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明史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文明史 第4卷
  • 袁行霈 严文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明史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1

绪论1

商业经济的发展4

第二节 新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传统学术文化、文学艺术的新成就4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发展4

区域经济文化日趋重要4

近代疆域的奠定4

手工业的发达和近代工业的发生4

农业经济的新因素4

人口的激增4

社会经济的发展4

个性解放的呼声10

民主思潮的曲折发展10

工商皆本观念的出现10

师夷之长技10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0

传统学术的发展与古代文献的集大成10

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10

第三节 历史的反思与迈向近代文明10

第一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15

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文明15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发15

中西文明的相遇与交流15

文明转型期中的自傲与自卑15

国力的衰弱与传统文明的缺陷15

传统文明的反思与批判15

人口规模达4亿19

移民潮流的新方向19

耕地的增加19

第二节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19

玉米21

甘薯21

马铃薯21

第三节 农业精耕细作的深化21

轮作复种25

作物品种的培育25

施肥技术25

第四节 棉花种植与松江棉纺织业25

纺织业的繁盛30

第五节 江南市镇与客帮商人30

棉布的普及30

江南市镇的发达36

商帮与商业网络36

第六节 白银、铜钱与金融业36

白银成为主要通货45

银、钱兼用45

票号45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45

第一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泰州学派45

异端李贽54

第二节 党社运动与市民抗争54

狂狷精神54

个性解放54

现实呼唤启蒙54

王艮与泰州学派54

阳明心学的意义54

程朱理学的官学化54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深化与学术思想的嬗变63

复社的新型政治63

复社的三次大会63

东林党与各地民变63

反对矿监税使63

顾宪成与士大夫群体63

东林书院与东林派63

顺应时代的政治主张63

科学理性精神78

第一节 科学思想、方法及手段78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78

经世致用之学78

依人建极78

历史进化论78

清学开山78

“清议”78

批判八股取士78

工商皆本论78

《明夷待访录》78

科学家的世界观和自然观85

亲身实践、“穷究试验”85

对数学和量化分析的重视85

珠算的发展与普及85

第二节 总结与开创——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85

清前期的天算之学93

技术百科:《天工开物》93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93

为科学家立传:《畴人传》93

农学总结:《农政全书》93

寂寞的音律:《乐律全书》93

医药渊海:《本草纲目》93

实地考察:《徐霞客游记》93

丝织与棉纺织105

瓷器与珐琅器105

采矿与冶金105

制盐与制糖105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5

第一节 国家秩序的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105

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113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113

全国规模地图、地志的纂修113

“平回”之役与版图的奠定113

与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113

满族的先世113

清朝统治的确立113

满族社会制度与文化113

皇太极建立清朝113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13

东北地区的管理121

西南民族的改土归流121

对新疆维吾尔族的治理121

第三节 对外关系121

立法约束与怀柔笼络121

对蒙古族的治理121

理藩院与驻边大吏121

对西藏的管辖121

藩属与朝贡体制129

抗击外国侵略129

闭关政策与涉外法规129

国际交往中的隔阂与摩擦129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计民生129

第一节 皇权专制与行政法制化的加强129

督抚制度的建立141

第二节 赋役制度变革与人民自由度的提高141

律法体系法典化141

内阁的形成141

“三司”分治141

军机处的设置141

一条鞭法149

摊丁入地149

第三节 漕运与黄河的治理业绩149

借黄济运与河工155

第四节 灾荒与政府的赈济措施155

漕粮的运输155

国家的仓储168

社仓168

义仓168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168

第一节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建设168

《四库全书》173

第二节 考据:思想与学术的消长173

公私藏书173

《古今图书集成》173

搜求典籍、编纂图书173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173

考据学的产生182

以小学为先导和枢纽182

考据学的特点182

汉182

宋之争182

新的思维与方法182

考据学的局限182

第三节 清代学术的知识谱系182

史学与“六经皆史”190

地方志190

目录学190

乾嘉考据学的衰落190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190

文字学190

训诂学190

音韵学190

小学各门学术的独立190

经学的成就190

校勘学190

少数民族医学202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入华与西学东渐202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202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202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202

三大英雄史诗202

各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体认202

利玛窦的核心地位207

从西僧到西儒207

学术传教207

科学与宗教207

第二节 明末士大夫对西学的接受和拒斥207

第三节 清初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与西学东渐213

拒斥者的回应213

“会通以求超胜”213

西方科学与实学213

神圣道德与意义的输入213

拟同的接受方式213

汤若望的短暂“辉煌”219

从巅峰跌入深渊:历狱219

南怀仁与天主教在华的“黄金时期”219

礼仪之争与西学东渐的式微219

第四节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流播219

第五节 中学西渐227

西学中源说的流行227

启蒙学者对西学的吸收227

历算名家的中西会通227

理学名臣的回应227

康熙皇帝的示范作用227

中欧贸易与罗柯柯风格237

法国启蒙思想家与中国文化237

德国启蒙思想家与中国文化237

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及其意义237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237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的完备237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与融合243

坛庙建筑243

祭孔及对儒家学派的礼敬243

满族祭祀243

大、中、小三祀243

国家宗教祭祀243

祭祀先农、先蚕243

道教盛衰252

第三节 香烟缭绕: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252

清初四大家252

汉文译著252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252

宗喀巴与格鲁派252

大藏经刊刻252

三教合一252

明末佛教四大师252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252

民间宗教与社会262

罗教262

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262

行业神262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262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迭兴与变奏262

武侠小说的源流273

花部与雅部273

《儒林外史》:文人命运的自我反思273

《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精神天地273

小说界革命273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赋到沧桑273

《西游记》的文化内涵273

小说家的寒儒意识与才子心态273

古今世界一大笑府273

《金瓶梅》和三言二拍中的世态人情273

尊情·崇俗·尚真·求趣273

情与理的冲突与折衷273

性灵的世界:从袁宏道到袁枚280

第三节 版画世界与翰墨丹青280

一剑一箫:诗坛殿军的独特意象280

时事忧患与历史兴亡诗词的复兴与诗学发展280

小品文的天地280

《童心说》280

徐渭:心灵的挣扎280

复古与革新:文学观念的变化280

第四节 《红楼梦》:一部小说折射的文化史288

《芥子园画传》288

郑板桥和扬州八怪288

八大山人288

石涛288

“四王”288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288

陈洪绶的贡献288

版画世界288

第一节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301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301

叙事与抒情301

末世感与“美人黄土”的悲剧意识30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01

性别:现实体验与历史观照的一个切入点301

“大旨写情”的精神内涵301

大观园的象征意义301

神话思维与写实主张301

忆语体文学的流行和曹雪芹的怀旧气质301

祠堂、族田与宗谱纂修310

族规家训与族人的生活310

社会伦310

理的背离倾向310

第二节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310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321

社会文化的繁荣321

社会观念的更张321

商贾与世风321

遂情达欲的人生理念339

张扬个性的生活方式339

清雅的生活情趣339

文人雅集339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39

第一节 完备的学校与书院之兴衰339

四次禁毁书院349

第二节 蒙学教育及其人文意蕴349

康熙与算学教育349

满族学校349

经史书院349

国子监349

阳明心学与书院讲学349

社学与义学349

地方儒学349

学校制度的完备349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358

启蒙思想与蒙学教育358

第三节 融合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358

社学、义学、私塾358

属对行为化的道德教育358

讲书、诵读、背诵358

识字与写字358

女性教育与传统美德370

明清才女370

官箴书 “清”、“慎”、“勤”370

官箴书与政治文化370

士大夫与乡约370

讲约会370

善书370

袁黄与《了凡四训》370

立命说370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370

第一节 明清两朝首都的规划与管理371

商业区384

都城的日常运转384

户籍与治安384

第二节 沿海城市的发展与辐射作用384

四合院384

传统与实用的结合384

“天人合一”理念的物化过程384

空间分割与管理机构384

海禁与开埠389

从卫所到都市389

沿海城市的辐射作用389

第三节 沿海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389

城市:杭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厦门404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404

上海与广州的比较404

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城市的起落:营口与大连404

东南沿海的河口型港口404

华北地区沿海城市的代表:天津、青岛和烟台404

第一节 师夷、制器、自强405

新自由职业社群417

近代城市化的浪潮417

传统社会的解构与“商界”的鼎兴417

甲午战败的深刻影响417

第二节 西学、启蒙、救亡417

都市人消费结构和习惯的变迁417

兵工文化起步的特殊现象417

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417

“器不如人”417

鸦片战争的惨败417

近代民用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17

饱学之士与无知之人的转瞬变幻436

第三节 制度、立宪、共和436

学科谱系的重新排定436

文化传播的新载体436

戊戌思潮436

近代型文教事业的源头436

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436

中体西用的洋务观436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436

睁眼看世界的先驱436

西学的冲击436

宪政体系引进的不同步456

再造新军456

由解协饷制到近代财政体制的初建废科举的时代意义456

从“诸法合体”到司法独立456

近代官僚制度的建构456

辛亥革命与共和国456

彩图目录456

插图目录457

后记4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