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 关四平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3927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70页
  • 主题词:《三国演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 李时人1

前言1

上编 成书研究3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的史传渊源3

第一节 史传·小说·历史小说3

一 中国小说与史传3

二 历史小说与史传5

三 《三国志演义》与史传7

第二节 肇始奠基的三国史元典8

一 以实录精神写史9

二 寓褒贬论断于事15

三 丰厚的文化意蕴28

四 运奇笔再现奇人37

第三节 添枝加叶的注释与增补53

一 史实纲目的情节化55

二 人物形象的立体化58

三 褒贬方式的多样化61

第四节 兼收集成的三国史编年67

一 串珠成链的系统化67

二 叙事艺术的典范性74

三 锦上添花的形象化79

四 结论和余论83

第二章 野史传说中的小说因素87

第一节 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87

一 超越史实的神奇化倾向89

二 强化才能的奇异美追求96

第二节 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106

一 人心与时代106

二 帝蜀寇魏论107

三 小说的倾向109

四 简短的结语110

一 三国故事与社会文化111

第三节 隋唐三国传说故事考论111

二 三国英雄与唐人心态114

三 散见故事的连缀整合121

第三章 讲史与三国故事的文学创造127

第一节 三国故事创作与“讲史”艺术127

一 城市的发展与“说话”的兴盛127

二 “说三分”的盛行与创作的繁荣131

第二节 三国故事创作的文化品位137

一 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137

二 接受主体的多层次性138

三 道德观念的双向交融140

一 三国故事话本小考142

第三节 三国故事创作的新里程碑142

二 整体框架的新思维145

三 英雄人物的平民化153

四 社会生活的理想化160

第四节 宋元咏三国诗的时代烙印164

一 扬刘抑曹的道德评价165

二 重贤兴国的理想寄寓170

三 超然尘外的心态袒露173

四 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177

一 元前三国戏的源流演变179

第一节 三国戏的兴盛与元代社会文化179

第四章 三国题材的戏剧化179

二 元杂剧三国戏繁盛面貌181

三 三国戏兴盛的文化动因186

第二节 市井文学框架与诗骚抒情传统189

一 故事情节的戏剧处理190

二 思想意蕴的以史写心194

三 人物塑造的以雅融俗203

四 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212

五 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219

一 生平事迹考223

第一节 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223

中编 文本研究223

第一章 作家创作研究223

二 思想倾向论229

第二节 接受与创造之关系论231

一 多层面接受之集大成232

二 万方为我用之新创造234

第三节 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236

一 两把评价尺度的矛盾237

二 忠义道德观念的矛盾238

三 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240

一 主题研究审视243

第二章 文化意蕴探微243

第一节 思想内涵的动态考索243

二 思想内涵纵观249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253

一 理想人格的构成形态254

二 理想人格的审美价值257

三 理想人格的认识意义262

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表里一体264

一 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264

二 忠义道德内的情感蕴涵266

三 道德强化与情感的弱化270

一 蜀汉英雄悲剧类型及个性色彩273

第四节 悲剧意蕴的人性深度273

二 各色人物哀情宣泄的悲剧意味277

三 作者、人物与读者的心灵共鸣279

第五节 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283

一 君臣关系的多种形态283

二 蜀汉君臣的范型意义288

三 理想范型的审美价值293

四 文化渊源与历史局限295

第三章 人物美学新论300

第一节 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300

一 历史原型与艺术建构301

二 地域集团形象子系统302

三 政治职能形象子系统303

第二节 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306

一 三位一体的“化合”形态306

二 “前后相侔”与“前后异态”312

三 性格构成比例的失衡316

第三节 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318

一 情节奇·性格真·情理实318

二 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322

三 与同类小说比较中见高下326

第四节 “多层展现”法的美学效应329

一 美学内涵与艺术实践330

二 因人而异的多变形态333

三 尚奇传统与初创痕迹336

第五节 比较美学的多层面运用340

一 外貌与性格的表里对比340

二 相似性格的“犯而能避”341

三 行为方式比较中见个性344

第四章 虚实艺术研究348

第一节 虚实理论之争溯源348

一 崇实与尚虚两派之争348

二 虚实之争的史传渊源352

第二节 虚实艺术规律探索355

一 诸家观点的历史回顾355

二 虚实形态的多层透视358

下编 传播研究360

三 虚实处理的两点失误365

第一章 总论369

第一节 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369

第二节 《三国》传播的总体特征374

第二章 文本系统的传播378

第一节 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378

一 抄本传播与明初文化378

二 明刊本的演化与传播381

三 清刊本的流行与评价387

第二节 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396

一 抄录流传397

二 销购渠道398

三 赠送借阅402

第三节 读者群体文化素质考察404

一 明代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考404

二 清代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考407

第三章 戏曲系统的传播412

第一节 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考论412

一 明代三国戏剧目考略413

二 清代三国戏剧目考略419

三 三国戏与小说关系论423

第二节 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考论428

一 地方戏中的三国戏429

二 京剧三国戏小考434

第三节 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440

一 声腔流行区域考440

二 戏班演出场所考444

三 观众接受层面论449

第四章 说唱系统的传播454

第一节 说《三国》的历史发展与流布范围454

一 明清近代说《三国》考略455

二 说《三国》与小说关系论460

三 说《三国》流布范围考察463

第二节 唱《三国》的主要作品与流行区域473

一 吴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474

二 粤闽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477

三 北方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480

四 少数民族区域唱《三国》概说493

第五章 社会文化影响论495

第一节 总论495

一 显性影响论略496

二 隐性影响论略497

第二节 社会政治影响论498

一 转变政治倾向性之功效499

二 强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500

第三节 军事领域影响论504

一 统治阶级作战的兵法库504

二 农民革命战争的教科书506

第四节 文学创作影响论508

一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508

二 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10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515

后记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