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印章艺术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印章艺术史 上
  • 刘江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ISBN:780517532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印章-艺术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印章艺术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5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17

第一节 概述17

第二节 原始社会印章的萌芽19

一、陶器上压印的纹饰19

二、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19

三、陶拍的质地与形制22

第三节 夏代印章的滥觞23

一、夏代陶纹23

二、夏代印陶23

第四节 殷代印章的形成与应用24

一、灰陶印纹与印纹章24

二、白陶印纹与印章26

三、青铜印范的纹饰与印章26

四、殷代文字之印章29

第五节 周代印章32

一、青铜器文字、纹饰与印模32

二、陶瓷上的印纹33

三、周代玺印35

第六节 三代的印材与印刀37

一、印材37

二、印刀37

第七节 印章艺术萌芽阶段的特征38

一、陶拍的使用是印章艺术的萌芽38

二、三代是陶拍——印模——印章的发展阶段38

第二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40

第一节 概述40

第二节 春秋战国官玺41

一、春秋官玺43

二、战国官玺45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玺58

一、国别区分58

二、姓名玺68

三、吉语玺70

四、箴言玺71

第四节 春秋战国图像玺72

一、动物图像玺72

二、神化变形图像玺74

三、纹样玺74

四、图形文字玺74

五、巴蜀符号印章74

第五节 古玺的应用75

一、封泥75

二、佩带76

三、殉葬77

四、烙马77

五、印陶78

六、瓦当80

七、瓦量82

八、烙漆83

九、印子金83

十、印铜85

十一、烙木85

十二、钤印85

第六节 春秋战国的钮制、玺材和刻刀85

一、古玺钮式85

二、玺印质地86

三、玺印刻刀87

第七节 古玺印的艺术特点88

一、国别不同风貌各异88

二、印面外形变化多样89

三、分朱布白疏密有致89

四、文字排列不主故常91

五、字法变化各有不同91

六、符号相同表达各异92

七、边格变化对比统一93

八、图形玺印别有情趣94

第三章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96

第一节 概述96

第二节 秦代官印97

一、皇帝玺和封君印97

二、朝官及郡县官印97

三、低级官印98

第三节 秦代私印100

一、姓名印100

二、吉语印101

三、训诫、成语印101

四、辟邪印101

五、图像文字印101

六、两面印101

第四节 秦代用印遗迹102

一、封泥上的印章102

二、陶制品上的戳印103

三、瓦当106

四、印砖109

五、漆木上的烙印109

第五节 秦代印章的艺术特征109

一、印文统一生动110

二、章法多有界格110

三、文字排列多变110

四、刀法劲健挺拔111

第四章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运用112

第一节 概述112

第二节 汉代官印113

一、西汉官印113

二、新莽官印117

三、东汉官印120

第三节 汉代私印123

一、姓名印123

二、臣妾印125

三、表字印127

四、表信印127

五、吉语印128

六、宗教印128

第四节 汉代图像印128

一、社会生活128

二、动物130

三、神话传说134

四、植物的几何纹样135

五、图文结合136

第五节 汉印的用途137

一、封泥138

二、殉葬141

三、印陶143

四、印砖144

五、瓦当152

六、烙马159

七、烙漆160

八、印瓦162

九、镜、洗、泉162

第六节 汉代的印材、刻制、印人、印色与钮制162

一、印材162

二、刻制164

三、印人166

四、印色166

五、钮式166

第七节 汉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171

一、与西方诸国的交流171

二、与东方诸国的交流171

第八节 汉代印章艺术的成就与特点173

一、文字处理变化丰富174

二、图像造型简练生动177

三、章法团聚气脉贯串177

四、刀势笔意有机结合178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181

第一节 概述18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官印182

一、三国官印182

二、两晋官印185

三、十六国官印186

四、南朝官印188

五、北朝官印190

六、兄弟民族官印19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私印191

一、姓名印192

二、臣妾印192

三、表字印193

四、吉语印193

五、闲杂印194

六、书简印194

七、道教印194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印材、印钮、刻制与印人194

一、印钮194

二、印材195

三、刻制196

四、印人196

第五节 印章的使用196

一、钤印196

二、封泥197

三、殉葬197

四、印砖198

五、印陶204

六、印瓷205

七、瓦当205

八、镜模205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印章的对外交流205

一、与朝鲜的交往206

二、与日本的交往207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的特点209

一、印制复杂,印形变大209

二、印文多样,悬针出现209

三、用刀锐利,瘦硬通神209

四、封泥减少,钤色兴起209

五、印砖突出,清秀空疏210

六、印艺衰兴,各有原因210

第六章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211

第一节 概述211

第二节 隋唐官印213

一、隋代官印213

二、唐代官印214

第三节 唐代私印216

一、道号印216

二、年号印216

三、斋馆印216

四、藏经印216

五、鉴赏印217

六、词句印217

七、姓名印218

八、臣妾印218

九、书画印218

十、吉语印218

第四节 隋唐时期印章的应用与印材、印色及印谱218

一、印章的应用218

二、印材、印色与印谱223

第五节 隋唐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225

一、对日本的影响225

二、对朝鲜半岛诸国的影响226

三、对西方诸国的影响228

第六节 隋唐印章艺术的特点229

一、内容广泛229

二、字体多样229

三、称谓增多229

四、艺术趋美229

五、海外交流230

第七章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231

第一节 概述231

第二节 五代、两宋及辽金官印232

一、五代十国官印232

二、宋代官印232

三、辽代官印236

四、金代官印237

五、西夏官印240

六、大辽官印242

七、蒲鲜万奴官印242

第三节 五代、两宋及辽金私印242

一、五代十国私印242

二、北宋私印243

三、南宋私印243

四、辽代私印246

五、金代私印246

六、西夏私印247

第四节 宋代印材的发展与印章的应用248

一、印材的发展248

二、印章的应用249

第五节 宋代印人与印谱255

一、印人255

二、印谱256

第六节 宋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与影响257

一、对日本的交流与影响257

二、对朝鲜的交流与影响258

三、对非洲大陆的影响258

第七节 五代、两宋印章艺术的特点259

一、官印趋大,印边渐宽,印文渐向叠篆发展259

二、私印内容、形式,变化多样260

三、字体多样,风貌初现260

四、边款的诞生261

五、印谱的出现与启示261

第八章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呈异趣262

第一节 概述262

第二节 元代官印263

一、地方官印263

二、军旅官印264

三、爵号印265

四、答鲁花赤官印265

五、委差官印265

六、农民起义军官印266

七、北元官印267

八、元官押267

九、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267

第三节 元代私印及押印268

一、元押印268

二、图画押269

三、楷书印271

四、篆书印271

第四节 元代篆刻家273

一、赵孟頫273

二、吾丘衍273

三、钱选275

四、吴叡275

五、王冕276

六、诸奂、李明、杨遵、朱珪等276

第五节 元代的印论与印谱276

一、印论277

二、印史278

三、印谱278

第六节 元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279

一、与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279

二、对朝鲜的交流继续发展280

三、对西方国家的交流281

第七节 元代印章艺术的特点281

一、官印更趋于大281

二、私印更具时代特点281

三、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282

四、印章风格初具282

五、印论的兴起282

六、印谱的进化282

第九章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284

第一节 概述284

第二节 明代官印285

一、中央机关及其派出职官印285

二、军政职官印285

三、地方职官印287

四、爵号印288

五、农民起义军官印288

第三节 明代私印289

一、姓名印289

二、斋馆印289

三、别名、道号印293

四、美称印294

五、地名印297

六、鉴藏印299

七、书画印299

八、词句印300

九、生辰印301

十、押印301

第四节 明代篆刻家301

一、文彭301

二、何震303

三、苏宣305

四、朱简306

五、汪关307

六、梁?309

七、金光先309

八、文彭—路诸家310

九、何震—路诸家312

十、明末其他名家313

第五节 明代的印谱317

一、集古原拓印谱317

二、摹刻印谱317

三、创作印谱319

第六节 明代的印学理论321

一、文字考释321

二、技法理论321

三、继承与创新322

四、艺术批评323

五、印章的美学观323

六、印史325

第七节 明代的印材、印款和印色325

一、印材326

二、印款330

三、印色331

第八节 明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332

一、与日本的交流332

二、与朝鲜的交流333

三、与越南等国的交流335

第九节 明代印章艺术的特点336

一、对秦汉印的崇尚与继承336

二、食古而化,推陈出新336

三、印谱大量出现,促进印艺的大发展336

四、受书画“尚意”的影响,促进了印章艺术质的飞跃336

五、明代印论是印学史上的一座高峰337

第十章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339

第一节 概述339

第二节 清代官印340

一、清内府与地方官印340

二、镇守军官印341

三、边区部族官印342

四、宗教首领官印343

五、太平天国官印343

六、杜文秀大理政权官印344

七、吴三桂时官印344

第三节 清代私印345

一、内容更为广泛345

二、形式、书体更为丰富353

第四节 清代印章流派与印家358

一、程邃及歙派诸家358

二、汪关派继承者361

三、丁敬及浙派诸家362

四、邓石如及邓派诸家374

五、清中期扬州地区诸家380

六、黄经及如皋派诸家384

七、赵之谦384

八、吴昌硕387

九、黄士陵390

十、清中晚期江南其他名家392

第五节 清代的印谱394

一、集古印谱394

二、自刻自辑印谱395

三、汇集名家印谱395

四、专题性印谱396

五、诗文印谱397

六、摹刻专题印谱397

第六节 清代的印学研究397

一、印史著述397

二、印论著述399

三、工具书汇编403

第七节 清代的印款405

一、清初刻款法405

二、清代中期刻款法405

三、清代晚期刻款法406

四、边款拓印413

第八节 清代的印材与印泥413

一、石质印材413

二、其他印材418

三、印泥420

第九节 清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420

一、印艺传往日本421

二、日本学习中国之印风423

三、与朝鲜的印艺交流426

四、与越南等邻国的交流428

五、印章文化对欧洲的影响429

六、印章文化对美洲大陆的影响430

第十节 清代印章艺术的特点430

一、官印大而板430

二、私印面貌大发展430

二、名家辈出,风格各异430

四、印学研究有所前进431

五、海外交流更趋发展431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433

第一节 概述433

第二节 官印形式的变化434

一、民国政府官印434

二、人民政权的官印435

第三节 私印与艺术印的兴盛437

一、民国初期群星闪烁437

二、抗战时期情绪高昂440

三、抗战胜利百感交集443

第四节 印学流派与印人445

一、雄浑豪放的吴(昌硕)派及其传人445

二、秀劲典雅的赵(叔孺)派及其传人450

三、纵横开宕的齐(白石)派454

四、挺拔雄奇的黄(牧甫)派455

五、转益多师、自具面目的其他名家459

第五节 西泠印社的创立464

一、西泠印社464

二、其他印社的建立478

第六节 印学研究与出版483

一、印史方面的著述与出版483

二、印论方面的著述与出版484

三、印谱的编辑与出版485

四、工具书与有关资料的编辑出版489

五、报刊上的篆刻或印学栏目490

第七节 篆刻教育与展览491

一、学校中的篆刻教学491

二、师徒相授的篆刻教学492

三、篆刻的函授教学493

四、有关篆刻展览493

第八节 印材与印泥493

一、寿山石的采制与印钮494

二、青田石的钮雕与印材495

三、其他印石496

四、有关石质印材的专著497

五、印泥研制498

第九节 印章艺术的海外交流499

一、与日本的交流499

二、与朝鲜半岛的交流503

三、与马来西亚的交流504

四、与欧美的交流505

第十节 印章艺术的特点506

一、官印的实用性加强,艺术性减弱506

二、篆刻更为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506

三、印学的学科化初步形成506

四、出版业兴盛,促进印学的发展507

五、印学的国际交流507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509

第一节 概述509

第二节 印章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探索510

一、新中国初期的探索510

二、“文革”期中的探索517

三、1976年以后的探索与发展518

第三节 印学团体521

一、西泠印社522

二、新中国初期篆刻研究团体531

三、印社篷勃发展时期532

第四节 印学流派与印人534

一、雄强含蓄—路535

二、雄浑刚锐—路538

三、挺拔刚劲—路541

四、秀劲典雅—路543

五、精美流畅—路545

六、兄弟民族的印人546

七、女印人549

第五节 港、台、澳地区印坛550

一、香港印坛550

二、台湾印坛553

三、澳门印坛560

第六节 图像印的发展562

一、新中国初期的探索562

二、80年代后的蓬勃发展564

三、从研究,出版看其深入570

第七节 印学研究与出版572

一、印学研究572

二、技法,工具书的出版576

三、出版印谱577

四、专业报刊578

第八节 篆刻教育580

一、高等院校中的篆刻教育580

二、中小学的篆刻兴趣小组583

三、社会的篆刻普及教育584

四、篆刻教学研究与教材585

第九节 篆刻展览与竞赛586

一、全国性展览586

二、全国性大赛与评展589

三、个人篆刻展与联展590

第十节 印材与工具材料的发展591

一、印材精美的立体化发展591

二、有关石材的著述596

三、印泥的改进597

第十一节 海外的交流598

一、与日本的广泛交流598

二、与韩国的交流605

三、与新加坡的交流608

四、与马来西亚的交流611

五、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612

六、与欧洲的交流612

七、对美洲大陆的影响与交流614

八、与澳洲的交流616

第十二节 现代印章艺术的特点与展望617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代感强617

二、印社林立,活动频繁,为印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贡献618

三、印学研究有大的深入618

四、篆刻教育与展览的兴起,并向专门化发展618

五、专业报刊的勃兴,促进了印学发展619

六、国际交流的影响与日俱增619

七、未来的展望619

后记6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