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土壤学
  • 林大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3186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土壤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牧业、人类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1

一、土壤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1

二、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2

三、土壤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3

四、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

第二节 土壤与土壤圈5

一、土壤及其重要功能5

二、土壤圈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8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今后的任务10

一、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10

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12

三、土壤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13

参考文献16

第一章 土壤地学基础17

第一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17

一、地壳与地质作用17

二、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19

三、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地貌19

四、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21

五、地貌类型31

第二节 主要成土矿物及成土岩石34

一、矿物的概念及主要性质34

二、主要成土矿物35

三、主要成土岩石39

第三节 风化作用与常见的成土母质46

一、风化作用及风化作用的类型46

二、风化壳与风化作用49

三、常见的成土母质类型51

第四节 地质年代54

参考文献56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57

第一节 矿物质土粒57

一、矿物质土粒的分级57

二、矿物质土粒的矿物组成58

三、矿物质土粒的化学组成59

四、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60

第二节 土壤质地61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61

二、土壤质地的分类61

三、不同土壤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64

四、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67

参考文献68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69

第一节 土壤生物69

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70

二、土壤酶活性74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77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及其组成78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79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83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85

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85

二、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及存在状态86

三、土壤腐殖酸的性质87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89

一、土壤有机质的作用89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92

参考文献95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96

第一节 土壤孔性96

一、土壤密度、相对密度和容重96

二、土壤孔隙的数量与类型98

三、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101

四、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103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104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104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104

三、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106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108

五、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110

第三节 土壤耕性112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112

二、土壤的物理机械性113

三、土壤宜耕状态116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118

五、土壤耕作及其作用119

参考文献121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122

第一节 土壤水分122

一、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类型及有效性122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129

三、土壤水分能量状态133

四、土壤水分运动140

五、田间水分循环144

六、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51

第二节 土壤空气153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154

二、土壤通气性155

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56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157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158

二、土壤的热性质159

三、土壤温度状况161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62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163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163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163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调温通气164

四、合理施肥,调节土壤水、气、热165

五、其他措施166

参考文献167

第六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168

第一节 土壤胶体及性质168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168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174

第二节 土壤吸附性能与离子交换吸附178

一、土壤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178

二、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178

三、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182

第三节 土壤养分状况184

一、土壤中的大量元素184

二、土壤中的中量元素191

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194

第四节 土壤的供肥性196

一、土壤供肥能力的表现196

二、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200

三、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因素及调节202

参考文献205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207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207

一、土壤酸性反应207

二、土壤碱性反应210

三、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213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215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与改良217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220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220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221

三、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222

四、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及其调节223

第三节 土壤的缓冲性225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225

二、土壤酸碱缓冲性225

三、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228

参考文献229

第八章 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230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230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230

二、成土因素231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239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239

二、主要成土过程240

第三节 土壤剖面形态244

一、单个土体244

二、土壤个体244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244

四、基本的土壤发生层245

五、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247

六、土壤剖面形态要素及其描述248

七、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250

第四节 土壤分类252

一、土壤分类概念252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52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简介261

第五节 土壤分布269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69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270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272

参考文献274

第九章 淋溶土、半淋溶土275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275

一、棕色针叶林土276

二、暗棕壤279

三、白浆土283

第二节 棕壤、褐土288

一、棕壤288

二、褐土291

第三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295

一、黄棕壤296

二、黄褐土297

第四节 黑土300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00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质301

三、亚类的划分304

参考文献304

第十章 铁铝土306

第一节 铁铝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306

一、成土条件307

二、成土过程308

第二节 红壤与黄壤310

一、地理分布310

二、土壤特征310

三、亚类的划分312

第三节 砖红壤与赤红壤314

一、地理分布314

二、土壤特征314

三、亚类的划分315

参考文献316

第十一章 钙层土317

第一节 黑钙土31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17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318

三、亚类的划分320

第二节 栗钙土、栗褐土、黑垆土321

一、栗钙土322

二、栗褐土326

三、黑垆土328

参考文献331

第十二章 干旱土和漠土333

第一节 棕钙土333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33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形态特征334

三、亚类的划分334

第二节 灰钙土335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35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形态、基本性状336

三、亚类的划分337

第三节 灰漠土33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38

二、成土过程338

三、剖面形态及性质339

四、亚类的划分339

第四节 灰棕漠土340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40

二、成土过程341

三、剖面形态特征和性质341

四、亚类的划分342

第五节 棕漠土342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42

二、成土过程343

三、剖面形态及性状343

四、亚类的划分344

参考文献345

第十三章 初育土346

第一节 黄绵土346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46

二、成土过程347

三、剖面形态及基本性质347

四、分类349

第二节 风沙土349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49

二、成土过程350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351

四、亚类的划分352

第三节 新积土353

一、分布353

二、成土环境与成土特征353

三、形态特征354

四、亚类的划分354

第四节 石质土与粗骨土355

一、石质土355

二、粗骨土356

第五节 火山灰土35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58

二、成土特点358

三、形态特征358

四、亚类的划分359

第六节 紫色土359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59

二、成土过程360

三、形态特征360

四、亚类的划分361

第七节 石灰(岩)土36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61

二、成土过程362

三、形态特征363

四、亚类的划分364

参考文献365

第十四章 盐碱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366

第一节 盐碱土366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67

二、盐碱化土壤的危害及作物的耐盐度369

三、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370

四、盐土的类型划分373

五、碱土378

第二节 潮土382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83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384

三、亚类的划分386

第三节 草甸土38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88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389

三、亚类的划分390

第四节 沼泽土与泥炭土39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391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392

三、亚类的划分395

参考文献396

第十五章 人为土397

第一节 水稻土397

一、地理分布与概念397

二、成土过程398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400

四、亚类的划分404

第二节 灌淤土405

一、分布405

二、成土过程406

三、性状及诊断特征407

四、亚类的划分410

第三节 菜园土411

一、形成特点和一般特性411

二、剖面特征及诊断特征412

参考文献413

第十六章 高山土壤415

第一节 高山寒漠土415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415

二、成土过程416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416

四、分类417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41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418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性状418

三、亚类的划分419

第三节 山地草甸土42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421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性状422

三、亚类的划分423

参考文献424

第十七章 土壤调查425

第一节 土壤调查概述425

一、准备阶段425

二、野外调查427

三、内业工作432

四、航片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435

五、卫片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437

第二节 特殊任务的土壤调查438

一、林地土壤调查438

二、草地土壤调查442

三、盐渍土壤调查444

四、侵蚀土壤调查446

五、风蚀土壤调查451

六、城市绿地土壤调查453

七、工矿区土壤调查456

参考文献460

第十八章 土壤退化、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461

第一节 土壤退化461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461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463

三、全球土壤退化概况464

四、我国土壤退化概况465

第二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476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476

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477

三、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480

第三节 土壤资源保护481

一、土壤资源保护的发展481

二、土壤资源数量的保护482

三、土壤资源质量的保护484

参考文献485

第十九章 土壤资源利用与改良486

第一节 土壤资源利用486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486

二、我国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90

三、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493

第二节 土壤改良496

一、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496

二、土壤改良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498

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500

参考文献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