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潼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临潼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2892437.jpg)
- 雎卯民主编;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11915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130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潼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2
大事记18
卷一 建置志42
第一章 地置、地域42
第一节 位置42
第二节 地域43
第二章 建置沿革45
第一节 宋代以前南北分治45
第二节 元代以后南北合一46
第三节 临潼县建置沿革概况48
第三章 村镇52
第一节 村落53
第二节 集镇63
第四章 行政区划64
第一节 明、清时代乡、里情况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镇、保6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行政区划65
卷二 自然环境志86
第一章 地质86
第一节 地层与结构86
第二节 造山运动与断层87
第二章 地貌89
第一节 地貌类型89
第三节 岩石89
第二节 地貌结构91
第三节 地貌区划91
第四节 山、塬、沟、谷91
第三章 水文92
第一节 河流与泥沙93
第二节 泉水94
第四章 气候95
第一节 气温95
第二节 气压97
第三节 地温98
第一节 地热现状100
卷三 自然资源志100
第一章 地热资源100
第二节 骊山地热的成因101
第三节 骊山热矿水102
第四节 地热水的利用102
第二章 矿藏资源103
第一节 锰铁矿103
第二节 长石矿103
第三节 石英脉矿104
第四节 冰洲石、白云母和高岭土矿104
第三章 光资源104
第一节 光能辐射量104
第三节 光能利用率105
第二节 日照时数105
第四章 风资源106
第一节 风向106
第二节 风速107
第五章 水资源107
第一节 降水资源107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111
第三节 径流资源112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112
第五节 渭水资源的利用与渭河的治理114
第六章 土壤资源116
第一节 垆土的结构与特征117
第二节 黄土的结构与特征118
第三节 淤土的结构与特征118
第四节 沼泽土的结构与特征119
第五节 潮土的结构与特征119
第六节 褐土的结构与特征119
第七节 紫色土的结构与特征120
第八节 红土的结构与特征120
第七章 植被资源120
第一节 种植林业120
第八章 动物资源121
第一节 兽类资源121
第二节 栽培作物121
第三节 野生植物121
第二节 禽类资源122
第三节 昆虫资源123
第四节 鱼类资源123
卷四 自然灾害志126
第一章 旱灾126
第一节 干旱灾情史126
第二节 防旱抗旱132
第二章 涝灾133
第一节 历史上的涝灾134
第三章 雹灾137
第一节 冰雹灾情史137
第二节 排涝措施137
第二节 防雹抗雹138
第四章 冻灾138
第一节 冻灾历史139
第二节 防冻抗冻140
第五章 风灾140
第一节 风灾状况140
第二节 防风措施141
第六章 虫灾142
第一节 虫灾状况142
第二节 防虫灭虫143
第七章 地震灾害143
第一节 地震成因144
第二节 地震历史144
第三节 本县有感地震的考察147
第五节 防震抗震措施148
第四节 本县重大宏观异象的考察148
卷五 人口志152
第一章 历代人口变迁152
第一节 商、周至清代人口变迁状况153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变迁155
第二章 人口规模156
第一节 人口数量156
第二节 人口分布158
第三节 人口密度160
第四节 人口与耕地160
第一节 年龄构成162
第三章 人口构成162
第二节 性别构成171
第三节 城乡构成173
第四节 民族构成175
第五节 文化构成175
第六节 职业构成176
第七节 劳动人口构成178
第四章 人口变动178
第一节 出生、死亡179
第二节 迁入、迁出180
第三节 自流人口180
第一节 婚姻182
第五章 婚姻、家庭182
第二节 家庭183
第六章 计划生育186
第一节 组织机构186
第二节 宣传教育186
第三节 晚婚晚育187
第四节 节育绝育187
第五节 长远规划188
第六节 奖惩制度188
第七章 人口普查190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190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190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91
卷六 农业志19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更与经济结构调整195
第一节 农业历史概述19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私有制农业经济的改造199
第三节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201
第二章 农作物结构202
第一节 粮食作物202
第二节 经济作物205
第三节 种植业同林、牧、副、渔业产值结构216
第四节 商品粮生产218
第二节 平整土地218
第三节 园田化建设218
第三章 商品粮棉基地建设218
第一节 兴修水利218
第五节 商品棉生产219
第四章 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221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变革221
第二节 耕作技术的改进222
第三节 植物保护223
第四节 技术培训224
第二节 生产工具及其演变225
第六章 收益分配225
第一节 劳动力及其素质225
第五章 劳动力和生产工具225
第一节 农业产品的分配方式226
第二节 粮食分配226
第三节 现金分配227
第七章 农业管理机构229
第一节 行政领导机构229
第二节 农业事业单位229
卷七 林、牧、渔业志232
第一章 林业232
第一节 林业管理机构232
第二节 林业资源233
第三节 林业生产的发展233
第二章 畜牧业234
第四节 林业生产的教训234
第一节 畜牧业机构235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235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237
第四节 畜、禽品种改良240
第五节 畜、禽疫病防治241
第六节 畜禽产品241
第三章 渔业241
第一节 渔业机构242
第二节 水面资源242
第三节 渔业发展242
第四节 联合国资助养鱼业242
第一节 历史上临潼农田水利建设248
卷八 水利电力志248
第一章 农田水利建设24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水利建设249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55
第四节 水利化程度256
第五节 水利投资256
第六节 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57
第二章 水土保持257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257
第二节 水土保持现状259
第三节 重点地区的治理260
第四节 水土保持区划范围261
第三章 电力262
第一节 电力管理机构的建立262
第五节 存在问题262
第二节 电力事业的发展263
第三节 供电情况266
卷九 农业机械志270
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270
第一节 农业机械局270
第二节 国营拖拉机站271
第三节 公社拖拉机站271
第二章 农业机械企事业单位271
第一节 第一农业机械修造厂271
第二节 第二农业机械修造厂272
第三节 国营农业机械试范站273
第四节 农业机械供销公司273
第五节 农业机械技术学校273
第六节 农具研究所274
第七节 农业机械管理站274
第三章 农业机械的发展274
第一节 农业机械发展概况275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76
第四章 农业机械队伍的发展和技术革新287
第一节 农业机械队伍的发展287
第二节 农具的技术革新288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292
卷十 工业志292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私营工业状况29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个体工业状况293
第三节 工业产值结构及比重状况293
第二章 县属工业294
第一节 县属工业概况294
第二节 县属工业的经济效益297
第三节 县属工业的行业299
第四节 县属工厂选介300
第五节 县属工业主要产品选介302
第三章 乡(镇)工业303
第一节 乡(镇)工业概况303
第二节 乡(镇)工业的经济效益305
第三节 乡(镇)工业行业306
第四节 乡(镇)工厂及产品选介307
第四章 西安市市属工业309
第一节 西安市冶金机电工业局所属工业309
第二节 西安市第一轻工业局所属工业310
卷十一 商业志314
第一章 私营商业31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会31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工商联合会315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变化316
第四节 公私合营317
第二章 国营商业318
第一节 国营商业的发展318
第五节 1978年后的个体商业318
第二节 国营商业的经营管理322
第三节 国营商业所属公司323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32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供销合作社32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供销合作社327
第三节 供销社的主要业务活动331
第四节 棉花的收购和加工334
第五节 果品及土特产的收购337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338
第一节 工商管理机构338
第二节 集市贸易和市场管理338
第三节 企业登记339
第四节 合同管理340
第五节 商标注册340
卷十二 粮油志342
第一章 粮、油机构34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42
第二节 仓储机构343
第二章 粮、油收购343
第一节 明、清至民国时期征实及征购34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粮食统购344
第三节 食油统购345
第三章 支拨与统销34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粮食的支拨34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粮食统销347
第三节 食油供应349
第四节 粮、油议购议销350
第五节 粮、料票的流通及管理350
第四章 粮、油保管350
第一节 仓库建设351
第二节 四无粮仓351
第三节 科学保粮354
第四节 粮仓机械化358
第五节 粮、油的调拨与运输358
第五章 粮、油加工359
第一节 粮食加工359
第二节 油脂加工359
第二节 统销价格360
第六章 粮、油价格360
第一节 统购价格360
第三节 粮、油调拨价361
第四节 粮、油议价361
第五节 价拨加工粮361
第七章 经济核算362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粮食核算36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粮、油的经营核算362
卷十三 交通志366
第一章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366
第一节 路政管理机构366
第二章 公路、桥、涵367
第二节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367
第一节 国道、省道368
第二节 县、乡、村道路369
第三节 旅游路375
第四节 城区路375
第五节 专用线377
第六节 新丰渭河公路大桥377
第七节 中、小型桥、涵378
第三章 公路运输382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运输38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公路运输383
第三节 国营、集体、个体运输383
第四节 经营管理384
第四章 渭河水运386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渭河水运38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渭河渡口386
第五章 铁路交通387
第一节 陇海铁路线387
第二节 西韩铁路线388
第三节 咸钢铁路线389
卷十四 邮电志392
第一章 古代邮驿392
第一节 烽火报警392
第二节 临潼古代邮驿概况392
第一节 民国县局设置393
第二章 现代邮电机构的设置393
第二节 邮电分支机构395
第三章 邮政通信395
第一节 邮路395
第二节 邮政交通工具及机械设备398
第三节 邮政业务398
第四节 机要通信400
第四章 电信通讯400
第一节 机线设备400
第二节 机械设备401
第三节 电信业务402
第一节 邮电业务管理403
第五章 邮电企业管理403
第二节 邮电财务管理404
卷十五 财政、税务、金融志409
第一章 财政409
第一节 财政机构409
第二节 民国前财赋简况40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财政收支状况411
第二章 税收414
第一节 税务机构414
第二节 税收种类414
第三节 历年税收状况415
第三章 金融417
第一节 金融保险机构417
第四节 税务管理417
第二节 货币流通419
第三节 存款423
第四节 信贷429
第五节 基本建设拨款438
第六节 人民保险业务439
第七节 收兑金银440
第八节 公债、国库券442
卷十六 城乡建设志446
第一章 县城446
第一节 城郭变迁446
第二节 街、巷分布447
第四节 园林绿化448
第三节 市政建设448
第五节 城市供水450
第六节 房产管理450
第七节 环境卫生451
第二章 村、镇建设451
第一节 村落452
第二节 集镇452
第三章 建筑单位及重要建筑454
第一节 建筑单位454
第二节 建筑管理和质量监督455
第三节 重要建筑455
第二节 勘察设计456
第四章 城乡管理456
第一节 管理单位456
第三节 城市规划457
第四节 乡、村规划457
第五节 骊山风景区地下水资源管理457
卷十七 生态环保志461
第一章 环境变迁中的不利因素461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461
第二节 人为的不利因素462
第二章 环境保护与治理467
第一节 环保机构的建立468
第二节 对自然环境的治理468
第三节 “三废”治理469
第四节 控制新污染源471
卷十八 经济管理志474
第一章 计划474
第一节 机构设置474
第二节 编制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475
第三节 制定年度计划475
第四节 调查研究476
第二章 统计476
第一节 机构设置477
第二节 为计划经济服务477
第三节 为生产服务478
第三节 物价改革479
第二节 物价管理479
第三章 物价管理4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479
第四章 物资供应481
第一节 机构设置481
第二节 物资供应情况482
第五章 审计483
第一节 机构设置483
第二节 财经法纪审计483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484
卷十九 政权志486
第一章 清以前政权机构设置486
第三节 明、清时期司法487
第四节 地方群众治——讲约487
第二节 县属地方行政机构——乡里487
第一节 清时县衙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487
第五节 清以前历代职官488
第二章 民国时期492
第一节 县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492
第二节 县属各机关编制及其他组织机构493
第三节 县属地方(镇、保)政权机构493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司法494
第五节 临潼县参议会495
第六节 临潼县民国时期历任县长496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临潼县政权机构设置496
第一节 临潼县人民代表大会497
第二节 临潼县人民政府及基层乡(镇)行政机构设置501
第三节 县人民检察院510
第四节 县人民法院512
卷二十 公安司法志516
第一章 公安516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516
第二节 武警部队517
第三节 看守所517
第四节 消防中队517
第五节 重大公安活动517
第二章 司法行政519
第三节 调解民间纠纷案件520
第四节 律师业务520
第一节 司法局的设立520
第二节 法制宣传520
第五节 公证业务521
卷二十一 民政信访志524
第一章 民国以前的民政524
第一节 清以前的民政事务52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民政525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政工作526
第一节 民政机构的建立526
第二节 各项民政工作527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信访工作535
第三章 信访53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信访536
第三节 1977年后信访工作的发展537
卷二十二 劳动人事志540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劳动人事管理机构的建立540
第一节 劳动局的建立过程541
第二节 人事局的设置经过与县委组织部的关系541
第三节 机构改革后“劳动人事局”的成立541
第二章 劳动就业541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概况与就业541
第二节 农业劳动人口就业概况543
第三节 城镇劳动人口就业概况543
第二节 从实物工资向货币工资过渡——工资分制546
第三章 劳动工资546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实物工资——供给制546
第三节 货币工资制547
第四章 劳动保护550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550
第二节 蒸汽锅炉的劳动保护551
第三节 发放劳保用品与保健食品551
第五章 人事管理552
第一节 干部的来源552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554
第三节 干部的任免、调配与精简557
第五节 干部的教育559
第四节 干部队伍的整顿559
第六节 干部的奖励561
第七节 重视落实科技干部的待遇562
第六章 劳动保险与职工福利562
第一节 保险性的福利待遇562
第二节 休假待遇563
第三节 职工福利563
第七章 离、退休(职)干部、职工的管理564
第一节 干部离休条件与待遇564
第二节 干部退休条件与待遇565
第三节 干部退职条件与待遇565
第一节 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立568
第一章 档案管理568
卷二十三 档案管理县志编纂志568
第二节 档案工作概况569
第三节 档案馆藏情况570
第四节 发挥档案作用570
第二章 县志编纂571
第一节 历史上编志概况57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志编纂概况572
卷二十四 党派群众团体志57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57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党的建立与发展57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组织的各项建设593
第三节 统战工作608
第二章 政协临潼县委员会610
第一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与发展611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的主要工作611
第三章 民主党派61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13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会613
第三节 九三学社614
第四节 民建、民进与中国工农民主党614
第四章 群众团体614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进步组织61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群众团体615
第一节 国民党临潼县党部的成立623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623
第二节 国共分裂后的国民党624
第三节 民国时期群众团体626
卷二十五 政治斗争志630
第一章 清以前重大政治、军事斗争630
第一节 秦汉以前630
第二节 魏、晋至宋、元632
第三节 明、清时期634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革命斗争638
第一节 临潼志士参加辛亥革命638
第二节 抗击军阀的斗争640
第三节 临潼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641
第四节 临潼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643
第五节 日本投降后,临潼斗争加剧651
第六节 临潼解放653
第三章 中共临潼党组织建立的地下交通线654
第一节 地下交通线建立概况654
第二节 护送重要领导过临潼655
第三节 护送革命干部、青年去陕北662
第四节 向鄂、豫、陕解放区运送物资663
第五节 输送书籍、传递文件664
第六节 护送伤员664
卷二十六 “文化大革命”动乱志668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社教”运动668
第一节 省、县试点668
第二节 渭南地区“社教”试点669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670
第一节 贯彻《五·一六通知》670
第二节 破“四旧”,立“四新”671
第三节 “八·一三”事件672
第四节 红卫兵串连672
第五节 两张大字报673
第六节 “造反派”夺权及新丰武斗673
第七节 一份《造反声明》674
第八节 “八·一○静坐”674
第三章 “革命委员会”成立前后675
第一节 “造反派”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675
第三节 清理阶级队伍,深挖“三条黑线”676
第二节 “三支两军”和“民兵师”676
第四节 办“五·七干校”落实“斗、批、改”677
第五节 落实“要准备打仗”和“一打三反”运动678
第四章 批林批孔、批儒评法678
第一节 “林彪事件”和“批林整风”679
第二节 割资本主义尾巴679
第三节 组织民兵,准备打仗679
第四节 “批儒评法”与“批邓”运动680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平反冤、假、错案680
卷二十七 军事志684
第一章 军事地理684
第二节 军事要地与通道685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地形685
第二章 历代军事述要686
第一节 兵役制度687
第二节 地方武装690
第三节 历代驻军693
第四节 历代防务695
第三章 人民军队与民兵697
第一节 兵役制度69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临潼的驻军700
第三节 地方军事机构与民兵701
第四节 人民防空708
第四章 军民关系709
第二节 人民军队爱人民710
第一节 国民党军队对人民的扰害710
卷二十八 科技志712
第一章 科技机构712
第一节 技科机构变化712
第二节 科技组织713
第二章 科技队伍714
第一节 科技队伍发展714
第二节 落实科技人员政策714
第三节 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715
第三章 科技成果715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716
第二节 林、牧、渔、水产科技成果717
第三节 工业科技成果718
第四节 生物、化学科技成果720
第五节 医疗卫生科技成果721
第四章 科学技术普及721
第一节 科普宣传721
第二节 典型示范722
第三节 科技咨询724
第四节 计量管理724
卷二十九 教育志729
第一章 清以前教育729
第一节 清以前教育略述729
第二节 清代教育行政、学制与科举考试730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育733
第一节 教育行政与教育概况734
第二节 学校教育734
第三节 社会教育742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教育发展743
第一节 发展概况与行政机构744
第二节 学前教育746
第三节 初等教育748
第四节 中等教育753
第五节 业余教育763
第六节 教学研究与思想教育764
第七节 招生工作766
第八节 教师队伍767
第九节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770
卷三十 文化志774
第一章 文化行政、事业机构774
第一节 文化局的建立774
第二节 文化馆775
第三节 图书馆776
第四节 博物馆777
第五节 新华书店777
第六节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778
第七节 乡(镇)文化站779
第二章 文物管理机构与企事业单位779
第四节 文物复制厂780
第三节 文物勘探工作队780
第一节 文物管理委员会780
第二节 文物管理所780
第三章 文化活动场所781
第一节 华清剧院781
第二节 电影院782
第三节 工人俱乐部782
第四章 文化艺术团体783
第一节 人民剧团783
第二节 戏剧学校784
第三节 文化艺术协会784
第一节 民间戏社(班)785
第五章 民间文艺组织785
第二节 民间自乐班与民乐班787
第三节 王老九诗社787
第六章 群众文艺活动788
第一节 民间文艺创作788
第二节 民间歌舞789
第三节 民间社火797
第四节 书、画、雕塑、篆刻、摄影799
第七章 广播电视报刊800
第一节 广播设施800
第二节 广播技术服务801
第三节 地方报刊801
第一章 医疗卫生804
卷三十一 卫生志804
第一节 医疗机构805
第二节 医疗队伍与医疗设备809
第三节 医疗卫生经费812
第二章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812
第一节 防疫机构812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81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16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817
第三章 保健工作817
第一节 妇幼保健817
第三节 劳动保健818
第二节 儿童保健818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819
第四章 医药820
第一节 中药资源820
第二节 中药材收购824
第三节 药物的制、售与检验825
卷三十二 体育志828
第一章 体育机构、组织、设施与经费828
第一节 领导机构与体育组织828
第二节 体育设施与经费829
第二章 培养与输送运动员830
第一节 培养运动员830
第一节 职工体育831
第二节 输送优秀运动员831
第三章 群众体育活动831
第二节 农村体育832
第三节 学校体育833
第四节 参加省、市重大比赛834
卷三十三 文物志838
第一章 古遗址838
第一节 原始村落遗址838
第二节 古城堡遗址847
第三节 历史事件遗址853
第四节 宫殿遗址854
第五节 畦畴、社、坛、道观(殿)、寺院、祠庙864
第六节 学宫、书院870
第七节 古渠道872
第二章 陵墓874
第一节 秦始皇陵874
第二节 历代陵墓889
第三章 临潼文物藏品893
第一节 史前文物894
第二节 周、秦、两汉文物896
第三节 唐、宋至明、清文物900
第四章 碑、碣、石雕903
第一节 碑、碣903
第二节 诗石907
第四节 墓志910
第三节 经幢910
第五节 石雕911
第五章 辛亥革命以后文物911
第一节 辛亥革命文物(含民初)911
第二节 西安事变有关文物91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在临潼革命斗争活动有关遗址915
第六章 文物保护917
第一节 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7
第二节 建立文物保护标志920
第三节 建立文物保护组织,增加专职保护人员920
卷三十四 旅游志924
第一章 临潼旅游资源924
第一节 自然景观924
第二节 人文景观929
第三节 特产与风味小吃936
第二章 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建立940
第一节 旅游事业的发展940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建立941
第三节 培养管理人才,改善旅游环境941
第三章 开发旅游事业的重大措施942
第一节 看和玩的方面942
第二节 吃的方面943
第三节 住的方面944
第四节 行的方面945
第五节 买的方面946
第一节 历年游人增长情况948
第四章 经济效益948
第二节 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949
第五章 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来临潼旅游概况950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来临潼情况记录950
第二节 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来临潼的题词摘录972
卷三十五 社会志988
第一章 民族宗教信仰988
第一节 姓氏、民族989
第二节 宗教信仰990
第二章 方言土语995
第一节 方音995
第二节 方言997
第三节 语词998
第四节 称谓1003
第五节 地方俗语1006
第六节 地方谚语1008
第七节 歇后语1009
第八节 歌谣1012
第三章 社区民情1016
第一节 岁时节令1017
第二节 衣食住行用具1021
第三节 习惯1026
第四节 民间会社1030
第一节 婚姻1033
第四章 婚丧喜庆1033
第二节 喜庆1038
第三节 丧葬1039
第四节 移风易俗1041
第五章 人民生活1042
第一节 农民口粮变化1043
第二节 农民现金收入1044
第三节 社会购买力变化1044
第四节 城乡人民储蓄情况1045
第五节 农民生活消费状况1045
第六节 职工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的增长1046
第七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变化状况1047
第一节 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情1048
第六章 人民崇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048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1049
卷三十六 人物志1052
第一章 清以前人物1052
第一节 传说人物1053
第二节 农民起义、爱国人物1054
第三节 政绩人物1057
第四节 武功人物1069
第五节 清操人物1072
第六节 文化人物1074
第七节 淳风人物1079
第八节 宗教人物1080
第九节 劣行1081
第十节 人物录1084
第二章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物1092
第一节 辛亥革命人士1093
第二节 共产党人1100
第三节 民主革命人士1115
第四节 文化界人士1123
第五节 医界与巧匠人士1127
第六节 国民党人士1131
第七节 劣迹1133
第八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表)1135
第一节 篇(集)目1147
卷三十七 艺文志1147
第一章 文录1147
第二节 文选1152
第二章 诗录1191
第一节 诗目1191
第二节 诗篇1204
附录1280
国民经济按不变价计算的对比数字(1949~1988年)1280
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288
跋1299
编后记1301
编修人员名录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