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糖尿病中西医治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衡先培,朱章志,郑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232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糖尿病中西医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糖尿病发病特点与主要危害1
一、发病特点1
第1章 概论1
二、主要危害2
三、高危人群3
第二节 糖尿病的诊断3
一、诊断依据4
二、诊断标准6
第三节 糖尿病分型与鉴别诊断10
一、分型10
二、鉴别诊断11
第四节 糖尿病监测12
一、血糖监测13
四、糖基化血红蛋白监测14
二、尿糖监测14
三、尿酮与血酮监测14
五、血脂监测15
六、其他监测项目15
七、对并发症的监测15
第五节 糖尿病一级预防15
一、一般人群的预防16
二、重点人群的预防16
第六节 糖尿病二级预防17
一、并发症筛查17
二、代谢控制和治疗目标18
第七节 全面预防并发症的新方案20
一、超强化治疗与2型糖尿病控制20
二、抗炎治疗23
三、B细胞再生治疗的前景25
四、超强化治疗原则25
第八节 糖尿病三级预防26
一、预防目的26
二、基本原则26
第九节 糖尿病治疗评估26
一、实验室指标评估27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的评估28
三、并发症或合并症的评估28
第十节 糖尿病防治的长期性29
第2章 糖尿病运动治疗31
第一节 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意义31
一、有利于控制血糖31
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2
三、改善脂质代谢33
四、降低体重33
五、增强体质33
六、预防并发症33
第二节 运动的合理安排33
一、运动强度34
二、运动时间35
三、运动频度36
第三节 运动方法36
一、运动方案36
二、肥胖型糖尿病运动疗法39
三、1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39
二、运动前注意事项40
第四节 注意事项40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40
三、运动中注意事项41
四、运动后注意事项41
第3章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43
第一节 饮食治疗的意义43
第二节 食物要素44
一、饮食治疗原则与总热量计算44
二、糖类45
三、脂肪45
四、蛋白质45
五、膳食纤维45
七、蔬菜与水果46
六、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46
第三节 饮食治疗的具体方法47
一、合理安排餐次,灵活加餐47
二、科学制订食谱和使用食品交换份47
三、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治疗50
四、合并肾病的饮食治疗51
五、合并心脏病的饮食治疗52
六、饮食控制注意事项52
七、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53
第四节 常用食疗食物65
一、苦瓜65
二、番瓜66
三、葛根66
四、山药67
五、洋葱68
七、冬瓜69
六、黄瓜69
八、瓠瓜70
九、萝卜71
十、猪胰腺71
十一、番石榴71
第五节 降糖食疗谱72
一、苦瓜72
二、南瓜72
三、菠菜73
四、芹菜73
五、冬瓜73
六、猪胰73
八、兔74
七、猪的其他食疗品74
九、萝卜75
十、玉米75
十一、山药75
十二、枸杞76
十三、葛根77
十四、天花粉77
十五、地黄78
十六、人参78
十七、黄芪78
十八、肉桂78
二十二、其他食疗方79
二十一、韭菜79
二十、玉竹粥79
十九、黄精79
第六节 常见合并症或并发症的食疗85
一、高血压85
二、脑血管病85
三、心脏病85
四、糖尿病肾病86
五、糖尿病眼病87
六、高脂血症87
七、阳痿88
八、其他并发症88
第一节 磺脲类降糖药89
一、概述89
第4章 口服降糖药治疗89
二、常用磺脲类降糖药92
三、临床应用99
第二节 双胍类降糖药103
一、概述103
二、常用双胍类降糖药104
三、临床应用106
第三节 葡萄糖苷酶抑制药108
一、概述108
二、常用糖苷酶抑制药109
三、临床应用111
第四节 噻唑烷二酮类115
一、概述115
二、常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116
三、临床应用117
第五节 格列奈类121
一、概述121
二、常用的格列奈类降糖药122
三、临床应用124
附:其他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128
第5章 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143
第一节 概述143
一、作用机制分类143
二、联合用药的必要性143
三、联合药物治疗期间注意事项144
一、磺脲类药物145
第二节 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145
二、格列奈类药物150
第三节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152
一、双胍类药物152
二、格列酮类药物157
第四节 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药物161
一、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161
二、抑制葡萄糖吸收新药165
第五节 其他机制降糖药物的联用166
一、脂肪酶抑制药166
二、减肥制剂166
三、钾-ATP通道开放子166
四、咪唑啉诱导体166
七、胰高糖素样肽-1167
八、肠促胰岛素类似物167
五、葡萄糖激酶活性激动药167
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67
九、桑叶和桑白皮168
十、红参和高丽参168
十一、双效激动药168
十二、其他药物168
附:治疗并发症的药物169
第6章 胰岛素治疗173
第一节 胰岛素研发历史173
第二节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74
一、对糖代谢的作用175
二、对脂肪代谢的作用176
三、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176
一、按来源分177
第三节 胰岛素的类型177
二、按作用时间分178
第四节 胰岛素的保存与临床应用181
一、保存181
二、临床应用181
第五节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183
一、低血糖反应183
二、体重增加183
三、水肿反应183
四、胰岛素过敏和胰岛素抗体183
第六节 胰岛素补充治疗和替代治疗185
一、补充治疗185
二、替代治疗187
一、强化治疗适应证194
第七节 胰岛素强化治疗194
二、强化治疗禁忌证195
三、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的区别195
四、强化治疗方案与给药方法196
五、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要素与个体化治疗197
六、胰岛素用量计算及用量分配197
七、超短效胰岛素治疗的优点198
八、强化治疗的目标198
九、强化治疗后早晨空腹血糖偏高的原因199
第八节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199
一、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199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200
三、胰岛素泵的种类与选择200
四、胰岛素泵的安装201
五、泵用胰岛素的选择和剂量设定202
第九节 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205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205
二、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206
三、糖尿病妊娠期与分娩期治疗208
第十节 胰岛素类似物209
一、短效胰岛素的特点209
二、优泌乐210
三、诺和锐211
四、甘精胰岛素211
五、N棕榈酰基赖氨酸胰岛素211
六、胰岛素类似物的临床应用212
七、新研制的胰岛素类似物212
一、胰岛素研制213
二、外源性胰岛素与内源性胰岛素的主要区别213
第十一节 胰岛素的演变213
第十二节 非注射用胰岛素214
一、吸入型胰岛素214
二、口服胰岛素216
第7章 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218
第一节 胰岛素与磺脲类降糖药的联用218
一、联用依据218
二、联用时机219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219
四、联用方法220
第二节 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用223
一、联用依据223
二、联用时机224
四、联用方法225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225
五、临床应用效果227
第三节 胰岛素与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联合应用228
一、联用依据228
二、联用时机228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229
四、联用方法230
第四节 胰岛素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231
一、联用依据231
二、联用时机231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232
四、联用方法232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234
二、联用时机234
一、联用依据234
第五节 胰岛素与非磺脲类促分泌药联用234
四、联用方法235
第8章 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草药238
第一节 补气药238
一、人参238
二、黄芪239
三、山药241
四、白术242
五、红景天242
六、刺五加243
第二节 除湿药243
一、苍术243
二、茯苓244
三、泽泻245
四、汉防己245
五、薏苡仁246
六、车前子247
七、冬葵子247
八、玉米须247
第三节 清热药248
一、石膏248
二、知母249
三、天花粉249
四、地骨皮250
五、黄连250
七、生地黄251
六、夏枯草251
九、芦根252
八、玄参252
十、黄芩253
第四节 补阴药253
一、玉竹253
二、黄精254
三、麦冬254
四、枸杞子255
五、黑芝麻255
六、女贞子255
第五节 其他常用中草药256
一、麦芽256
七、木耳256
二、荔枝核258
第9章 降糖中成药260
第一节 清热生津类260
一、消渴平片260
二、养阴降糖片261
三、修正降糖胶囊261
四、降糖Ⅰ号262
五、糖适康胶囊262
六、玉泉丸263
七、消渴丸264
八、消渴灵片265
九、益津降糖口服液265
十一、糖尿乐胶囊266
十、参芪降糖胶囊266
十二、渴乐宁胶囊267
十三、参芪消糖通脉饮267
十四、降糖益肾丸268
十五、降糖粉268
十六、参花消渴茶269
十七、渴乐宁颗粒270
十八、甘露消渴胶囊270
十九、糖脂消胶囊270
二十、降糖甲片271
第二节 补肾益阳类272
一、桂附地黄丸272
二、桂芪汤272
四、补肾活血汤273
三、诃桂汤273
五、晶珠糖尿康胶囊274
六、石斛夜光丸274
七、明目地黄丸275
第三节 活血化瘀类275
一、糖脉康颗粒275
二、养阴降糖片276
三、定消止渴丹276
四、糖尿康胶囊278
五、芪蛭胶囊278
六、降糖胰生胶囊279
七、桑枝颗粒279
第四节 益气清热类280
一、金芪降糖片280
八、糖阈平丸280
二、消糖灵胶囊281
第五节 其他类中成药281
一、麦味地黄丸281
二、六味地黄软胶囊282
三、降糖舒胶囊283
四、六味地黄颗粒283
五、补脾益肾活血方284
六、补肾明目饮284
七、补阳还五汤285
八、化痰降糖汤286
九、化浊降糖汤286
十一、芪丹注射液287
十、健胃汤287
十二、糖尿速康胶囊288
十三、蚁消糖胶囊288
十四、糖胃舒胶囊289
十五、桃竹山玉饮289
十六、珍芪降糖胶囊290
十七、金诃降糖胶囊290
十八、牛黄清胃丸291
十九、栀子金花丸291
二十、消渴平片292
二十一、参芪降糖片293
二十二、苦瓜降糖胶囊293
二十三、糖尿灵片294
一、按科属分类295
第一节 降糖中药分类295
第10章 降糖中药分类及降糖机制295
二、按中药功效分类297
三、按有效成分化学结构分类297
第二节 单味中药降糖机制299
一、胰岛素样作用或修复胰岛作用299
二、对糖代谢的影响299
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300
四、改善血液流变性300
五、增强免疫力301
六、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301
七、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301
九、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302
十、抑制内皮素的分泌302
八、降低血脂302
第三节 复方中药降糖机制303
一、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303
二、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受体亲和力303
三、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304
四、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的糖利用304
五、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305
第11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309
第一节 低血糖症309
第二节 酮症酸中毒313
第三节 非酮症高渗综合征321
第四节 乳酸性酸中毒323
第12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327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327
第二节 视网膜病变341
第三节 心肌病352
第四节 微血管病变性肌梗死364
第13章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374
第一节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374
第二节 单神经病变或多发性单神经病变383
第三节 自主神经病变385
第四节 腔隙性脑梗死398
第14章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402
第一节 糖尿病足402
第二节 冠心病412
第三节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422
第15章 糖尿病常见合并症治疗433
第一节 高血压433
第二节 脂代谢紊乱450
第三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467
第四节 感染476
第五节 肺结核482
第六节 糖尿病合并妊娠485
第七节 肛周感染492
第16章 糖尿病教育498
第一节 教育的意义498
一、三级预防的意义498
二、五项措施的意义499
三、教育对个人的意义499
四、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500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方式500
一、教育目的500
二、教育方式501
第三节 教育的内容503
一、糖尿病的特点和基本知识503
二、自我监测503
三、营养指导505
四、运动治疗507
五、药物治疗508
六、心理指导509
七、情感教育510
第四节 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510
一、医护人员510
二、患者及其亲友、家属511
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11
四、糖尿病并发症患者512
五、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及其家长513
第17章 糖尿病心理问题515
第一节 糖尿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515
一、增加发病危险的心理社会因素515
二、影响发展与预后的心理社会因素516
第二节 常见异常心理表现516
一、认知症状517
二、情感症状517
三、行为症状517
第三节 心理治疗518
一、心理支持治疗518
二、认知心理治疗519
三、行为治疗520
四、精神药物治疗524
五、心理治疗其他措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