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悟前与悟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萧平实居士述;张铃音居士等整理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3032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禅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禅-悟前与悟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悟前3
第一章 前方便3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3
第二节 闻时记忆,闻后思维4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4
第四节 受持佛戒,发菩提心7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8
第六节 忏悔业障,深信因果8
第七节 消除慢心10
第八节 发大愿心13
第二章 正修行15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15
第二节 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维观21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25
第四节 参究的方法27
第一目 简介话头27
第二目 简介公案28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31
第五节 禅法知见四十则34
第一则 建立信心34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37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38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40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争胜心44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46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47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49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52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53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54
第十二则 睡眠要充足55
第十三则 要注意饮食营养57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的攀缘58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61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66
第十七则 勿与人争论禅法70
第十八则 参禅中不可怕喧求静72
第十九则 要放松身心74
第二十则 参加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的心态77
第二十一则 功夫须绵密80
第二十二则 不可求多闻83
第二十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84
第二十四则 修定非禅87
第二十五则 参禅前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92
第二十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96
第二十七则 离心意识参99
第二十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104
第二十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做无事会107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108
第三十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111
第三十二则 定境非悟113
第三十三则 感应非悟116
第三十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118
第三十五则 神通与鬼神通不是悟119
第三十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不是真如121
第三十七则 放下与提起123
第三十八则 禅学非禅126
第三十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129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135
第六节 疑情138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138
第二目 疑情五阶140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143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144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疑念相续方能开悟145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146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146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150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152
第四目 求悟必须要有因缘153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154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157
第三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157
第一节 悟之表象157
第二节 悟之实质160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161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163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166
第一目 解悟三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166
第二目 证悟三关169
第四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187
第一节 禅悦正受187
第一目 觉明现前187
第二目 定慧等持190
第二节 见地正受192
第一目 戒的见地192
第二目 定的见地194
第三目 慧的见地197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201
第一目 断三缚结202
第二目 五欲执着之减除219
第三目 舍弃怨恼222
第四目 离谄媚心224
第五目 消除慢心225
第六目 修定迅速226
第七目 日用能知227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228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后一时具足229
第四节 禅悟之证空与楞严定之证空不同229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智慧,不是禅定229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230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231
第五节 禅——非仅禅宗有之235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235
第二目 密宗之禅236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238
第六节 证果238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239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240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242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246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253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254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257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于声闻的证果258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258
第十目 果是施设260
第一节 增益见地断思维惑267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267
第五章 修除习气 增益见地 深入禅定267
第三篇 悟后起修 自度度他267
第二目 证悟明心者应求见性270
第三目 阅经印证 学四悉檀273
第四目 思维修275
第二节 惨除烦恼 改变习气280
第一目 有疑速需问280
第二目 开放心胸281
第三目 除争胜习282
第四目 扫除慢心289
第五目 勿急度人293
第六目 心存感恩295
第七目 严防阴魔299
第八目 深入思维 增益见地301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302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304
第六章 自度:修学三昧307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 永离隔阴之迷307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307
第二目 悟后修定 乃是正行311
第三目 修学禅定 除障为先312
第四目 欲求见性 非必四禅319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323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331
第七章 度众——为众说法335
第一节 度众应知335
第一目 随缘度人335
第二目 续佛慧命336
第三目 行四摄法338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339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342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346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 差别智足方可为人347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347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349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350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351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352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358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375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 定期精进共修为辅375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385
第三目 深勘学人 免负因果387
第四节 传承慧命 燃无尽灯407
第一目 授差别智 令透纲宗407
第二目 师友弟恭 弘佛遗教410
第三目 当劝学子泯除宗派门户之见413
第四目 观察解行遣子弘法413
公案代跋415
附录一: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418
附录二:明心之见道报告五篇423
附录三: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