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2440190.jpg)
- 刘笑敢,郑吉雄,梁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07510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570页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出土简帛的方法论启示&刘笑敢1
一、反思以“思想线索”为根据的前提条件4
二、反思以“默证”为根据的推论前提9
三、反思以“合理猜测”为基础的考证前提15
四、关于传世文献的可信度及分析方法19
五、古文献考据之困难与应对之道26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梁涛33
一、从“二重证明法”到“二重证据法”34
二、二重证据法的应用:证明、证伪与补正39
三、二重证据法理论之建构:原型-意义流变说43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郭沂50
一、释“古”50
二、传统古典学之建立51
三、疑古思潮对传统古典学的颠覆53
四、“二重证据法”与古典学的重建54
五、“释古”及其他56
六、“正古”要义61
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曹峰63
一、“疑古”与反“疑古”、“默证”和反“默证”66
二、进化主义和实证主义69
三、其它的问题72
叙述与诠释:出土文献研究之反省&林启屏76
一、前言76
二、叙述、动机与立场78
三、诠释、信念与学派86
四、结语98
研究、思考与中国哲学之路——游于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研究之反思&郭梨华100
一、前言:方法论探究之简述100
二、前提的存与忘之间:实践智慧之思辨的再现106
三、中国哲学当代化的可为路向之一:论题再发现之哲学启发113
四、结论120
早期中国文献研究方法之反思&[美]柯马丁(Martin Kern)121
一、引言:两个根本问题121
二、今日西方“汉学”:欧美缘何迥异?126
三、早期中国文献研究的五种观点角度132
四、结论154
当文章成为实践:阅读郭店老子&[英]麦笛(Dirk Meyer)156
一、导论156
二、哲学及其实践——中国传统的焦虑158
三、书写160
四、泛华夏地区的文本模式和意义生产:以出土文献为例161
五、结论168
竹简背面信息与竹简编联——以清华简整理为例&刘国忠170
一、清华简整理工作简介171
二、竹简正面信息与竹简编联172
三、竹简背面信息与竹简编联173
四、简短的结语181
非常道考&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183
一、“道”为讲说之义184
二、道为导致之导189
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语法分析194
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变及其与“思想”之相互作用&丁四新198
一、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及其思想变动199
二、早期《周易》文本的变动与经义的改变205
三、申论两种性质的古典文本与对20世纪相关学术观念的反思212
银雀山汉墓竹简《论政论兵之类》考释&[日]汤浅邦弘219
一、序言219
二、《论政论兵之类》十二篇的体系性221
三、十二篇的时代性223
四、兵学思想史上的性质229
五、十二篇的意义233
六、结语234
从“礼乐”的分合与特性论《性自命出》“道”四术或三术的迷思——兼论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林素英236
一、前言236
二、学者对于“道”相关问题的讨论及研究法运用之反思237
三、从“礼乐”之分合特性以解读《性自命出》的“道”256
四、结论267
竹帛《五行》关于德性和谐的思想研究&[美]李晨阳269
一、德性和谐问题在哲学史中的重要性269
二、从孔子“仁”为统摄性德性到“和”的发展274
三、以“和”为主线解决《五行》中的若干问题279
郭店竹简《六德》《五行》关于仁义之际的一组词汇&黄冠云286
一、《六德》简“26—33”的段落287
二、《六德》的声训294
三、《六德》《五行》的重迭词296
四、《五行》的相关文字311
五、剩余问题的讨论316
六、结论332
楚简韵文分类探析&[美]顾史考(Scoff cook)336
一、前言336
二、韵式分析340
三、韵部间的通韵与合韵387
四、结论393
试论子思遗说&郑吉雄397
一、问题的提出397
二、子思学说的来源——曾子、子游?398
三、天命论404
四、中和说409
五、五行论414
六、仁义内外之说424
七、结论433
对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判定的思索&李锐435
一、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438
二、学派的判定445
三、出土古书学派判定中的问题448
四、出土古书学派的判定452
统治天下人民的帝王:墨家“兼”概念在荀子礼治论中的思想功能和意义&[日]佐藤将之458
一、序言458
二、《兼爱》的主题是否为“兼爱”?461
三、战国早期文献中的“兼”465
四、墨家的“兼”与“兼爱”:治理“天下”之君德467
五、《荀子》的“兼”476
六、结言489
从《内礼》《昔者君老》《为吏之道》等简文看儒家的忠孝观&林素清492
一、《昔者君老》492
二、《内礼》494
三、《昔者君老》与《内礼》可合编为一496
四、《内礼》篇的文体与内容498
五、《内礼》再编与重探504
六、“内礼”篇题问题507
七、“爱是用”与“忠之用”的讨论509
八、“悌”的讨论511
九、关于“变”的讨论512
十、秦简《为吏之道》与《为吏治官及黔首》513
可得而闻——孔门的道论&[新加坡]劳悦强516
一、前言516
二、“道”与人品516
三、君子之道525
四、不言而喻的“道”532
五、余论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