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212367.jpg)
- 魏琴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8752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化学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1
1.1.1 化学的重要性及其研究内容1
1.1.2 化学发展简史2
1.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3
第2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4
2.1 原子结构的经典模型4
2.1.1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4
2.1.2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氢原子模型4
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7
2.2.1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7
2.2.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8
2.2.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8
2.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模型9
2.3.1 薛定谔方程与波函数9
2.3.2 四个量子数与核外电子层结构11
2.3.3 波函数(原子轨道)及概率密度函数(电子云)图13
2.4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层结构16
2.4.1 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16
2.4.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20
2.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20
2.5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2.5.1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1
2.5.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3
习题27
第3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0
3.1 离子键理论30
3.1.1 离子键30
3.1.2 晶格能32
3.1.3 离子的特征33
3.2 共价键理论35
3.2.1 价键理论35
3.2.2 杂化轨道理论38
3.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1
3.2.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43
3.3 金属键47
3.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47
3.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48
3.4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49
3.4.1 分子的偶极矩与极化率49
3.4.2 分子间作用力51
3.4.3 氢键52
3.5 晶体结构54
3.5.1 晶体与非晶体54
3.5.2 晶体的基本外形54
3.5.3 离子晶体55
3.5.4 离子极化现象58
3.5.5 原子晶体60
3.5.6 金属晶体60
3.5.7 分子晶体61
习题61
第4章 定量分析的过程64
4.1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64
4.1.1 分析方法的分类64
4.1.2 分析方法的选择65
4.2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66
4.2.1 分析试样的采集66
4.2.2 分析试样的制备68
4.2.3 分析试样的分解69
4.3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71
4.3.1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71
4.3.2 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72
4.4 滴定分析法概述72
4.4.1 概述72
4.4.2 滴定方式73
4.4.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74
4.4.4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75
习题78
第5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80
5.1 定量分析误差80
5.1.1 误差的分类80
5.1.2 准确度与误差81
5.1.3 精密度与偏差82
5.1.4 准确度和精密度83
5.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83
5.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85
5.2.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85
5.2.2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86
5.2.3 显著性检验88
5.2.4 可疑值的取舍91
5.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93
5.3.1 有效数字93
5.3.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94
5.3.3 运算规则94
习题95
第6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97
6.1 酸碱理论概述97
6.1.1 酸碱电离理论97
6.1.2 酸碱溶剂理论98
6.1.3 酸碱质子理论98
6.1.4 酸碱电子理论101
6.1.5 软硬酸碱理论102
6.2 强电解质溶液102
6.2.1 离子氛和离子强度102
6.2.2 活度和活度系数102
6.3 酸碱平衡103
6.3.1 水的解离与溶液的pH103
6.3.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104
6.3.3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105
6.3.4 分布分数与分布曲线108
6.3.5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111
6.3.6 酸碱溶液pH的计算114
6.4 缓冲溶液121
6.4.1 缓冲溶液的定义、缓冲原理与pH的计算121
6.4.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23
6.4.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125
6.5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127
6.5.1 酸碱指示剂127
6.5.2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129
6.5.3 多元酸、多元碱的滴定134
6.5.4 滴定误差136
6.5.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38
习题140
第7章 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143
7.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43
7.1.1 配合物的定义143
7.1.2 配合物的组成144
7.1.3 配合物的命名145
7.1.4 配合物的类型146
7.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51
7.2.1 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151
7.2.2 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151
7.2.3 配合物的磁性152
7.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153
7.3.1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153
7.3.2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156
7.4 配合物的配位解离平衡157
7.4.1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157
7.4.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159
7.4.3 条件稳定常数162
7.5 配合物的应用164
7.5.1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164
7.5.2 在工农业领域中的应用164
7.5.3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64
7.6 配位滴定法165
7.6.1 EDTA滴定法基本原理165
7.6.2 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的条件170
7.6.3 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173
7.6.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75
7.6.5 配位滴定方式和应用178
习题179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82
8.1 氧化还原反应182
8.1.1 氧化数182
8.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83
8.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84
8.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86
8.2.1 原电池186
8.2.2 电极电势188
8.2.3 能斯特方程190
8.2.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90
8.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194
8.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94
8.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195
8.4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97
8.4.1 有效碰撞与活化能197
8.4.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97
8.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97
8.4.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98
8.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98
8.5.1 元素电势图198
8.5.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99
8.6 氧化还原滴定法200
8.6.1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200
8.6.2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204
8.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206
习题213
第9章 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215
9.1 沉淀溶解平衡215
9.1.1 固有溶解度和溶度积215
9.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216
9.1.3 溶度积规则217
9.1.4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17
9.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220
9.2.1 沉淀的生成220
9.2.2 沉淀的溶解221
9.2.3 沉淀的转化226
9.2.4 分步沉淀226
9.3 沉淀滴定法227
9.3.1 莫尔法227
9.3.2 福尔哈德法228
9.3.3 法扬斯法229
9.3.4 银量法的应用231
9.4 重量分析法232
9.4.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232
9.4.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232
9.4.3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233
9.4.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236
9.4.5 沉淀称量前的处理238
9.4.6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239
9.4.7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241
习题242
第10章 s区元素244
10.1 s区元素的通性244
10.1.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价电子层结构特点244
10.1.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244
10.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单质245
10.2.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245
10.2.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245
10.2.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制备247
10.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重要化合物248
10.3.1 氧化物248
10.3.2 氢氧化物249
10.3.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盐类251
10.3.4 离子晶体溶解性的变化规律254
习题254
第11章 p区元素256
11.1 硼族元素256
11.1.1 硼族元素的通性256
11.1.2 硼族元素的单质256
11.1.3 硼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59
11.2 碳族元素265
11.2.1 碳族元素的通性265
11.2.2 碳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265
11.2.3 碳族元素的单质266
11.2.4 碳族元素的氧化物270
11.2.5 Ge、Sn、Pb的氢氧化物274
11.2.6 碳族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274
11.2.7 碳族卤化物278
11.2.8 碳族元素的硫化物279
11.2.9 其他重要化合物280
11.3 氮族元素281
11.3.1 氮族元素的通性281
11.3.2 氮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281
11.3.3 氮及其化合物282
11.3.4 磷及其化合物288
11.3.5 As、Sb、Bi的化合物291
11.4 氧族元素293
11.4.1 氧族元素的通性293
11.4.2 氧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294
11.4.3 氧族元素的单质294
11.4.4 氧族元素的氢化物297
11.4.5 金属硫化物298
11.4.6 硫的氧化物300
11.4.7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301
11.5 卤族元素305
11.5.1 卤族元素的通性305
11.5.2 卤素在自然界的分布306
11.5.3 卤素的单质306
11.5.4 卤化氢与氢卤酸309
11.5.5 卤化物310
11.5.6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11
11.5.7 拟卤素及其盐313
习题313
第12章 ds区元素317
12.1 铜副族元素317
12.1.1 铜副族元素的通性317
12.1.2 铜副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317
12.1.3 铜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318
12.1.4 铜副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318
12.1.5 铜副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20
12.2 锌副族元素324
12.2.1 锌副族元素的通性324
12.2.2 锌副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325
12.2.3 锌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325
12.2.4 锌副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326
12.2.5 锌副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27
习题332
第13章 d区元素334
13.1 d区元素概述334
13.1.1 过渡金属半径变化规律334
13.1.2 过渡金属性质变化规律334
13.1.3 过渡金属氧化态变化规律335
13.1.4 过渡金属离子的颜色335
13.1.5 形成配合物的能力335
13.2 钛副族335
13.2.1 钛副族元素的通性335
13.2.2 Ti的重要化合物336
13.2.3 ZrO2338
13.3 钒副族339
13.3.1 钒副族元素的通性339
13.3.2 V的重要化合物340
13.4 铬副族341
13.4.1 铬副族元素的通性341
13.4.2 Cr的重要化合物343
13.5 锰副族345
13.5.1 锰副族元素的通性345
13.5.2 Mn的重要化合物347
13.6 铁系元素349
13.6.1 铁系元素概述349
13.6.2 Fe的重要化合物351
13.6.3 Co的重要化合物356
13.6.4 Ni的重要化合物358
13.7 铂系元素359
13.7.1 铂系元素概述359
13.7.2 Pd与Pt的重要化合物361
习题361
第14章 f区元素364
14.1 镧系元素364
14.1.1 镧系元素的通性364
14.1.2 镧系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367
14.1.3 镧系元素的分离与提取370
14.1.4 镧系元素的应用372
14.2 锕系元素372
14.2.1 锕系元素的通性372
14.2.2 Th、U及其化合物373
习题375
第15章 吸光光度法377
15.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377
15.1.1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377
15.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77
15.1.3 朗伯-比尔定律379
15.1.4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381
15.2 显色反应和测量条件的选择381
15.2.1 显色反应及显色剂382
15.2.2 显色条件的选择382
15.2.3 测量条件的选择385
15.3 分光光度计387
15.3.1 目视比色法387
15.3.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387
15.3.3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388
15.4 其他吸光光度法389
15.4.1 示差吸光光度法389
15.4.2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390
15.4.3 导数吸光光度法390
15.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391
15.5.1 单一组分测定391
15.5.2 多组分分析391
15.5.3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392
15.5.4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393
习题394
第16章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396
16.1 沉淀分离法396
16.1.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396
16.1.2 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与富集399
16.2 萃取分离法400
16.2.1 基本原理400
16.2.2 重要的萃取体系402
16.2.3 萃取分离操作403
16.3 色谱分离法404
16.3.1 纸色谱法404
16.3.2 薄层色谱法405
16.3.3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406
16.4 离子交换法408
16.4.1 离子交换树脂408
16.4.2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409
16.4.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过程410
16.5 其他方法411
16.5.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411
16.5.2 毛细管电泳分离法412
16.5.3 微波萃取分离法412
16.5.4 膜分离法412
习题413
化学窗口414
【阅读1】诺贝尔和居里夫人414
【阅读2】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氟414
【阅读3】食品污染触目惊心415
【阅读4】硬水的利与弊416
【阅读5】新能源的开发416
参考文献418
附录419
附录1 离子的活度系数419
附录2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I=0,298.15 K)420
附录3 常见的缓冲溶液422
附录4 常用的酸碱混合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422
附录5 常见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I=0.1 mol·L-1,298.15 K)424
附录6 常见配离子的累积稳定常数424
附录7 EDTA的酸效应系数426
附录8 一些金属离子在不同pH的lgaM(OH)值427
附录9 标准电极电势(291.15~298.15 K)428
附录10 条件电极电势431
附录1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I=0,291.15~298.15 K)432
附录12 一些化合物的摩尔质量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