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文化关系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国刚,吴莉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9967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8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文化交流-文化史-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文化关系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古典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13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15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15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16
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18
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21
第二节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23
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23
二、“秦奈”的传说25
三、“赛里斯”的故事27
一、丝绸之路的萌芽29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29
1.“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30
2.早期丝绸之路30
3.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交通的促进32
二、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33
1.丝绸与织物的西传33
2.中国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35
3.良马东来与胡服骑射36
三、东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37
第一节 陆路丝绸之路从开拓到高潮39
第二章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39
1.“西域”概念的内涵40
一、两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40
2.张骞出使西域41
3.西汉与西域的关系44
4.东汉丝路的“三通三绝”45
5.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46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47
1.重开陆路交通47
2.交通路线的扩展49
1.隋朝的中西陆路交通51
三、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51
2.唐代保障中西陆路交通的措施52
3.唐代中西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53
第二节 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55
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55
1.造船技术不断进步56
2.汉代的天文导航58
3.动力技术的应用58
4.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60
1.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开辟61
二、中西航线的逐渐开辟61
2.罗马与中国间的直航63
3.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64
4.阿拉伯人的东方航线65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67
一、中国与中亚67
1.两汉魏晋与中亚的往来67
2.南北朝与中亚的往来69
3.隋唐与中亚的往来71
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74
二、中国与西亚74
2.南北朝隋唐与波斯的往来75
3.唐朝与大食的往来77
三、中国与印度80
1.两汉与印度的往来81
2.魏晋南北朝与印度的往来82
3.唐朝与印度的往来83
四、中国与罗马85
1.东汉与罗马的往来87
2.南北朝与拜占廷的往来89
3.唐朝与拜占廷的往来90
一、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92
第三章 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92
第一节 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92
1.丝绸93
2.纸张97
3.铁器、瓷器与漆器99
二、异域物产传入中原102
1.外来物种102
2.毛皮和毛织品105
3.金银币106
4.金银器109
5.玻璃器111
6.奢侈品113
第二节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115
一、中原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115
1.钢铁冶炼115
2.造纸116
3.灌溉与凿井117
4.中西方纺织技术的相互影响119
二、传入中原的异域科学技术123
1.玻璃制造123
2.制糖124
3.医药学125
4.天文历法126
第三节 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129
一、中原艺术对西域的影响129
1.造型艺术129
2.书写艺术131
二、西方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影响132
1.植物型装饰图案132
2.动物型装饰图案133
3.几何型装饰图案135
4.中国的外销物品138
1.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139
三、西方音乐艺术对中国的影响139
2.中原音乐对胡乐的吸收141
四、西方舞蹈艺术对中国的影响145
1.传入中原的胡舞145
2.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147
五、西方百戏对中国的影响148
1.汉唐的西方百戏149
2.传入中原的幻术150
3.击鞠与泼胡乞寒151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153
第四章 汉唐时期(下)——来自异域的神灵153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54
1.佛教在印度154
2.东来传经与西行求法155
3.佛典汉译159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165
1.佛教与儒教的关系165
2.佛教与道教的关系166
3.三教合流168
一、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170
第二节 中国的佛教艺术170
1.犍陀罗艺术171
2.笈多艺术172
3.西域的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174
4.内地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177
二、佛教绘画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182
1.中国佛教绘画的起源182
2.笈多风格与“曹衣出水”183
3.佛教绘画与中国画凹凸技法184
三、佛教建筑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186
1.寺庙建筑186
2.佛塔建筑188
3.石窟建筑189
四、佛教乐舞艺术的东传及其影响190
1.梵呗与汉语四声理论190
2.南北朝的佛教乐舞191
3.唐代的佛曲192
第三节 中古三夷教193
一、景教193
1.景教及其在西亚的传播193
2.唐代景教的成功传播194
3.景教传播的特点196
二、祆教198
1.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199
2.粟特祆教在中国的传播201
3.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204
三、摩尼教207
1.摩尼教及其教义207
2.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209
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210
1.唐武宗排斥外来宗教的原因210
2.三夷教的社会走向212
1.西北的割据政权217
一、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217
第五章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217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217
2.两宋与西方世界的联系221
二、蒙元时期中西往来的再次繁荣222
1.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223
2.四大汗国及其与中原的关系225
3.西行的中国旅行家及其游记227
第二节 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229
一、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230
1.两宋发展海路交通的动因230
2.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231
3.宋代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233
二、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235
1.元代的海路交通和海外贸易235
2.元朝的海外关系238
3.元代的中外旅行家及其著作239
三、海上香瓷贸易242
1.中国瓷器外销242
2.西方香药入华244
一、中国科技的西传245
1.指南针245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245
2.印刷术247
3.火药248
二、阿拉伯科技传入中国250
1.天文历法250
2.医药学251
3.数学252
4.建筑253
一、伊斯兰教254
第四节 宋元的异域宗教254
1.伊斯兰教及其教义255
2.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开篇256
3.元代伊斯兰教的繁荣259
二、犹太教260
1.犹太教及其教义261
2.早期入华犹太人262
3.开封犹太人聚落263
4.开封犹太人的汉化264
三、也里可温266
四、罗马天主教267
1.出使蒙古268
2.元代教区270
第五节 明朝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273
一、明朝的陆路中西交通与中外关系273
1.西北形势273
2.帖木儿政权与明朝的关系274
3.沙哈鲁政权与明朝的互访275
4.明中期以后陆路交通的衰落277
二、明朝前期的海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278
1.明初海禁政策始末279
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81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85
4.郑和之后海上往来衰落的原因287
下编·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289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西关系的历史变奏291
第一节 中欧交往的时代背景291
一、欧洲开辟新世界的动力291
二、葡西两国的海上帝国295
三、其他欧洲国家的远东角逐297
四、明朝中后期的澳门政策300
五、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302
一、葡萄牙使团305
第二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一——西方使团305
二、其他欧洲国家的遣使311
1.荷兰使团311
2.西班牙使团313
3.意大利使团314
4.俄国使团315
三、英国使团的派遣317
1.遣使缘由317
2.遣使始末318
3.出使回响321
第三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二——贸易往来323
一、贸易格局的演变323
1.16—17世纪的澳门贸易323
2.英荷东印度公司的崛起325
3.其他东印度公司327
二、中欧贸易的主要商品329
1.茶叶贸易330
2.纺织品贸易332
3.瓷器贸易334
一、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区339
1.发展历程与规模339
第四节 中欧交往的媒介之三——天主教传教士339
2.管理结构343
二、中国的托钵会士传教区348
1.托钵修会的困境348
2.各托钵会士传教区概况350
三、其他在华传教团体352
1.教廷传信部352
2.遣使会354
四、中国传教区的权力之争356
1.教廷与宗教修会的冲突356
2.教廷与葡萄牙保教权的斗争358
第二章 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360
第一节 在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360
一.耶稣会的适应原则360
二.利玛窦在华传教策略的继承与创新362
三.利玛窦之糅合耶儒364
第二节 耶儒冲突366
一、耶稣会士与士人交游概况366
二、士大夫对于天主教的态度369
1.会通儒耶的心态369
2.儒耶冲突下士人的命运374
3.扬弃天学的立场376
1.明末的思想论争378
三、为什么要排斥天主教378
2.清初的历狱381
第三节 礼仪之争383
一、“上帝”还是“天主”384
二、礼仪之争的前期387
1.利玛窦的礼仪政策387
2.托钵会士对礼仪问题的异议391
3.耶稣会士的反击393
4.阎当与礼仪之争的转折395
1.铎罗出使399
三、礼仪之争的后期399
2.礼仪之争的落幕404
第三章 中国文化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影响409
第一节 传到欧洲的中国知识409
一、16—17世纪游记文学里的中国409
1.16世纪的伊比利亚人作品410
2.17世纪的荷兰人笔记414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419
1.耶稣会士中国书简419
2.人种史著作421
3.主要专题著作424
4.与礼仪之争直接相关的作品429
5.耶稣会士作品里的中国形象431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游记文学435
1.安森远征与《环球航行记》435
2.1793年英国使团的笔记437
第二节 中国形象与启蒙时代440
一、耶稣会士的古代中国形象与教会权威的衰落440
1.关注中国文化悠久性的原因440
2.中国古代编年史问题441
3.中国文字观念的变迁446
1.中国知识与英国的党派斗争453
二、中国制度与欧洲的社会理想453
2.中国政治原则与法国的社会改革者456
3.中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463
4.中国旧制度与欧洲新理想的反差465
第三节 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469
一、中国趣味的产生470
1.中国商品与中国趣味470
2.文学作品与中国趣味473
二、从巴洛克到罗可可475
1.巴洛克风格与集权时代475
2.罗可可风格的兴起及其原因477
1.中国趣味同罗可可精神的吻合479
三、罗可可式中国趣味479
2.中国式园林481
3.其他领域的罗可可式中国趣味484
四、中国趣味的沉寂488
第四章 欧洲文化对明清社会的影响491
第一节 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基本认识491
一、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491
二、风俗与物产493
第二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上)——天文历法496
一、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东传的基本特点496
二、耶稣会士提供的天文服务498
三、《崇祯历书》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499
四、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503
1.西方数学知识503
2.集成之作《数理精蕴》506
五、天文仪器与机械技术的有限引进507
1.制造天文仪器507
2.技术不能推广的原因509
六、天文历法领域的“西学中源”说510
1.明末“遗民学者”首倡510
2.清初君臣阐发呼应512
1.引进地圆说与世界地图515
第三节 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下)——资政技术及其他515
一、舆地测绘技术515
2.康乾时朝的全国大地测量516
3.测绘方法与测绘成果的影响518
二、火炮制造520
三、钟表与机械524
1.宫廷做钟524
2.民间的简单机械技术525
四、医药学526
1.医学理论527
2.西药知识529
3.会通努力530
第四节 欧洲艺术东传531
一、西洋绘画531
1.西洋画与西洋画师531
2.对中国绘画的影响538
二、西洋音乐542
三、西洋建筑544
参考文献551
译名对照表565
插图目录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