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原训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清,冯连世,翁庆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750093217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高原训练-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原训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1
1.1高原训练的定义1
1.2高原训练的起源1
1.3高原训练的发展进程3
1.3.1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4
1.3.2第一个高潮阶段(20世纪60年代)5
1.3.3争议中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6
1.3.4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7
1.3.5我国高原训练简况10
1.4主要参考文献12
2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15
2.1高原应激的生理变化15
2.1.1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15
2.1.1.1肺通气量15
2.1.1.2缓冲系统15
2.1.1.3血氧水平16
2.1.1.4最大摄氧量(VO2max)16
2.1.2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17
2.1.2.1心率(HR)17
2.1.2.2心输出量17
2.1.2.3血压18
2.1.2.4心电图18
2.1.3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19
2.1.3.1血浆容量19
2.1.3.2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19
2.1.3.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9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0
2.1.3.5血乳酸20
2.1.4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20
2.1.5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21
2.1.5.1肾上腺皮质激素21
2.1.5.2儿茶酚胺22
2.1.5.3甲状腺素22
2.1.5.4抗利尿激素23
2.1.5.5其他激素23
2.1.6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23
2.1.7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24
2.1.7.1物质代谢24
2.1.7.2能量代谢24
2.1.8高原应激的病理反应24
2.1.8.1急性高山病24
2.1.8.2高原肺水肿25
2.1.8.3高原脑水肿25
2.1.8.4肾出血25
2.2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25
2.2.1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26
2.2.1.1肺通气功能26
2.2.1.2血液缓冲能力26
2.2.1.3血氧水平27
2.2.1.4最大摄氧量(VO2max)27
2.2.2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28
2.2.2.1心率(HR)28
2.2.2.2血压29
2.2.2.3心输出量和心功能29
2.2.2.4心脏结构30
2.2.3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30
2.2.3.1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30
2.2.3.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1
2.2.3.3血液流变学指标32
2.2.3.4红细胞变形能力33
2.2.3.5血乳酸33
2.2.4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34
2.2.4.1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34
2.2.4.2肾上腺皮质激素35
2.2.5骨骼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35
2.2.5.1骨骼肌形态结构和酶活性35
2.2.5.2肌红蛋白浓度36
2.2.5.3肌肉缓冲能力36
2.2.5.4 α-肌动蛋白基因表达36
2.2.5.5自由基36
2.2.6免疫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37
2.2.7身体成分对高原训练的适应37
2.2.8代谢功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37
2.2.8.1无氧代谢能力37
2.2.8.2有氧代谢能力38
2.3高原训练生理学适应研究展望38
2.4主要参考文献39
3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1
3.1高原训练的主要目的41
3.2高原训练的基本分类41
3.3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42
3.4高原训练的基本方法43
3.5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44
3.5.1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44
3.5.2高原训练的时间44
3.5.3高原训练的次数45
3.5.4高原训练的负荷45
3.5.5高原训练至比赛的时间46
3.5.6高原训练效果的持续时间46
3.5.7高原训练中的个体差异46
3.6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48
3.7主要参考文献48
4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51
4.1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51
4.1.1云南省的地理概况51
4.1.2云南省的气候概况52
4.1.3昆明的地理和气候53
4.1.4云南省的交通与通讯55
4.2云南省的高原训练基地56
4.2.1中国的高原训练从昆明起步56
4.2.2昆明城内的训练条件57
4.2.3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58
4.2.4昆明呈贡体育训练基地59
4.2.5昆明松茂水上体育训练基地59
4.2.6公路自行车骑行路线60
4.2.7昆明红塔体育中心62
4.2.8元江(县)——云南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63
4.2.9昆明安宁温泉——田径项目异地训练地66
4.2.10可辟为高原水上训练基地的高原淡水湖泊——抚仙湖67
4.2.11会泽——交叉训练的最佳选择67
4.2.12主要参考文献69
4.3不同运动项目在云南高原训练的回顾与总结70
4.3.1中长跑、马拉松项目昆明高原训练70
4.3.1.1平原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到昆明高原训练30年回眸70
4.3.1.2平原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的安排73
4.3.1.3平原运动员为准备在高原上的比赛在昆明进行赛前训练80
4.3.1.4世居云南高原的长跑、马拉松运动员的高原训练81
4.3.1.5国外教练员关于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和训练安排85
4.3.1.6主要参考文献86
4.3.2竞走项目昆明高原训练88
4.3.2.1中国竞走运动员昆明高原训练88
4.3.2.2中国竞走运动员昆明高原训练成功范例92
4.3.2.3竞走运动员昆明高原训练期间应注意的问题98
4.3.2.4主要参考文献99
4.3.3游泳项目昆明高原训练99
4.3.3.1国际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简况99
4.3.3.2中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简况100
4.3.3.3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基本经验102
4.3.3.4国外游泳项目高原训练实践举例110
4.3.3.5中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实践举例130
4.3.3.6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监测134
4.3.3.7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的免疫能力140
4.3.3.8主要参考文献141
4.3.4自行车项目昆明高原训练146
4.3.4.1国外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情况简介146
4.3.4.2中国自行车项目昆明高原训练实践148
4.3.4.3主要参考文献169
4.3.5皮划艇项目昆明高原训练170
4.3.5.1皮划艇运动员昆明高原训练简况170
4.3.5.2 1999年中国皮划艇队昆明高原训练170
4.3.5.3俄罗斯教练维克多·杰普雷赫2003年带中国皮划艇男队两次上昆明高原训练的启示176
4.3.5.4机能监测与有效恢复是高原训练成功的保证180
4.3.5.5主要参考文献182
4.3.6足球项目昆明高原训练183
4.3.6.1足球项目高原训练简要回顾183
4.3.6.2足球项目昆明高原训练的实施184
4.3.6.3主要参考文献197
5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199
5.1青海省高原地理和气候概况199
5.1.1青海省高原的地理概况199
5.1.2青海省高原的气象概况200
5.1.3青海省的交通、通讯概况200
5.2青海高原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成就201
5.2.1青海高原民族文化201
5.2.2青海省的体育成就202
5.3青海高原训练简介203
5.3.1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特点203
5.3.2青海高原训练简史206
5.4中长跑、竞走项目青海高原训练实践207
5.4.1中长跑、竞走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实践意义207
5.4.2中长跑、竞走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207
5.4.3中长跑、竞走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的安排207
5.4.4世居高原中长跑、竞走项目运动员的高原训练210
5.5柔道项目青海高原训练实践212
5.5.1高原训练对柔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212
5.5.2柔道运动员的青海高原训练实践213
5.6主要参考文献216
6甘肃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219
6.1甘肃省情况简介219
6.2甘肃省的地理环境219
6.3甘肃省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的实践及体会223
6.3.1甘肃省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的指导思想224
6.3.2甘肃省自行车项目的长途拉练与定点训练224
6.3.3甘肃省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与平原训练的结合227
6.3.4甘肃省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的几种主要方法228
6.3.5甘肃省自行车项目的主要素质训练229
6.3.6甘肃省自行车队高原训练的成功与失误分析231
6.4甘肃省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的实践及特点232
6.4.1情况简介232
6.4.2甘肃省中长跑项目准备“第九届全运会”的高原训练特点233
6.4.3甘肃省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失误典型实例236
6.5主要参考文献237
7模拟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241
7.1模拟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241
7.2模拟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245
7.2.1“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245
7.2.2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基本原理246
7.3模拟高原训练的定义及设备分类248
7.3.1模拟高原训练的定义248
7.3.2模拟高原训练设备的分类248
7.3.3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分类与应用249
7.4模拟高原训练的实践及效果252
7.4.1“高住平练”的动物实验252
7.4.1.1研究方法252
7.4.1.2主要研究结果253
7.4.2“高住平练”的人体实验255
7.4.2.1研究方法255
7.4.2.2主要研究结果255
7.4.3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研究261
7.4.3.1研究方法261
7.4.3.2主要研究结果262
7.4.4优秀竞走运动员“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研究265
7.4.4.1研究方法265
7.4.4.2主要研究结果266
7.4.5优秀游泳运动员“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研究268
7.4.5.1研究方法268
7.4.5.2主要研究结果270
7.4.6中长跑运动员模拟高原低氧训练的实验研究274
7.4.6.1研究方法274
7.4.6.2主要研究结果275
7.5间歇性低氧训练(IHT)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76
7.5.1间歇性低氧训练(IHT)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76
7.5.2间歇性低氧训练(IHT)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78
7.5.3间歇性低氧训练(IHT)对血液成分的影响281
7.5.4间歇性低氧训练(IHT)对脑、心肌、骨骼肌组织的影响285
7.5.5间歇性低氧训练(IHT)对乳酸强度的影响288
7.5.6间歇性低氧训练(IHT)的实施方法289
7.5.7间歇性低氧训练(IHT)的小结290
7.6模拟高原训练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90
7.7主要参考文献293
8德国高原训练专著介绍301
8.1德国高原训练专著编译的说明301
8.2前言302
8.3机体缺氧和其应用形式304
8.4低氧训练对有机体的影响309
8.4.1急性低氧条件下的重要生物学反应和适应过程311
8.4.2慢性低氧条件下的重要生物学反应和适应过程317
8.5低氧下的运动竞技能力321
8.5.1海拔高度与运动成绩321
8.5.2低氧条件下训练周期中的竞技能力的动态变化324
8.6训练与低氧326
8.6.1专项运动训练计划中低氧训练的位置326
8.6.2低氧支持训练329
8.6.3各中周期低氧训练的解决方案330
8.6.3.1准备期中巩固和发展基础耐力和力量耐力的低氧训练330
8.6.3.2比赛阶段的低氧训练——尤其是准备正常条件下的比赛高峰340
8.6.3.3准备高原比赛和训练阶段的低氧训练349
8.6.4年度和多年训练中的低氧训练356
8.6.4.1年度训练中多次进行低氧训练356
8.6.4.2年度训练中低氧训练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原则359
8.6.4.3多年训练中采用低氧训练的“战略”考虑367
8.6.5负荷调控与训练分析370
8.6.6低氧训练与营养372
8.6.7低氧训练在“非耐力性运动项目”中的应用374
8.7文中的两个重要训练用语374
8.8主要参考文献375
8.9附件380
8.9.1主要高原训练中心380
8.9.2德国高水平运动员低氧支持训练举例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