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 以建设桂西德峨苗城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 以建设桂西德峨苗城为例
  • 李玉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9956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经济中心-经济建设-研究-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隆林各族自治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 以建设桂西德峨苗城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进展3

一、国内研究现状3

二、国外研究现状4

第二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及其相关概念5

一、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5

二、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小城镇7

三、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村7

四、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地8

五、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核心区域8

六、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增长极9

七、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9

第三节 创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的意义10

一、有利于建设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

二、有利于让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0

三、有利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色优势产业11

四、有利于搞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新时期反贫困开发工作12

五、有利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色城镇化建设12

六、有利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特色文化13

七、有利于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3

八、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4

九、有利于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殊生态环境14

第四节 创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目标15

一、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交流的场所15

二、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团结的纽带15

三、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和谐的乐园16

四、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文化的载体16

五、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发展的动力17

六、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繁荣的基地17

第二章 德峨中心区域19

第一节 地理环境21

一、地理位置21

二、历史沿革22

三、地貌气候23

第二节 社会结构24

一、民族构成24

二、村寨构成26

三、村寨特点29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31

一、经济稳步发展31

二、社会和谐进步37

三、生态环境状态良好38

第四节 发展“四大差距”41

一、贫困地区中最贫困的地区41

二、农村中最边远的农村42

三、当地各民族中最落后的民族44

四、享受民族优惠政策实惠最少45

第五节 发展空间环境47

一、地域广阔的经济区域47

二、多民族聚居的经济区域47

三、环境复杂多样的经济区域48

四、中心地带的经济区域48

五、战略地位的经济区域48

六、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49

七、最贫困的经济区域49

八、合作共赢的经济区域50

九、区域未来走向50

第三章 德峨街小集市55

第一节 小集市57

一、小集市的称谓57

二、小集市的渊源57

三、小集市的性质58

四、小集市的形成58

第二节 德峨小集市59

一、德峨小集市的概况59

二、德峨小集市的特点60

第三节 德峨街小集市63

一、德峨街小集市的历史63

二、德峨街小集市的现状64

三、德峨街小集市的结构66

四、德峨街小集市的功能71

五、德峨街小集市的地位73

第四章 德峨苗城发展规划75

第一节 德峨苗城功能定位77

一、山区苗城77

二、生态苗城78

三、商贸苗城78

四、旅游苗城80

五、文化苗城81

第二节 德峨苗城总体规划84

一、城南区行政中心84

二、城西区居住中心85

三、城北区商贸中心86

四、城东区文化中心88

第三节 德峨苗城运营管理89

一、合理定位政府角色89

二、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90

三、全面提升整体建设水平92

四、全面提高整体管理水平93

第五章 德峨苗城特色优势产业97

第一节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意义99

一、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99

二、有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100

三、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100

第二节 发展特色优势旅游业101

一、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01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104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105

四、旅游业大品牌打造107

五、旅游业大空间整合109

六、旅游业大区域联动111

七、旅游业大企业运作112

八、旅游产品设计开发113

九、旅游保障体系建设115

第三节 发展特色优势加工业117

一、加工业发展基础117

二、发展民族服饰加工业118

三、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120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122

第四节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124

一、发展优质烤烟种植业124

二、发展青蒿种植业125

三、发展特色养殖业127

第六章 德峨苗城反贫困开发131

第一节 反贫困开发基础133

一、反贫困开发贫困基础133

二、反贫困开发资源基础135

三、反贫困开发经验基础137

四、反贫困开发前景基础141

第二节 主流反贫困开发模式142

一、资源开发反贫困模式142

二、特色优势产业反贫困模式145

三、整村推进反贫困模式147

四、主流反贫困开发模式深层反思150

第三节 城镇化反贫困开发151

一、城镇化反贫困开发本质151

二、城镇化反贫困开发效应153

三、城镇化反贫困开发体系156

第四节 返贫困防御体系160

一、返贫困特点160

二、返贫困负面影响162

三、返贫困启示163

四、返贫困防御体系165

第七章 德峨苗城新农村建设169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目标定位171

一、新农村建设特殊环境171

二、新农村建设目标定位173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关系175

一、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175

二、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关系176

三、资源独享和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177

四、村民利益和村民负担之间的关系178

五、尊重村民意愿和政府积极引导之间的关系178

六、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180

七、新农村建设和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之间的关系181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战略182

一、立足长远,建设新农村182

二、统筹全局,建设新农村183

三、优选模式,建设新农村184

四、突破难点,建设新农村185

第八章 德峨苗城民族特色文化发展189

第一节 民族特色文化191

一、民族历史文化191

二、民族传统文化193

三、民族自然生态文化200

第二节 民族特色文化价值202

一、研究价值202

二、社会价值204

三、经济价值207

第三节 民族特色文化现状208

一、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208

二、民族文化资料挖掘、搜集和整理成效显著210

三、民族歌舞创作精彩纷呈211

四、民族节庆办得有声有色212

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14

六、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完善214

七、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效果初显215

八、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问题216

第四节 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思路217

一、强化对民族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218

二、制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19

三、全面普查民族文化遗产220

四、建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21

五、绘制民族文化遗产分布图222

六、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23

七、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机制224

第九章 德峨苗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27

第一节 民族关系类型229

一、聚居民族与杂居民族的关系229

二、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的关系230

三、自治民族与自治民族的关系231

四、自治民族内支系与支系之间的关系232

五、区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233

第二节 和谐民族关系234

一、政治关系和谐234

二、经济关系和谐235

三、文化关系和谐237

四、社会关系和谐238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42

一、德峨各族自治区建立及其历史意义242

二、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244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贯彻落实中的问题246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50

第十章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应用255

第一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257

一、小集市发展理论257

二、四大差距理论258

三、六重目标理论259

四、双中心定位理论259

五、分享成果理论261

六、能量极化扩散理论262

第二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应用263

一、“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重要性263

二、“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普遍性263

三、“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特殊性264

第三节 对策建议266

一、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不要忽视“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在推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的城镇化进程267

二、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应该编制“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发展专项规划,有效地保障“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可持续发展268

三、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把“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建设成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的途径和模式,并拿出发展壮大“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具体构想269

四、百色市人民政府、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该把德峨苗城建成一个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小城镇,促进德峨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70

附件272

主要参考文献274

后记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