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
  • 单秀法,刘化绵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01451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现代科学思维与思维科学1

第一节 现代科学思维的含义和内容1

一 什么是现代科学思维2

二 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内容5

第二节 思维科学和思维的生理机制13

一 人类对思维生理机制的探索14

二 围绕思维生理机制问题的哲学论争18

三 思维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思维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意义21

第三节 思维的人工模拟25

一 思维模拟的历史必然性25

二 思维模拟对科学思维和思维科学的意义28

三 思维模拟不能完全代替主体的科学思维3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反思37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37

一 内省的政治伦理性39

二 直观的整体性41

三 和谐的统一性4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地位50

一 形成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和条件50

二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功绩55

三 传统思维的消极影响58

第三节 传统和现代化64

一 传统、传统文化以及对它的理解65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人72

三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75

第三章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主体和客体79

第一节 认识系统的要素79

一 主体要素79

二 客体要素83

三 信息与认识87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89

一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89

二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94

三 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96

第三节 思维能力和主体结构110

一 思维能力110

二 思维能力和主体的基本要素115

第四章 现代科学思维的主体结构119

第一节 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知识系列119

一 主体的知识系列是一种动态结构120

二 主体知识在主体思维过程中的作用123

三 主体知识系列在与新信息的矛盾中不断发展127

四 防止主体知识的负效应130

第二节 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情感、意志系列133

一 情感的本质133

二 意志的本质及其与情感的关系136

三 情感和意志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138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主体内在结构143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外在结构150

一 主体外在结构的历史发展150

二 思维主体结构的历史发展152

三 认识主体由“人”到“人一机”系统的发展156

第五章 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群体结构160

第一节 认识个体、群体和人类主体160

一 认识主体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160

二 认识主体的历史发展163

三 现代思维主体群体化的依据168

第二节 认识群体的分类172

一 政治型的认识群体172

二 经济型的认识群体176

三 科学型的认识群体180

第三节 认识群体的特征189

一 认识群体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星云”模式189

二 认识群体的互补原则197

第六章 系统思维方法200

第一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原则201

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02

二 整体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07

第二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结构原则214

一 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214

二 结构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20

第三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动态原则226

一 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定226

二 系统动态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30

第七章 立体思维方法236

第一节 思维参照系和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36

一 思维参照系的作用和实质237

二 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41

第二节 关于线性集中思维和平面扩散思维的分析247

一 线性集中思维的基本特点248

二 平面扩散思维的优劣分析252

第三节 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立体思维259

一 思维的线性集中性和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基础259

二 立体思维中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的关系263

三 立体思维的基本特点266

第八章 模糊思维方法271

第一节 模糊思维的实质和依据272

一 模糊思维的实质272

二 模糊思维的依据276

三 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辩证关系280

第二节 模糊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284

一 模糊思维是人类认识的发端285

二 科学的模糊思维是达到真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289

三 模糊思维是达到精确认识的必要途径294

四 模糊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296

第三节 模糊思维的基本方法299

一 模糊识别法302

二 模糊综合评判法304

三 浮动截集法307

第九章 模型思维方法310

第一节 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发展310

一 事物的相似性是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311

二 模型思维的历史发展315

第二节 模型思维的分类和一般特点322

一 物质模型思维323

二 思想模型思维325

三 模型思维的一般特点328

第三节 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和应用336

一 模型与客体原型的关系337

二 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340

三 应用模型思维的意义345

后记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