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后现代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后现代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20596.jpg)
- 高宣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783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6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后现代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后现代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后现代主义的不可界定性谈起1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1
(一)超越传统文化的后现代主义2
(二)后现代性的不可表达和非表达特质3
(三)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5
(四)跨学科和多流派构成的思潮6
(五)后现代思想队伍的复杂性7
(六)后现代主义的非同构性9
(七)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以及同传统文化的交错性和对立性10
(八)后现代自由创作的不确定性原则及其多种可能性12
第二节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后现代”19
(一)“后现代”的历史意义19
(二)后现代历史观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基础21
(三)“后现代”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22
(四)“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三重结构关系23
(五)对“后现代”的历史界限的不同论述23
(六)“现代”历史界限的不确定性26
(七)资本主义总危机与“后现代”27
(八)“后现代”历史意义的象征性28
第三节 作为一个社会范畴的“后现代”29
(一)“后现代”社会的特征29
(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32
(三)“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多元性33
(四)现代市民社会的基本观念34
(五)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观念36
(六)后现代社会的市民社会特殊结构37
(七)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自由39
(八)后现代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的主要挑战39
(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40
(十)后现代社会中的语言游戏41
第四节 作为一个文化范畴的“后现代”43
(一)“后现代”的文化意义43
(二)作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45
(三)人类文化的自我批判及其内在动力47
(四)“后现代”文化的创造性游戏活动48
(五)“后现代”在“现代性”中的诞生48
(六)波德莱尔“现代性”创作中的“后现代”因素49
(七)“现代性”创作推动下的“后现代性”51
(八)“现代性”在理论界的扩散52
(九)“后现代”概念的系谱学53
(十)“后现代”在建筑学的发轫55
(十一)“后现代”文学艺术评论的争论浪潮58
(十二)后现代的“反文化”原则60
(十三)后现代文化的游戏性质62
(十四)后现代文化对自由的无限追求63
第五节 作为一种心态和思维模式的“后现代”64
(一)“不可捉摸”和“不可表达”的后现代心态64
(二)思考和生活的共同心态模式65
(三)“一看就信”和“一看就照做”的后现代心态67
(四)不再关心真理的后现代思考方式68
第六节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70
(一)后现代生活的游戏化70
(二)后现代游戏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71
(三)后现代游戏生活的特征73
第七节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论述策略的“后现代”75
(一)“不可表达性”的一种表达方式75
(二)对传统语言表达方式的抗议和挑战76
(三)话语和论述的现实力量77
(四)作为一种存在的话语79
(五)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传统论述80
(六)后现代社会各种话语的增殖和散播特征81
(七)后现代话语和论述的基本策略82
第八节 作为一种“去正当化”程序的后现代83
(一)正当化问题的重要性84
(二)正当化的基本含义84
(三)正当化在西方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不同模式85
(四)正当化模式及其双重程序:确认和排斥90
(五)韦伯的正当化理论91
(六)知识在资本主义正当化中的重要地位92
(七)后现代“去正当化”的基本问题93
(八)哈贝马斯关于当代社会正当化的独特论述95
第九节 简单的结论96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99
第一节 现代性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发展及其特征99
(一)作为后现代批判的出发点的“现代性”99
(二)对“现代性”的最初批判103
(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现代性”的批判104
(四)米歇尔·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106
(五)现代性在启蒙运动中的历史特征109
(六)作为现代性心态核心的个人自主性和自觉性111
(七)启蒙运动对于知识的崇尚113
(八)“现代性”高度成熟的晚期资本主义115
(九)贝尔对现代性的批判117
(十)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批判119
第二节 “后现代”对现代人文主义的批判和超越121
(一)作为西方传统文化核心的人文主义121
(二)作为“现代性”主要构成部分的新人文主义122
(三)现代新人文主义所遭受的历史批判123
(四)马克思对于新人文主义的批判124
(五)尼采对于人文主义的批判及其对后现代性的影响125
(六)由“此在”出发批判人文主义的海德格尔129
(七)以“此在”的日常生活结构批判人文主义130
(八)以诠释学途径解构人文主义传统131
(九)以“死亡”概念重构人文主义133
(十)通过“语言论述”理解和重构人生135
(十一)对“说话”的人生结构的分析138
(十二)德里达对于人文主义的解构140
(十三)福柯新尼采主义的反人文主义解构原则141
(十四)利奥塔的后现代“非人性”新概念142
第三节 “后现代”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批判和超越144
(一)启蒙运动以来对知识的推崇144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知识的意义146
(三)对知识的信息化的批判149
(四)后现代社会知识的信息化152
(五)当代信息的独特社会地位152
(六)信息的符码化及其社会意义154
(七)知识真理标准客观性的丧失155
(八)后现代信息的媒体化156
(九)知识论述和信息系统的权力功能157
(十)信息化对于伦理价值体系的冲击158
第四节 “后现代”对于现代批判精神的批判160
(一)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批判精神的双重关系160
(二)“批判”在古希腊的意义161
(三)理性中心主义批判原则的确立161
(四)康德的批判精神和基本原则164
(五)康德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批判164
(六)康德对人类行动道德性条件的批判165
(七)人类品味判断的理性原则167
(八)康德批判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168
(九)马克思对于现代批判精神的批判169
(十)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危机170
(十一)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171
(十二)尼采批判精神的再发扬173
(十三)福柯的永恒批判态度174
第三章 从符号批判、话语解构到拟像游戏179
第一节 符号和话语解构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极端重要性179
(一)符号是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中介因素180
(二)当代社会文化再生产中的符号游戏181
(三)当代符号区分化中意义结构的特殊运作183
第二节 乔治·巴岱对语言的批判185
(一)在语言批判中同时探索生命和创作的奥秘185
(二)在创作中批判语言和逾越生命的界限186
(三)文学是“恶”的基本表现形式188
(四)在神秘的内心经验中逾越语言的界限188
(五)语言和死亡的神秘性及其本体论意义192
(六)情欲就是对于生死的最高赞许194
第三节 拉康对人的心态和语言的符号批判195
(一)对潜意识结构进行语言分析的历史基础195
(二)潜意识是语言运用多元结构的内在基础197
(三)对传统主体论的重建200
(四)拉康精神分析学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203
第四节 罗兰·巴特所开创的符号批判205
(一)罗兰·巴特符号论的后现代意义205
(二)罗兰·巴特基本著作的符号论意义207
(三)作为符号解构学的文学评论活动208
(四)符号的神秘化及其意识形态性质210
(五)将符号和话语神秘化的符号神话学213
(六)对社会文化进行符号解码的典范218
(七)语言学符号与符号论符号的区别220
(八)巴特符号论的后现代意义223
第五节 鲍德里亚拟像游戏理论和基本策略225
第四章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236
第一节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过渡236
(一)结构主义的两大发展方向236
(二)后结构主义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批判237
(三)后结构主义对于结构主义的超越240
(四)后结构主义对话语论述的解构241
(五)对传统话语论述策略的解构242
(六)话语论述散播和增殖的社会机制244
(七)作为“事件”的话语和论述245
(八)在解构知识论述中批判传统知识论和真理论247
(九)将自由创作的运动引向语言文字以外的场域248
第二节 德里达对传统话语的解构策略250
第三节 在书写的“延异”中进行创造游戏274
第四节 在超语言的符号游戏中开拓自由280
第五章 福柯对“现代性”的后结构主义批判285
第一节 福柯在后现代文化中的特殊性285
(一)对后现代的重大影响285
(二)处于怪异时代的怪异人物286
(三)福柯对前代批判成果的继承288
(四)福柯自由观与萨特自由观的异同点292
(五)从知识史到知识考古学的转折295
第二节 知识考古学的性质299
(一)知识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99
(二)知识考古学研究三大历史阶段的特征301
(三)知识考古学同权力系谱学的相互关联304
(四)对于语言论述形成和扩散过程的社会分析306
第三节 对于主体的解构308
(一)对三种主体模式的“人文科学考古学”研究308
(二)认知主体与生活主体建构的一致性310
(三)主体化同思想的相互关系314
第四节 对于自身实际技术的批判316
(一)对现代知识论述实际运用技术的揭露316
(二)集中批判关于政权实际运作的法规论述320
第五节 权力系谱学的策略322
(一)福柯对于传统权力观的批判322
(二)在力量关系网络中分析权力325
(三)在权力运作及其策略中分析权力327
(四)全面批判不同领域中的权力网络328
第六节 对于身体和性的生命权力的分析329
(一)关于生命权力的运作329
(二)对于“自身的技巧”的历史本体论研究332
(三)“身体”的规训及其主体化336
(四)性的道德权力系谱学339
第六章 后现代女性主义343
第一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史前史343
第二节 对“性”的传统论述的批判364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各学科的扩散374
第四节 关于女性躯体的论述379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389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389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多元性389
(二)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两大历史先驱390
(三)对尼采美学的超越392
第二节 从伽达默尔到德里达的诠释学转折395
(一)“诠释学转折”的后现代意义395
(二)“接受美学”对于后现代文学评论的启示399
(三)从“诠释学转折”到“解构”400
(四)诠释的双重本体论意义401
(五)作为模糊化原则的解构402
(六)把模糊化当成自由创造可能性的基础403
(七)通过符号不断差异化发扬模糊化404
(八)在痕迹中诠释并发扬符号差异化405
(九)阅读和诠释是创作游戏的起点406
(十)在不断的诠释延异中使文学类型不确定化408
第三节 耶鲁学派的崛起及发展409
(一)耶鲁学派的“解构”式阅读409
(二)作为耶鲁学派前身的新批评派411
(三)“不可阅读性”的重要意义414
(四)耶鲁学派的哲学特征415
(五)追求阅读中的修辞和特殊文风417
(六)追求不可化约的“特殊性”的“文学化哲学”418
(七)对于“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419
(八)寻求文学的不确定性420
第四节 欧美后现代文学批评新浪潮421
(一)苏珊·朗格的“情感象征论”423
(二)克里丝蒂娃的“文本间性”概念424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的反文化性质429
第一节 荒谬的普遍性与艺术的荒谬性429
(一)世界和人生的荒谬是艺术荒谬性的基础429
(二)语言的荒谬性加剧了生活和艺术的荒谬性432
(三)古希腊神话所表现的艺术荒谬性435
(四)现代性发展中的荒谬性与反荒谬437
(五)以荒谬反荒谬的后现代艺术440
第二节 从“荒谬剧”到“反艺术”的发展442
(一)后现代主义“荒谬剧”的产生过程442
(二)荒谬剧和其他后现代剧的多元化美学基础443
第三节 作为“反艺术”基本范畴的“荒谬”446
(一)“解构”就是艺术荒谬化和非语言化446
(二)生活中实际荒谬的极端化448
(三)通过艺术“色情化”达到荒谬化451
(四)反艺术荒谬创作的中介性和象征性454
(五)以“嘉年华式”酒醉狂欢模式呈现荒谬457
(六)作为创作自由的反艺术荒谬原则462
第四节 从现代美学到后现代反美学的过渡462
(一)本雅明的混沌美学463
(二)阿多尔诺的“无调”美学的吊诡性474
第五节 艺术的非定义和无定义480
(一)后现代“反艺术”对艺术定义的探讨480
(二)艺术定义化的形而上学基础484
(三)贬低和扭曲艺术的传统艺术定义485
(四)艺术和生活一样是不可定义的486
(五)后现代反艺术对艺术定义的特殊态度491
(六)艺术和自由一样都是不可界定的493
第六节 关于艺术的形式美506
第七节 在“反艺术”中实现后现代艺术的创新游戏510
(一)在游戏中创作的后现代艺术510
(二)后现代艺术游戏的形式性及其超形式化510
(三)作者死亡化的创作游戏511
(四)后现代艺术游戏的象征化513
第八节 后现代艺术的正当化问题523
(一)后现代艺术的“去正当化”性质523
(二)后现代艺术同“大众文化”的双重矛盾525
附录 参考文献528
2004年简体字版跋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