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供检验士、临床检验士、卫生检验士专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供检验士、临床检验士、卫生检验士专业用
  • 杨履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14182·162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供检验士、临床检验士、卫生检验士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6

第一章 细菌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6

一、细菌的大小6

二、细菌的形态与排列6

三、细菌的结构7

四、细菌的非典型形态与结构13

第二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13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13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13

(一)常用染色剂13

(二)常用染色法14

第一节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17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和生理学检查法17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19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22

一、细菌的酶22

二、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22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24

第四节 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27

一、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27

二、人工培养细菌所需的条件27

三、培养检查法28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30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细菌30

第二节 正常人体常见的细菌群32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5

一、温度35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5

二、干燥38

三、光线与射线38

四、滤过39

五、声波40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0

一、消毒剂40

二、防腐剂43

三、化学疗剂43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4

一、抗生素44

二、中草药45

三、噬菌体46

四、细菌素48

第二节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49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49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49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50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52

第五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57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59

第一节 病原菌的致病因素59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62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64

第七章 非特异性免疫64

一、免疫屏障65

二、吞噬细胞65

三、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67

(一)补体系统67

(四)干扰素69

(三)乙型溶素69

(二)溶菌酶69

第八章 抗原71

一、抗原的性质71

二、抗原的种类72

三、重要的抗原物质73

四、免疫佐剂74

第九章 免疫系统76

一、免疫器官76

二、免疫细胞76

(一)淋巴细胞76

(二)单核吞噬细胞79

第十章 特异性免疫81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81

第二节 细胞免疫82

(一)抗体的理化性质83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83

第三节 体液免疫83

一、有关抗体的一般知识83

(三)抗体的分类84

(四)抗体的一般特性84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85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86

四、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性状87

五、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机制89

六、免疫球蛋白的检查90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91

一、抗各类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特征91

二、抗感染免疫效应的机理92

(一)Ⅰ型变态反应94

二、类型94

一、概述94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94

(二)Ⅱ型变态反应95

(三)Ⅲ型变态反应96

(四)Ⅳ型变态反应97

三、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98

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99

一、人工免疫的种类与特点99

二、生物制品的种类与应用99

第十四章 免疫学检验102

第一节 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外试验102

一、抗原抗体反应概述10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10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03

(四)血清学试验的对照104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04

二、凝集反应105

(一)直接凝集反应105

(二)间接凝集反应106

(三)抗球蛋白试验108

三、沉淀反应108

(一)环状沉淀试验109

(二)絮状沉淀试验109

(三)免疫扩散109

(四)免疫电泳111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112

(一)补体结合反应112

(二)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113

六、使用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方法114

(一)免疫荧光法114

五、中和试验114

(二)免疫酶法115

(三)放射免疫法116

七、单克隆抗体117

第二节 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外试验118

一、E玫瑰花结试验118

〔附〕EA玫瑰花结试验和EAC玫瑰花结试验118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19

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119

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查120

五、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120

〔附〕有关的名词解释120

第十五章 病原性球菌12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122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122

〔附〕四联球菌127

八叠球菌128

第二节 链球菌属128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133

第四节 奈瑟氏菌属137

脑膜炎奈氏菌137

淋病奈氏菌141

〔附〕卡他布兰汉氏菌142

第十六章 肠杆菌科143

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145

〔附〕爱德华氏菌属149

枸橼酸菌属150

第二节 沙门氏菌属150

〔附〕亚利桑那菌属161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162

第四节 克雷伯氏菌属168

〔附〕肠杆菌属169

哈夫尼亚菌属169

沙雷氏菌属169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170

〔附〕普罗菲登菌属172

第六节 耶尔森氏菌属172

第十七章 弧菌属183

第一节 霍乱弧菌183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193

第十八章 嗜血杆菌属197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197

第二节 杜克氏嗜血杆菌200

第十九章 包特氏菌属201

第一节 百日咳包特氏杆菌201

第二节 副百日咳包特氏杆菌203

第二十章 布鲁氏菌属204

第二十一章 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211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211

第二节 产碱杆菌属214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214

第四节 莫拉氏菌属216

第五节 军团菌属217

第二十二章 需氧芽胞杆菌属220

第一节 炭疽杆菌220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225

第二十三章 梭状芽胞杆菌属228

第一节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228

第二节 气性坏疽病原菌230

第三节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234

第一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38

第二十四章 无芽胞厌氧杆菌238

第二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40

第二十五章 弯曲菌属242

〔附〕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245

第二十六章 棒状杆菌属247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247

第二节 类白喉杆菌251

第二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252

第一节 结核杆菌253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263

第三节 麻风杆菌266

第四篇 病毒268

第二十八章 病毒概论268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268

第二节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275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78

第四节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283

第二十九章 病毒各论286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286

流行性感冒病毒286

腺病毒290

麻疹病毒292

第二节 肠道病毒294

脊髓灰质炎病毒294

轮状病毒297

第三节 肝炎病毒298

甲型肝炎病毒298

乙型肝炎病毒300

非甲非乙肝炎病毒30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304

第四节 虫媒病毒304

出血热病毒307

登革热病毒308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310

第六节 痘类病毒312

天花病毒、类天花病毒与痘苗病毒312

第五篇 其它微生物314

第三十章 衣原体314

第一节 概述314

第二节 引起人类感染的衣原体315

第三十一章 立克次体318

第一节 概述318

第二节 引起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320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324

第一节 概述326

第三十二章 支原体326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328

第三十三章 病原性螺旋体331

第一节 概述331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332

第三节 病原性密螺旋体336

梅毒螺旋体336

雅司螺旋体337

第四节 回归热螺旋体337

第五节 奋森氏螺旋体339

第三十四章 放线菌340

第一节 伊色列氏放线菌340

第二节 奴卡氏菌341

第三十五章 病原性真菌342

第一节 概述342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345

微生物实验室规则351

第六篇 细菌学检验技术351

第三十六章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玻璃器皿介绍352

第一节 常用仪器352

第二节 常用玻璃器皿362

第三十七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365

第一节 操作中一般注意事项365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365

一、悬滴法366

二、压滴法366

三、相位差显微镜检查法366

四、暗视野映光法366

五、墨汁显影法366

二、常用染色方法367

(一)革兰氏染色法367

一、细菌染色标本的制作367

第三节 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367

(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368

(三)美蓝染色法368

(四)异染颗粒染色法368

(五)细菌鞭毛染色法369

(六)荚膜染色法369

(七)芽胞染色法369

(八)布氏杆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370

(九)结核杆菌荧光染色法370

第三十八章 细菌的培养技术372

第一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372

一、常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准备372

二、培养基的制备372

(一)肉浸液(肉汤)378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378

(三)肝浸液379

(四)营养琼脂379

(二)肉膏汤379

(五)半固体琼脂380

(六)血液琼脂380

(七)巧克力色琼脂381

(八)葡萄糖肉汤381

(九)硫酸镁肉汤381

(十)胆盐肉膏汤382

(十一)胰?肉汤382

(十二)革兰氏阴性杆菌(GN)增菌液382

(十三)亚硒酸盐增菌液383

(十四)四硫磺酸盐增菌液383

(十七)高盐胨水384

(十八)麦康凯琼脂384

(十六)碱性蛋白胨水384

(十五)文-腊二氏保存液384

(十九)中国蓝琼脂385

(二十)伊红美蓝琼脂385

(二十一)SS琼脂386

(二十二)HE琼脂平板387

(二十三)碱性琼脂平板388

(二十四)庆大霉素碱性胆盐琼脂388

(二十五)双-洗琼脂389

(二十六)高盐淀粉琼脂389

(二十七)高盐卵黄琼脂389

(二十八)高盐甘露醇琼脂390

(二十九)卵黄双抗琼脂390

(三十二)血液碲盐琼脂391

(三十)血清斜面培养基391

(三十一)鸡蛋斜面培养基391

(三十三)改良罗氏培养基392

(三十四)酸性液体培养基392

(三十五)包-金二氏琼脂393

(三十六)血清葡萄糖胰?琼脂393

(三十七)庖肉培养基393

(三十八)牛心、牛脑浸液培养基394

(三十九)牛心、牛脑浸液血琼脂平板394

(四十)硫乙醇酸钠液体培养基395

(四十一)cBAP-thio培养基395

(四十二)Cary-Blair运送培养基395

(四十三)M·H培养基395

(四十五)双糖铁尿素培养基396

(四十四)无胨琼脂396

(四十六)双糖铁培养基397

(四十七)糖发酵培养基糖发(酵管)397

(四十八)糖(醇)发酵血清水398

(四十九)糖氧化/发酵培养基398

(五十)蛋白胨水399

(五十一)葡萄糖蛋白胨水399

(五十二)枸橼酸盐琼脂399

(五十三)尿素培养基399

(五十四)缩苹果酸钠培养基400

(五十五)磷酸酚酞琼脂400

(五十六)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琼脂400

(五十七)丙二酸钠培养基400

(五十九)苯丙氨酸培养基401

(六十)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401

(五十八)氰化钾培养基401

(六十一)明胶培养基402

(六十二)硝酸盐培养基402

(六十三)七叶苷培养基402

(六十四)紫牛乳培养基403

(六十五)尿素蛋黄双糖琼脂斜面403

(六十六)干燥培养基简介403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403

一、无菌技术403

二、细菌的一般接种法404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406

(一)一般培养法406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406

(三)厌氧培养法406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410

第三十九章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410

一、糖类代谢试验410

(二)糖氧化/发酵(O/F)试验411

(三)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411

(四)伏-普二氏试验412

(五)ONPG试验413

(六)七叶苷分解试验414

二、有机酸盐及铵盐利用试验414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414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415

三、蛋白质、氨基酸及含氮化物代谢试验415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415

(二)霍乱红试验416

(三)硫化氢试验416

(五)明胶液化试验417

(六)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417

(四)尿素酶试验417

(七)脱羧酶试验418

四、呼吸酶类试验418

(一)氧化酶试验418

(二)触酶活力试验419

(三)氰化钾试验419

(四)硝酸盐还原试验419

(五)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简称TTC试验)420

五、毒性酶类试验421

(一)溶血试验421

(二)链激酶试验421

(三)卵磷脂酶试验421

(五)脱氧核糖核酸(DNA)酶试验422

(六)血浆凝固酶试验422

(四)磷酸酶试验422

六、其它试验423

(一)胆汁(胆盐)溶菌试验423

(二)嗜盐性试验423

(三)Optochin(乙基氢化羟基奎宁)敏感性试验424

第四十章 细菌血清凝集试验425

一、细菌血清凝集试验应用的试剂425

二、细菌血清凝集试验方法426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428

一、实验动物428

二、动物实验前的准备429

三、动物接种方法431

四、接种动物的观察435

五、实验动物解剖435

六、动物采血法437

二、敏感和耐药的概念440

第四十二章 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440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和意义440

三、药敏试验方法441

(一)稀释法441

(二)扩散法443

1.绝对法443

2.比较法445

(三)联合药敏试验447

(四)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450

〔附〕体液内抗生素浓度的测定452

第四十三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检验455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55

第二节 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检验457

第三节 咽拭、鼻咽拭标本的细菌检验459

第四节 痰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60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检验462

第六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63

第七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64

第八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检验467

第九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68

〔附1〕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469

〔附2〕菌种的保存与保管474

〔附3〕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简介477

第七篇 免疫学检验技术482

第四十四章 体液免疫的检验技术482

第一节 肥达(Widal)氏反应482

〔附1〕吸液与注液484

〔附2〕液体的混合484

〔附3〕液体的稀释484

第二节 外-斐(Wei 1-Felix)氏反应485

第三节 布氏菌病试管及玻片凝集试验486

第四节 寒冷凝集试验488

第五节 类风湿因子免疫胶乳凝集试验489

第六节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489

第七节 康氏和华氏试验491

第八节 乙肝抗原的检测498

第九节 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检测甲胎蛋白(AFP)507

第十节 人血清总补体量的测定——50%溶血目测比色法509

第十一节 体液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511

第四十五章 细胞免疫的检验技术514

第一节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淋转试验形态学检查法514

第二节 T细胞E玫瑰花试验515

第四十六章 常用抗原和抗血清的制备519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519

第二节 抗血清的制备520

第八篇 其它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24

第四十七章 病毒的检验技术524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524

第二节 血清学检查531

一、中和试验531

二、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534

三、补体结合试验536

第三节 噬菌体检验536

第四十八章 钩端螺旋体检验技术539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的检查539

第二节 血清学检查541

第四十九章 放线菌与真菌的检验技术545

第一节 放线菌的检查545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的检查546

第五十章 水、食品、空气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50

第九篇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50

第一节 水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552

一、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52

(一)水样的采集、保存与运送552

(二)检验程序552

(三)细菌总数的测定552

(四)大肠菌群的检验554

(五)饮用水、水源水、游泳池水卫生标准(细菌指标)558

二、水的病毒学检验558

第二节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558

一、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558

(一)一般检验方法559

(二)肉与肉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62

(三)乳及乳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64

(四)清凉饮料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64

(五)罐头食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66

(六)餐具、炊事用具等消毒效果的监督方法567

二、食品霉菌检验技术567

(一)一般检验方法568

(二)常见产毒霉菌570

第三节 空气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72

第五十一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576

第一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的采集和处理577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方法578

第三节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检验580

第四节 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检验580

第五节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581

第六节 副溶血性弧菌与不凝集弧菌食物中毒检验582

第七节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检验582

第八节 链球菌食物中毒检验583

第九节 产气荚膜杆菌食物中毒检验5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