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陆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74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53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892页
- 主题词:药物-剂型-新技术应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二、固体高度分散技术的基本方法1
(一)制备固体分散体1
目录1
第一章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1
第一节 概述1
一、固体高度分散技术在药学上的应用1
(二)制备固体表面分散体2
(一)按分散状态分类3
二、固体分散体的分类3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与分类3
一、固体分散体的特点3
(二)按释药特性分类5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7
一、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材料的分类7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材料7
(二)水不溶性载体材料9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10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11
一、固体分散体成型原理11
二、载体选用原则及其对形成固体分散体的影响11
第四节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11
(一)熔融法12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12
(二)水不溶性载体材料12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12
(二)溶剂法13
(一)增加药物分散度14
一、药物分散状态与药物速释的关系14
(三)溶剂-熔融法14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的增溶速释机制及其影响因素14
(一)晶型和粒径15
四、其它因素的影响15
(二)药物形成高能状态15
二、载体材料的作用15
(一)阻延药物析晶15
(二)增加药物的可湿性15
三、制备方法与工艺的影响15
(二)药物和载体形成分子复合物16
(二)壳聚糖17
(一)纤维素衍生物17
第六节 固体分散体的缓释作用及实例17
一、水不溶性载体材料的固体分散体17
(一)热分析法18
一、固体分散体的鉴别18
二、水溶胀聚合物的固体分散体18
三、水溶性载体材料加阻滞剂的固体分散体18
四、肠溶性载体材料的固体分散体18
第七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定18
(二)X射线衍射法20
(三)红外光谱法21
(四)溶出速率法22
二、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24
参考文献25
(一)环糊精及其发展26
一、包合材料26
第二章 包合物制备技术26
第一节 概述26
(二)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27
(三)环糊精的衍生物28
(一)包合物的结构30
二、包合物的结构与释放原理30
(二)包合物中药物的释放原理31
三、包合物的进展33
(二)选择包合材料34
(一)资料调查34
第二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应用34
一、预备工作34
(五)喷雾干燥法35
(四)冷冻干燥法35
(三)包合方法的选择35
二、包合物的制备方法35
(一)共沉淀法35
(二)捏合法35
(三)超声波法35
(一)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36
四、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36
三、影响包合率的因素36
(一)投料比例36
(二)包合方法36
(三)其它因素36
(二)液体药物粉末化与防挥发39
(四)提高药物稳定性40
(三)降低药物刺激性和掩盖不良臭味40
(一)相溶解度法41
一、包合物的验证41
第三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与质量检查41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43
(三)热分析法44
(五)红外分光光度法46
(四)圆二色谱法46
(一)包合率47
二、包合物的质量检查47
(六)X射线衍射法47
(七)核磁共振法47
(二)包合物验证48
参考文献49
(三)含量测定49
(一)天然乳化剂51
一、常用乳化剂51
第三章 胶束、纳米乳、亚微乳与复乳的制备技术51
第一节 常用乳化剂、助乳化剂与乳化设备51
(二)合成乳化剂52
(三)混合乳化剂53
(三)超声波乳化器54
(二)胶体磨54
二、常用助乳化剂54
三、乳化设备54
(一)电动搅拌器54
(一)胶束的定义55
一、概述55
(四)高速搅拌器55
(五)高压乳匀机55
第二节 胶束55
(二)临界胶束浓度56
(三)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57
(三)临界胶束浓度测定法58
(二)胶束的大小、形状与稳定性58
二、胶束的形成58
(一)胶束形成的理论58
(一)胶束增溶的意义59
三、胶束的增溶作用59
(二)影响增溶量的因素60
(一)物理包裹法62
四、胶束的一般制备法62
(一)概述63
五、作为药物载体的聚合物胶束63
(二)化学结合法63
(二)材料64
(三)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应用65
一、概述72
第三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72
(二)应用进展73
(一)纳米乳形成的机制及特性73
(一)纳米乳形成的条件与制备74
二、纳米乳的制备74
(二)自动乳化78
(三)修饰纳米乳79
(一)设计80
三、静脉注射用亚微乳的制备80
(二)制备及其影响因素81
(三)制备举例82
(二)药物的释放84
(一)药物的分配84
四、药物的分配、释放与吸收84
(三)药物的吸收86
(三)稳定性89
(二)药物的含量89
五、质量评价89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89
二、复乳的形成及类型93
(二)应用进展93
第四节 复乳93
一、概述93
(一)定义93
(一)制备条件和方法94
三、复乳的制备技术94
(二)影响成乳的因素96
四、复乳的物理性质100
(三)复乳产率的测定100
(二)液晶相与复合凝聚膜101
(一)流变性101
(三)乳滴表面的电学性质102
(四)稳定性104
(一)药物释放的理论107
五、药物的释放107
(五)肝靶向性107
(二)影响释放的因素109
(三)稳定性113
(二)药物含量113
六、质量评价113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113
一、乳剂型透明凝胶114
第五节 其它114
二、浓乳116
参考文献118
第一节 概述120
第四章 脂质体制备技术120
(一)被动靶向性121
二、脂质体的靶向性121
第二节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121
一、脂质体剂型的特点121
三、脂质体的长效作用122
(三)主动靶向性122
(二)物理化学靶向性122
六、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123
五、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123
四、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123
一、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124
第三节 脂质体的组成、类型和理化性质124
(二)按脂质体性能分类126
(一)按脂质体的结构和粒径分类126
二、脂质体的类型126
(一)相变温度127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127
(三)按脂质体荷电性分类127
(四)按用途和给药途径分类127
(三)脂质体粒径和粒度分布测量128
(二)脂质体荷电性128
一、薄膜法129
第四节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29
三、复乳法130
二、逆相蒸发法130
五、注入法131
四、熔融法131
七、pH-梯度法132
六、冷冻干燥法132
十、前体脂质体法133
九、离心法133
八、表面活性剂处理法133
(二)离心法134
(一)透析法134
十一、钙融合法134
十二、加压挤出法134
十三、制备脂质体气雾剂134
十四、脂质体的分离技术134
(一)脂质体化学稳定性研究135
一、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135
(三)凝胶过滤法135
第五节 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和质量控制135
(二)脂质体物理稳定性研究136
(四)药物在脂质体内包封率的测定137
(三)体外释放度测定137
(三)脂质体在血浆中的稳定性137
二、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37
(一)脂质体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布测定137
(二)主药含量测定137
(五)渗漏率测定142
(六)实例144
第六节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147
一、抗肿瘤药物的载体148
三、抗菌药物载体149
二、抗寄生虫药物载体149
五、酶的载体150
四、激素类药物载体150
十、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载体151
九、在遗传工程中应用151
六、作为解毒剂的载体151
七、作为免疫激活剂、抗肿瘤转移151
八、抗结核药物的载体151
一、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152
第七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52
十一、其它方面152
(三)口服给药153
(二)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153
二、脂质体的给药途径153
(一)静脉注射153
(六)外用包括皮肤给药154
(五)肺部给药154
(四)眼内给药154
(一)脂质体膜表面上结合特异性成分155
三、提高脂质体靶向性途径155
第八节 脂质体的体内分布和提高靶向性的途径155
一、体内分布试验155
二、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155
(三)pH敏感脂质体157
(二)热敏脂质体157
(一)阿霉素脂质体的药理临床研究结果158
一、十几个脂质体产品已投入临床和上市158
第九节 脂质体研究的新动向158
(二)进行临床的其它脂质体制剂160
(一)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161
二、脂质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研究161
(三)脂质体及其类似物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163
(二)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中163
三、脂质体作为生物技术医药产品新剂型研究164
四、血红蛋白脂质体作为人造血液代用品的研究166
五、脂质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167
(一)脂质体作为眼用药物载体的特点170
六、脂质体作为眼科给药载体的研究170
(二)脂质体在眼内的代谢研究171
(一)脂质体用于经皮吸收实验研究172
七、脂质体用于经皮吸收治疗系统172
(二)脂质体用于透皮吸收新进展173
八、脂质体作为肺内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176
九、包封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脂质体研究178
(二)pH敏感脂质体179
(一)温度敏感脂质体179
十、改造脂质体研制新型脂质体179
(三)S-脂质体与PEGs脂质体180
(五)前体脂质体181
(四)光敏感脂质体181
(七)免疫脂质体182
(六)聚合膜脂质体182
(十一)纳米脂质体183
(十)声振波敏感脂质体183
(八)掺入糖脂的脂质体183
(九)磁性脂质体183
(十三)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184
(十二)靶敏感脂质体184
参考文献185
一、分类与应用特点187
第一节 概述187
第五章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187
二、药物微囊化进展188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189
三、常用的载体材料189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190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
(二)基本原理194
(一)分类194
第二节 相分离法制备微囊与微球194
一、分类、基本原理及工艺194
(一)制备工艺中的界面张力与附着力196
二、单凝聚法196
(三)工艺196
(二)明胶为囊材198
(五)海藻酸盐为囊材203
(四)羧甲纤维素为囊材203
(三)纤维醋法酯为囊材203
(一)明胶-阿拉伯胶微囊204
三、复凝聚法204
(二)壳聚糖-海藻酸盐微囊205
(三)葡聚糖微球206
四、溶剂-非溶剂法207
(四)其它207
(二)应用实例208
(一)相图208
(三)附加剂聚异丁烯的作用211
(一)温度-组成图212
五、改变温度法212
(三)白蛋白微球213
(二)乙基纤维素微球213
(四)聚合酸酐微球215
六、超临界流体法216
一、概述217
第三节 液中干燥法217
(一)共同的影响因素219
三、工艺影响因素219
二、物质转移过程219
(二)应用O/W型乳状液的影响因素220
(三)应用O/O型乳状液的影响因素221
(四)应用W/O/W型复乳的影响因素222
(一)形态223
四、液中干燥法中的聚酯微囊、微球223
(三)聚酯微囊或微球的释药特性224
(二)固态药物的结构224
(二)聚合酸酐微球的释药和降解226
(一)聚合酸酐的性质226
(四)聚酯微囊或微球的降解226
五、液中干燥法中的聚合酸酐微球226
(三)体内试验227
(一)应用W/O型乳状液228
六、实例228
(二)应用O/W型乳状液229
(三)应用O/O型乳状液237
(四)应用W/O/W型复乳238
第四节 喷雾干燥法240
二、微囊或微球的粒径241
一、原理241
(一)聚合物材料242
四、设计微囊化处方的原则242
三、囊心物的质量要求242
(三)溶剂243
(二)增塑剂243
(七)附加剂244
(六)抗聚集与粘连244
(四)隔离膜244
(五)缓释剂244
(二)喷枪246
(一)空气流246
五、设备的部件及工艺条件的优化246
(五)抗粘剂的应用247
(四)温度与湿度247
(三)喷雾速率247
(六)实例248
(二)应用249
(一)原理249
六、喷雾干燥-热变性法制备白蛋白微球或微囊249
(一)蛋白微囊或微球250
一、乳化交联法250
第五节 缩聚法250
(一)二胺或亚胺缩聚法251
二、界面缩聚法251
(二)聚乙烯醇微球251
(三)异氰酸酯缩聚法252
(二)蛋白质缩聚法252
三、辐射交联法253
(五)界面中和法253
(四)界面薄膜缩聚法253
(一)空白明胶微球254
第六节 二步法254
(二)米托蒽醌微球255
(三)门冬酰胺酶微球256
(一)影响微囊或微球释药的因素及释药方程257
一、释药特性257
第七节 微囊、微球的释药特性、体内转运、靶向性及质量评价257
(二)微囊或微球群体与个体释药特性的关系261
(三)微囊或微球个体同群体的释放特性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264
(一)胃肠道内的转运266
二、微球、微囊的体内转运与作用266
(二)微囊或微球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269
(三)材料的生物降解与生物相容性270
三、靶向性271
(一)被动靶向作用272
(二)主动靶向作用273
(五)靶向性评价275
(四)物理化学靶向作用275
(三)转移靶向作用275
(一)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76
四、质量评价276
第八节 细胞载体、活细胞、活菌的微囊化及人工细胞278
(五)有机溶剂残留量278
(二)药物的含量278
(三)药物的包封率与载药量278
(四)药物的释放速率278
(三)多烯类抗生素法279
(二)介电张力法279
一、红细胞载药的方法279
(一)溶血法279
(二)红细胞载药的设计280
(一)贮存及体内寿命280
二、载药红细胞的性质280
(一)胰岛的微囊化281
三、活细胞、组织、活菌的微囊化281
(三)毒性和免疫原性281
(三)乳酸乳球菌的微囊化282
(二)肝细胞的微囊化282
五、含吸附剂或其它活性物质的人工细胞283
(二)合成原血红素人工细胞283
四、人工红细胞283
(一)血红蛋白的修饰283
(一)复方醋酸甲地孕酮微囊注射液284
一、避孕药微囊或微球284
第九节 微球与微囊的应用与研究284
(三)复方左炔诺孕酮微球注射液286
(二)前列腺素F2α微囊注射液286
(一)阿霉素微球288
二、抗癌药微球288
(四)卡铂微球289
(三)甲氨蝶呤微球289
(二)博来霉素微球289
(三)硫酸链霉素微球290
(二)头孢哌酮微球290
三、抗生素药物微囊或微球290
(一)氨苄西林微囊290
四、解热镇痛药微囊291
(二)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292
(一)醋酸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插入微球292
五、激素及其它药物微球292
(五)盐酸川芎嗪微球293
(四)氟比洛芬微球293
(三)氟化钠微球293
(一)微粒表面的修饰294
七、口服微球、微囊的研究294
六、微泡294
(二)口服的特殊微球296
(一)制备297
八、淀粉微球297
(三)非胃肠给药的淀粉微球的生物效应298
(二)体外降解298
(六)应用299
(五)免疫原性299
(四)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299
参考文献300
第一节 概述304
第六章 亚微粒与纳米粒制备技术304
(四)两亲性嵌段共聚物305
(三)聚氨基酸类305
第二节 载体材料305
(一)聚酯类305
(二)聚氰基丙烯酸烷酯305
(一)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306
一、乳化聚合法306
(五)离子型嵌段共聚物306
第三节 制备方法306
(三)接枝共聚物纳米粒312
(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312
(二)乳化交联法315
(一)白蛋白热变性法315
(四)其它丙烯酸共聚物纳米粒315
二、天然高分子固化法315
(三)凝聚高分子法316
(四)多糖聚合法318
三、液中干燥法319
(一)聚酯纳米球320
四、溶剂-非溶剂法320
(二)白蛋白纳米球321
五、自动乳化溶剂扩散法323
六、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法324
七、复乳法325
八、盐析法326
九、亚微粒混悬液327
十、固体脂质纳米粒329
(一)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330
(二)后续制备工艺336
(一)注射给药337
第四节 纳米囊和纳米球的体内分布337
(二)口服给药344
(一)粒径和ζ电位346
第五节 纳米囊和纳米球的质量评定346
(二)脂质的晶型、结构改变和其它与胶体有关的性质347
一、脂质膜纳米粒348
第六节 纳米囊和纳米球的应用348
(三)贮存稳定性348
(四)毒性和体内过程348
(三)聚丙烯酸甲酯纳米球349
(二)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球349
二、抗癌药物载体349
(一)聚氰基丙烯酸己酯纳米球349
(五)pH敏感支链淀粉水凝胶纳米粒350
(四)聚乳酸-羟基乙酸亚微粒350
四、受体介导肝靶向纳米粒与亚微粒351
(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亚微球351
三、抗生素药物载体351
(一)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球351
(一)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352
(二)肝中其它受体介导或其它途径介导354
(一)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亚微粒355
五、口服药物载体355
(三)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356
(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亚微粒356
(四)提高口服纳米粒的药效358
参考文献367
二、骨架型制剂的应用特点370
一、骨架型制剂的类型370
第七章 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370
第一节 概述370
(一)乙基纤维素371
一、不溶性骨架材料371
第二节 常用骨架材料371
二、生物降解骨架材料372
(三)丙烯酸树脂372
(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372
(三)单硬脂酸甘油酯373
(二)巴西棕榈蜡373
(一)硬脂酸373
(一)羟丙甲纤维素374
三、亲水凝胶骨架材料374
(四)硬脂醇374
(二)海藻酸钠375
(四)壳聚糖376
(三)瓜耳胶376
(一)湿法制粒压片377
一、片状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377
(五)聚乙烯醇377
第二节 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377
三、模铸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378
(二)骨架型小丸制备技术378
(二)干法制粒压片378
(三)全粉末直接压片378
二、颗粒状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378
(一)微囊化378
二、溶蚀原理379
一、扩散原理379
四、其它379
第四节 骨架释药原理379
三、亲水凝胶骨架的释药原理380
(一)玻璃态向高弹态的转变381
(二)凝胶层382
(三)骨架膨胀与“前沿”383
(四)释药机制384
一、Higuchi方程386
第五节 药物释放动力学386
二、Peppas方程387
四、Siepmann方程388
三、其它经验或半经验模型388
(一)水化速度390
一、亲水凝胶材料理化性质的影响390
第六节 影响骨架中药物释放的因素390
三、骨架中聚合物/药物比例391
(二)药物颗粒大小391
(二)黏度391
(三)颗粒大小391
二、药物性质的影响391
(一)溶解度391
一、概述392
第七节 骨架片392
四、添加剂的影响392
(二)生物利用度393
(一)释放度393
二、骨架片的质量控制393
(三)生理和食物因素394
(二)药理、药动学因素394
(三)稳定性394
三、设计骨架片应考虑的有关因素394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394
(二)胃肠吸收生理与延长口服固体制剂胃内滞留时间的意义395
(一)概述395
第八节 骨架型口服定位制剂395
一、胃内漂浮型滞留制剂395
(四)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396
(三)HBS型胃漂浮制剂的原理396
(五)体内外漂浮性能测量方法397
(七)应用实例398
(六)药物动力学研究398
(二)生物粘附的机制399
(一)概述399
二、生物粘附制剂399
(三)生物粘附材料400
(六)应用实例401
(五)生物粘附性能评价401
(四)影响生物粘附性能的因素401
参考文献403
第一节 缓释包衣材料及缓释包衣处方的组成405
第八章 缓释包衣与小丸制备技术405
(二)乙基纤维素406
(一)醋酸纤维素406
一、缓释包衣材料406
(三)丙烯酸树脂407
(五)肠溶材料410
(四)硅酮弹性体410
(七)醋酸淀粉413
(六)交联海藻酸盐413
(一)溶剂或分散介质414
二、包衣膜的处方组成414
(二)增塑剂及其选择原则417
(三)致孔剂419
一、缓释包衣的方法420
第二节 缓释包衣的形成和影响衣膜性质的因素420
(四)抗粘剂420
(五)其它420
二、包衣成膜的机制421
(一)处方因素422
三、影响包衣膜形成及衣膜性质的因素422
(一)有机溶剂包衣液的包衣成膜机制422
(二)水分散体包衣成膜的机制422
(二)包衣方法和制备工艺的影响427
四、缓释包衣膜通透性实验方法430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组成及释药原理431
一、微孔膜包衣片431
第三节 膜控型新剂型431
(二)实例432
二、膜控释小片433
(一)肠溶膜控释片435
三、肠溶膜控释制剂435
第四节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436
(二)肠溶膜控小丸及颗粒436
(一)单室渗透泵片437
一、渗透泵片的结构类型和控释原理437
(二)推-拉渗透泵438
(三)结肠靶向释药渗透泵片440
(五)微孔膜渗透泵片441
(四)液态渗透泵441
(二)渗透活性物质442
(一)半透膜包衣材料442
二、组成渗透泵片的材料442
三、影响渗透泵片释药的因素443
(五)其它组成443
(三)促渗透聚合物443
(四)致孔剂443
(三)释药孔444
(二)包衣膜的通透性444
(一)膜内外的渗透压差444
(一)盐酸普罗帕酮渗透泵片445
四、实例445
(四)包衣膜的厚度445
(二)维拉帕米渗透泵片446
(三)硝苯地平渗透泵片447
一、小丸剂的特点448
第五节 小丸剂及其成形技术448
(一)膜控小丸449
二、缓、控释小丸剂的类型449
(二)骨架型小丸452
三、小丸成形技术与设备453
(二)挤压-滚圆成丸法454
(一)滚动成丸法454
(三)离心-流化造丸法456
(四)其它成丸方法457
(一)处方因素458
四、影响小丸成形及质量的因素458
(二)工艺因素459
(四)脆碎度460
(三)堆密度460
五、小丸剂的质量评价460
(一)粒度460
(二)圆整度460
(一)吲哚洛尔包衣小丸461
六、实例461
(五)水分含量461
(六)强度或硬度461
(七)孔隙率461
(八)释放度试验461
(二)茶碱缓释小丸462
参考文献463
第一节 概述466
第九章 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466
(二)包衣脉冲系统467
(一)渗透泵定时释药系统467
第二节 脉冲式释药技术467
一、时间控制型脉冲式释药467
(四)大分子药物从海藻酸钙凝胶小珠中的脉冲式释放470
(三)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470
(二)温度敏感型水凝胶的性质472
(一)温度敏感型水凝胶的聚合物结构472
二、温度控制型脉冲释药472
(三)热敏水凝胶的药物释放和应用473
(四)热敏聚合物胶束系统476
(一)磁性触发式释药478
三、磁性和超声控制释药478
(二)超声波触发式释药479
(一)电和化学控释聚合物481
四、电和化学控释水凝胶481
(二)聚甲基丙烯酸水凝胶膜的pH和电场控制482
(一)疏水性聚胺类凝胶的制备484
一、pH-敏感型凝胶484
第三节 自调式(应答式)释药技术484
(三)pH控制的药物释放485
(二)疏水性聚胺类凝胶的膨胀动力学485
(一)载有葡萄糖氧化酶调节系统487
二、葡萄糖敏感性水凝胶487
(二)载有Con-A外源性凝集素水凝胶系统489
(三)具有苯基硼酸的水凝胶系统492
(一)酶敏感水凝胶493
三、蛋白质敏感性水凝胶493
(二)抗原敏感水凝胶496
(一)水凝胶的分子印刻技术499
四、其它分子敏感型水凝胶499
(二)其它生物分子敏感型水凝胶500
(一)敏感性脂质小囊501
五、其它自调式释药技术501
(二)螯合剂的自调式释放503
(三)溶解度控制释放系统505
参考文献506
一、经皮给药的发展与特点507
第一节 概述507
第十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507
(一)表皮509
二、皮肤的结构与生理509
(二)真皮510
(一)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511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511
(三)皮肤附属器511
(四)皮肤的年龄变化511
(五)皮肤的温度511
(二)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512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514
(四)皮肤透过性的差异515
第二节 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516
一、经皮吸收促进剂517
(一)有机溶剂519
(二)脂肪酸与脂肪醇522
(三)月桂氮?酮523
(四)表面活性剂524
(六)萜烯与植物挥发油527
(五)角质保湿剂527
(七)环糊精类528
(一)脂质体529
二、微粒给药系统529
(八)促进剂的联合应用529
(九)其它529
(二)传递体531
(三)醇脂体532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囊泡535
三、前体药物536
(五)微乳536
(一)离子导入的机制538
四、离子导入538
(二)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539
(三)离子导入的应用540
五、电穿孔541
(四)E-TRANS给药系统541
(二)电穿孔与离子导入比较542
(一)电穿孔经皮给药的特点542
(四)电穿孔促透的机制543
(三)影响电穿孔促进药物经皮透过的因素543
(六)电穿孔与其它技术的合并应用544
(五)电穿孔技术的应用及问题544
六、超声波545
(二)影响超声波促透效率的因素546
(一)超声波法经皮给药的机制546
(四)超声波对皮肤的安全性547
(三)超声波与其它促渗方法的合并应用547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548
第三节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548
七、微针阵列贴片548
八、其它548
(一)实验装置549
(二)皮肤的选择550
(三)皮肤的处理551
(四)皮肤的保存552
(六)温度控制553
(五)接受液的选择553
(二)生物利用度测定554
(一)体内药物分析554
二、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554
(四)微透析法556
(三)表面消失法556
(二)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557
(一)处方前工作557
(五)活体取样法557
第四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557
一、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步骤557
(一)选择药物的一般原则558
二、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558
(三)临床评价与生产558
(三)药物的性质对透皮速率的影响559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559
(四)药物透皮系数的预测563
(五)经皮给药血药浓度的预测564
(二)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568
(一)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568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568
(五)微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569
(四)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569
(三)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569
(一)骨架材料570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570
(二)控释膜材料571
(三)压敏胶572
(二)充填封闭型578
(一)复合膜型578
(四)背衬材料与保护膜578
五、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与质量评价578
(五)经皮给药系统质量评价579
(四)胶粘剂骨架型579
(三)聚合物骨架型579
(一)药物的释放580
六、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与药物动力学580
(二)药物动力学582
(一)巴布剂的特点584
七、中药经皮给药系统584
(三)巴布剂的制备与影响质量的因素585
(二)巴布剂的结构与组成585
(四)巴布剂的质量评价586
(五)巴布剂举例587
(二)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588
(一)硝酸甘油经皮给药系统588
八、经皮给药系统实例588
(四)雌二醇经皮给药系统589
(三)可乐定经皮给药系统589
(五)芬太尼经皮给药系统591
(七)睾酮经皮给药系统592
(六)尼古丁经皮给药系统592
(八)奥昔布丁经皮给药系统593
参考文献594
第一节 概述596
第十一章 眼部给药新剂型596
(一)药物的眼部吸收597
一、眼部组织结构与药物吸收特征597
第二节 眼部用药的特点及药物动力学597
(二)角膜结构与吸收599
二、眼部给药的药代动力学601
(三)结膜、巩膜与药物的非角膜吸收601
四、环糊精用作滴眼剂辅料603
三、粘附材料与药物的眼部吸收603
一、含粘附剂的眼部给药系统605
第三节 眼部给药新剂型605
五、眼科常用剂型及其特点605
二、亲水凝胶606
(二)脂质体的眼部滴入给药608
(一)眼用脂质体概述608
三、脂质体608
(四)影响脂质体中药物体内命运的因素610
(三)脂质体的眼内注射给药610
四、微球和纳米粒611
(一)概述614
六、眼内插入剂614
五、纳米乳滴眼液614
(二)眼内插入剂的特点615
(四)品种介绍616
(三)理想的插入剂的要求616
一、马来酸噻吗洛尔插入剂619
第四节 实例619
二、醋酸地塞米松凝胶剂620
参考文献621
第一节 口腔给药新剂型623
第十二章 口腔、鼻腔、肺部与直肠给药新剂型623
(一)口腔粘膜的解剖生理特征624
一、口腔的药物吸收624
(二)口腔的药物吸收625
(二)口腔给药的基本辅料628
(一)口腔给药的剂型设计要求628
二、口腔给药系统的设计与口腔给药新剂型628
(二)口腔给药新剂型635
三、药物的口腔吸收试验638
第二节 鼻腔给药新剂型641
(二)硫酸吗啡颊贴片641
四、口腔给药制剂实例641
(一)马来酸噻吗洛尔口腔贴膜641
(二)鼻腔的药物吸收643
(一)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特征643
一、鼻腔的药物吸收643
(三)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644
(一)鼻腔给药的剂型设计要求646
二、鼻腔给药系统的设计与鼻腔给药新剂型646
(二)鼻腔给药的基本辅料647
(三)鼻腔给药新剂型648
(二)兔为试验动物的鼻腔吸收试验651
(一)大鼠为试验动物的鼻腔吸收试验651
三、药物的鼻腔吸收试验651
(六)Ussing扩散池法652
(五)猴为试验动物的药物鼻腔吸收试验652
(三)羊为试验动物的药物鼻腔吸收试验652
(四)狗为试验动物的药物鼻腔吸收试验652
(七)鼻腔给药系统对纤毛活动影响考察方法653
(二)盐酸普萘洛尔聚丙烯酸缓释凝胶剂655
(一)胰岛素淀粉微球655
四、鼻腔给药制剂实例655
(二)肺部的药物吸收656
(一)肺部的解剖生理特征656
第三节 肺部给药新剂型656
一、肺部的药物吸收656
(二)肺部给药装置657
(一)肺部给药的剂型设计要求657
二、肺部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肺部给药新剂型657
(三)肺部给药新剂型658
三、肺部给药体内外沉积试验661
四、肺部给药制剂实例662
(二)直肠的药物吸收663
(一)直肠粘膜的解剖生理特征663
第四节 直肠给药新剂型663
一、直肠的药物吸收663
(一)直肠给药的剂型设计要求664
二、直肠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直肠给药新剂型664
(三)药物直肠吸收的影响因素664
(二)直肠给药的基本辅料665
(三)直肠给药栓剂新剂型667
三、药物的直肠吸收试验672
(三)盐酸普萘洛尔缓释栓673
(二)吗啡控释栓673
四、直肠给药制剂实例673
(一)小儿退热抗惊中空栓673
参考文献674
(四)甘草甜素二钾缓释栓674
(一)简史676
一、概述676
第十三章 子宫、阴道与植入给药新剂型676
第一节 子宫给药系统676
(二)子宫的解剖生理特征678
(三)子宫内药物的吸收680
(一)种类与结构681
二、含药宫内节育器681
(二)释药原理683
(三)膜材料的选择688
(四)药物体外释药及其评价689
(五)药物体内释放评价690
(六)体内外释药的相关性691
(七)临床研究与应用692
二、阴道避孕环694
一、概述694
第二节 阴道给药系统694
(一)种类与结构695
(二)体外释药规律696
(三)体内释药动力学698
(四)临床应用699
三、阴道用其它剂型700
(四)避孕胶冻(避孕药膏)701
(三)片剂701
(一)避孕膜剂701
(二)避孕栓剂701
(一)简史702
一、概述702
(五)海绵剂702
第三节 植入型给药系统702
(二)皮下控释给药系统的特点703
二、种类及制备704
(一)体外释药规律705
(二)管型给药系统707
(三)骨架给药系统710
(四)生物降解型给药系统711
(五)静脉输注泵型给药系统713
(一)Norplant716
三、临床应用716
(三)国产避孕植入剂应用中的几个问题717
(二)国产植入剂717
参考文献720
一、研究该新剂型的目的与意义722
第一节 概述722
第十四章 动脉栓塞、磁性导向与主动靶向给药新剂型722
三、磁性导向系统的一般进展723
二、动脉栓塞的原理与应用723
二、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的性状与特点724
一、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的发展过程724
四、主动靶向偶联物724
第二节 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724
四、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的适应证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725
三、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的规格与使用方法725
(一)热变性法726
一、白蛋白微球726
第三节 动脉栓塞微球的种类与制备工艺726
(二)化学交联法727
(一)明胶微球728
二、明胶微球与淀粉微球728
(一)顺铂聚乳酸微球729
三、聚乳酸微球729
(二)甲氨蝶呤明胶微球729
(三)博来霉素明胶微球729
(四)淀粉微球729
(二)阿霉素羧甲葡聚糖微球730
(一)丝裂霉素C葡聚糖微球730
(二)博来霉素聚乳酸微球730
四、葡聚糖微球与羧甲基葡聚糖微球730
五、聚乙烯醇微球731
(一)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732
六、乙基纤维素微球与微囊732
七、海藻酸钙微球733
(二)丝裂霉素C乙基纤维素微囊733
(一)光学显微镜测定734
二、微球的大小及分布734
第四节 动脉栓塞微球的质量控制方法与体外释放特性734
一、微球的含量测定特点与方法734
(一)微球消解法734
(二)微球溶解法734
(三)研磨提取法734
(一)连续流动系统735
三、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735
(二)库尔特计数器测定735
(三)激光散射仪测定735
四、微球的稳定性考察737
(三)桨法737
(二)动力渗析系统737
(二)肝动脉栓塞实验738
(一)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738
第五节 动脉栓塞微球的体内实验738
一、动脉栓塞实验研究738
(一)阿霉素羧甲葡聚糖微球栓塞后的体内过程740
二、肝动脉栓塞药物动力学实验740
(二)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碘油复乳的体内过程742
(二)大鼠肝癌模型745
(一)兔VX-2瘤株模型745
三、动脉栓塞药效学实验745
四、微球、微囊肝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746
(一)制备747
一、超细磁流体的制备与性能测定747
第六节 磁性微球与碳铁磁性颗粒的研究747
(二)质量控制748
(一)磁性明胶微球的制备748
(二)性能测定748
二、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748
(二)离体肾模型磁定位实验749
(一)体外磁定位实验749
三、体外磁场的设计749
四、磁性微球的体外实验749
六、磁性微球肝动脉栓塞实验750
(二)大鼠尾部模型750
五、磁性微球的体内分布实验750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法750
七、磁性微球在清除骨髓中癌细胞的应用751
一、阿霉素白蛋白亚微球的研制752
第七节 免疫亚微球的研究752
八、碳铁磁性颗粒(阿霉素碳铁磁性颗粒)的研究752
(二)偶联物AD-(HSA-NS)-Ab的活性测定753
(一)制备原理753
二、抗人膀胱癌BIU-87单克隆抗体BDI-1的制备、活性测定与纯度检查753
(一)杂交瘤细胞株753
(二)腹水收集753
(二)盐析753
(四)单克隆抗体的纯化753
(五)单克隆抗体的活性测定753
三、阿霉素白蛋白亚微球单抗偶联物的制备与活性测定753
四、偶联物AD-(HSA-NS)-Ab体外靶细胞杀伤实验754
五、偶联物AD-(HSA-NS)-Ab体内抗膀胱癌作用755
参考文献756
一、基本概念758
第一节 概述758
第十五章 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758
(一)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能760
二、特点760
第二节 多肽、蛋白类药物的新型注射给药系统761
(二)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生物学特点761
(一)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微球注射制剂762
一、微球注射制剂762
(二)疫苗的微球注射制剂765
(二)注射型植入剂766
(一)非注射型植入剂766
二、植入剂766
三、输注泵给药系统767
四、PEG化多肽、蛋白类药物的注射给药768
五、其它注射给药系统772
第三节 多肽、蛋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773
一、粘膜给药系统773
(一)鼻腔给药系统773
(二)肺部给药系统778
(三)口服给药系统781
(四)口腔给药系统788
(五)直肠给药系统789
(六)其它给药系统790
二、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经皮给药系统791
(一)声导入技术791
(二)离子导入技术791
(三)电穿孔技术791
(四)粉未经皮给药系统792
(五)传递体792
第四节 多肽、蛋白类药物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793
一、原料药的质量评价793
三、特殊制剂的质量评价795
参考文献795
二、普通制剂的质量评价795
一、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药物797
第一节 概述797
二、基因治疗797
第十六章 治疗基因导入技术与给药新剂型797
二、裸DNA注射法799
一、显微注射法799
三、电穿孔法799
第二节 一般理化导入技术799
三、基因治疗中的基因导入方法分类799
四、微粒轰击法800
五、磷酸钙共沉淀法800
一、阳离子脂质体及其类似物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01
(一)阳离子脂质体的组成801
第三节 脂质体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01
(三)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作用机制803
(四)毒性803
(二)载DNA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803
(五)影响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率的主要因素804
(七)脂质-聚阳离子-DNA复合物805
(八)质粒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的药动学特征805
(六)阳离子脂质体类似物805
(九)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806
二、pH敏感脂质体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06
(一)pH敏感脂质体的组成807
(二)普通pH敏感脂质体DNA载体系统808
(四)长循环pH敏感脂质体DNA载体系统809
(五)聚合物修饰的pH敏感脂质体DNA载体系统809
(三)pH敏感免疫脂质体DNA载体系统809
三、融合脂质体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10
(一)病毒融合脂质体810
(二)外毒素和其它细菌蛋白脂质体载基因系统811
(三)合成膜活性肽脂质体载基因系统812
第四节 纳米粒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12
一、纳米粒治疗基因载体的制备及特性813
二、纳米粒基因载体介导的基因进入细胞的机制813
三、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细胞毒性与体内代谢动力学814
四、纳米粒基因载体的基因转移率815
第五节 受体介导的治疗基因载体系统816
二、DNA结合的载体817
三、影响DNA-配体复合物形成的因素817
一、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与基因转移817
四、影响受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因素818
五、逃逸溶酶体降解的方法818
六、受体介导体内外基因转移的应用819
七、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820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821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821
第六节 病毒基因载体系统821
(四)其它逆转录病毒载体823
(三)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应用823
二、腺病毒载体823
(二)转染机制823
(二)腺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移过程824
(三)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824
(一)腺病毒载体的构建824
(一)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825
(二)牛痘病毒基因载体825
三、其它病毒载体825
第七节 治疗基因给药系统的方法评价与靶向性问题826
一、治疗基因载体系统的方法评价内容826
(三)单纯疱疹病毒载体826
二、治疗基因载体系统的靶向性827
(一)靶向载体827
(二)靶向转录828
(一)可诱导的启动子830
(二)基因开关830
三、目的基因的表达时序性830
一、临床前研究831
第八节 治疗基因载体系统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831
(一)理化质量评价831
四、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831
(二)安全性评价832
(四)免疫学考察833
二、临床试验833
(三)有效性评价833
(二)试验方案834
(三)临床试验审批834
(一)质控要求834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835
参考文献835
索引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