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地理学原理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地理学原理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2467267.jpg)
- 梅新林,葛永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2031375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189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地理学原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导论“新文学地理学”之辩3
一 新命题的提出4
(一)从“地理学”到“新地理学”5
(二)从“文化地理学”到“新文化地理学”6
(三)从“文学地理学”到“新文学地理学”9
二 关键词Ⅰ:还原11
(一)通过既有文献梳理的“还原”12
(二)通过相关论著翻译的“还原”14
(三)通过中西学术交流的“还原”15
三 关键词Ⅱ:重构17
(一)概念界说18
(二)学科定位23
(三)理论建构25
(四)方法创新29
四 关键词Ⅲ:超越31
(一)古今维度的超越31
(二)中西维度的超越34
(三)学理维度的超越37
五 关键词Ⅳ:回归39
(一)本土回归40
(二)本位回归41
(三)本原回归43
六 学术板块结构46
第一章 文学地理学的成长历程53
一 中希发轫时期54
(一)“地理”概念的原初意涵54
(二)“描述地理学”的不同形态55
(三)文学经典的地理学阐释61
二 中国轴心时期65
(一)史志与文学地理66
(二)文论与文学地理72
(三)集序与文学地理73
(四)专题论著与文学地理75
(五)文学地理的主题聚焦77
三 西方轴心时期87
(一)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奠立88
(二)文学地理学的多向探索94
(三)文学地理学的正式诞生104
四 中西并盛时期120
(一)西方文学地理学的空前盛势121
(二)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全面复兴136
五“显学”辩证观144
(一)西方“显学”辩证观144
(二)本土“显学”辩证观148
第二章 文学地理学的概念界说154
一 文学地理学155
(一)“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变迁155
(二)“文学地理学”的复合概念系统162
二 地域批评166
(一)“文学地域主义批评”与“地域批评”166
(二)“地域文学”概念转换与“地域批评”168
(三)复合概念系统中的“地域批评”172
二 地理批评178
(一)地理批评学派的“地理批评”概念179
(二)“文学地理批评”的本土释义194
(三)复合概念系统中的“地理批评”199
三 地图批评206
(一)“文学制图”与“地图批评”206
(二)“文学地图”与“地图批评”211
(三)“文学图志”与“地图批评”216
(四)复合概念系统中的“地图批评”219
四、地理诗学225
(一)“地理诗学”概念的提出226
(二)“地理诗学”的相关概念230
(三)复合概念系统中的“地理诗学”236
五 定义与界说241
(一)跨学科互融模式241
(二)文学本位立场244
(三)空间研究重心246
(四)通向学科之路247
第三章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251
一 双重参照系251
(一)参照系一:大学学科理论252
(二)参照系二:大学学科目录257
二 文学本位论261
(一)金克木的文学本位论261
(二)杨义的文学本位论262
(三)梅新林的文学本位论264
(四)邹建军的文学本位论266
(五)李仲凡的文学本位论268
(六)曾大兴的文学本位论270
(七)钟仕伦的文学本位论271
三 地理本位论273
(一)杜特与杜莎的地理本位论274
(二)布罗索的地理本位论277
(三)克朗的地理本位论279
四 双重属性论282
(一)陶礼天的双重属性论283
(二)胡阿祥的双重属性论286
(三)戴俊骋的双重属性论288
(四)马晶的双重属性论289
五 谱系与边界292
(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归属292
(二)文学地理学的学科谱系297
(三)文学地理学的学科边界302
第四章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305
一“三原”重构论306
(一)从“二原”到“三原”论306
(二)“三原”理论的重构308
二 版图复原312
(一)空间范域313
(二)板块结构316
(三)中心定位319
(四)边缘活力321
(五)区系轮动322
三 场景还原324
(一)场景还原的双重功能325
(二)场景还原的主旨导向329
(三)场景还原的贯通路径334
四 精神探原336
(一)“精神探原”的基点:“诗性空间”337
(二)“精神探原”的开放性:“文化空间”339
(三)“精神探原”的深邃性:“原型空间”344
(四)“精神探原”的指归:“终极空间”346
五 空间阐释学350
(一)“空间阐释学”的学术主旨350
(二)“空间阐释学”的模型建构352
第五章 文学地理学的空间聚焦359
一 空间分层理论360
(一)“空间”概念序列辨析360
(二)文学地理的空间构型367
二 客体之第一空间375
(一)自然地理空间375
(二)人文地理空间380
(三)自然—人文地理空间386
(四)“地理”与“天文”之间391
三 主体之第二空间394
(一)籍贯地理:本土之“根”394
(二)活动地理:人生之“旅”396
(三)从显性空间到隐性空间401
(四)“心理图式”与“心灵地图”415
四 文本之第三空间418
(一)“文本空间”的重构机制418
(二)“文本空间”的主要特性422
五 传受之第四空间427
(一)传播空间与文学地理428
(二)接受空间与文学地理431
六 四重空间组合436
(一)组合原理与循环结构436
(二)复合结构与内在逻辑439
第六章 文学地理学的情结动力447
一“恋地情结”动力447
(一)“恋地情结”的相关概念447
(二)“恋地情结”与空间情感451
(三)空间情感与空间情结455
二 家园—他乡之维463
(一)源远流长的“家园”情结464
(二)难以释怀的“异乡”心结466
(三)“精神望乡”的机制与内涵471
三 城市—乡村之维478
(一)传统社会的“城—乡”空间流向478
(二)现代城市文学空间的向往与批判485
(三)乡村文学空间转型与田园—乡土小说491
(四)城乡对位的三重空间模型与意义499
四 本土—异域之维506
(一)异域文学—文化空间的构成507
(二)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学镜像509
(三)空间交错、双重体验与文化融通514
五 现实—超越之维520
(一)神话—原型空间的原始超越性521
(二)文学魔幻空间的“内源性”与“外向性”525
(三)“浓缩空间”的形态及文学主题528
六 精神漂泊与皈依534
(一)精神漂泊的永恒主题534
(二)宗教原型之“家园”的精神指归539
(三)政治伦理之“家园”的精神指归543
(四)文化寻根之“家园”的精神指归549
(五)精神漂泊与皈依的悖论意义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