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价值价格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价值价格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049226.jpg)
- 白暴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5644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0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838页
- 主题词:劳动-价值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价值价格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从劳动价值理论到市场价格分析——社会财富分配的内容与形式1
上卷 从劳动价值理论到市场价格分析——社会财富分配的内容与形式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阅读本书的便捷方法3
第二节 价值理论发展的思路——价值范畴的分解和价值理论的超越4
一、价值范畴的深入:三位一体概念的分解4
二、价值理论的超越:六个层次理论的统一7
一、一般经济规律和范畴与这些规律和范畴在不同社会中的存在形式17
第三节 本书相关的方法论17
二、经济规律存在的原因与规律的实现机制19
三、生产、分配和商品交换三者之间的关系21
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24
五、关于数学方法25
第四节 上卷导读:主题、结构与内容29
一、价值理论的内容、职能和本书的主题29
二、本书上卷的结构30
三、本书上卷的主要内容31
本章小结41
上篇 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社会财富分配的内容43
第二章 财富的基本性质、构成与分类45
第一节 财富的基本性质45
上篇 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社会财富分配的内容45
一、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46
二、稀缺性与劳动性48
三、物质性49
四、社会历史性51
第二节 财富的构成:财富的形式与财富实体的两象性,对象化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实体53
一、光的波粒两象性53
二、财富的形式与实体:财富实体的两象性53
三、前人的认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财富55
第三节 财富的分类56
一、按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划分: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56
二、按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57
三、按财富自身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划分: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58
本章小结60
第三章 财富的源泉与劳动的作用61
第一节 财富生产中的要素和财富生产的过程61
一、财富生产中的要素61
二、财富生产的三类过程62
第二节 各要素在财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劳动的特殊地位63
一、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三要素是财富共同的自然源泉63
二、在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中的作用:劳动是财富生产中的人类的惟一支出、耗费和贡献,劳动是财富的惟一人类源泉65
三、在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中的作用:非劳动要素的自然作用使其所有者成为财富生产过程的“主体”67
四、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中的各生产要素68
第三节 劳动、生产劳动及其性质71
一、劳动与生产劳动概念72
二、生产劳动的性质与判别74
三、生产劳动确定总结81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与财富生产:科学与技术等的作用82
一、劳动生产率82
二、劳动生产率函数84
三、生产函数及其分析86
本章小结87
本章附录 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兼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89
一、生产的具体劳动——从生产一般过程考察生产劳动90
二、生产的抽象劳动——从社会生产关系考察生产劳动95
三、生产劳动范畴是两重性的统一98
第一节 财富的度量方式:财富的值100
第四章 财富的度量与财富的值 100
一、财富的物质实体的度量101
二、财富的效用的度量:财富值(1)101
三、财富的劳动实体的度量:财富值(2)103
四、财富的效用度量与劳动实体度量的统一:财富的值:财富值(1)和财富值(2)的统一105
五、前人的认识108
第二节 财富值的量与不同类型劳动的作用:脑力劳动……等等111
一、财富值的量111
二、财富值的量中不同类型劳动的作用:劳动差别系数113
三、不同类型劳动的差别:脑力劳动……等等115
第三节 财富值的量与劳动生产率120
一、社会财富的两种度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120
二、社会财富值的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121
三、部门生产的财富值的量与劳动生产率123
四、企业生产的财富值的量与劳动生产率124
五、单位产品值的量与劳动生产率127
本章小结129
本章附录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相关性分析——兼论恩格斯的天才预见131
一、两种价值论的相关性与恩格斯的天才预言131
二、两种价值论相关性量的确定133
三、两种价值论相关性的意义136
第五章 商品与价值——价值本质和价格最终基础138
第一节 商品138
一、财富表现为商品138
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139
三、关于财富的讨论也适合于商品140
第二节 价值140
一、财富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140
二、商品价值的特点141
三、关于财富值的讨论也适合于商品的价值143
本章小结143
本章附录 价值“源泉”与“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社会原因和量的边界144
一、研究的出发点:“人本位世界”与财富生产的三类过程144
二、劳动与价值“源泉”146
三、“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社会原因与量的边界150
四、总结155
下篇 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社会财富分配的形式157
下篇 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社会财富分配的形式第六章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价格直接基础159
第一节 交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159
一、交换价值159
二、交换价值的量:一般模型165
三、交换价值量的模型的进一步表达169
四、关于交换价值量的精确值173
一、自然价格175
第二节 自然价格:市场价格运动的中心175
二、自然价格量的确定177
三、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总结:价格概念的新理解178
本章小结179
第七章 交换价值和自然价格的具体形态——交换价值和自然价格的历史演进181
第一节 简单商品生产的交换价值量:与价值量相等182
一、简单商品生产的特点182
二、简单商品生产的交换价值量183
第二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的交换价值量:生产价格186
一、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中的交换价值量186
二、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中的交换价值量188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中的交换价值量190
一、关于垄断价格的一种理论解释190
二、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191
三、垄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194
四、垄断资本主义中的交换价值量194
五、总结199
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20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量:“按劳分配模型”200
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量202
三、各种观点讨论203
四、一个数例212
本章小结215
第八章 企业的生产、劳动耗费和成本函数217
导言:第八章至第十四章说明——变量劳动价值理论与市场价格运行217
一、研究对象217
二、简化性假定218
三、主要理论渊源219
四、结构220
第一节 生产函数221
一、统一生产函数和一般生产函数221
二、平均产品和边际产品224
三、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225
第二节 劳动耗费函数228
一、基本概念228
二、劳动耗费函数的具体形式229
三、劳动耗费的构成与分解232
第三节 劳动耗费的转化形式——以交换价值计量的劳动支出236
第四节 全额成本函数237
一、基本概念237
二、全额成本函数的具体形式238
三、全额成本的构成与分解239
第五节 企业直接成本函数244
本章小结245
第一节 企业与完全竞争247
一、企业及其经营目的247
第九章 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247
二、利润最大化法则249
三、完全竞争假定252
四、完全竞争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与收入曲线253
第二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258
一、基本概念258
二、价值层次259
三、价格层次264
第三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265
一、价值层次265
二、价格层次272
本章小结273
第十章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275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函数和曲线275
一、价值层次275
二、价格层次277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函数和曲线277
一、价值层次277
二、价格层次283
三、历史曲线285
一、供给的出售价值弹性287
第三节 供给弹性287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289
第四节 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289
本章小结291
本章附录 现代边际主义价格理论在描述现象上的一个错误293
一、现代边际主义价格理论的观点293
二、现代边际主义价格理论的错误296
第十一章 消费者的需求301
第一节 效用函数302
一、n个商品的效用函数302
二、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303
第二节 消费者的收入预算(消费者约束)306
一、价值层次306
二、价格层次308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309
一、价值层次309
二、价格层次312
第四节 消费者需求函数与曲线313
一、价值层次314
二、价格层次318
第五节 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319
一、出售价值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19
二、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323
本章小结324
第十二章 市场需求326
第一节 市场需求函数和曲线326
一、由消费者需求曲线推出市场需求曲线326
二、由社会劳动效用均衡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328
第二节 需求弹性330
一、需求弹性330
二、决定需求弹性的因素332
三、需求弹性与销售者收入(消费者支出)333
第三节 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334
一、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334
二、决定市场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因素336
本章小结338
第十三章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运行340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平衡或均衡340
一、价值层次341
二、价格层次350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出售价值和均衡价格变化——供求规律352
一、市场均衡出售价值量的变化352
二、市场均衡价格量的变化357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的运动——稳定规律358
一、基本概念358
二、一种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模型——蛛网模型359
三、市场的预期不稳定性365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缺陷和限度365
一、完全竞争市场调节自身的缺陷366
二、完全竞争市场调节的限度与生产社会化现状371
三、完全竞争假定不符合资本主义现实376
本章小结379
第十四章 非完全竞争市场价格运行381
第一节 市场分类381
第二节 垄断市场价格运行383
一、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函数和曲线383
二、垄断企业的收入曲线385
三、垄断企业和市场均衡389
四、垄断出售价值和垄断价格的变化392
五、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393
一、不完全竞争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395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运行395
二、不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397
三、不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400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出售价值量和价格量的变化402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均衡402
六、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比较406
本章小结408
导言: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说明——绝对价格与价格总水平上涨410
第十五章 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因素410
第一节 绝对价格、相对价格、价格总水平411
一、绝对价格411
二、相对价格412
三、价格总水平413
第二节 决定绝对价格及其变化的因素414
一、以金属货币表现的绝对价格414
二、以纸币表示的绝对价格417
第三节 决定相对价格及其变化的因素421
一、纸币体系中的相对价格421
二、纸币体系中的相对价格的变化422
第四节 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的关系423
三、纸币体系中的相对价格体系423
第五节 决定价格总水平及其变化的因素425
一、在金属货币体系中425
二、在纸币体系中427
本章小结430
第十六章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般原因433
第一节 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关因素分析433
一、纸币膨胀、纸币贬值与价格总水平上涨437
第二节 主动性纸币膨胀与被动性纸币膨胀——膨胀纸币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37
二、主动性纸币膨胀:膨胀纸币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39
三、被动性纸币膨胀440
一、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相对价格体系变化443
第三节 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43
二、绝对价格向下刚性444
三、动态参照商品的选择445
四、绝对价格提高与价格总水平上涨446
五、一个简单数例448
第四节 市场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50
一、生活必需品需求的特点与价格上涨的内在趋势450
二、生活必需品供给分析与价格上涨452
三、市场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55
第五节 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56
本章小结45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价格总水平上涨45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内在矛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原因458
一、社会主义经济矛盾与经济体制改革概说458
二、经济调节机制与计划机制的内在矛盾459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矛盾与经济体制改革465
四、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468
第二节 大幅度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6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费资料需求471
第三节 需求膨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71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资料需求473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需求膨胀483
四、需求膨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85
本章小结486
本章附录 两大部类比例变化分析488
一、马克思两大部类平衡模型488
二、两大部类平衡比例492
三、两大部类平衡比例变化分析494
第十八章 我国近期价格总水平上涨498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价格总水平上涨498
一、一个特殊原因:非生产劳动膨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499
二、原因综述507
第二节 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后的价格总水平上涨510
一、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后的一个经济痼疾:总消费需求不足510
二、总消费需求不足中的价格总水平上涨(2003~2004年)521
本章小结523
上卷附录一:主要概念索引525
上卷附录二:主要符号一览表534
下卷 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兼论价值理论比较543
下卷 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兼论价值理论比较545
第十九章 绪论:总体说明545
一、西方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类型与发展阶段545
二、对西方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理论主要论点的简要分析546
上篇 关于外部否定——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缺陷553
第一节 “三位一体公式”与边际生产力理论555
第二十章 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555
一、“三位一体公式”: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原始形式555
上篇 关于外部否定——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缺陷555
二、边际生产力理论: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现代形式556
第二节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缺陷560
一、第一个内容的内在逻辑缺陷:资本的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560
二、第二个内容的内在逻辑缺陷: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561
三、第三个内容的内在逻辑缺陷:“没有剩余”的一般条件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564
第三节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外在理论困难571
一、解释要素“贡献”的困难572
二、解释“贡献”归属的困难572
三、解释无所有权要素“贡献”归属的困难573
第四节 边际生产力理论错误原因的说明573
一、边际产品不是“要素贡献”,应归结为边际劳动生产率574
二、决定“按要素分配”的不是要素的“贡献”,而是所有权577
三、产品的总值不是由“工资和利润”构成583
四、结论588
本章小结588
本章附录 欧拉定律与边际生产力理论589
一、欧拉定律589
二、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欧拉定律特殊形式的应用590
三、欧拉定律对边际生产力理论形成的诘难593
第一节 均衡价格理论的定位与缺陷597
一、均衡价格理论的定位597
第二十一章 均衡价格理论分析597
二、均衡价格理论的价格本质说明缺陷604
三、均衡价格理论的新古典缺陷:一个泥足巨人605
四、总结609
第二节 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市场价格分析609
一、变量劳动价值理论与供给曲线610
二、社会效用劳动均衡与需求曲线621
三、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决定与市场均衡624
四、总结630
本章小结631
第二十二章 实物价格理论分析633
第一节 用实物价格理论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论点633
一、一般说明634
二、数例说明636
三、结论637
第二节 实物价格理论的定位与缺陷637
一、实物价格理论的定位638
二、实物价格理论的缺陷639
三、结论642
本章小结643
下篇 关于内部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完善性645
下篇 关于内部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完善性645
第二十三章 价值转形问题——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精确值的计算647
第一节 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马克思的原始论述649
一、马克思生产价格构成模型649
二、马克思的数例说明:生产价格近似值的计算654
三、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655
四、总结663
第二节 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数学特性:“Frobenius定律”664
一、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矩阵表达664
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与生产价格方程组的解665
三、Frobenius定律666
四、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解的数学特性667
五、总结667
第三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中的一个客观经济现象:“平分余量”的存在668
一、约束条件下的“分不尽”现象和“平分余量”的客观存在:一个感性所难以理解的客观存在,理性才能揭示它668
二、“分不尽”现象和“平分余量”存在的客观原因:有约束条件下的分配675
三、“平分余量”的市场配置:市场(生产)价格与市场实际利润675
四、两个总计相等678
六、总结680
五、结束语:“平分余量”的存在与马克思理论没有任何冲突680
本节附录:三种选择的计算过程681
第四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精确值计算的一般模型687
一、研究的基础、前提与研究任务687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一般模型:量的关系及其完善性691
三、一个简单数例702
四、总结706
本节附录:证明709
一、平分余量等于零的特殊模型710
第五节 特殊模型与货币层次计算710
二、货币层次的计算:现象与本质的背离715
三、总结720
本章小结722
第二十四章 存在固定资本时价值量计算729
第一节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729
一、斯蒂德曼的存在固定资本的生产表729
二、斯蒂德曼的“马克思价值计算”730
三、斯蒂德曼的“正确计算”与“负折旧”和“负价值”732
一、斯蒂德曼计算方法的根本性错误733
四、斯蒂德曼的结论733
第二节 对非难的分析与反驳733
二、正确的马克思价值计算及其完善性735
三、斯蒂德曼的“负折旧”与“负价值”产生的原因737
四、结论738
本章小结739
第二十五章 “联合产品”价值量计算740
第一节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740
一、斯蒂德曼的联合产品“生产表”740
二、斯蒂德曼的“价值计算”和“剩余价值计算”742
第二节 对非难的分析与反驳743
一、联合产品及其生产函数743
二、价值计算744
三、剩余价值计算747
四、结论749
本章小结750
下卷附录:西方学者“价值转形问题”研究代表性观点分析751
附录序言751
一、要点重述752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价值转形问题”观点的总述753
第一节 博氏模型及其评论者分析755
一、博氏模型分析755
二、博氏模型的评论者和修正者分析771
三、总结777
本节附录 “数例二”中相对生产价格的平分余量的计算778
第二节 塞顿模型和森岛模型分析780
一、塞顿模型分析781
二、森岛模型分析786
三、总结796
第三节 斯蒂德曼模型分析797
一、斯蒂德曼的非难797
二、驳斯蒂德曼的非难801
三、总结806
本附录小结807
一、西方“价值转形问题”研究者的缺陷807
二、西方“价值转形问题”研究者的成绩807
三、西方“价值转形问题”研究的演进过程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