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袁祖社著(陕西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729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宪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社会”权利的自主逻辑与个体主体自由人格确立的现代性求证——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旨趣1
一、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4
三、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9
四、论著的基本逻辑结构10
五、论著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几点突破11
第一章 西方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及其致思理路12
一、市民社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模式12
(一)古希腊罗马:城市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相一致13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农村分离16
(三)城市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形成19
二、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与理论研究22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高度合一:传统(或古典)意义22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现代旨趣26
(三)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批判与超越36
(四)当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寻求发展的新范型42
三、西方市民社会的内在特质及其主要表现47
(一)造就西方市民社会内在特质的主要因素47
(二)西方市民社会的内在特征49
(一)“自由主义”一词的辞源学考释57
第二章 市民社会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57
一、自由主义概念的内蕴57
(二)自由主义概念的理论内涵58
二、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主要特征61
(一)古典自由主义及其主要特征61
(二)现代自由主义及其主要特征64
三、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主张65
(一)自由——自由主义的首选价值65
(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基础69
四、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其特点73
(一)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主张74
(二)自由主义社会政治文化设计的根本特质78
五、自由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制度化的有益启示82
(一)“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制度模式及其弊端83
(二)“强社会强政府”制度模式选择与自由和权威的统一86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关系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力自由观念88
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观念及其对二者关系的理解89
(一)传统观念中的“国家”与“社会”及其内在特征89
二、权力专制与全能主义的政治文化设计93
(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与规定93
(一)推崇社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单方面适应95
三、单向度的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与自由的缺失95
(二)推崇国家,以国家吞灭个人96
(三)突出人的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强调个体自觉的道德主体性97
四、中国传统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格局的确立及其演化98
(一)传统国家与社会结构格局的确立98
(二)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研究101
第四章 “市民社会”的萌生:体制改革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114
(一)国家和社会的二重分化及其历史背景115
一、国家和社会的一般关系115
(二)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规定性及其二者的关系116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观118
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总体(同质)性社会结构及其集权特征121
(一)中国基本社会结构概说121
(二)总体(同质)性社会结构及其弊端122
三、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与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125
(一)改革初期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初步努力125
(二)“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126
(三)“市场化社会力量”与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132
第五章 “市民社会”的发育:市场经济与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新阶段136
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137
(一)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基础137
(二)市场经济促成市民社会的形成139
二、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与民主政治建设都离不开市民社会142
(一)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互为因果、互相促进143
(二)市民社会提供了社会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天然基础144
(三)市民社会的发育,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46
(一)“市民社会”的一般结构—功能148
三、当代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独有特质148
(二)当代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153
(三)中国当代市民社会生成与建构过程的独有特点155
四、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组织制度的目标模式与实现条件160
(一)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组织制度的目标模式: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160
(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目标模式的实现条件169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合法化过程:权力与权利的界分及其合理定位174
一、权力与权利的涵义及其特征175
(一)权利与权力关系的理论设定177
二、权利与权力关系的理论设定及其二者的界分177
(二)权力与权利的合一及其界分179
三、市场经济与权力和权利的结构分化182
(一)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的变革183
(二)权利与权力的结构分化184
四、权利与权力的合理定位188
(一)现实社会中权利与权力的功能背反188
(二)权利与权力功能属性的分殊与定位189
(三)权利和权力合理定位的原则190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和市民社会权利的良性互动模式192
五、社会权力结构优化的意义200
第七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自治:社会权利的自主逻辑202
一、社会自治观念的历史考察203
(一)东西方的分野:国家优位与社会优位203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治观205
二、社会自治的涵义及其特点208
(一)自治的涵义208
(二)社会自治的三种模式及特点209
(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自主性经济212
三、市场经济的权利要求与市民社会自治212
(二)权利自主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体意识21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自治提供了基本条件216
四、政府职能转变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自治制度的目标模式:“小政府,大社会”222
(一)民主政治呼唤制度化的市民社会自治体系223
(二)“小政府、大社会”是市民社会自治的最佳制度模式226
第八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契约化”:组织秩序的变革与整合机制的创新235
一、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历史进程236
(一)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质是契约关系的社会237
(二)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人伦制的“身份”关系的社会239
二、“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的差异及其意义242
(一)权利设定及其获得手段的不同243
(二)社会组织形式与秩序化程度的差异244
(三)“人治”与“法治”旨趣的分殊246
(四)社会主体生存信念的分野247
三、“身份社会”的瓦解和“契约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48
(一)“从身份到契约”——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249
(二)契约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契约观250
(三)近代以来契约观念的变革及其全球性普及256
(四)改革、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从身份到契约258
四、社会生活的“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组织秩序变革与整合机制创新263
(一)市场经济与契约关系的普遍化264
(二)中国特色“契约社会”生成的基本条件265
(三)契约关系与市民社会组织秩序变革267
(四)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市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272
第九章 市民社会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基础:市场经济与个体主体自由与人格独立277
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与市民社会的共同要求:个人本位278
(一)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及其核心278
(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制度279
(三)公民成为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则相一致281
二、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及其自由的生成与实现285
(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的生成285
(二)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自由的实现287
三、中国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与市民社会公民独立经济人格的模型290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民社会公民的产权问题291
(二)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性人格的认定:所有者身份与交换者身份的辩证统一301
(三)市民社会个人经济人格与政府、市场303
(四)市场—体制类型与市民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选择306
(一)个人经济独立性的内容和根据308
四、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人的经济独立性及其意义308
(二)市民社会个人经济自由权利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309
(三)市民社会个体主体经济独立性的意义317
第十章 感性“市民社会”的超越与现代人性的自主与自律: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文化建设320
一、意义共契: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蕴涵与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功能阐释321
(一)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蕴涵321
(二)“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功能阐释325
(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冲击和重塑329
二、“市民社会”神话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约文化”的建构332
(一)感性市民社会弊端的克服与理性法治社会的建立:呼唤契约文化333
(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契约文化的主要内容340
三、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市民社会的契约文化理念与人性的自主与自律348
(一)传统中国社会“公民”意识不育症及其根源349
(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由臣民文化——市民文化——公民文化的必然要求352
(三)公民意识的践履与中国特色现代市民社会生活风格的理想范型361
主要参考文献366
后记379
英文目录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