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2730522.jpg)
- 姚文放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8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现代性目标18
第二节 “文学性”与百年文论派别的现代性内涵20
第三节 “文学性”与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理路24
第二章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27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27
第二节 两种“文学性”29
第三节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说35
第四节 后现代神话所架设的梯级39
第三章 从文学理论到理论44
第一节 “理论”的兴起45
第二节 学术史的两个时代49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转折52
第四节 何为“后理论”?55
第四章 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59
第一节 文化政治何为?59
第二节 文化政治与社会政治61
第三节 后阶级政治与阶级政治64
第四节 微观政治与宏观政治66
第五节 审美政治与实践政治70
第六节 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73
第五章 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78
第一节 “文体”:一种文学形式78
第二节 “文类”:形式主义的类型观念80
第三节 “文类批评”: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83
第四节 “理论”:后现代新文类87
第五节 文类理论新变的终极性依据91
第六章 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95
第一节 文化政治与身份差异95
第二节 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97
第三节 解构策略:文字学颠覆语言学100
第四节 两个战场: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104
第五节 文化政治的中国问题110
第七章 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115
第一节 文学经典何为?115
第二节 文学经典之争119
第三节 世纪之争的学术回应121
第四节 布鲁姆的抵抗及其学术意义130
第五节 文学经典之争在中国134
第八章 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140
第一节 文学:“谁的经典?”之问缺失的另一半140
第二节 杰洛瑞:审美作为经典建构的重要维度141
第三节 布鲁姆:一切经典都属精英之作145
第四节 卡勒:在文学经典中重新奠定文学性根基148
第五节 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学理逻辑151
第九章 话语转向与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155
第一节 文学理论范式的两次转向155
第二节 话语理论的提出158
第三节 福柯:从“考古学”到“谱系学”161
第四节 知识话语与权力关系164
第五节 身体话语与微观政治169
第六节 福柯的话语理论与文学理论173
第七节 中国当代文论中的话语问题179
第十章 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189
第一节 文学理论话语更新的深层机理189
第二节 从“有循于旧名”到“有作于新名”191
第三节 从“旧瓶装新酒”到“概念大换班”195
第四节 话语更新: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的风标198
第五节 三个热门关键词的分析203
第六节 文学理论话语更新的历史具体性206
第十一章 “批判”话语的谱系学研究212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作为“学理的探究”212
第二节 黑格尔:“反思性批判”与“否定的辩证法”215
第三节 马克思:“批判”作为变革社会的利器219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223
第五节 20世纪中国:“批判”话语的政治化转向与学理性回归231
第六节 走向21世纪:大众文化批判的话语重建240
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245
第一节 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246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悬殊250
第三节 解释模式的转变252
第四节 阅读方法的差异255
第五节 回到文学经典,抑或应对当下现实?258
第十三章 症候解读:文学批评作为艺术生产260
第一节 弗洛伊德:症候是有意义的260
第二节 拉康:在语言结构中探寻症候的意义262
第三节 阿尔都塞:对于“症候解读”的大力揭扬269
第四节 马舍雷:将“症候解读”引入文学批评277
第五节 卡勒:“表征性解释”与文化研究的生产性286
第六节 “症候解读”的后现代性质292
第十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299
第一节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299
第二节 关于大众302
第三节 关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305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中国309
第五节 对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314
第十五章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321
第一节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三段论321
第二节 “是”:前现代审美文化323
第三节 “非”:现代审美文化325
第四节 “去”:后现代审美文化328
第十六章 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334
第一节 伊格尔顿:美学作为肉体话语335
第二节 舒斯特曼:倡导身体美学新学科340
第三节 韦尔施:感知的重构与美学的重构347
第四节 对于经典美学三次挑战的学术意义353
第十七章 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360
第一节 卡勒学术历程的重大转折360
第二节 “理论”与文学理论难解难分362
第三节 “理论”中的文学性364
第四节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兼容并举367
第五节 在“理论”与文学理论的联姻中取得进展369
第六节 “后理论”转向的风标371
第十八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及其嬗变375
第一节 政治理想诉求376
第二节 审美理想诉求379
第三节 文化理想诉求384
参考文献392
主要人名索引399
后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