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自然地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
  • 葛京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209094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自然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综合自然地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第二节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71

目录1

绪论1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2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

第一节 古代地理学时期——综合知识的积累4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4

一、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5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资料积累6

第二节 近代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7

一、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诞生7

第五节 区域开发研究 218

四、加强了基本理论研究 18

二、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萌芽9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1

一、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14

第三节 现代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14

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15

三、注重应用研究16

第四节 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16

一、大规模开展了综合考察17

二、广泛开展了综合自然区划17

五、增加了实验研究的比重18

三、开展了土地资源研究18

六、深入开展实际应用研究19

第二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20

第一节 系统概述20

一、系统概念与分类20

二、系统的主要特征2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23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23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范围23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2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8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28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29

一、物质组成3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结构32

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32

二、物质循环结构34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39

一、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39

二、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40

三、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43

四、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44

五、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47

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结构48

一、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结构的特点48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来源49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转化50

四、自然地理系统能量转化的功能52

第四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54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演化54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54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56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59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性59

二、地理随机现象模拟65

三、地理突变现象67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述69

一、基本概念69

第五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69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70

一、热力分带性71

二、海陆分异72

三、地表起伏分异74

第三节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75

一、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75

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79

第四节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80

一、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80

二、省性分异80

三、带段性分异81

第五节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81

一、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81

二、地方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82

三、垂直带性84

第六节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86

一、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86

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88

三、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88

第七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分析89

一、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89

二、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90

三、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91

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92

一、区划的概念94

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94

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94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95

一、区划的理论依据96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96

二、区划的原则96

三、区划方法98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103

一、双列等级系统103

二、单列等级系统111

三、区划单位的命名114

第四节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114

一、六个方案的介绍114

二、主要方案评述117

第一节 土地概念与特征122

一、土地概念与含义122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122

二、土地系统的特征124

第二节 土地分级124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125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特征与相互关系128

第三节 土地分类128

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129

二、单系列土地分类系统132

二、我国土地评价的进展135

第一节 土地评价概述135

第八章 土地评价135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135

三、土地评价的类型136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137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137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37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40

第三节 土地潜力评价145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146

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148

第四节 土地经济评价150

一、农用地的等级评定151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160

第九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170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述170

一、概念170

二、主要研究内容171

三、研究进展173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176

一、驱动力影响因素176

二、驱动力研究的方法178

三、驱动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78

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179

一、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180

二、对土壤的影响181

三、对水文的影响183

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85

第十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关系186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过程186

二、农业社会阶段187

三、工业化阶段187

一、采集渔猎阶段187

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188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89

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190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192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93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194

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194

二、人类对水平衡及水资源的影响196

三、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198

四、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199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200

一、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200

五、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200

二、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协调发展202

三、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4

第十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211

第一节 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211

一、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212

二、为农业服务的土地类型研究212

三、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213

一、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214

二、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214

第二节 为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214

第三节 为旅游事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215

第四节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16

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18

二、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218

主要参考文献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