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 草地生态畜牧业研究=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Karst Mountains of Sout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申小云等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59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喀斯特地去-草地-畜牧业经济-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 草地生态畜牧业研究=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Karst Mountains of Sout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章 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377
第一节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概况377
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实质377
二、喀斯特石漠化等级或阶段的划分378
(一)石漠化强度等级的划分体系378
(二)西南喀斯特岩溶区分布概况379
三、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征380
(一)喀斯特小生境异质性380
(二)喀斯特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382
(三)喀斯特生态系统主要类群特征384
(四)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385
(五)岩溶石山区资源环境特点385
四、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387
(一)生态脆弱性与脆弱生态环境387
(二)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388
第二节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389
一、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和退化机制389
(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石漠化389
(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389
(三)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391
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模式和表现特征391
(一)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复合退化模式391
(二)复合退化模式的表现特征392
三、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393
(一)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393
(二)喀斯特复合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394
四、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和措施396
(一)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和基本思路396
(二)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397
(三)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397
第三节 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400
一、喀斯特植被退化原因分析401
(一)自然因素401
(二)人为因素401
二、喀斯特山区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特征402
(一)喀斯特山区的植物多样性特征402
(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特征402
三、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策略构建405
(一)喀斯特山区退化植被恢复对策和途径探讨405
(二)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408
(三)西南喀斯特山区植被的恢复措施411
四、喀斯特山区草地植被恢复建设413
(一)恢复草地植被是治理石漠化的有效途径413
(二)恢复喀斯特山区草地植被的主要措施413
(三)喀斯特山区草地植被恢复培育及利用技术415
五、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的展望418
第四节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模式研究419
一、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419
(一)适生适种原则419
(二)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化相结合原则420
(三)长短相结合原则420
(四)层次性和时序性原则420
(五)生态补偿原则420
(六)市场导向原则420
二、生态修复模式420
(一)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技术421
(二)生态经济林营造、植被结构优化技术423
三、生态农业模式425
(一)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425
(二)农田科学培肥技术427
(三)沼肥科学利用技术428
四、生态畜牧业模式430
(一)生态畜牧业模式的特点430
(二)优质牧草种植技术431
(三)饲料清洁生产技术432
(四)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432
五、坡耕地梯化与配水农业模式434
(一)坡耕地石埂梯化技术434
(二)经济植物篱保土技术435
(三)地表截水、集水技术436
(四)节水灌溉与农业节水技术437
六、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439
(一)庭园生态经济模式构建439
(二)喀斯特山区沼气能源开发440
(三)喀斯特山区庭园生态经济的优化配置442
七、生态移民开发模式445
第五节 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支持系统446
一、影响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446
(一)人地关系446
(二)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混乱失序446
(三)政策体制因素不健全447
(四)技术因素不完善447
(五)生态环境恢复的公共政策存在缺陷447
二、生态恢复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构建448
(一)植被恢复综合目标子系统448
(二)产业发展子系统448
(三)法律与民俗约束子系统449
(四)生态植被恢复监测评估子系统449
三、基于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与分析449
(一)评价与分析的理论依据449
(二)评价目标和原则450
(三)评价方法451
四、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能力分析453
(一)制约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的社会运行机制453
(二)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冲突454
主要参考文献455
第七章 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体系建设459
第一节 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459
一、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459
(一)草地畜牧业的概念459
(二)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59
二、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建设460
(一)低海拔丘陵地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460
(二)中、高山地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461
(三)农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461
(四)城镇郊区草地生态系统模式462
(五)草地畜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模式463
三、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经营体系建设464
(一)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设想464
(二)主要生产经营体系模式465
(三)评价体系466
四、效益型草地生态畜牧业工程体系构建467
(一)效益型畜牧业的含义467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指导思想468
(三)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468
(四)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469
第二节 黔西北特色生态畜牧业体系建设473
一、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473
(一)是国家中长期关注发展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473
(二)是喀斯特山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475
(三)是推动国家扶贫开发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工作475
(四)是民族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476
二、特色生态畜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技术路线477
(一)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477
(二)总体研究与开发任务477
(三)开发建设的总体技术路线479
三、特色生态畜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480
(一)黔西北高原灌草资源开发及非常规饲料开发481
(二)黔西北家畜特色基因挖掘、高效养殖技术开发482
(三)黔西北功能性畜产品与产业开发485
(四)黔西北农—牧系统耦合模式开发486
(五)黔西北健康—环境友好型特色畜牧生产体系建设488
(六)黔西北特色畜牧业产业体系能力建设489
四、体系建设的组织措施及实施对策491
(一)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491
(二)体系建设实施风险分析与对策492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493
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结构493
(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概念493
(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结构493
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特点494
(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基本特点494
(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生产特性494
(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与开发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的相关性495
三、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发展精准养殖业495
(一)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可行性分析495
(二)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模式496
第四节 毕节喀斯特地区生态畜牧业体系发展规划(2008—2020年)502
一、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体系条件分析502
(一)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502
(二)有利条件504
(三)发展潜力505
(四)制约因素506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507
(一)发展思路507
(二)发展原则507
(三)发展目标507
三、规划布局与体系建设510
(一)产业带布局510
(二)体系建设513
四、保障措施516
(一)组织保障516
(二)政策保障517
(三)投入保障517
(四)技术保障518
(五)机制建设518
(六)市场建设519
第五节 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519
一、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意义519
(一)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519
(二)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迫切需要520
(三)是应对加入WTO、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520
(四)是建成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大省的需要520
二、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的基本特征521
(一)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的主要内容521
(二)喀斯特山区以草为基础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特征521
(三)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是动态发展的体系526
三、贵州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527
(一)贵州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示范项目实施效果527
(二)贵州国际标准化草地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成效532
主要参考文献537
第八章 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管理体系能力建设539
第一节 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创新人才体系建设539
一、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539
(一)熟悉畜牧业产业化生产体系的主要技术环节539
(二)熟悉国家有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539
(三)具有较强的获取与利用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540
二、喀斯特山区畜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540
(一)畜牧业科技人才发展的成效540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转变存在的问题540
(三)喀斯特山区畜牧科技人才培养的不足541
三、喀斯特山区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542
(一)加快畜牧业科技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542
(二)喀斯特山区畜牧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544
第二节 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546
一、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理念547
(一)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547
(二)实行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550
(三)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551
二、喀斯特山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554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554
(二)“中介组织+农牧户”模式555
(三)“市场+农牧户”模式556
(四)优势主导产业及产品带动模式556
(五)农业园区带动型模式557
(六)生态旅游型模式557
(七)优势资源互补模式557
(八)外向拉动模式557
三、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的轴心——合作经济组织558
(一)新时期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558
(二)新时期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560
(三)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模式561
(四)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562
第三节 无公害畜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564
一、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及有机畜牧业生产构架564
(一)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及有机畜牧业的概念564
(二)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及有机畜牧业的区别564
(三)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及有机畜牧业生产构架566
二、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及有机畜牧业的生态营养调控567
(一)畜禽饲料营养对环境的影响567
(二)降低N、P排泄的营养调控568
(三)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营养调控568
(四)饲用微生物制剂的生态营养调控568
三、无公害畜牧养殖业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认证568
(一)产地环境管理569
(二)人员管理569
(三)饲养管理569
(四)饲料和兽药使用570
(五)无公害畜禽产品质量监督及认证571
四、无公害畜牧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572
(一)无公害畜牧业标准体系572
(二)无公害畜牧业检测体系573
(三)无公害畜牧业认证体系573
(四)无公害畜牧业监督管理体系574
五、强化无公害畜牧业管理体系建设574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管理主体575
(二)进行无公害畜牧业合理规划设计575
(三)加大无公害畜牧业产地建设和监管力度575
(四)加强无公害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575
(五)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立法与质量监督体系576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576
(七)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577
(八)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577
第四节 畜牧业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立577
一、畜禽产品可追溯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578
(一)畜禽产品可追溯性的概念578
(二)畜禽产品可追溯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578
二、建立畜禽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579
(一)可追溯管理体系的支持系统580
(二)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环节580
三、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581
(一)存在的问题581
(二)建议解决途径582
四、畜禽产品质量追溯操作规程583
(一)制定畜禽产品质量追溯操作规程的意义583
(二)相关术语和定义583
(三)基本条件584
(四)畜禽肉产品质量追溯和查询588
(五)畜禽肉产品质量监测589
(六)畜禽肉产品质量判定589
(七)畜禽肉产品质量追溯深度589
第五节 生态畜牧业系统化保障体系的建立589
一、完善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体制保障体系590
(一)健全和完善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590
(二)强化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体系建设592
(三)构筑生态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594
(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畜牧业体制改革594
二、加快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595
(一)生态畜牧业物流存在的问题595
(二)加快生态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596
三、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的风险及其管理598
(一)生态畜牧业风险来源598
(二)生态畜牧业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599
(三)实施生态畜牧业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与对策601
四、现代生态畜牧业新型服务体系构建602
(一)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602
(二)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603
(三)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604
(四)完善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605
主要参考文献606
第九章 喀斯特山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609
第一节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护性开发609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609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609
(二)与一般农业遗产的区别610
(三)与现有世界遗产类型的区别612
(四)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612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613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613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选择614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615
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616
(一)保护性开发的含义和动态变化过程616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途径的选择616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构建619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可持续性分析623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评价——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624
(一)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自身价值评价624
(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征625
(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626
第二节 喀斯特山区稻田养鱼发展的动因分析628
一、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629
(一)稻田养鱼的历史起源629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629
二、稻田养鱼发展的动因630
(一)良好的生态效益631
(二)人地矛盾的推动因素631
(三)经济利益的驱动631
(四)科技工作的加强和高产技术的推广632
(五)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促进作用632
三、独特的稻鱼农业文化633
(一)丰富的稻鱼生产知识和生产工具633
(二)丰富多彩的稻鱼饮食文化633
(三)独特的民俗文化633
第三节 喀斯特山区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效益评价——以贵州省从江县“稻田养鱼”为例634
一、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能值对比634
(一)能值分析方法与结果635
(二)能值流对比分析636
(三)能值指标对比640
(四)喀斯特山区稻鱼共生系统资源与能值利用特征642
二、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643
(一)时空适宜性评价方法643
(二)时空适宜性评价结果646
(三)从江县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发展的建议与展望649
三、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651
(一)稻鱼共生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651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654
(三)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654
(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654
主要参考文献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