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
  • 李诗卓,董祥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15033·6850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材料的冲蚀磨损1

第一章 概述1

一、冲蚀的定义1

二、工程中常见的冲蚀现象1

三、材料冲蚀研究发展简史4

四、冲蚀分类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地位8

(二)泥浆冲蚀设备及试验方法12

第二章 固体粒子对材料的冲蚀13

一、现象的描述13

二、冲击17

(一)冲击过程中的能量平衡17

(二)冲击中的损毁数20

(三)不同形状入射体的压痕22

(四)冲击破坏的观察23

三、影响冲蚀的因素33

(一)环境参数对冲蚀的影响34

(二)磨粒性能对冲蚀的影响42

四、冲蚀理论48

(一)单颗粒冲蚀及冲蚀的单元过程48

五、气蚀及液滴冲蚀的模型50

(二)冲蚀的微切削理论53

(三)变形磨损理论61

(四)冲蚀的脱层理论——亚表面破坏的力学68

(五)第二次冲蚀71

(六)挤压作用及冲蚀的锻造挤压理论73

(七)带氧化膜层合金的冲蚀机理80

(八)脆性材料的冲蚀机理85

五、泥浆冲蚀及其影响因素93

六、固体粒子冲蚀试验设备及方法104

(一)气流冲蚀设备105

第三章 液滴冲蚀及气蚀130

一、单相流动及多相流动132

二、液滴对固体表面的冲蚀134

三、气蚀——空泡的萌生和溃灭过程138

四、影响气蚀及液滴冲蚀的因素143

(一)冲击速度的影响145

(二)攻角影响147

(三)环境温度影响147

(四)液滴大小及表面形貌影响148

六、气蚀和液滴冲蚀设备及测试方法151

(一)单液滴冲击装置152

(二)气蚀试验方法154

(三)液滴冲蚀设备及试验方法158

第四章 材料耐冲蚀性能及冲蚀的防护164

一、概述164

二、材料的抗冲蚀性能165

(一)气流喷砂冲蚀时材料的抗冲蚀性能165

(二)泥浆冲蚀中材料的耐冲蚀性能188

(三)液滴冲蚀及气蚀中材料的抗冲蚀性能190

三、涂层的耐冲蚀性能及其应用212

四、抗冲蚀材料选用的准则和判据218

五、控制冲蚀的其它措施225

冲蚀磨损 附录一229

固体粒子在气流中冲蚀的标准方法229

ASTM-G76-83229

冲蚀磨损 附录二240

振动气蚀性冲蚀试验的标准方法240

A8TM-G32-77240

第二篇 材料的微动磨损251

第五章 概述251

一、引言251

二、术语和定义252

三、历史255

(一)微动磨损的特点256

四、微动磨损的特点及诊断256

(二)微动磨损的表面特征258

(三)微动磨损的诊断260

(四)微动磨损诊断实例261

五、工程中常见的微动磨损263

(一)轴承265

(二)压配合266

(三)榫槽配合266

(四)铆接268

(六)核工业269

(五)钢丝缆(绳)269

(七)电触点271

(八)人体植入物271

第六章 微动磨损的原理275

一、微动磨损理论概述276

二、微动磨损的初始阶段284

(一)金属的粘着理论284

(二)粘着在微动磨损中的作用289

三、微动磨屑296

(一)磨屑的形成296

(二)磨屑的特征300

(三)磨屑的作用303

四、稳态阶段305

(一)稳态阶段的特点305

(二)磨损的脱层理论306

(三)微动磨损中的脱层特征307

五、氧化的作用314

第七章 微动磨损的实验研究325

一、试验设备和试样325

(一)试验设备325

(二)试样333

二、试验过程中的测量336

(一)滑动振幅的测量336

(二)垂直压力的测量340

(三)频率和循环数的测量340

(四)磨损量测定340

(五)磨痕分析342

(六)磨层分析345

(七)接触面温升测量347

(八)摩擦系数测量349

(九)接触电阻测量352

(十)实验程序357

(一)振幅的影响358

三、各参数对微动磨损的影响358

(二)垂直压力的影响363

(三)频率的影响364

(四)循环数的影响364

(五)接触形状的影响367

(六)环境温度的影响368

(七)环境湿度的影响371

(八)气体成分的影响374

(一)试验装置376

四、电解质溶液中的微动磨损376

(二)试验方法377

第八章 微动疲劳385

一、微动疲劳的特征385

(一)断口诊断385

(二)微动和缺口比较387

(三)微动疲劳和腐蚀疲劳比较388

(四)微动疲劳曲线(S-N曲线)390

(五)微动疲劳门坎值391

(六)应力类型392

(一)微动疲劳的类型394

二、微动疲劳试验394

(二)微动疲劳试验机396

(三)裂纹起源及扩展测定方法398

(四)试验方法402

三、裂纹的起源和扩展403

(一)裂纹的起源404

(二)裂纹的扩展410

四、影响微动疲劳的因素413

(一)滑动振幅413

(二)垂直压力414

(三)频率416

(四)气氛418

(五)温度420

(六)腐蚀溶液424

第九章 微动磨损的控制432

一、设计的改进433

(一)改进设计的原则433

(二)改变接触参数433

(三)压配合436

(四)销孔联结440

(五)铆接和螺栓联结441

(六)榫槽联结442

二、材料的选择443

(一)金相组织的影响443

(二)材料副的选择446

(三)材料的机械性能447

(四)合金元素的影响449

(五)预氧化处理449

(六)金属氧化物的性能450

(七)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450

(八)环境条件的考虑452

(九)人体植入材料454

(十)材料的缺口敏感性455

三、表面强化工艺的采用458

(一)表面机械处理459

(二)表面化学热处理461

(三)磷化与阳极氧化462

(四)电镀和化学镀464

(五)离子溅射、离子镀、离子注入469

(六)热喷涂473

四、加润滑剂或夹入物480

(一)润滑油和润滑脂480

(二)固体润滑剂和夹入物4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