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简新华,余江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169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工业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前言1
第一章 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1
一、工业化1
(一)工业化的内涵1
(二)工业化的特征4
(三)工业化的衡量5
(四)工业化的必然性和作用8
(五)工业化的过程和阶段10
(六)工业化为什么不可逾越12
(七)工业化的速度14
(八)工业化的影响因素14
(九)工业化的必要条件17
(十)工业化的类型18
(十一)新型工业化提法辨析20
(十二)工业化的合理有效性21
二、工业化道路21
(一)工业化道路的界定22
(二)工业化道路的类型26
(三)正确的工业化道路29
(四)工业化道路的选择30
(五)工业化道路与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模式31
三、产业革命32
(一)产业革命的内容和条件32
(二)产业革命的历程34
(三)产业革命的作用46
(四)产业革命的规律47
第二章 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研究49
一、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国外研究49
(一)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研究的历程49
(二)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基本理论55
(三)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研究的不足65
二、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国内研究65
(一)新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研究66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问题的争论74
(三)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理论的创新和不足81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86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概况87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87
(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差异92
二、英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94
(一)英国工业化的背景94
(二)英国工业化的历程99
(三)英国工业化的道路115
三、法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19
(一)工业化前的法国经济120
(二)法国工业化的历程122
(三)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131
四、美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35
(一)美国工业化前的工业发展136
(二)美国工业化的历程137
(三)美国工业化的道路144
五、德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47
(一)德国工业化后起的原因148
(二)德国工业化的历程148
(三)德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156
六、日本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58
(一)日本工业化的背景158
(二)日本工业化的历程160
(三)日本工业化的道路169
七、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17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75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75
(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概况176
(二)苏联工业化的历程180
(三)苏联工业化的道路193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196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概况196
(二)巴西的工业化及其道路200
(三)韩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209
(四)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216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218
(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218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219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220
(四)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222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1840~2000年)225
一、中国工业化历史阶段的划分225
(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时期划分226
(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227
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860~1894年)227
(一)洋务运动与工业化228
(二)民办企业的初步发展231
(三)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失败和经验教训233
三、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阶段(1913~1936年)233
(一)1913~1926年的工业发展234
(二)1927~1936年的工业发展239
(三)旧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征243
四、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化(1953~1977年)243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阶段244
(二)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发展246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1953~1957年)250
(四)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大跃进”(1958~1960年)254
(五)1961~1965年对“大跃进”的纠正257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三线”建设与工业发展(1966~1978年)258
(七)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简单评价259
五、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发展的工业化(1978~1999年)261
(一)农业、轻工业和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时期(1978~1991年)262
(二)制造业及其出口快速增长时期(1992~1999年)267
(三)新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道路的调整270
第六章 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和前景272
一、中国的重新重工业化272
(一)中国目前处于重新重工业化阶段的依据273
(二)中国重新重工业化的原因276
(三)重新重工业化的特点和意义279
(四)重新重工业化面临的困难280
二、重新重工业化不等于粗放增长和走旧型工业化道路286
(一)霍夫曼定理是已被历史证明的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288
(二)应当正确理解重工业发展的内涵290
(三)重新重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92
(四)中国现在不可能以服务业为主导296
(五)从总体和长期来看,重新重工业化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298
三、中国是世界工厂吗?300
(一)中国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301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意义303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和问题305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对策308
四、中国的工业反哺农业309
(一)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研究综述310
(二)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313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和实现机制314
(四)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要求317
(五)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选择320
五、中国工业化的前景和对策322
(一)中国工业化的前景322
(二)重新重工业化的对策322
第七章 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和道路325
一、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325
(一)中国工业化时代背景的特殊性326
(二)中国工业化国情条件的特殊性327
(三)中国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329
(四)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331
二、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332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333
(二)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338
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39
(一)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339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341
四、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措施347
(一)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347
(二)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348
(三)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348
(四)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349
(五)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两个非农化”的关系349
(六)中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原因和有效转变的途径350
(七)中国产业结构难以优化的原因和有效优化的途径351
(八)真正做到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352
(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3
参考文献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