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工程语言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知识工程语言学
  • 鲁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2215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知识工程-应用语言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知识工程语言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导论3

第1章 信息时代需要知识工程语言学3

1.1 信息3

1.1.1 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3

1.1.2 信息的定义4

1.1.3 人类文明的三个时代5

1.1.4 信息时代的高级阶段必然出现知识经济6

1.2 知识7

1.2.1 信息有待于优化和系统化7

1.2.2 知识的定义8

1.2.3 知识的层次8

1.3 智能9

1.3.1 知识处理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9

1.3.2 智能的定义9

1.4 人工智能10

1.4.1 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初期的发展10

1.4.2 知识表示和自然语言理解应该紧密结合12

1.5 知识工程13

1.5.1 知识工程的提出13

1.5.2 初期的知识工程主要是专家系统13

1.6 自然语言理解14

1.6.1 自然语言的特点15

1.6.2 自然语言理解的难点及其原因18

1.6.3 自然语言的自释性和突破其理解难点的方法22

1.6.4 自然语言理解的进展拓宽了知识工程的范围24

1.7 知识工程语言学25

1.7.1 新兴的作为交叉学科的语言学分支的融合25

1.7.2 知识工程语言学的研究内容26

第2章 语言是知识的编码系统28

2.1 人类语言观的发展28

2.1.1 语言是人类跟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28

2.1.2 语言是人类和计算机传递信息及实施控制的符号系统29

2.2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述知识的编码系统30

2.2.1 客观世界·认知世界·语言世界30

2.2.2 语言信息的发送和接收30

2.3 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31

2.3.1 汉语和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31

2.3.2 汉语和英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34

2.4 认知模式对语言的制约37

2.4.1 认知模式对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制约37

2.4.2 认知模式对语言基本结构顺序的制约40

2.4.3 认知模式对语言类型的制约42

2.5 语言研究的观察视角和剖析平面43

2.5.1 语言研究的观察视角43

2.5.2 句子构件的剖析平面45

2.6 语言的优化发展和人类的国际通用语46

2.6.1 人类的语言正在逐步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46

2.6.2 人类文明史上最成功的通用符号系统47

2.6.3 衡量语言“科学性”的标准48

2.6.4 推荐汉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候选者49

2.6.5 国际通用语的基本条件51

2.6.6 汉语要持续优化才可能成为国际通用语52

2.6.7 “汉语一千字”成为通用语义符号的可行性53

中篇 语言的库存单位57

第3章 语形学:语言的光波载体和视觉感知57

3.1 人类的刻写能力和文字的不同来源57

3.1.1 人类的刻写能力是创造文字的原动力57

3.1.2 汉语的文字是注重视觉信息的自源性文字59

3.1.3 英语的文字是注重听觉信息的他源性文字59

3.2 英语的拼写形式跟实际读音的关系60

3.2.1 英语拼写跟读音关系复杂的原因60

3.2.2 英语单个元音字母在四种音节类型中的读音60

3.3 汉字的字形演变62

3.3.1 汉字字形演变的主要阶段62

3.3.2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汉字63

3.3.3 现代通用汉字印刷体的字号和字体65

3.4 汉字的造字法66

3.4.1 形象记事的造字法66

3.4.2 借音记事的造字法67

3.4.3 形声记事的造字法67

3.5 汉字的字形单位和字形结构68

3.5.1 字形单位68

3.5.2 字形结构73

3.5.3 汉字笔画的相互关系73

3.5.4 汉字的笔画顺序74

3.6 汉字的字元及造字模式76

3.6.1 字元按照造字功能的分类76

3.6.2 字元按照变形程度的分类79

3.6.3 字元按照原字是否常用的分类80

3.6.4 字元的名称80

3.6.5 汉字的造字模式及其分类82

3.6.6 造字模式分析与字形结构分析83

3.7 汉语的“造字法”凝聚着智慧的魅力85

3.7.1 在“造字”上显示出智慧的魅力86

3.7.2 跟其他文字形式相比更显出汉字的魅力88

3.8 汉字的检字法91

3.8.1 辞书91

3.8.2 字表和词表92

3.8.3 检字法92

3.9 汉字的键盘输入法93

3.9.1 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93

3.9.2 汉字的各种“编码输入法”93

3.9.3 易通华文输入法94

第4章 语音学:语言的声波载体和听觉感知98

4.1 人类的语音功能和听觉感知98

4.1.1 语音的性质98

4.1.2 语音的发音器官99

4.1.3 元音和辅音99

4.1.4 音素和音位101

4.1.5 音节101

4.2 汉语的基本语音单位是音节102

4.2.1 汉语音节中各种音位的响度102

4.2.2 汉语音节的图示103

4.2.3 汉语音节的类型103

4.2.4 汉语音节的结构104

4.2.5 声母跟韵母的组合106

4.2.6 汉语普通话的音系和外来词语的音译107

4.3 汉字的“韵”和“辙”109

4.3.1 汉字字音的“韵”109

4.3.2 汉字字音的“辙”109

4.3.3 汉字的“韵书”和相关的启蒙教材110

4.4 汉字的音元及其示音功能111

4.4.1 形声字音元的功能111

4.4.2 汉语6个声母组可以并为4个示音声母组113

4.4.3 汉字第一字元“示音四边形”114

4.4.4 汉语第一字元“示音度”的定量研究117

4.5 汉字的常用音元118

4.5.1 音元跟义元的分工118

4.5.2 现代汉字的300个常用音元119

4.6 音元在形声字中的位置128

4.6.1 形声字中音元位置的示例129

4.6.2 音元所在位置的“共同性”倾向129

4.6.3 音元所在位置的“个别性”倾向129

4.6.4 形声字中的“音元”和“义元”位置的小结130

第5章 静态语义学:语言库存单位的意义131

5.1 汉语的库存单位和认知世界的概念131

5.1.1 客观世界的信息·认知世界的概念·语言世界的字词132

5.1.2 认知世界的概念133

5.1.3 汉语跟英语在概念表达上的差异135

5.1.4 汉语的“概念”跟“字词”的关系136

5.2 静态的概念网络及其分类137

5.2.1 人脑的联结机制138

5.2.2 计算机的知识网络138

5.2.3 静态知识网络的“上下聚合网络”140

5.2.4 汉语概念的分类系统141

5.3 汉字的义元及其表示的类别意义144

5.3.1 汉字义元的辨义功能144

5.3.2 现代汉字的100个常用义元145

5.4 每个汉字都有意义150

5.4.1 对“字义”的全面探索150

5.4.2 音译词中“借音字”的意义152

5.5 汉字字义的演变153

5.5.1 按照演变程度对字义的分类153

5.5.2 字义演变的方式154

5.6 字义定型和双字下标法155

5.6.1 汉字的“字义定型”155

5.6.2 双字下标法155

5.7 定型字义的基础是“认知框架”156

5.7.1 定型字义是“字的认知框架义”156

5.7.2 常用字“定型字义”例释160

5.8 汉字具有三种不同功能的字义162

5.8.1 汉字有三种不同的功能162

5.8.2 汉字的三种不同功能对字义的覆盖面162

第6章 语汇学:语言库存单位的构造166

6.1 汉语的词是能造句的最小固定字组167

6.1.1 词是具有造句功能的最小的固定字组167

6.1.2 汉语词典证明了汉语的词是固定字组168

6.2 英语的构词法169

6.2.1 英语的派生构词法169

6.2.2 英语的词素有多种来源170

6.2.3 英语的复合构词法171

6.3 汉语的造词法172

6.3.1 汉语造词法就是汉字组装造词法173

6.3.2 汉语复合词的造词分析和词义理解174

6.4 汉语二字词的“词义方程式”174

6.4.1 词义由词素意义和词化意义所构成174

6.4.2 汉语二字词“词义方程式”的构成175

6.4.3 汉语二字词“词义方程式”的6个词义因子175

6.4.4 汉语二字词“词义方程式”的分类列举180

6.4.5 “汉字释义构词数据库”小样182

6.5 汉语多字词的造词模式185

6.5.1 三字词造词模式的类型185

6.5.2 三字词可消除“四字词语”的歧义185

6.5.3 三字词的“特构物”模式186

6.5.4 三字词的“待客物”模式186

6.6 汉语造词模式中的角色187

6.6.1 合成词中每个词素字的语义角色及其分类系统187

6.6.2 构建语义构词模式并标明其“词模意义”188

6.6.3 词素字的“前邻字”和“后邻字”188

6.7 汉语的固定语189

6.7.1 成语189

6.7.2 惯用语192

6.7.3 歇后语192

下篇 语言的交际单位197

第7章 语构学:表层结构的一维句法序列197

7.1 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的转换197

7.1.1 同一语言内的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197

7.1.2 翻译过程中的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197

7.2 语构学研究句子的形式结构198

7.2.1 句法结构关系是组合关系198

7.2.2 顺序是句法结构的首要形式标志199

7.2.3 标记反映对事物相互联系的依附性认识200

7.3 句子的直接构件和句子的分类204

7.3.1 句子的直接构件是语块204

7.3.2 句子的分类206

7.4 汉语句法跟英语句法的对比206

7.4.1 英语和汉语的依附单位207

7.4.2 英语的主语宾语和汉语的起语止语208

7.5 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212

7.5.1 英语句法结构的特点212

7.5.2 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214

7.5.3 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215

7.5.4 汉语句法的连述结构216

7.5.5 汉语句法的紧缩结构216

7.5.6 汉语的句子成分217

7.5.7 汉语句法的讨论218

7.6 汉语的词类系统及其句法功能222

7.6.1 汉语的词类系统222

7.6.2 汉语词类的句法功能223

7.7 汉语的虚词对应于依附性标记225

7.7.1 虚词作为依附性标记225

7.7.2 虚词作为语气的依附标记228

7.7.3 虚词作为情态的依附标记229

7.7.4 英语动词的时系和时态233

7.7.5 汉语谓词的时态234

7.7.6 英语形容词的级别和汉语谓词的程度236

7.7.7 汉语谓词的其他依附性标记237

7.7.8 英语和汉语名词的复数238

7.8 汉语的特殊句式238

7.8.1 存现句238

7.8.2 涉损句239

7.8.3 缘由紧缩句240

7.8.4 “把”字句240

第8章 动态语义学:里层结构的多维语义网络244

8.1 语义单位244

8.1.1 事链245

8.1.2 事件245

8.1.3 事元246

8.1.4 概念247

8.1.5 标记250

8.2 语义组合250

8.2.1 语义角色250

8.2.2 语义关系250

8.2.3 语义依附253

8.3 配合关系253

8.3.1 中枢角色的分类253

8.3.2 中枢角色的定义254

8.3.3 周边角色的分类258

8.3.4 周边角色的定义259

8.3.5 周边角色的标记264

8.4 动态语义网络的图式266

8.4.1 竖式动态语义网络的图式266

8.4.2 横式动态语义网络的图式267

8.5 加合关系267

8.5.1 加合关系的添加部分是转位的述谓概念267

8.5.2 加合关系的添加部分是转位的指称概念268

8.5.3 加合关系的添加部分是专门的界定概念269

8.5.4 加合关系的标记269

8.5.5 加合关系的图式270

8.6 续合关系271

8.6.1 事件的嵌套与事件的接续271

8.6.2 续合关系的事件角色271

8.6.3 续合关系的基本组合模式272

8.6.4 续合关系的标记272

8.6.5 续合关系的图式273

8.6.6 多重续合关系的图式274

8.7 语言模型和谓词配元275

8.7.1 语言模型275

8.7.2 谓词的配价和配元276

8.7.3 谓词配元的分类279

8.8 汉语的句模281

8.8.1 句模是语义句法范畴281

8.8.2 汉语句模的分类281

8.8.3 基本句模的特点282

8.8.4 现代汉语的基本句模282

第9章 语用学:提高交际效果的语言运用292

9.1 语用学的发展和研究范围292

9.1.1 语用学的发展292

9.1.2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293

9.2 汉语的修辞学293

9.2.1 字的锤炼293

9.2.2 语汇的运用策略和技巧296

9.2.3 妙趣横生的文字游戏301

9.2.4 对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304

9.3 语用分析305

9.3.1 预设和蕴涵305

9.3.2 指示语和照应307

9.3.3 省略和隐含308

9.4 信息结构分析309

9.4.1 共知信息309

9.4.2 新传信息309

9.5 话语结构分析310

9.5.1 话题310

9.5.2 焦点312

9.6 适应语境的需要而对句子语序的调整315

9.6.1 调整语序主要是语块移位315

9.6.2 起语化的语块移位315

9.6.3 止语化的语块移位315

9.6.4 语块移位的类型316

9.6.5 复句的顺序标记318

第10章 语序学:句子的语块序和语块的词序319

10.1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顺序的研究319

10.1.1 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320

10.1.2 时间顺序原则321

10.1.3 认知模式对语言顺序的制约322

10.1.4 本书对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的发展323

10.2 现代汉语顺序研究的“预想论”324

10.2.1 预想论的基本论点324

10.2.2 预想论对造词顺序的解释324

10.2.3 预想论对句法结构顺序的解释326

10.2.4 预想论对周边语块按照序位的分类328

10.2.5 预想度329

10.2.6 预想度临摹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认知世界330

10.3 汉语顺序的特点330

10.3.1 汉语语块中的单词顺序固定330

10.3.2 汉语句子中的语块顺序灵活331

10.4 汉语周边语块内的词序331

10.4.1 组合式定语和黏合式定语331

10.4.2 多项定语的分类332

10.4.3 汉语多项定语按语义分类的排序332

10.4.4 预想论对多项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334

10.5 汉语基础常规句内的语块顺序335

10.5.1 句子内的顺序体现为语块在句子中的序位335

10.5.2 预想论对常规句中各种角色序位的解释336

10.6 汉语实用交际句内的语块移位339

10.6.1 语块移位是由于“预想度”的升降339

10.6.2 预想论对交际句内语块移位的解释340

10.7 汉语虚词在句子中的序位341

10.7.1 依附于语块的虚词的序位341

10.7.2 依附于句子的虚词的序位341

10.8 预想论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新解释343

10.8.1 预想论对“把”字句的解释343

10.8.2 预想论对“周遍句”的解释343

10.8.3 预想论对“连”字句的解释343

10.8.4 预想论对吕叔湘先生所提问题的解释343

10.8.5 预想论对“起止互易句”的解释344

10.8.6 预想论对“小卧车后面的大厦”的解释345

10.9 预想论有助于机器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345

10.9.1 预想论跟英汉机器翻译345

10.9.2 预想论跟对外汉语教学345

10.9.3 预想论之中的“共性”和“个性”347

10.10 英汉填表翻译法在机器翻译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348

10.10.1 机器翻译的流程348

10.10.2 英汉填表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349

10.10.3 外国人用英汉填表翻译法学习《一百句式汉语通》351

参考文献3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