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樊崇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9782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观念更新与变革1
一、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1
(一)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深化1
(二)政治背景: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中的刑事诉讼法3
(三)国际背景: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范围内的人权斗争6
(四)特殊国情:反腐败斗争9
二、观念更新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12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14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15
(三)程序正义18
(四)诉讼中的证据观念20
三、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22
(一)刑事诉讼法的宗旨和任务与人权保障23
(二)诉讼原则与人权保障25
(三)刑事辩护和代理制度与人权保障26
(四)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29
(五)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人权保障30
四、关于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问题31
(一)在刑事诉讼法的本质上,要从国家本位一元化的法律观转变为国家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重的多元化的法律观33
(二)在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和功能上,要从单一的和从属的工具主义的法律观转变为多种价值和功能的法律观36
(三)在运用证据的价值选择上,要从客观真实的、实质合理的法律观,转变为法律真实的、形式合理的法律观42
(四)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上,要逐步地从国内优位的法律观转变为国际优位的法律观46
第二章 基本原则50
一、关于公开审判原则的理解和适用50
(一)公开审判的含义和标志50
(二)公开审判原则的作用和功能52
(三)关于公开审判原则的争鸣54
(四)公开审判原则适用中的问题和对策56
二、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选择问题59
(一)刑事诉讼立法与无罪推定59
(二)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因素63
(三)关于沉默权问题67
一、立案管辖74
(一)如何正确理解确定立案管辖的原则74
第三章 管辖74
(二)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管辖制度的主要特点76
(三)我国刑事立案管辖中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解决的几个问题78
二、人民法院职能管辖中的几个问题82
(一)人民法院职能管辖的法律依据82
(二)告诉才处理的案件84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86
(四)公诉转化为自诉的案件91
第四章 辩护制度95
一、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95
(一)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95
(二)刑事辩护难的原因与对策101
二、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确保律师阅卷权107
(一)阅卷权及法律依据108
(二)证据展示与阅卷权111
三、辩护律师可否享有上诉权113
(二)辩护律师应当享有独立的上诉权114
(一)现代诉讼与辩护职能114
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117
(一)如何正确理解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118
(二)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机制问题122
第五章 强制措施125
一、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强制措施的目的与原则125
(一)衡量强制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因素125
(一)逮捕问题129
二、强制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9
(二)关于强制措施的法律性质问题129
(二)取保候审问题130
(三)监视居住问题132
(四)强制措施的适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132
三、强制措施在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135
(一)关于强制措施的体系、种类问题135
(二)关于拘传的立法问题136
(二)完善拘留逮捕,实行捕押分离制度137
(一)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体系与体制137
(四)强制措施的司法解释问题137
四、关于完善强制措施的若干思考与建议137
(三)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问题137
(三)完善监视居住措施140
(四)完善取保候审措施141
(五)完善拘传法律措施142
第六章 证据143
一、证据制度的变化和发展143
(一)增加了新的证据种类:视听资料143
(二)加强控方举证责任,追求控辩力量对等148
(三)改革证据调查方式,引进交叉询问规则154
(四)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157
(五)确立“疑罪从无”规则,改进证明标准164
二、关于刑事证据立法问题169
(一)证据立法势在必行169
(二)有关证据立法方案的争论与选择173
(三)刑事证据法典的基本框架179
(一)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187
三、刑事证据规则问题187
(二)我国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与发展193
(三)西方国家的主要证据规则201
四、诉讼认识论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214
(一)诉讼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15
(二)法律真实应当是我国的证明要求231
(三)法律事实观下的证明标准236
五、司法鉴定体制和程序的改革与重构241
(一)鉴定体制的改革与重构241
(二)鉴定人制度的改革与重构243
(三)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革与重构245
(四)鉴定实施程序的改革与重构249
六、间接证据及其适用257
(一)间接证据的概念辨析257
(二)间接证据的证明能力与诉讼意义259
(三)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262
(四)运用间接证据解决翻供、翻证问题264
(五)运用间接证据解决“一对一案件”问题265
(一)证人恐吓的基本特点268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270
(三)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274
七、建立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276
八、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问题279
(一)一些国家和地区立法之考察280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由控方承担的原因之探讨282
(三)我国的选择及应采取的对策284
九、诉讼证明与现代科技的契合287
(一)科技证据的含义之探讨287
(二)科技证据的立法起源之考察289
(三)科技证据的适用条件之研究295
(四)科技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之探讨297
第七章 侦查300
一、关于侦查模式的转变问题300
(一)侦查模式转换的必要性302
(二)侦查模式转变的对策和措施304
二、关于侦查公开问题307
(一)侦查公开是近现代刑事诉讼应有之义307
(二)确立侦查公开的范围应考虑的因素310
(三)我国关于侦查公开的立法、问题及对策313
三、关于刑讯逼供问题317
(一)刑讯逼供的根源之分析318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之探讨322
(三)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之研究325
四、关于律师在侦查中的诉讼身份330
(一)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身份330
(二)必须正确认识侦查活动中的辩护职能334
(三)律师介入诉讼与侦查模式的转变339
五、我国应当逐步确立沉默权341
(一)“应当如实回答”与沉默权341
(二)我国逐步确立沉默权的措施344
(一)侦查终结的立法模式之比较347
六、关于侦查终结问题347
(二)侦查终结的条件及处理方式之反思348
(三)撤销案件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之构建352
七、侦查体制的比较研究和改革355
(一)国外侦查体制分类之考察355
(二)侦查体制发展的一般趋势361
(三)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的评析和改革建议365
八、关于秘密监听的立法问题369
(一)秘密监听立法起源研究369
(二)秘密监听适用条件研究372
(三)秘密监听程序研究374
(四)秘密监听程序中个人权利的保护377
第八章 提起公诉与不起诉380
一、关于审查起诉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380
(一)自由裁量和自由裁量权:含义和功能380
(二)自由裁量的原则与裁量自由的限度384
(三)审查起诉中的自由裁量与对这种裁量的统制389
(四)自由裁量中冲突价值的平衡394
二、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不起诉法律制度的法律地位及诉讼价值399
(一)不起诉的诉讼价值399
(二)不起诉的诉讼价值在立法中的体现405
三、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三种不起诉的条件409
(一)不起诉的学理分类和条件409
(二)不起诉制度的运作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13
四、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制与救济途径418
(一)世界各国立法对不起诉的规制与救济途径419
(二)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的规制与救济途径423
第九章 第一审程序429
一、庭审中直接、言词原则的理解与运用429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涵义430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相关规则433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435
二、直接、言词原则与案卷材料的移送438
(一)庭前案卷的移送439
(二)庭后案卷的移送442
三、庭前审查程序444
四、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447
(一)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448
(二)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的法律对策451
五、关于当庭认证问题461
六、庭审中交叉询问制度的构建和运用465
(一)交叉询问的不同模式465
(二)交叉询问的顺序、范围及不同阶段的功能467
(三)交叉询问的主要规则475
(四)对交叉询问的价值评析482
(五)交叉询问在我国的制度设置486
七、刑事自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494
(一)自诉制度的立法取向495
(二)我国自诉制度的特色497
(三)我国自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501
(一)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与实践511
八、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511
(二)刑事简易审判程序适用率低下的原因分析514
(三)提高我国刑事简易程序适用率的对策518
九、关于刑事判决的效力问题523
(一)刑事判决的特征523
(二)刑事判决的成立与谕知524
(三)刑事判决的拘束力525
(四)刑事判决确定后的效力527
一、关于第二审程序的立法构建问题539
第十章 第二审程序539
(一)第二审程序的制度功能540
(二)第二审程序的构建模式545
(三)西方国家刑事第二审程序的一般特点552
(四)完善我国第二审程序的建议557
二、我国第二审程序实施中的问题560
(一)第二审程序的“虚置现象”561
(二)第二审程序的审判方式564
(三)第二审程序的判决568
(四)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问题571
一、对死刑复核程序实质的理解575
第十一章 死刑复核程序575
二、关于死刑核准权的分配及相关的程序问题576
三、死刑复核程序改革构想582
第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587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理念587
(一)再审与程序正义理念的冲突问题587
(二)再审程序中确有错误与有错必纠589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问题591
(一)再审程序中刑法的溯及力问题591
(二)法院主动提起再审程序问题593
(三)人大对个案的监督与检察机关提起再审程序问题597
(四)完善再审程序的理由、审限和审理方式问题600
(一)关于执行的概念与内容605
(二)生效的判决和裁定605
一、刑事执行概念的界定605
第十三章 执行605
(三)执行的机关606
(四)执行的意义606
二、关于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程序607
(一)执行死刑命令的签发607
(二)执行死刑的期限及主体机关607
(四)执行死刑后的处理608
(三)执行死刑的场所和方法608
三、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609
四、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执行610
五、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611
六、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611
七、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612
八、执行的变更程序613
(一)死刑执行的变更613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615
(三)暂予监外执行616
(四)减刑和假释617
(五)对新罪、漏罪的追诉619
(六)对错判和申诉的处理620
(七)人民检察院对于执行活动的监督621
第十四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625
一、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依据与原则625
(一)建立、健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原因625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原则630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637
(一)我国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建立与发展637
(二)建立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深远意义639
(三)我国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形式641
三、未成年人案件陪审制的特点644
(一)陪审制的适用范围问题644
(二)陪审员的选任问题644
(三)陪审员的资格条件问题644
(五)陪审员的作用问题645
(四)陪审员的任期问题645
(六)陪审员的补助问题646
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几个问题646
(一)庭前审查646
(二)法庭布置650
(三)审理方式651
(四)审判中的几项特殊制度652
(五)法庭教育656
(六)简易程序的适用657
五、对未成年人案件暂缓起诉的适用659
(一)暂缓起诉的概念和条件659
(二)暂缓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660
(三)增设暂缓起诉制度的重大意义660
(四)暂缓起诉的适用原则663
(五)暂缓起诉的相关配套制度664
六、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立法构想665
(一)关于立法体例665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设计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