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郭亚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058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多属性综合评价的概念1

1.2 综合评价的合理性3

1.2.1 15个相关问题3

1.2.2 解决措施和建议6

第二章 多属性综合评价的模式8

2.1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8

2.1.2 非线性加权综合法(或“乘法”合成法)9

2.1.1 线性加权综合法(或“加法”合成法)9

2.1.3 增益型线性加权综合法10

2.1.4 理想点法11

2.2 评价指标的建立及筛选原则12

2.2.1 专家调研法(Delphi)12

2.2.2 最小均方差法12

2.2.3 极小极大离差法13

2.3 评价指标的若干预处理13

2.3.1 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13

2.3.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14

2.4 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先分类后排序法16

2.3.3 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原则16

2.4.1 状态空间 D 的划分17

2.4.2 对集合 A、B、C 内系统的综合排序18

2.4.3 一个实例19

2.5 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的评价模式21

2.5.1 评价模型的建立22

2.5.2 一个实例23

3.2 集值迭代法27

第三章 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27

3.1 引言27

3.3 特征值法29

3.3.1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29

3.3.2 排序权重的计算方法33

3.3.3 λmax 的近似计算34

3.3.4 一个例子34

3.3.5 残缺判断的情形35

3.3.6 群组判断37

3.4 求ωi 的一种新算法——G1法40

3.4.1 方法及步骤41

3.4.2 增加新指标的情形43

3.4.3 具有空缺判断的情形44

3.4.4 群组判断的情形45

3.5 求权重系数的一种新算法——G2法47

3.5.1 点赋值的情形47

3.5.2 区间赋值的情形47

3.5.3 增加新指标的情形48

3.5.4 群组判断的情形49

第四章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赋权法51

4.1 引言51

4.2 突出整体差异的赋权法51

4.2.1 “拉开档次”法51

4.2.2 逼近理想点法55

4.3.3 熵值法56

4.3.2 极差法56

4.3.1 均方差法56

4.3 突出局部差异的赋权法56

第五章 综合集成赋权法59

5.1 引言59

5.2 具有综合集成特征的赋权法59

5.2.1 “加法”集成法59

5.2.2 “乘法”集成法60

5.2.3 应用例60

5.2.4 改进型的“拉开档次”法62

第六章 递阶综合评价方法63

6.1 引言63

6.2 逐层“拉开档次”法64

6.2.1 子系统 S(2,t)q 的综合评价函数64

6.2.2 子系统 S(1)t 的综合评价函数65

6.2.3 大系统 S 的综合评价函数66

6.2.4 一个例子67

6.3 层次分析法71

6.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步骤71

6.3.2 应用例74

7.1 引言77

7.2 协商评价的基本概念与方法77

第七章 协商评价77

7.2.1 点赋值情形78

7.2.2 区间赋值情形79

7.3 群体协商评价80

7.3.1 点赋值情形80

7.3.2 区间赋值情形81

7.4 需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83

第八章 动态综合评价84

8.1 引言84

8.2 二次加权法85

8.2.1 权重函数ωj(t)的确定方法85

8.2.2 综合排序指数86

8.3.1 权重系数ωjk 的确定88

8.3.2 综合排序指数88

8.3 具有激励(或惩罚)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88

8.3.3 应用例89

8.4 “纵向”拉开档次分析法91

8.4.1 问题的提出91

8.4.2 “纵向”拉开档次评价法91

8.4.3 应用例92

8.5 “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95

8.5.3 “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96

8.5.2 前置综合法96

8.5.1 途径一——二次加权评价法96

8.5.4 两个例子98

8.6 应用例102

8.6.1 问题的提出102

8.6.2 评价指标及有关计算103

8.6.3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主要计算及评价(或排序)结果104

8.6.4 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111

8.6.5 有关结论与思考114

9.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16

9.2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116

第九章 “立体”综合评价116

9.1 引言116

9.2.2 评价指标的测评值117

9.2.3 评价模型的选择117

9.2.4 权重系数ωj 的确定118

9.2.5 {Si}的排序或分类118

9.3 “立体”综合评价方法118

9.3.1 对 Si 关于“历史”业绩的评价118

9.3.4 对 Si 的“立体”评价119

9.4 应用例119

9.3.2 对 Si 关于“现状”的评价119

9.3.3 对 Si 关于“发展态势”的预期评价119

9.5 小结121

第十章 综合评价结果的敏感性122

10.1 引言122

10.2 综合评价结果 y 的敏感性123

10.3 确定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标准的原则125

10.4.1 指标类型一致化方法对{yi}排序的影响128

10.4 应用例128

10.4.2 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yi}的排序的影响129

10.4.3 {yi}的排序关于指标最小值 mj 取法的敏感性问题134

10.4.4 关于本例的“最佳”排序134

10.5 结束语134

第十一章 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属性综合评价136

11.1 引言136

11.2 基于 WN(Wavelet Network,小波网络)的多属性综合评价136

11.2.1 给定 yi 的情形137

11.2.2 给出 s1,s2,…,sn 间的排序情形140

11.3 评价对象的模式识别分类算法141

11.3.1 基于加权距离的多目标分类方法141

11.3.2 基于 WN 的对象分类141

11.3.3 基于 WN 的复杂对象综合评价及分类算法142

11.3.4 基于 WN 的大气质量的分类评价算例143

附录一 特征根方法的数学原理145

附录二 各省区1990~1999年经济统计数据149

参考文献1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