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肿瘤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临床肿瘤学概论
  • 朱雄增,蒋国梁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417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肿瘤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肿瘤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肿瘤的基本概念1

一、肿瘤的定义1

二、肿瘤的良、恶性1

三、肿瘤的基本术语和相关术语1

第二节 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3

一、肿瘤学发展的历史3

二、肿瘤学发展的现状4

第三节 临床肿瘤学及其课程设置5

一、临床肿瘤学和相关学科5

二、临床肿瘤学的课程设置5

第二章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7

第一节 肿瘤的生长生物学7

一、肿瘤细胞动力学7

二、肿瘤间质和血管、淋巴管形成14

三、肿瘤的异质性16

第二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7

一、癌基因17

二、抑癌基因18

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协同致癌作用19

第三节 肿瘤的播散19

一、肿瘤的侵袭19

二、肿瘤的局部浸润20

三、肿瘤的转移21

第四节 肿瘤与宿主24

一、肿瘤对宿主的影响24

二、宿主对肿瘤的反应25

第三章 肿瘤病因学29

第一节 肿瘤病因学概述29

第二节 肿瘤的环境因素29

一、化学因素29

二、物理因素31

三、生物因素32

四、医源性因素36

第三节 肿瘤的遗传性因素37

一、家族性癌与癌家族37

二、遗传性综合征与肿瘤38

三、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38

第四节 肿瘤与基因38

一、癌基因39

二、抑癌基因40

三、错配修复基因41

第四章 肿瘤流行病学42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和基础概念42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43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44

一、描述流行病学44

二、分析流行病学45

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46

四、理论流行病学47

第四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演化47

一、移民流行病学48

二、代谢流行病学48

三、营养流行病学48

四、职业流行病学48

五、癌症的遗传流行病学48

六、肿瘤流行病学发展的前沿——分子流行病学49

第五节 肿瘤流行病学采用的一些统计方法52

一、Meta分析的应用52

二、广义线性回归模型53

三、APC模型53

第六节 研究肿瘤流行病学的意义53

一、描述癌症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发展趋势53

二、探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癌的关系54

四、疾病谱和肿瘤谱的变化趋势及对策55

三、探讨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原因55

第五章 肿瘤的预防58

第一节 肿瘤的Ⅰ级预防58

一、保护环境,减少和消除致癌因素58

二、改变易患癌症的生活方式60

三、化学预防剂的应用61

第二节 肿瘤的Ⅱ级预防62

一、开展健康教育62

二、警惕癌症的早期信号63

三、健康检查64

四、癌症的筛查64

五、遗传学知识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65

六、及时治疗癌前期病变66

七、早期肿瘤的合理治疗67

第三节 三级预防67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68

第六章 肿瘤病理学68

第一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学特征68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69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70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71

一、肿瘤的命名71

二、肿瘤的分类71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分期79

一、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79

二、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80

第四节 肿瘤的病理学诊断81

一、肿瘤病理学诊断在肿瘤诊断中的地位81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82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84

四、肿瘤病理诊断的特殊技术86

二、高危人群91

一、概述91

第一节 肿瘤的临床诊断91

第七章 肿瘤诊断学91

三、早期诊断的意义92

四、病史92

五、体格检查93

六、综合诊断93

七、肿瘤的临床分期94

八、肿瘤病人的功能状态94

九、肿瘤病人的随访95

第二节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96

一、肿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96

二、CT机成像的原理和发展99

三、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101

四、MRI原理及技术发展103

第三节 肿瘤的超声诊断107

一、常用超声诊断的种类107

二、超声诊断检查范围108

三、超声观察分析的主要病变109

四、各脏器的超声检查109

五、介入超声119

六、高强度聚焦超声119

第四节 肿瘤的放射性核素诊断120

一、显像仪器和放射性药物120

二、常见肿瘤的显像121

一、内镜的类型127

第五节 肿瘤的内镜诊断127

二、内镜诊断的方法128

三、内镜的发展129

四、常用内镜130

第六节 肿瘤标志物和相关临床检验137

一、肿瘤标志物的分类137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141

三、肿瘤相关临床检验143

二、肿瘤外科的定义145

一、历史145

三、肿瘤外科医师的责任与义务145

第一节 概述145

第八章 肿瘤外科治疗145

第二节 肿瘤外科的固有特点146

一、与病理学密切结合146

二、“无瘤原则”146

三、综合治疗147

四、循证医学147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种类148

一、诊断性手术148

二、原发肿瘤切除与根治性手术148

三、淋巴结清扫与根治性手术148

四、保全器官功能的肿瘤根治术149

五、姑息性手术149

六、综合治疗中的外科选择150

七、其他外科治疗150

第一节 肿瘤化疗的发展152

第九章 肿瘤的化学治疗152

第二节 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肿瘤化疗药物153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药代动力学154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155

第五节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毒性157

第六节 抗癌药物的耐药性161

第七节 与细胞毒化疗有关的辅助药物161

一、氨磷汀161

三、白细胞介素11162

二、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62

四、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163

第八节 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63

一、化疗的适应证163

二、化疗的禁忌证163

第九节 联合化疗163

一、联合化疗的原则163

二、剂量强度164

三、剂量调整165

一、治疗目的166

第十节 临床应用中化疗策略的选择166

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67

三、化疗的方法167

第十一节 肿瘤化疗的疗效及疗效判断标准169

一、肿瘤化疗的疗效169

二、疗效判断标准169

三、体力状况评分标准170

第二节 放射物理学171

一、放射线的种类171

第十章 肿瘤的放射治疗171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171

二、放疗常用的治疗方式和放疗设备172

三、放疗辅助设备173

四、放疗的剂量学概念174

五、临床放疗中对放射线的选择174

一、细胞水平的生物效应175

第三节 放射生物学175

二、组织水平的放射效应176

三、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176

四、正常组织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和放射治愈性177

第四节 临床放疗学178

一、根治性放疗178

二、姑息性放疗179

第五节 放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80

第六节 放疗和其他疗法的综合治疗180

一、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180

二、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183

第七节 进展185

一、非常规分割放疗185

二、立体适形和束流调强的适形放疗186

三、立体定向放疗和立体定向伽马刀治疗188

二、虚实补泻治则190

一、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190

第一节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原则190

第十一章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190

三、保“后天之本”与固“先天之本”191

四、扶正与祛邪的关系191

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92

第二节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92

一、内治法192

二、外治法195

三、中西医综合治疗195

第十二章 肿瘤的生物治疗200

第一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200

一、生物因子200

二、单克隆抗体201

三、过继免疫治疗202

四、肿瘤疫苗202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和途径204

第二节 基因治疗204

二、目前常用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205

三、基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07

第十三章 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209

第一节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209

第二节 综合治疗所涉及的领域和参与的人员209

第三节 不同治疗方法在肿瘤学中的地位211

第四节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212

二、分期治疗的原则213

一、局部与全身并重的原则213

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214

四、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的原则214

五、成本与效果并重的原则215

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215

第五节 综合治疗的模式215

一、传统模式[术后化疗和(或)放疗]216

二、术前化疗和(或)放疗217

四、不能手术者——化疗和放疗同时应用218

三、通过化疗和(或)放疗等手段使不能手术者变为可以手术218

五、生物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220

第六节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展望220

第十四章 肿瘤终末期医护223

第一节 终末期病人的特点和医护的重要性223

一、终末期病人的定义223

二、终末期病人的医护内容224

三、终末期病人的特点224

二、治疗的目的226

第二节 终末期病人的处理原则226

一、建立专职处理终末期病人的机构226

三、治疗的原则227

第三节 终末期病人的权利227

第四节 终末期病人的医护228

一、树立临终关怀的意识228

二、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终末期病人的痛苦228

五、帮助终末期病人摆脱死亡的恐惧229

四、家属是终末期病人医护的重要组织者229

三、给终末期病人留下安排后事的机会229

六、尽量满足终末期病人的要求230

第五节 终末期病人常见症状的处理230

一、止痛230

二、发热230

第六节 安乐死问题的讨论231

二、安乐死的争论231

一、安乐死的提出231

四、支持治疗231

三、厌食231

第十五章 循证医学和肿瘤学233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233

二、最佳证据233

三、系统综述234

四、临床实践指南236

五、循证医学在肿瘤学中的应用236

参考文献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