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下
  • 韦政通著 著
  • 出版社: 大林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1453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丙篇 佛学时代 初入——慧能715

第二十一章 佛教的兴起717

一 佛教初入719

二 兴起的外在原因720

三 般若学与玄学724

(一)格义725

(二)般若学三派729

四 道安737

(一)思想739

(二)地位与贡献740

五 慧远742

(一)思想743

(二)地位与贡献745

第二十二章 僧肇751

一 对般若三派的批评752

二 物不迁论756

三 不真空论760

四 般若无知论765

第二十三章 竺道生769

一 传承与开展771

二 佛性问题777

三 顿悟工夫780

四 道生在思想史上的地位785

第二十四章 智顗791

一 思想的传承793

二 思想的特征797

(一)定慧双修797

(二)统会的精神798

(三)理论的烦琐800

三 判教论801

(一)五时801

(二)八教803

四 三观、三谛808

五 止观论812

第二十五章 法藏821

一 思想的传承823

二 思想的特征827

(一)从智顗思想三特征看法藏827

(二)再从法藏思想体系本身看830

三 判教论832

(一)小乘教835

(二)大乘始教836

(三)大乘终教836

(四)顿教837

(五)圆教837

四 法界论840

(一)法界缘起841

(二)四法界842

(三)十玄门844

(四)六相848

第二十六章 玄奘855

一 思想的传承857

二 思想的特征861

(一)与智顗法藏对比着看863

(二)再就玄奘唯识思想本身看864

三 唯识与唯识观866

四 八识的探究875

(一)八识的差别875

(二)种子与熏习879

五 转识成智883

第二十七章 慧能893

一 禅宗的兴起及初期的演变895

(一)禅宗兴起的原因896

(二)禅宗早期的演变899

二 思想的特征903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903

(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905

(三)定慧不二907

三 顿与渐908

四 心与性911

丁篇 儒学的复兴 韩愈——戴震919

第二十八章 新儒学的背景及其先驱者921

一 新儒学正名和它的思想特征923

二 佛学时代的儒学929

三 唐初的儒术933

四 佛教与新儒学936

五 韩愈944

(一)生平944

(二)道统论946

(三)排佛论948

(四)性命论951

六 李翱955

(一)生平955

(二)李翱在新儒学史中的地位957

(三)复性书要义959

第二十九章 刘禹锡967

一 天论思想的引发者:韩愈与柳宗元968

二 天论与荀子972

第三十章 李觏981

一 历史背景与思想传承982

(一)历史背景983

(二)思想传承986

二 思想特征987

三 社会的乌托邦990

四 礼论与荀子994

五 玄学的解放997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1003

一 王安石与孔孟1005

二 思想特征1012

三 变法的思想根据1017

四 宇宙论1020

五 人性论1025

第三十二章 邵雍1039

一 思想传承1040

二 思想特征1042

三 思想方法1044

四 天人之学1048

五 历史观1050

第三十三章 周敦颐1055

一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关系1057

二 诚——形上的意义1061

三 人生问题1065

(一)道德伦理1065

(二)善恶1066

(三)修养工夫1068

四 周敦颐与先秦儒学1072

第三十四章 张载1077

一 苦学的历程1079

二 气属形上抑形下之辨1083

三 天人合一论1089

四 心性论1093

五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099

六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1104

第三十五章 程颢与程颐1113

一 明道和伊川的异同1116

二 明道的思想1121

(一)道与理1121

(二)心与性1125

(三)论仁1129

三 伊川的思想1132

(一)理与气1133

(二)心与性1135

(三)格物、穷理、敬1139

第三十六章 朱熹1151

一 朱熹与先秦儒学1154

二 朱熹与程颐1160

三 理气论1163

四 心性论1168

五 格物致知1173

第三十七章 陆九渊1183

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1184

二 象山与朱熹1187

三 发明本心1192

四 格物说1194

五 民本思想1198

第三十八章 陈亮与叶适1205

一 二人的关系与思想异同1208

二 陈亮的思想1210

(一)对理学的批评1212

(二)事功主义1216

(三)与朱熹争论三代与汉唐1217

三 叶适的思想1221

(一)宋弱之故与国家的根本问题1221

(二)对新旧儒学的批评1224

第三十九章 王守仁1231

一 阳明与白沙、象山1233

二 阳明与朱熹1239

三 知行问题1244

四 良知与致良知1250

第四十章 明末清初思想的变化及其新趋向1263

一 思想变化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1264

二 明末清初思想的新趋向1270

(一)气一元论1272

(二)道器非二与离器无道1272

(三)人欲即天理1273

(四)气质是善1273

(五)重视知识1274

(六)重视功利与实用1275

(七)重视民生1276

(八)重商1277

(九)反君主专制1278

(十)革命1279

第四十一章 黄宗羲1287

一 由智达德1289

二 民本思想的发皇1293

(一)从人民方面看1294

(二)从臣子方面看1296

(三)从君臣关系看1296

(四)从法方面看1298

(五)民本理想的大敌与专制之害1299

第四十二章 方以智1305

一 思想上的地位1307

二 思想的主要特征——重智1312

三 认识论1317

四 宇宙观1322

五 对中西文化的态度1326

第四十三章 顾炎武1333

一 尊理学黜心学1335

二 清学的开山者与理学的实践者1342

三 社会风气的诊断与改造1345

四 政治思想1348

第四十四章 王夫之1357

一 船山与横渠1359

二 气化的宇宙论1364

三 气化的人性论1370

四 历史思想1375

第四十五章 李颙1383

一 二曲其人1385

二 对宋明儒学的态度:整合朱、陆(王)1388

三 灵原、气质、善恶1393

四 独处的功夫1396

第四十六章 颜元1407

一 思想的特征:习、行、动1409

二 理学的反动1414

三 驳宋儒气质性恶说1418

第四十七章 戴震1425

一 东原与朱熹、荀子1427

二 血气、心知1434

三 理、欲1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