的人吧?316

孟子和孔子一样,思想核心为“仁”,仁者爱人;为什么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主张?与墨家兼爱思想有何区别?317

儒家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为什么第四十六章又提出“当务之为急,*急亲贤之为物”?318

第一章孟子根据什么说梁惠王不仁,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319

第二章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种历史观正确吗?320

第三章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对吗?320

第四章孟子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这在战国时有意义吗?321

第五章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否是在说徒弟不能超过师父?322

第十、十一两章孟子列出了好名、好利、好德三种人,他们都有什么特点?323

第十二章以后的几章是谈治国问题,与以前谈的治国问题有何不同?324

第十六章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两句话很抽象,很难懂,应该怎样理解?326

第十七、十八、十九三章内容都与孔子有关,我们应怎样理解这三章?327

第二十章是孟子批评战国时教育现状的吧?329

第二十一章孟子根据什么说“今茅塞子之心矣”?330

第二十二章高子据禹时钟钮将断(追蠡)来断定禹的音乐高于文王的音乐是否合理?331

第二十三章说齐国闹饥荒,齐国人想请孟子向齐王建议打开棠地粮仓救济灾民,孟子用晋国“下车冯妇”的故事来回答,意义何在?332

第二十四章为什么满足口、目、耳、鼻、四肢的要求本是出自人的本性,而君子不说是“性”,而说是“命”呢?332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为什么君子不说是“命”,而说是“性”呢?333

最后一句“圣人之于天道也”是什么意思?336

第二十五章孟子说“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是什么意思?337

乐正子怎样才能进一步做到美、大、圣、神呢?337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我们应怎样认识孟子的美学观?338

儒家人道主义的基本关切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儒家讲的做人的道理对其他国家的人民也适用吗?339

第二十六章又提到杨朱和墨翟,我们应怎样看孟子对杨朱和墨翟的态度?340

第二十七、二十八两章孟子是在谈治国之道吧?341

第二十九章为什么孟子说盆成括小有才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呢?341

第三十章孟子和弟子们在滕国上等馆舍里遇到了丢草鞋事件,孟子是怎样回答馆人的?342

第三十一章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343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44

为什么孟子说“士未可以言而言”和“可以言而不言”都是“穿窬之类”?344

第三十二章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宁约而施博者,善道也。”能否举些例子来说明?345

第三十三章孟子赞扬了尧、舜和汤王、武王,我们应该学习谁呢?346

孟子在三十四章最后说:“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是否有些厚古薄今?347

第三十五章开头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是正确的。接着又说“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是什么意思?348

第三十六章孟子为什么赞扬曾子不忍吃羊枣?348

第三十七章万章向孟子问孔子对狂狷之士和乡愿的不同态度,有何意义?349

孔子为什么称赞狂狷之士?349

孔子为什么鄙视乡愿?350

《孟子》的最后一章概述了由尧、舜到孔子圣道传承的历史。孟子是否也以圣道传承者自居?351

孟子是怎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的?353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孟子的散文成就?357

一、孟子的姓、名、字362

二、孟子的里籍363

三、孟子的祖先、父母364

四、孟子的生卒年月365

五、孟子的受业367

六、孟子游说各国的历程368

七、授徒与著述369

八、弟子传3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