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的概念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语法的概念基础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60059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法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法的概念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语义和语法的关系1

1.1 引言1

1.2 关于儿童习得语法的各种假说2

1.3 了解词语的所指是掌握其语法功能的前提4

1.3.1 词语所指对象特征的丰富性4

1.3.2 单词语阶段及其理论蕴含5

1.3.3 语义和语法的浑然一体阶段6

1.4.1 儿童词汇量的扩大和语法特征出现之时间契合7

1.4 语法特征的出现7

1.3.4 儿童的语义习得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7

1.4.2 儿童的双词语阶段及其理论蕴含8

1.5 语法构造复杂化的方向和顺序10

1.5.1 儿童语言语法复杂化的方向10

1.5.2 语义特征决定语法标记的习得顺序11

1.5.3 从概念义到语法意义的连续统12

1.6 结语13

第二章 语法结构的合成性14

2.1 引言14

2.2.1 乔姆斯基的“语法生成说”15

2.2 两种关于语法形成机制的假说15

2.2.2 Langacker的“语法合成说”17

2.3 来自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18

2.3.1 儿童单词语阶段的语言学启示18

2.3.2 儿童双词语阶段的语言学启示19

2.3.3 儿童语法复杂化的方向及其启示21

2.4 从语法的历时属性看22

2.4.1 语法规律的历史层次22

2.4.2 语法系统的非均质性(heterogeneity)24

2.4.3 语法标记的来源对语法格式的影响26

2.5.1 不同语言的概念结构对语法的影响29

2.5 从语法的共时属性看29

2.5.2 语法结构形成的词汇限制30

2.6 结语32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34

3.1 引言34

3.2 认知语言学的“功”37

3.2.1 确立语义和句法之间的“一对一”影射关系37

3.2.2 认知过程对句式选择的影响39

3.2.3 语义的抽象图式(schema)与词类意义的概括40

3.2.4 洞察跨词类之间的共性41

3.2.5 语法范畴认知过程的图解方法42

3.2.6 对语言的共性和历史的成功解释44

3.2.7 注重概念化对语法的影响45

3.2.8 提供自然的、符合人们语感的分析47

3.3 认知语言学的“过”48

3.3.1 忽略语法的系统性48

3.3.2 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能“转换”关系50

3.3.3 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51

3.3.4 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52

3.3.5 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54

3.3.6 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55

3.3.7 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56

3.4 结语57

第四章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缺陷与语言能力合成说59

4.1 引言59

4.2 类比——乔氏学说建立和演化的逻辑基础61

4.2.1 类比的逻辑性质与要求61

4.2.2 与数理逻辑的类比——经典乔氏学说的逻辑基础61

4.2.3 与代数的类比——“原则-参数”理论的逻辑基础64

4.2.4 与自然规律的类比——“最简方案”提出的逻辑基础66

4.2.5 类比的逻辑特性和要求67

4.3.1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内涵68

4.3 形式主义的科学表象68

4.3.2 形式化手段的实质和局限性69

4.3.3 形式学派的有关方法不符合公理化的要求70

4.3.4 科学解释的多样性与形式学派的误区71

4.3.5 所谓的top-down的研究路线及其缺陷73

4.4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及其问题74

4.4.1 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74

4.4.2 提出普遍语法的根据75

4.4.3 普遍语法理论所直接面临的逻辑问题76

4.4.4 认知心理学界对乔氏理论的评价78

4.5.1 单词语阶段及其理论蕴含80

4.5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与理论意义80

4.5.2 双词语阶段及其理论蕴含82

4.5.3 语法的复杂化及其理论蕴含83

4.5.4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启示84

4.6 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认知观85

4.6.1 乔氏的语言能力和普遍语法的假设85

4.6.2 人类语言能力的合成说86

4.6.3 语言的二元观和三元观93

4.7 结语93

5.1 引言95

第五章 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95

5.2 英汉双宾结构的功能差别96

5.2.1 从物体移动的方向看双宾结构的语法意义96

5.2.2 汉英双宾结构的意义差别99

5.2.3 汉语双宾结构的动词特点102

5.3 汉英对物体传递动作的概念化差异104

5.3.1 汉英对传递物体的动作行为的概念化区别104

5.3.2 古代汉语对物体传递动作的概念化方式106

5.4.1 结构义和概念义形成的共同认知基础110

5.4 概念化对结构义形成的影响110

5.4.2 汉语双宾结构的简单历史112

5.5 结语113

第六章 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115

6.1 引言115

6.2 并列结构的两种基本逻辑关系116

6.3 英汉表达合取关系的连词的异同117

6.3.1 英语合取连词的功能117

6.3.2 汉语合取连词的功能120

6.3.3 古汉语合取连词系统124

6.4.1 英语析取连词的功能125

6.4 英汉表达析取关系的连词的异同125

6.4.2 汉语析取连词的功能127

6.5 合取和析取连词功能混同的逻辑基础129

6.5.1 英汉合取和析取连词的混用现象129

6.5.2 合取和析取连词混用的逻辑基础132

6.6 结语133

第七章 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135

7.1 引言135

7.2 动词的矢量语义特征136

7.2.1 矢量的定义136

7.2.2 矢量在自然语言中的表现137

7.3 英汉动词的矢量方向的差别139

7.3.1 矢量方向与动词范畴的设立139

7.3.2 汉语动词的矢量方向特点及其句法补救手段142

7.4 英汉被动格式差别的概念基础143

7.4.1 英汉被动格式的本质差别143

7.4.2 被动格式的动词矢量方向的改变144

7.4.3 汉英动词的矢量特点对被动标记语法化的影响147

7.4.4 英汉被动格式的动词形态差别的概念基础148

7.5 英汉动词矢量方向差异的其他句法后果150

7.5.1 对主语和宾语省略的限制150

7.5.2 汉语特有的语法结构151

7.6 结论153

第八章 英汉主宾语性质的差别及其对话题化的影响154

8.1 引言154

8.2 主语、宾语和话题的概念155

8.2.1 主语和话题的区别155

8.2.2 话题化的手段157

8.2.3 英汉话题化的使用差别159

8.3 英汉主宾语的语法性质的差别160

8.3.1 英汉主语的语法性质的差别160

8.3.2 英汉宾语语法性质的差别162

8.3.3 现代英语主宾语使用特点的历史成因163

8.4 英汉主宾语性质差异的概念化原因164

8.4.1 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差别164

8.4.2 话题和主语之间不存在历史关系167

8.5 结语168

第九章 汉英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及其句法后果170

9.1 引言170

9.2 汉语形容词作为一个独立词类的资格171

9.2.1 主张把汉语形容词并入动词之说171

9.2.3 英汉形容词概念化方式的本质差别172

9.2.2 英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172

9.3 对英汉形容词语法差异的解释173

9.3.1 作谓语的差别173

9.3.2 作定语的差别174

9.3.3 跟体标记搭配的差别176

9.3.4 汉语形容词的程度表达与体标记的使用177

9.3.5 形容词祈使句形式的差别178

9.3.6 带宾语上的差别179

9.4 汉英形容词的语法地位和语义引申的差异180

9.4.1 汉英形容词与其他词类关系上的差别180

9.5 结语183

9.4.2 形容词与动词的引申关系差别183

第十章 英汉形容词有无标记用法的异同185

10.1 引言185

10.2 英汉形容词有无标记用法的对应规律186

10.2.1 形容词有无标记用法的定义186

10.2.2 形容词有无标记的表现形式187

10.2.3 形容词有无标记的使用条件189

10.3 概念范围不同对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190

10.3.1 英汉表示质量的形容词的用法差别190

10.3.2 英汉表示距离的形容词的用法差别192

10.3.3 英汉表示年龄的形容词的用法差别194

10.4 基本义不同对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195

10.5 结语198

第十一章 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200

11.1 引言200

11.2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201

11.2.1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201

11.2.2 古汉语“何”的感叹用法205

11.2.3 其他语言的证据206

11.2.4 感叹句和疑问句之间的形式差别206

11.3.1 “多”与how和what之关系207

11.3 来自疑问代词的感叹标记207

11.3.2 在修饰副词上how与“多”之别209

11.3.3 “什么”与what使用上的差别210

11.3.4 汉语的感叹标记“多”和“多少”的分工211

11.4 来自是非问句的感叹表达212

11.4.1 疑问形式的多样性与感叹句的多样化212

11.4.2 英语的来自是非问形式的感叹句213

11.4.3 疑问语气词“吗”的感叹用法214

11.5 结语216

12.1 引言217

第十二章 现代汉语的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217

12.2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218

12.2.1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218

12.2.2 古汉语“何”的程度用法221

12.2.3 英语疑问代词的感叹用法222

12.2.4 其他语言的疑问代词的感叹用法223

12.3 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224

12.3.1 连续量的感叹标记“多”224

12.3.2 离散量的感叹标记“多少”226

12.3.3 “什么”用作感叹标记227

12.3.4 “哪里”的感叹用法229

12.3.5 疑问语气词“吗”的感叹用法230

12.3.6 用疑问语调表示的感叹232

12.4 疑问短语或者句型的感叹用法233

12.4.1 “干吗”的感叹用法233

12.4.2 “什么”所构成的短语的感叹用法235

12.4.3 正反问句235

12.5 感叹——句子层面的语法范畴236

12.6 结语239

第十三章 汉语的构词法与句法之关系241

13.1 引言241

13.2 其他语言的复合词的构造242

13.3 汉语的构词法对句法的制约244

13.3.1 汉语复合词的整体情况244

13.3.2 名词复合词的内部构造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247

13.3.3 动词复合词的内部构造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248

13.3.4 形容词复合词的内部构造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252

13.3.5 其他词类的复合词253

13.4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254

13.5 结语255

14.1 引言257

第十四章 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257

14.2 小称的定义和语言共性258

14.2.1 “小称”的定义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分布258

14.2.2 小称的表现形式259

14.2.3 小称的来源和功能扩展260

14.3 汉语小称的发展与功能261

14.3.1 汉语小称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61

14.3.2 “儿尾”的功能262

14.3.3 “儿尾”的表意规律266

14.4 小称标记的语音形式267

14.4.1 小称标记语音形式的语言共性267

14.4.2 各种小称形式的来源、发展及其相互关系270

14.5 形成小称和大称不对称性的认知基础272

14.6 结语273

第十五章 汉语动词概念化的特点及其对语法的影响275

15.1 引言275

15.2 现代汉语物体转换动词方向性的中和276

15.3 汉语历史和方言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一致性278

15.3.1 古汉语中方向义中和的动词278

15.3.2 古汉语的声调屈折与动词方向的中性化280

15.3.3 现代方言中方向义中和的动词282

15.3.4 语法化中动词方向义的中和283

15.4 现代汉语中有关动作方向性的语法特点285

15.5 结语288

第十六章 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289

16.1 引言289

16.2 有关的概念和理论问题290

16.2.1 所谈的4个概念290

16.2.2 4种语法范畴之间关系的语言共性291

16.3 判断词“是”292

16.3.1 离散量和连续量292

16.3.2 判断词的使用条件293

16.3.3 判断格式的语义类型294

16.3.4 用作回指的指示代词的判断句296

16.3.5 诠释关系的判断句296

16.4 焦点标记“是”297

16.4.1 焦点标记“是”的使用条件297

16.4.2 宾语的焦点化方式299

16.4.3 汉语的分列式焦点化格式300

16.4.4 焦点格式与判断格式的区别301

16.4.5 动宾之间加“的”的焦点格式303

16.5 强调标记“是”304

16.5.1 强调标记“是”的使用条件304

16.5.2 情态动词结构中的强调标记“是”305

16.5.3 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强调标记“是”307

16.5.4 动词的强调标记“是”310

16.5.5 述说类动词的强调格式311

16.6 对比标记“是”312

16.6.1 “是”的对比格式312

16.6.2 对比格式对“是”的其他用法的影响314

16.7 结语316

第十七章 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318

17.1 引言318

17.2.2 判断词“是”的语义结构319

17.2 语言共性与判断词的语义结构319

17.2.1 判断词构成连词的语言共性319

17.2.3 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句法环境322

17.3 假设连词中的“是”323

17.3.1 判断词“是”构成假设连词的概念基础323

17.3.2 假设连词“要是”的功能324

17.3.3 假设连词“就是”的功能326

17.4 转折连词中的“是”326

17.5 表示状态持续标记中的“是”328

17.5.1 表示状态持续标记中的“是”的概念基础328

17.5.2 状态持续连词“还是”329

17.5.3 状态持续连词“总是”331

17.6 结语332

第十八章 助动词的语法地位333

18.1 引言333

18.2 目前关于助动词的研究和教学334

18.2.1 学术界的不同看法334

18.2.2 教学界的分歧336

18.3 来自其他民族语言的启示337

18.3.1 中国境外其他民族语言的情况337

18.3.2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340

18.4 助动词短语的功能分析342

18.5 结语345

第十九章 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347

19.1 引言347

19.2 被动式的事件结构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348

19.2.1 “诠释”与语法结构的选择348

19.2.2 被动式的事件结构349

19.2.3 其他语言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350

19.2.4 其他语言施事标记的词汇来源352

19.3.1 古今汉语被动标记纵览354

19.3 古今汉语被动标记的词汇来源354

19.3.2 标记施事的“于(於)”、“与”、“为”356

19.3.3 消除被动式动词论元的“所”和“之”359

19.3.4 来自“遭遇”词汇的被动标记“见”、“被”、“吃”、“着”362

19.3.5 来自“使令”动词的被动标记“教”、“叫”、“让”365

19.3.6 来自“给予”动词的被动标记“把”、“给”367

19.4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368

19.4.1 汉语方言的被动标记368

19.4.2 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370

19.5 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规律性371

19.6 结语373

第二十章 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374

20.1 引言374

20.2 把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功能375

20.2.1 “有”的形容词词缀用法375

20.2.2 有字短语的自身程度义376

20.2.3 具有程度义的有字短语中的名词限制377

20.2.4 具有程度义的有字复合词378

20.3 与程度表达有关的结构380

20.3.1 “有+X1+有+X2”格式380

20.3.2 “有+Pro+的+N+V”句式380

20.3.3 “有的是+N”句式381

20.3.4 “有+NP+那么+A”格式382

20.4 历史和跨语言的考察382

20.4.1 “有”在先秦汉语中的程度用法382

20.4.2 英汉领有动词的用法比较383

20.5 “有”的程度表达产生的动因386

20.5.1 有标记信息和无标记信息386

20.5.2 “有”的程度表达产生的社会因素387

20.5.3 来自语言系统的制约389

20.6 结语390

参考文献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