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 黄龙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2266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5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8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引论——关于中国针灸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3

第一篇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3

一、传世针灸古籍的数量与价值3

二、亡佚文献5

三、出土文献7

四、古今医籍整理失误举例9

(一)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9

(二)现代整理中医古籍的常见问题16

一、版本鉴定及版本源流考察23

第二篇 史料的鉴别23

二、针灸伪书、伪本的鉴别26

(一)针灸伪书26

(二)针灸伪本28

三、针灸史料的溯流讨源31

四、针灸古籍的基本构成34

(一)《针灸甲乙经》35

(二)《针灸资生经》36

(三)金刻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6

第三篇 史料的理解37

(二)文献体例特殊43

(一)文献的积累不呈层累型43

一、一般特点43

第四篇 针灸文献的基本特点43

(三)异穴同名现象46

(四)脉、穴同名现象47

(五)文献的混淆错乱48

二、时代特点50

(一)汉代及汉以前针灸文献50

(二)三国至唐代针灸文献51

(三)宋代针灸文献56

(四)金元针灸文献57

(六)清代针灸文献58

(五)明代针灸文献58

第五篇 针灸史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60

一、研究方法60

(一)整体研究法64

(二)推求义例,分析史料构成66

(三)实验的方法68

(四)文献计量学方法70

(五)比较研究法71

二、研究模式74

第六篇 针灸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形式78

一、基本特征78

(一)结构特点78

一、《五十二病方》灸方解82

(二)本质特点82

(三)形式特征84

二、演变形式85

(二)分化现象85

(三)泛化现象85

(一)同化现象85

(四)链接现象86

三、影响针灸学术演变方向及进程的常见因素86

第七篇 针灸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史学研究的衔接91

一、形成现行经络研究思路的背景分析92

(一)经脉-脏腑相关研究92

(二)“循经感传”现象研究101

(三)经络的客观检测109

二、对“经络问题”研究的几点认识110

(一)准确全面把握研究对象110

(二)“经络问题”的求解步骤117

(三)各环节之间的衔接129

(一)据序文误定刊刻年代例131

附一、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131

附篇131

(二)据刻书牌记定刊刻年代的常见失误141

(三)重修本、递修本误作原刊本例146

(四)重刻本误作原刊本例149

(五)残本误作足本例149

(六)丛书零种因欠总序而误定版本例150

(七)坊刻本托名例151

(八)影印本鉴定152

(九)版本源流考察举例154

附二、本书采用文献选介156

(一)出土文献157

(二)传世文献158

(三)日本文献175

概说181

第一篇 “经脉”概念的形成与经络学说的建立185

一、“标本”脉法与“经脉”概念的形成186

(一)十二“标本”部位187

(二)十二“标本”意义188

(三)“标本”脉法的产生193

(四)“标本”脉法的演变200

(五)“经脉”概念的形成201

二、十二“经脉穴”与十二经209

(一)十二“经脉穴”与十二经脉口209

(二)帛书灸方“经脉穴”216

(三)《内经》中的“经脉穴”218

(四)“经脉穴”与“原穴”219

(五)“经脉穴”与“络穴”220

(六)“经脉穴”命名考222

(七)古代“经脉穴”针灸方选解223

三、脉口病候与经脉病候234

(一)“是动”病的来历234

(二)脉厥与“是动”病238

(四)《脉解》病候与“是动”病241

(三)脉绝与“是动”病241

(五)《热论》六经病候与“是动”病242

四、经脉的形态、功能与脉诊认识243

(一)关于脉动的认识243

(二)经脉的功能253

(三)经脉的形态255

(四)《内经》中经脉别称举例259

(五)古人对经脉、络脉实质的认识261

(一)经、络的一般概念267

一、经络概念的形成与演变267

第二篇 经络学说的演变267

(二)经、络的特殊内涵269

(三)经、络的分类276

二、经脉数目的演变277

(一)十一脉277

(二)十二脉278

三、经脉命名源流考279

(一)三阴三阳命名解279

(二)《阴阳十一脉》脉名考289

(三)《足臂十一脉》脉名考290

(四)其他命名法291

四、经脉循环与营卫气行294

(一)营卫与血气294

(二)营卫环周与经脉连环296

五、经脉循行的演变300

(一)起止点的变化300

(二)分支的出现及其不同意义302

(三)经脉循行的某些特殊变化305

(四)不同来源经络学说的经脉循行路线及方向312

(一)经脉分布规律316

六、经脉分布规律与循行方向316

(二)经脉循行方向324

七、宋以前经脉图考326

(一)《产经》十脉图326

(二)王惟一“三人经络图”329

(三)杨介《存真环中图》330

(四)朱肱《经络图》、《内外二景图》344

八、经脉病候的演变363

(一)“所生病”的产生364

(二)“是动”与“所生病”的结合366

(三)经脉病候的演变368

(四)《至真要大论》病候375

九、经脉循行与经脉病候384

(一)经脉病候对经脉循行的影响384

(二)针灸腧穴证治对经脉循行的影响386

(三)经脉循行对经脉病候的影响388

(四)经脉循行与病候演变的时间差389

十、经脉与脏腑联系的建立与演变390

(一)阴经与五神脏391

(二)阳经与六腑403

(三)经脉与内脏表里关系的建立410

(五)经脉与脏腑联系的形式411

(四)经脉、络脉、经别与脏腑之间联系的异同411

(六)关于古代“经脉-脏腑相关”文献的几点说明419

(一)“脏腑”概念之差异424

十一、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424

(二)与五窍关系之异同426

(三)病候之异同428

(四)三阴三阳属性之异同429

十二、经别、络脉、皮部、经筋与经脉的关系430

(一)络脉学说430

(二)经别学说442

(三)经筋学说444

十三、奇经八脉考452

(一)冲脉453

(二)任脉461

(三)督脉463

(四)跷脉465

(五)带脉468

(六)维脉469

第三篇 经络专篇研究470

一、《内经》经络专篇研究470

(一)《灵枢·经脉》470

(二)《灵枢·经别》481

(三)《素问·皮部论》483

(四)《素问·脉解》解486

二、帛书《十一脉》《灵枢·经脉》《灵枢·经筋》串解495

(一)帛书经脉循行术语解496

(二)十二经脉文献串解499

第四篇 经络与腧穴565

一、十五络穴与十五络脉565

二、经脉与经穴571

(一)经脉循行对腧穴归经的影响574

(二)腧穴归经对经脉循行的影响575

三、《内经》不同来源的经络学说钩沉578

(一)《素问·热论》578

(二)《素问·脏气法时论》581

(三)《灵枢·经筋》582

(四)《素问·缪刺论》587

四、文史类古籍中的经络学说592

(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92

(二)郑玄注《易纬·通卦验》卷下596

(三)贾公彦注《周礼》598

(四)《太平经》599

经络部结语600

概说611

第一篇 腧穴概念的形成与演变614

第二篇 古代取穴法的演变621

一、尺量法621

二、绳量、竹量法622

三、“骨度”折量法623

四、“手指同身寸”比量法624

第三篇 腧穴部位的演变626

一、腰背穴626

二、腹部穴629

三、前后发际穴630

四、其他常用穴631

(一)犊鼻与膝眼631

(二)清冷渊与青灵632

(三)三阴交与“足太阴”633

(一)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636

一、腧穴主治的形成636

第四篇 腧穴主治病症的形成与演变636

(二)从中医理论类推641

(一)《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的总结648

二、腧穴主治的演变648

(二)唐代的腧穴主治整理660

(三)宋代的腧穴主治演变664

(四)金元时期腧穴主治整理667

(五)明代的腧穴主治整理668

三、针灸腧穴主治错误举例671

(一)因穴名字形相近而致二穴主治症相混例672

(二)同名穴主治症相混例673

(三)误解原方而致腧穴主治症相混例674

(四)穴位辨别失误而致主治症相混例675

(五)因穴名脱落致二穴主治症并作一穴主治症例676

第五篇 腧穴归经源流考678

一、不同的归经方法678

二、历代腧穴归经异同681

(一)头面部穴681

(二)肩颈项部穴684

(三)胸腹部穴687

(四)上肢部穴688

(五)下肢部穴689

(一)经脉病候692

第六篇 《明堂经》中的汉以前医学思想692

一、经络学说692

(二)络脉病候693

(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693

(四)经脉循行694

二、藏象学说694

(一)五神脏之说694

(二)十二原之说695

(三)命门学说697

(四)三焦学说698

四、脉诊认识700

三、谿谷学说700

(一)人迎脉口诊法701

(二)十二标本诊法701

(三)对于脉动的认识702

腧穴部结语705

概说709

一、刺法源流709

(一)迎随补泻710

(二)徐疾补泻711

(三)宋以后针刺补泻法的演变713

(一)艾条灸717

二、灸法源流考717

(二)隔物灸718

(三)焠法718

(四)神针火与桑柴、桃枝火718

(五)石药火灸719

三、针与灸的关系719

(一)针灸单行例721

(二)针灸合用例722

一、九针的形状与适应证724

第一篇 针具与针法724

二、九针的临床运用728

(一)?针728

(二)圆针728

(三)鍉针728

(四)锋针729

(五)铍针729

(六)圆利针729

(七)毫针730

(八)长针731

(九)大针731

第二篇 寒热刺法的形成与演变736

第三篇 特殊灸穴法考740

一、骑竹马灸法考740

二、“四花”灸法考744

三、横三间寸灸法761

刺灸法部结语763

第五部 治疗部767

概说767

第一篇 古代诊脉法769

一、一种特殊的诊络法769

二、三部九候诊脉法770

(一)诊脉部位及诊法770

(二)三部九候诊法运用举例772

三、十二经标本脉诊法772

四、足大指间脉诊法776

五、耳后间络脉诊法776

六、痈疽脉诊法777

七、手肝脉诊法777

八、少数民族医学诊法778

(一)土家医诊脉法778

(三)藏医诊脉法781

(二)壮医诊脉法781

九、脉法与针法782

(一)凡将用针,必先诊脉782

(二)脉象——判定针灸疗效的客观指标783

第二篇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785

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786

二、寒则留之,热则疾之787

三、陷下则灸之788

一、腧穴文献与针灸治疗文献的交叉现象791

第三篇 腧穴证治与针炙方791

二、由腧穴证治到针灸方的演变过程794

第四篇 针灸治疗量化概念的形成797

一、针灸间隔时间797

二、针灸刺激量与疗程799

(一)五日一疗程800

(二)七日一疗程801

(三)每日递增例801

(四)先增后减例802

(一)近道取穴法803

第五篇 针灸配穴组方原则及病症取穴规律803

一、配穴组方原则803

(二)远道取穴法804

(三)辨症取穴法805

二、病症取穴规律807

第六篇 针灸禁忌法的演变813

第七篇 禁咒之法对针灸学的影响818

一、针咒之法818

二、运用举例819

第八篇 古代针灸方选解824

二、《内经》针灸方选解826

(一)刺灸标本脉方826

(二)其他针灸方827

三、《明堂经》针灸方选解829

治疗部结语833

插图目录836

关键词索引840

后记8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