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惩治职务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惩治职务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
  • 于志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3684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267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13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惩治职务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贪污型职务犯罪3

第一章 贪污罪3

1.哪些财物能够成为贪污罪的犯罪对象3

2.如何理解和实际认定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2

3.贪污罪的犯罪行为包括哪些具体类型33

4.哪些人能够构成贪污罪45

5.如何理解贪污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77

6.贪污罪与一般贪污行为的界限87

7.经济承包活动中贪污罪与非罪的界限92

8.科技人员兼职活动中贪污罪与非罪的界限96

9.三资企业中贪污罪的认定问题98

10.收受礼物不交公的贪污罪与非罪的界限101

11.如何理解贪污罪与侵占罪的界限103

12.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105

13.如何区分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界限108

14.如何正确区分贪污罪与受贿罪的界限112

15.如何理解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界限119

16.怎样区分贪污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的界限125

17.如何区分贪污罪与其他渎职型犯罪的界限134

18.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贪污罪的共同犯罪136

19.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贪污罪的各种停止形态150

20.如何理解贪污案件的立案标准158

21.如何认识贪污数额在贪污罪量刑中的地位163

22.如何认识贪污情节在贪污罪量刑中的地位173

1.如何理解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法条术语规定183

第二章 私分国有资产罪183

2.划清正当发放奖金、津贴等与私分国有资产的界限184

3.划清私分国有资产违法行为与私分国有资产犯罪的界限187

4.行为人私设小金库是否构成本罪188

5.私分国有企业参股的企业资产行为的定性189

6.哪些人应当承担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刑事责任190

7.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界限191

8.私分国有财产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192

1.哪些属于罚没财物194

第三章 私分罚没财物罪194

2.哪些属于应将罚没财物上缴而不上缴的行为195

3.哪些机关可能构成本罪196

4.私分罚没财物罪与贪污罪的界限197

5.私分罚没财物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198

6.私分罚没财物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区别199

第四章 职务侵占罪200

1.怎样正确理解“本单位财物”200

2.怎样认定和把握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03

3.怎样认定和把握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204

4.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界限205

5.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的区别206

6.“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与非“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相勾结侵占前者所在单位财物的,应当如何定性208

7.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侵占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财物行为的定性209

第五章 侵占罪211

1.应当如何理解法条中侵占“他人”财物中的“他人”211

3.种类物是否能够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2

2.不动产可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2

4.无形能源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4

5.智力成果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5

6.基于不法原因给付的财物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6

7.违禁品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218

8.何谓“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219

9.何谓“遗忘物”?“遗忘物”与“遗失物”有无区别221

10.何谓“埋藏物”223

11.如何认定“拒不退还”和“拒不交出”224

12.应当怎样掌握本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标准?何谓“有其他严重情节”233

13.怎样划定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234

第二编 贿赂型职务犯罪241

第六章 受贿罪241

1.哪些财物能够成为受贿罪中的“贿赂”241

2.违禁品可否成为贿赂罪中的贿赂“财物”251

3.关于回扣的范围界定252

4.哪些人可能构成受贿罪260

5.如何理解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270

6.如何理解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80

7.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具体的受贿方式289

8.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认定受贿数额299

9.如何理解刑法中关于斡旋受贿的规定317

10.如何理解接受贿赂与职务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330

11.如何处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的行为348

12.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受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353

13.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区别362

14.受贿罪和单位受贿罪的区别364

15.索贿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365

16.受贿罪与诈骗罪的区别367

17.如何理解受贿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区别370

18.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受贿罪的犯罪停止形态371

19.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受贿罪的罪数形态387

20.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受贿罪的共同犯罪问题408

21.司法实践中对于受贿罪的量刑应当注意哪些问题422

1.哪些单位可能构成单位受贿罪的犯罪主体433

第七章 单位贿赂罪433

2.如何理解单位受贿罪的主观罪过438

3.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单位受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442

4.单位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448

5.单位受贿罪的共同犯罪问题450

6.对单位行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451

7.对单位行贿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455

8.如何正确理解单位行贿罪的犯罪主体范围456

第八章 行贿罪462

1.如何理解行贿罪的犯罪行为类型462

2.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能否构成行贿罪467

3.行贿人是否必须具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468

4.如何理解和认定行贿人所谋取的“不正当利益”473

5.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行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478

6.行贿罪与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488

7.行贿罪与介绍贿赂罪的界限489

8.行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491

9.行贿罪一罪与数罪的司法认定494

10.如何理解行贿罪中的特别自首及司法适用495

第九章 介绍贿赂罪517

1.如何区分一般介绍贿赂行为与介绍贿赂犯罪行为517

2.缺乏介绍贿赂故意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522

3.区分介绍贿赂行为和经济活动中合法的居间行为523

第十章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525

1.如何区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正当业务行为的界限525

2.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否不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要件526

3.如何区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527

4.不同身份主体在共同受贿犯罪中的行为如何定性528

第十一章 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530

1.如何界定不正当利益530

2.如何区分本罪的犯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531

第十二章 挪用公款罪535

1.哪些财物可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535

第三编 挪用型职务犯罪535

2.一般“公物”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537

3.外汇额度能否视作公款539

4.单位“小金库”中的款项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541

5.承包、租赁企业中的款项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541

6.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542

7.如何准确认定挪用公款三种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界限557

8.哪些人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566

9.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罪与非罪的界限584

10.多次挪用公款行为的司法认定587

11.挪用公款罪的既、未遂形态问题592

12.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共同犯罪594

13.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609

14.如何正确区分挪用公款罪与挪用单位资金罪的界限617

15.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618

第十三章 挪用资金罪620

1.挪用本单位物资设备或其他物化财产的,能否以本罪论620

2.怎样正确理解“超过三个月未还”621

3.在多次挪用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把握“超过三个月未还”623

4.如何正确计算挪用资金的数额625

5.如何把握本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起点标准626

6.“非法活动型”挪用资金罪有无相应数额要求627

7.挪用本单位资金借贷给他人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行为的定性627

8.对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挪用国有资金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628

9.因挪用本单位资金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或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罪的,应当如何处理630

10.如何区分挪用本单位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631

11.挪用资金罪刑罚适用应当注意哪些问题632

第十四章 挪用特定款物罪633

1.将扶贫款用于抢险,或者将移民款用于防汛等,能否构成本罪633

2.挪用特定款物罪与一般违法挪用特定款物行为的界限634

3.将特定款物挪归个人使用的,应当如何处理635

4.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应当如何处理636

第四编 普通贪利型职务犯罪641

第十五章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641

1.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认定“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的行为641

2.如何理解和认定行为人所“获取的非法利益”645

3.如何理解和认定“董事”的特殊范围650

4.如何理解和认定“经理”的特殊范围654

5.国有企业的厂长是否本罪的主体655

6.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企业的经理可否成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657

7.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罪与非罪的界限659

8.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限660

9.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界限662

10.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界限663

11.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造成破产、亏损罪的界限666

12.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贪污罪的界限668

13.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挪用公款罪的界限671

14.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与受贿罪的界限673

15.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是否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675

16.如何认定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共同犯罪形态677

第十六章 为亲友非法牟利罪680

1.如何理解和认定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中的“利用职务便利”680

2.如何理解和认定“亲友”的范围682

3.如何理解“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行为685

4.如何理解和认定“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689

5.“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和“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的认定690

6.如何认定“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行为692

7.如何认定“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694

8.哪些人可能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694

9.如何理解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主观罪过695

10.如何区分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罪与非罪的界限696

11.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界限697

12.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造成破产、亏损罪的界限699

13.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界限701

14.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贪污罪的界限702

15.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特殊犯罪形态704

16.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共同犯罪705

第十七章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706

1.如何理解和认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事实状态706

2.如何理解犯罪人对于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的认识708

3.不能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几种情况711

4.如何计算来源不明的“差额财产部分的数额”713

5.关于“责令说明”的有权机关问题714

6.关于“不能说明”的时间界限问题714

7.定罪判刑后,又查清或被告人又讲出巨额财产真实来源的,如何处理715

8.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既未遂形态的认定716

9.如何区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侵占罪的界限718

10.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诈骗罪的界限719

11.如何理解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举证责任720

2.隐瞒境外存款罪罪与非罪的界限724

第十八章 隐瞒境外存款罪724

1.如何理解隐瞒境外存款罪的犯罪目的724

3.隐瞒境外存款罪与逃汇罪的区别726

第十九章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729

1.什么是“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行为”729

2.如何理解本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729

3.如何理解本罪中“银行”的范围732

5.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罪与非罪的界限733

4.如何理解本罪中“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733

6.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与购买假币罪、使用假币罪的界限734

7.如何认定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的既遂与未遂735

8.如何认定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罪、以假币换取货币一罪与数罪736

9.如何认定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的共同犯罪737

第五编 滥用职权型职务犯罪743

第二十章 滥用职权罪743

1.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的固有含义743

2.滥用职权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749

3.如何理解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754

4.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的犯罪停止形态762

5.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的一罪与数罪763

6.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中的共同犯罪770

7.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与官僚主义的界限772

8.滥用职权罪与工作失误的界限774

9.如何区分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777

10.滥用职权罪与贪污罪的界限786

11.滥用职权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787

12.滥用职权罪与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的界限788

13.滥用职权罪和报复陷害罪的界限789

14.滥用职权罪刑罚适用应当注意的问题791

第二十一章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793

1.如何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界限793

2.如何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界限794

3.如何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界限796

4.如何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间谍罪的区别798

5.如何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的界限798

第二十二章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800

1.如何理解和认定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犯罪对象的范围800

2.注意准确把握行为人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情节802

3.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与其他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的区别803

4.注意正确处理以窃取、刺探、收买以外的方式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804

1.如何理解“非法持有”之“非法”的含义805

2.如何理解“非法持有”之“持有”的含义805

第二十三章 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805

3.如何理解行为人主观上对于持有行为的认识808

4.如何理解密级、期限及密级变更与本罪的认定关系809

第二十四章 徇私枉法罪810

1.徇私枉法罪与一般错捕、错判等工作上的错误之界限,亦即罪与非罪的界限810

2.徇私枉法罪与包庇罪的界限810

3.徇私枉法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811

5.徇私枉法罪与伪证罪的界限812

4.徇私枉法罪与报复陷害罪的界限812

6.如何认定徇私枉法罪的一罪与数罪813

第二十五章 枉法裁判罪815

1.在经济审判中,审判人员进行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能否构成枉法裁判罪815

2.在进行民事审判时,审判人员枉法作出调解,情节严重的,能否构成枉法裁判罪816

3.正确划定枉法裁判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817

4.正确处理枉法裁判罪与受贿罪的关系818

第二十六章 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819

1.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减刑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的犯罪行为819

2.如何实际认定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予以假释的犯罪行为825

3.如何实际认定徇私舞弊,对不符合条件的罪犯予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行为828

4.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与徇私枉法罪客观方面的关系831

5.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和窝藏、包庇罪客观方面的界限832

第二十七章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833

1.如何理解和认定“行政执法人员”的含义与范围833

2.司法实践中“为牟取本单位私利”的情节是否属于徇私情形835

3.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刑事案件”的范围836

4.如何理解和认定“情节严重”和“后果特别严重”的具体情形837

5.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838

6.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徇私枉法罪的区别839

7.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包庇罪的界限841

8.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放纵走私罪的法条竞合的处理841

9.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受贿罪的关系842

第二十八章 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844

1.如何正确认定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的主观罪过844

2.如何正确区分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罪与非罪的界限847

3.如何理解刑法第403条第2款的规定850

4.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可能涉及的罪数形态问题853

第二十九章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855

1.如何理解本罪中的“徇私”之具体含义855

2.如何理解本罪中的“舞弊”之具体含义855

3.如何理解本罪中的“不征、少征应征税款”之具体含义856

4.如何理解本罪中的“重大损失”的具体情形857

5.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857

6.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858

7.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税务人员参与偷税犯罪的区别859

8.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的一罪与数罪的认定861

第三十章 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863

1.如何理解和认定“出口退税凭证”的范围863

2.如何区分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罪与非罪的界限864

3.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与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的界限864

4.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与骗取出口退税款罪的界限865

5.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与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罪的界限866

6.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867

1.如何认定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犯罪行为方式868

第三十一章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868

2.如何认定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实际情况869

3.如何认定犯罪人的主观罪过870

4.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与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林木罪的区别872

5.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区别873

6.因受贿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如何定罪873

第三十二章 放纵走私罪875

1.放纵走私罪与走私罪的区别875

2.放纵走私罪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区别876

3.放纵走私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区别877

4.放纵走私罪与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的区别878

第三十三章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880

1.哪些人可能构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880

2.如何理解“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881

3.如何理解本罪的“前提罪”问题882

4.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包庇罪的界限884

5.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884

6.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885

7.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界限886

8.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可能涉及的罪数形态问题887

第三十四章 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888

1.如何理解本罪中的“利用职务”的含义888

2.如何理解“解救”的含义889

3.如何理解和认定“负有解救职责”人员的范围890

4.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区别891

5.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与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的区别892

6.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与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的区别893

第三十五章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894

1.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窝藏、包庇罪的界限894

2.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895

3.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896

4.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898

5.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放纵走私罪的界限899

6.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界限900

1.哪些人可以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902

第三十六章 非法拘禁罪902

2.哪些行为在本质上属于非法拘禁行为904

3.如何理解非法拘禁罪中“非法”一语的立法原意906

4.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能否构成非法拘禁罪907

5.非法拘禁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909

6.非法拘禁罪的成立是否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拘禁他人的行为是违法的911

7.犯罪动机对非法拘禁罪成立与否的影响912

8.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非法拘禁他人时间长短对罪与非罪的影响913

9.如何区分正当行为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915

10.如何区分合法的扭送、拘留、逮捕行为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917

11.如何区分一般非法拘禁行为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918

12.非法拘禁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920

13.非法拘禁罪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923

14.非法拘禁罪与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界限924

15.如何适用“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927

16.如何处理非法拘禁过程中“致人重伤”和“致人死亡”的情况928

17.如何处理“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情况928

18.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行为的处理930

第三十七章 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932

1.哪些人员和地方可能成为非法搜查罪的犯罪对象932

2.如何理解“非法搜查”的固有含义933

3.哪些人可能构成非法搜查罪936

4.如何认定非法搜查罪罪与非罪的界限938

5.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非法搜查罪的一罪与数罪问题941

6.如何理解和认定非法侵入住宅行为的性质942

7.如何理解“住宅”的法律含义及其特征943

8.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945

9.如何区分非法侵入住宅罪犯罪的界限947

10.非法侵入住宅罪与非法搜查罪的界限949

第三十八章 刑讯逼供罪和暴力取证罪951

1.如何理解刑讯逼供罪发生的时空条件951

2.如何理解“肉刑或者变相肉刑”的含义952

3.哪些人属于刑讯逼供的行为对象953

4.哪些人可能构成刑讯逼供罪953

5.区分刑讯逼供罪与一般刑讯逼供行为的界限955

6.区分刑讯逼供行为与某些错误的审讯方法以及特定审讯方法的界限959

7.刑讯逼供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960

8.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964

9.刑讯逼供罪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的界限967

10.如何理解暴力取证罪的犯罪对象范围968

11.如何理解暴力取证罪发生的时空范围限制972

12.暴力取证罪罪与非罪的界限973

13.暴力取证罪与刑讯逼供罪的界限974

14.暴力取证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975

15.暴力取证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罪限977

第三十九章 虐待被监管人罪979

1.如何理解“被监管人”的范围979

2.哪些行为可以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980

3.不作为能否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981

4.如何理解“情节严重”才能构成本罪的立法限制982

5.如何理解“监管机构”的范围985

6.如何理解“监管人员”的固有范围987

7.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988

8.“指使”的含义是否包括其他诸如“纵容”、“默示”等方式990

9.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与被监管人构成共同犯罪(特指刑法第248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的定性993

10.区分虐待被监管人罪与一般体罚虐待被监管人违法行为的界限996

11.区分体罚虐待行为与监管工作中采取惩罚措施的界限997

12.虐待被监管人罪与刑讯逼供罪的界限998

13.虐待被监管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1000

14.虐待被监管人罪与其他虐待型犯罪的界限1001

第四十章 报复陷害罪1003

1.如何界定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对象1003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控告、申诉、检举、举报失实的控告人、申诉人、检举人、举报人等进行报复陷害的处理1004

3.分清报复陷害与正常履行职责处理问题的界限1006

4.区分报复陷害罪与一般报复行为的界限1006

第四十一章 诬告陷害罪1009

1.如何理解“捏造犯罪事实”的含义1009

2.如何理解“告发”行为的含义1012

3.如何理解作为特定犯罪对象的“他人”的范围1014

4.如何理解和判断诬告陷害罪的犯罪目的1017

5.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1027

6.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界限1028

7.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界限1033

8.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诬告陷害罪的停止形态1035

第四十二章 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1041

1.如何理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的行为”的含义1041

2.如何认定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的犯罪对象1041

3.划清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正确履行领导职务的界限1042

4.划清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正常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不当行为及对问题处理不当的界限1044

5.划清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与一般打击报复行为的界限1045

6.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与报复陷害罪的界限1046

第四十三章 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和违法发放贷款罪1049

1.如何理解和认定“关系人”的范围1049

2.如何理解“贷款”的含义及其类型1050

3.如何理解和认定“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借款的条件”1051

4.一笔违法贷款经过多重环节,牵涉到具体的信贷经办人员以及金融机构内部多层审批者,应追究何者的刑事责任1053

6.如何把握和认定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较大损失或重大损失1054

5.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的主体1054

7.如何把握和认定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的主观方面1056

8.受银行等金融机构聘用或委托经手或管理发放贷款的非正式职工人员,能否成为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的主体1057

9.如何区分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共犯1057

10.损失的认定问题1058

第四十四章 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1061

1.如何理解“账外客户资金”1061

2.如何理解“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的行为1062

3.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1063

4.如何理解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的计算标准1064

5.客户“明知”其存入资金将被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时,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1065

6.行为人吸收客户资金,开具假存单或其他凭证的行为定性问题1067

7.间接利用帐外客户资金行为的定性1068

8.本罪与违法发放贷款罪的界限1069

9.本罪与挪用公款、资金罪的关系问题1070

10.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一罪与数罪问题1071

1.如何理解“强迫职工劳动”行为的固有含义1073

第四十五章 强迫职工劳动罪1073

2.哪些人可能构成强迫职工劳动罪1074

3.如何区分强迫职工劳动罪与非罪的界限1075

4.如何区分强迫职工劳动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1078

5.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强迫职工劳动罪一罪与数罪1079

第六编 失职型职务犯罪1083

第四十六章 玩忽职守罪1083

1.如何理解玩忽职守罪的行为方式1083

2.如何认定“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1084

3.如何理解玩忽职守罪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089

4.哪些人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1093

5.如何理解和认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1101

6.如何认定玩忽职守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109

7.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1112

8.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1123

9.玩忽职守罪与医疗事故罪的界限1128

10.如何理解和适用刑法典第397条第2款的规定1131

11.如何正确处理玩忽职守罪刑事责任的分担1132

第四十七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1138

1.如何认定本罪中的“合同”含义与范围1138

2.如何判断本罪可能发生的时空范围1140

3.如何实际认定“严重不负责任”的含义及表现形式1142

4.如何理解“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和“特别重大损失”的具体情形1143

5.本罪的成立是否要以对方构成合同诈骗罪为前提1144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145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界限1146

8.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1147

9.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界限1149

第四十八章 动植物检疫失职罪1150

1.如何认定“对应当检疫的物品不检疫”的含义1150

2.如何认定“延误检疫出证”和“错误出证”的含义1151

3.如何认定“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具体情形1151

4.如何认定本罪的主观罪过1152

5.动植物检疫失职罪与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的区别1153

6.动植物检疫失职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1155

第四十九章 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的主体1157

1.哪些人可能构成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的主体1157

2.如何理解“违反国家规定”的特定含义1162

3.作为犯罪对象的“传染病菌种、毒种”的范围如何认定1164

4.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属于传染病菌种、毒种已经被扩散1165

5.如何理解“后果严重”这一法定限制情形1167

6.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168

7.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1170

8.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过失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1171

9.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1172

10.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界限1173

11.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的界限1174

12.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1175

13.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1177

14.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与过失投毒罪的界限1178

1.如何理解“出租”和“出借”枪支的含义1179

2.哪些人可能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主体1179

第五十章 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1179

3.正确区分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180

4.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与非法买卖枪支罪的界限1181

第五十一章 丢失枪支不报罪1182

1.如何理解“丢失”一词的内涵与外延1182

2.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不及时报告”1183

3.如何理解“不及时报告”的报告的对象1184

5.非法出租、出借枪支丢失后,不及时报告的,应定一罪还是两罪1185

4.哪些人可能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体1185

6.如何理解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追诉时效1186

第五十二章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1187

1.哪些人可能构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1187

2.如何正确区分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非罪的界限1187

3.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界限1188

4.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1189

5.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1189

1.农民能否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1191

第五十三章 重大责任事故罪1191

2.如何正确理解、认定重大责任事故罪中的“违章冒险作业”1197

第五十四章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1202

1.如何正确理解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罪过形式1202

2.如何区别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1207

第五十五章 危险物品肇事罪1209

1.如何理解“危险物品”的范围1209

2.危险物品肇事罪与失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毒罪的区分1210

3.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分1210

4.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区分1211

第五十六章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1213

1.如何理解“降低工程质量”的含义1213

2.如何理解“重大安全事故”的含义1213

3.哪些单位可能构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1214

4.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1215

第五十七章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1217

1.如何理解“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的法条规定1217

2.如何理解“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含义1218

3.哪些人可能构成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1219

4.如何理解“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这一规定的含义1219

5.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222

6.正确区分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界限1224

7.正确区分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1225

第五十八章 消防责任事故罪1226

1.如何理解“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的法条规定1226

2.如何理解“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1227

3.如何理解消防责任事故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227

4.消防责任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分1228

5.消防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分1229

第七编 其他职务犯罪1233

第五十九章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破产、损失罪1233

1.“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是否一个独立的构成要件1233

2.如何区分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破产、损失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234

3.如何区分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破产、损失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1234

4.鉴订、履行合同中,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破产、损失的应定何罪1235

5.为亲友牟利造成破产、损失的应如何定罪1236

第六十章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1238

1.如何准确理解刑法第169条的罪状规定1238

2.如何区分本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239

3.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造成破产、损失的如何定性1239

第六十一章 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1241

1.如何理解本条文中“出版淫秽书刊的”含义1241

2.如何理解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的主观罪过1245

3.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司法解释合理性之评析1247

4.如何区分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253

5.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与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的界限1254

6.因提供假书号而导致淫秽书刊出版的,或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假书号,从中获利的,如何处理1255

7.为他人提供书号,他人用该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的,对他人的行为如何处理1256

8.如何理解刑法第363条第2款后半段“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书号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1258

9.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书号,构成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是否要求提供者主观上必须有牟利目的1259

10.提供者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书号,是否就一律构成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1261

11.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音像制品,提供版号的,如何处理12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