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潘显一,李斐,申喜萍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7151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45页
- 主题词:道教-美学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道教美学思想史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
一、道教美学思想的文化史价值1
二、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4
三、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内容和目标6
绪论 道教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嬗变8
一、道教美学思想的渊源8
二、美学思想从道家到道教的嬗变9
三、道教美学思想及审美文化的成熟10
四、道教美学思想“三教融合”趋向的形成13
五、道教美学思想的鼎盛与分化16
六、明清道教美学思想的世俗化及提升17
第一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前道教时期的美学思想20
第一节 “至道—至美”:道教核心美学观渊源21
一、“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21
二、“道—美”的“不可见”与“可见”24
三、“玄”、“一”:“道—美”之别称27
第二节 “大德曰生”:道家“生—美”观的宗教化29
一、“道在养生”:“大德曰生”的通俗的美学解释30
二、“贵生”、“乐活”:追求生命现实美的观点32
三、从“惜生畏死”到“养气全身”:“生—美”的主观性36
第三节 “至善—至美”:儒道互补的伦理美学观的形成38
一、“善”即“美”:道家伦理美学思想及其宗教化39
二、“忠”、“孝”:道教伦理美学的核心43
三、“仁慈”、“博爱”:道教人格美、心灵美的观点45
第四节 道家“仙真”到道教“神仙”:美学人格理想的蜕变48
一、“仙”:可学致的美学理想人格48
二、“真”:道教理想人格美51
三、“朴”:到达道教人格美的阶梯56
第五节 先秦其他思想派别与道家美学思想59
一、墨子“非乐”美学思想59
二、韩非子“画犬马难”艺术美学观63
三、《乐记》的“音生人心”艺术美论66
第六节 《易经》美学对道教美学的影响69
一、“阴”与“阳”对举的美学观70
二、“刚”与“柔”相推的形象说72
三、“变”与“通”统一的美学论75
四、“神”与“几”相交织的美学思维论77
五、“中”与“和”为中心的平衡美80
六、“象”与“意”统一的美学观82
第七节 《淮南子》的汉代新道家美学思想85
一、“一”为至“美”:美的本体论85
二、“西施毛嫱,其好美均”:多样美论87
三、“靥?在颊则好”:适宜美论88
四、“小恶不足妨大美”:美的本质与加工88
五、“形、气、神”艺术美论90
第八节 《河上公章句》与《想尔注》美学思想之一:道家人格美到道教“仙格”美的嬗变92
一、内藏美好,外在质朴:道家—道教人格美92
二、“文饰”与“质朴”:“凡—圣”人格差异94
三、除嗜欲、守清静:“道人”审美心理修养95
四、“五色”与“五音”:与“圣”仙人格相悖97
第九节 《河上公章句》与《想尔注》美学思想之二:“道—美”妙不可言99
一、“道美大之”:道美的非感性特点100
二、“道—美”:无形无象且难得101
三、“浮华”之文:有悖“道—美”观103
四、“情欲文饰”:大乱之源104
五、“道—美”:文艺的无用之用106
第二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形成:魏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108
第一节 《太平经》的“寿—美”思想108
一、以“寿”为“善”(美),以“活”为“乐”的美学观108
二、“与元气比其德”:“寿—美”之最高目标110
三、“爱气,尊神,重精”:修道与审美双重超越111
第二节 《太平经》的伦理美学思想113
一、道即“神”:伦理的人(仙)格美观点114
二、“喜乐者,乃道德之门”:伦理化美感论116
三、“天地之至情”:伦理化美学情趣论119
第三节 《太平经》的文艺美学思想122
一、“出真文”:对真善美的呼唤122
二、“弃除邪文巧伪”:对假恶丑的批判125
三、“乐盛刑绝”:文艺美学价值观128
四、“音声者,乐之语谈”:艺术美规律探索132
第四节 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136
一、“仙”:可学致的理想美人格137
二、“真”、“朴”:神仙品格之美140
三、“绝迹幽隐”:融冶自然美与神性美之途143
第五节 葛洪的“道—美”观145
一、以“玄”代“道”之美学史意义146
二、“一”之美:物性到神性149
三、“大德曰生”:生命的美学解释151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153
一、“文非余事”:以“文”行“道”的主张153
二、古书“未必尽美”:文艺美学发展观156
三、“众色乖而皆丽”:文艺美的多样性观点158
第七节 陶弘景道教美学思想160
一、“炼形莹神”:陶弘景的“生—美”观161
二、“游心忘形”:陶弘景的环境美学思想163
三、“手随意运”:陶弘景的文艺美学思想166
第三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一:隋及初唐的道教美学思想175
第一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一:生命美学思想176
一、“虚通至道,无始无终”:“道—美”的特点178
二、“道通生万物”:“生—美”的实质180
第二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二:“知足止分”的内在修养美182
一、“形逸神凝”:人格美的追求183
二、“养中和臻长生”:平和的心性美185
三、“积德”与得道:内在美要求188
第三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三:“自然大冶”的生态美学思想191
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自然之“大”美191
二、“物我平等”:天道之“大”爱194
三、“人天不二”:和谐美197
第四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四:文艺美学思想200
一、“物我兼忘”:审美观照活动200
二、“言以传意”:“妙理”文质观202
三、“动乐音以和性”:音乐美学思想205
第五节 李荣的审美教育思想208
一、“得道要妙”:忘言美育观209
二、“去华取实”:“真—美”修养论213
三、“美成在久”:“忘身”、“守身”之道217
第六节 魏征的美学思想221
一、“华实”与“文质”:真美观223
二、“性情”与“化俗”:宗教美育观226
三、“止水鉴美丑”:审美心境论228
第七节 孙思邈的美学思想231
一、“少乐”与“少好”:形神观232
二、“尽善尽美”:宗教伦理美学思想236
三、“人命千金”:“生—美”论239
第四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二:盛唐的道教美学思想242
第一节 司马承祯“坐忘”中的美感体验244
一、“道超色味”:“道—美”论244
二、“收心观妙”:审美心态论247
三、“山林白云”:隐逸情怀251
第二节 张万福的道教服饰美学思想255
一、法服与道教伦理美学观256
二、“暂假衣服,随机设教”的美育思想260
第三节 吴筠“神仙可学”的至美境界263
一、“生—美”与“神仙可学”264
二、“道反于俗”的宗教审美观268
第四节 玄宗的“妙本”观271
一、“虚无者,妙本之体”:道教美学本体论273
二、“自然者,妙本之性”:道教美学审美标准275
三、“当则所服皆美”:服饰审美标准277
第五节 李白的“清真”文艺美学280
一、诗贵“清真”的文艺美学主张281
二、寄情山林的道教美学趣味286
第六节 李筌《阴符经》注疏的美学思想289
一、“至乐至静”:审美心态论290
二、“神妙不测”:道与技293
三、《阴符经》与道教辩证美恶论296
第七节 张志和的美学思想299
一、“逍遥”与“无待”:审美时空观300
二、“玄”与“真”:道性之美303
三、拥抱自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306
第五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三: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310
第一节 谭峭《化书》的审美内涵311
一、至“乐”即“道”:辩证审美人生观312
二、“感激之道”:宗教化的“用乐之术”314
三、“凤不知美”:审美差异论315
四、“真信动人”:主观美论317
五、“忘弦匏知乐”:艺术技巧论319
第二节 杜光庭的美学思想322
一、“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虚静的审美心境323
二、“淡言”与“美词”:文艺美学思想326
三、“生—美”与“善—美”331
第三节 沈汾《续仙传》的审美追求335
一、“用显真仙”:美学目标论335
二、“孝养宿庆”:神仙伦理美学337
三、“仙道多途”:世俗化审美趣味340
第四节 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美学思想344
一、“适度”养生:“寿—美”思想345
二、“修德致美”:伦理美学思想348
第五节 吕洞宾形象与唐末五代道教的审美文化精神351
一、仙风道骨:宗教神仙艺术典型352
二、“神仙可学”:世俗化的审美趣味355
三、“物外烟霞为伴侣”:超脱的审美态度357
四、“削平浮世不平事”:神仙的审美人格360
第六章 “三教融合”的趋势:北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363
第一节 陈抟的美学思想365
一、“天道有序”的结构美366
二、从“慎独”到“不空”的人格美学367
三、空灵、逍遥的自然审美趣味369
第二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一:“目击众妙”的生命美学371
一、“冥会”与“目击”:“道—美”可感论372
二、“妙道生万物”:道教生命美学观375
第三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二:“质素神纯”的美育观377
一、“质素神纯”:人格美要求377
二、“刳形存妙”:心性美论379
三、“德在内则成身”:风度美论382
第四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三:环境美学思想385
一、“山林无情,人多乐之”:对环境美的欣赏385
二、“不傲倪于万物”:人与境之和谐美387
三、“万物皆我”:审美的“物化”境界389
第五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四:文艺美学思想391
一、尚质轻文:文艺“文—质”观391
二、“大声至音,里巷所惑”:文艺“雅—俗”观394
三、“交乐和性”:音乐美学思想396
第六节 蹇昌辰的美学思想398
一、“以虚为守、以寂为宗”的审美心态399
二、“道为主宰不逐物迁”的审美境界论403
三、“观者观其心,执者执其心”的美育论405
四、三才“轮转和合”的生态美学思想409
第七节 苏轼的道教审美人格理想411
一、道教审美符号中的人格理想412
二、外丹烧炼中的美学趣味413
三、内丹炼养中的审美体验415
第八节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419
一、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419
二、“无心”的审美态度422
三、“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424
第七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一:南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428
第一节 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美学思想429
一、“真快活”:以“乐”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430
二、“无心于山,无山于心”:终极的自然审美论433
三、“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艺术美论437
第二节 金丹派南宗翁葆光的美学思想441
一、“虚无寂寞”:人与天一的美学思想441
二、“倏存倏亡”:审美的“高峰体验”443
第三节 净明忠孝道融儒入道的美学思想445
一、“外净”与“内净”:外在审美与内在心性446
二、修仙与人格:忠孝与内炼449
第八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二:金元时期的全真教美学思想456
第一节 王重阳向道家复归的美学思想458
一、“风仙”形象:哀骀它的宗教美学版本458
二、分梨与骷髅:庄子寓言的教化嬗变465
三、“林泉”反映“大美”:道家追求亦禅宗追求470
四、“物外”与“物化”:全真生命美学的道家归趋473
五、通俗与俚俗:文学语言的俗化特色474
第二节 马钰的美学思想480
一、“常清常净处真常”:人生的审美化取向481
二、“意静心清放慧灯”:阴柔美学观484
第三节 刘处玄的美学思想487
一、“只要真心常湛然”:尊法自然的审美心境487
二、“得意忘言”:道家美学的宗教化归趋489
第四节 丘处机的政治美学思想492
一、“心上无尘到处宜”:自然审美观493
二、“欲罢干戈致太平”:和谐美思想501
三、“混混沌沌,纯一不杂”:内丹氤氲美504
第五节 尹志平的美学思想508
一、“刻出从来无相身”:雕塑美学思想509
二、“忘心之趣”:庄子式的审美体验515
三、“名者,实之宾”:言、意之辨的继承和发展519
第六节 姬志真的美学思想521
一、“大地全形共一蜗”:禅宗式的审美体验521
二、“神游八极无穷尽”:游仙诗之艺术想象523
三、“亘初无乐亦无知”:至乐无乐的审美感悟525
四、“不知人世之易”:桃花源式理想境界527
第七节 李道纯的“中和”美学思想530
一、“乐天知命而不忧”:中和之美531
二、“不可知知,不可识识”:道家思想的宗教嬗变533
三、“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审美超越精神535
第九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三:金元时期的正一派美学思想538
第一节 张雨的美学思想538
一、以物自况的“观物比德”观539
二、“予心本无待”:对庄子美学思想的改造540
三、十二道品:美学人格论544
第二节 郑思肖的美学思想548
一、“发愤著书”说的宗教化发扬548
二、“人本文末”的人、文关系552
三、对“无琴之琴”的审美追求554
四、“静室静心”的审美心态557
第三节 杜道坚“德法自然”的政治美学思想560
一、“德法自然”的政治美学思想560
二、“明君圣主”的政治美学追求561
第十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四:南宋金元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564
第一节 赵孟頫“援书入画”的美学思想566
一、借诗传达失意的情怀567
二、“援书入画”:开创元代绘画特性573
第二节 黄公望“静定”的绘画美学思想578
一、静定的审美心态579
二、“三远”:绘画审美中的宗教情趣582
三、“画不过意思而已”:重要美学原则583
四、留白:绘画中的“有—无”观586
第三节 倪瓒的“逸民”美学思想588
一、逸民:艺术的超越精神588
二、逸气:绘画艺术的最高表达592
三、逸格:绘画境界的最高层次594
第四节 吴镇“不技之技”的美学思想597
一、“骷髅”意象:有意味的形式597
二、自成一家的艺术创作论599
三、虚静:绘画创作的心态602
第五节 马臻的美学思想603
一、“大道”与“元气”:绘画的艺术本体603
二、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606
第十一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世俗化及提升: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610
第一节 张宇初的美学思想610
一、道法自然,清净无为之美611
二、动天地的“真精诚”之美614
三、“海阔江平”:诗文与“道美”615
第二节 张三丰的文艺美学思想617
一、“道”、“时”相系的文艺美学思想618
二、“灵性”观的提出619
第三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一:生命美学思想622
一、“道—美”:“不可见”与“可见”623
二、“生—美”:“道—美”的具体化625
第四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二:大其心胸的内在精神美626
一、“人必大其心”:崇高美论626
二、“德者,性命之正”:内在美的更高标准629
三、“正身和心”:内在美的状态630
第五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三:“无天则无人”的生态美学思想631
一、“人与天一”: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631
二、“天地乃巨室”:生态美学的审美客体633
三、“游乎山林皋壤”:“欣然自乐”的情趣635
第六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四:重“理”的文艺美学思想637
一、“理”:艺术本体论637
二、“积厚”与“大用”:文化积淀论639
三、“不桎”与“入妙”:“神形”美学观640
四、“玄乎妙哉”:文艺鉴赏论642
第七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一:生命之美645
一、“道即金丹”:“道—美”的特点646
二、“气聚则生”:“生—美”观的内丹论表达648
三、“性理”与“命气”:“道—美”的宗教实践论650
第八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二:“内观无心”精神美论651
一、“总领在神凝”:逍遥审美观651
二、“至大心也”:虚无空明的心境655
三、“纯一其德”:至善—至美的风采657
第九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三:“天地大美”的生态美学思想660
一、“天地大父母”:自然审美观660
二、“人不为物害”:物我齐一美学观662
三、“天人两尽”:人天和谐美论664
第十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四:“素朴”文艺美学观666
一、“复归于朴”:素朴的美学主张666
二、“文字变化之妙”:文艺鉴赏的标准668
三、“大雅非里巷所乐”:音乐美学思想670
第十一节 王常月的宗教伦理美学思想674
一、“妙明真性”:人格美和内在美的追求674
二、“功德”与“福报”:宗教伦理美学观677
第十二节 闵一得的生命美学思想681
一、“天元”与“人元”:生命美思想681
二、“大无外,久无疆”:道之无限美683
三、“心性”与“灵光”:审美心态论685
四、“内治身,外治世”:宗教济世美学观688
第十三节 刘一明的人生美学思想692
一、三教混融的“道—美”观692
二、“道—气”之朦胧虚无美694
三、以“精气神”为核心的生命美学观696
四、“假真”与“虚实”:人生境界论699
结语 道教美学思想的文化史价值701
一、神性与人性702
二、海纳百川与“德—道”趋向703
三、“内省”要求与世俗化立场705
主要参考文献708
后记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