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栽培基础知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植物栽培基础知识](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262212.jpg)
- 樊天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400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2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栽培基础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植物栽培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1
二、学习《植物栽培基础知识》的意义4
三、《植物栽培基础知识》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5
第一篇 农业气象7
第一章 农业气象要素7
第一节 大气的成分及分层7
一、低层大气的成分7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8
第二节 太阳辐射9
一、昼夜和季节9
二、太阳辐射11
三、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12
四、地面辐射差额13
五、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13
六、太阳辐射与植物生活14
第三节 温度14
一、土壤温度15
二、空气温度16
三、温度与植物生活17
第四节 大气水分19
一、空气湿度19
二、土壤蒸发20
三、大气降水21
四、空气湿度、降水与植物生活22
第五节 风23
一、气压23
二、风23
第二章 农业灾害性天气26
第一节 天气学基本知识26
一、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26
二、天气预报简介28
第二节 农业灾害性天气29
一、寒潮29
二、霜冻30
三、冷害32
四、干旱32
五、干热风32
六、沙尘暴33
七、洪涝33
八、冰雹34
第三章 气候与农田小气候36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36
一、季风性明显36
二、大陆性很强36
三、温度差异大36
四、降水复杂化37
第二节 本省(区)气候概况37
第三节 中国气候区划37
一、气候区划的指标37
二、气候带简介38
第四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40
一、改革种植制度,增加复种指数40
二、充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发展多种经营40
三、避害趋利,调整种植业结构40
四、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气候资源的优势40
第五节 农田小气候41
一、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41
二、耕作、栽培、灌溉措施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2
第六节 保护地小气候43
一、温室小气候44
二、覆盖地小气候44
第七节 果园小气候45
一、果园内的光照状况45
二、果园内的温度状况45
三、果园内的湿度状况45
四、果园内风的状况45
第二篇 植物生理47
第四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47
第一节 植物对水的需要47
一、水在植物生活中的主要作用47
二、植物的含水量和对水的适应48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49
一、细胞吸水的方式49
二、细胞吸水的原理50
第三节 根系对水的吸收和运输52
一、根系对水的吸收52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54
第四节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54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54
二、蒸腾作用的调节56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57
第五节 植物的水分平衡58
一、植物的水分平衡58
二、合理灌溉的依据59
三、控制植物水分散失的措施59
第五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61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61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61
二、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62
三、矿质元素之间的作用64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65
一、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65
二、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68
第三节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分配69
一、矿质元素运输的形态69
二、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69
三、矿质元素的分配与再分配70
第四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70
一、合理施肥能使植物增产70
二、植物的需肥规律71
三、合理施肥的指标71
四、无土栽培72
第六章 光合作用和同化产物的运输分配74
第一节 光合作用及叶绿体74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74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74
三、叶绿体及其色素74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6
第二节 同化产物的运输和分配78
一、光合作用产物78
二、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79
三、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分配79
第三节 光合作用知识在药材生产上的应用80
一、药用植物产量构成因素81
二、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81
三、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以提高药材产量的途径82
第七章 呼吸作用86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意义86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86
二、呼吸作用的类型86
三、呼吸作用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86
第二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87
一、影响呼吸强度的内部因素87
二、影响呼吸强度的外部因素87
第三节 呼吸作用知识在药材生产上的应用89
一、呼吸作用与药用植物栽培89
二、呼吸作用与植物抗病性89
三、呼吸作用与中药材贮藏89
第八章 植物生长发育与生长物质91
第一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91
一、植物的营养生长91
二、植物的成花95
三、植物的衰老98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物质98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特点及使用99
二、几种主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材生产上的应用101
第三节 植物的抗逆性103
一、植物的抗旱性103
二、植物的抗涝性104
三、植物的抗寒性105
第三篇 土壤肥料109
第九章 土壤形成及固、液、气相组成109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109
一、主要成土矿物、岩石109
二、土壤母质的形成111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12
四、土壤剖面113
第二节 土壤矿物质114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114
二、土壤矿质土粒116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119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类型119
二、土壤生物在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119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20
四、土壤腐殖质121
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22
六、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22
第四节 土壤胶体124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124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124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125
四、土壤胶体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28
第五节 土壤水分128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128
二、土壤水分常数和土壤水分有效性129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30
四、土壤水分的运动132
五、合理灌排133
第六节 土壤空气135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与特点135
二、土壤通气性135
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136
第七节 土壤热量137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137
二、土壤的热性质137
三、影响土壤热性质的因素138
四、土壤温度与土壤肥力139
第八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139
一、土壤水、气、热调节的意义139
二、土壤水、气、热调节的途径139
第十章 土壤基本性质142
第一节 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142
一、土壤的保肥性142
二、土壤的供肥性143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调节144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145
一、土壤酸碱性的概念与分级145
二、土壤酸度146
三、土壤碱度147
四、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关系147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48
六、土壤的缓冲性能149
第三节 土壤孔性149
一、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149
二、土壤孔隙的类型150
三、土壤孔性的意义151
四、土壤紧实度及调节151
第四节 土壤结构与耕性152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性152
二、团粒结构153
三、土壤耕性154
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与施肥157
第一节 土壤养分来源及形态157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157
二、土壤养分的形态157
第二节 化学肥料159
一、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点159
二、常用氮肥159
三、常用磷肥162
四、常用钾肥163
五、微量元素肥料165
六、复混肥料166
七、硅肥和稀土肥料167
第三节 有机肥料168
一、概述168
二、粪尿肥169
三、绿肥171
四、生物肥料173
五、其它有机肥料174
第四节 合理施肥175
一、施肥的基本原理175
二、施肥的原则176
三、施肥的环节和方法177
四、肥料的贮运、配合和混合178
五、配方施肥180
第四篇 合理利用土地185
第十二章 栽培方式与种植制度185
第一节 植物栽培方式185
一、单作185
二、间作185
三、混作187
四、套作188
五、复种188
六、轮作188
七、连作189
第二节 种植制度189
一、植物布局189
二、种植制度190
第十三章 土壤耕作192
第一节 基本耕作192
一、翻耕192
二、旋耕193
三、深松耕193
四、少耕和免耕194
第二节 表土耕作194
一、耙地194
二、耢地195
三、镇压195
四、中耕培土195
五、作畦195
六、垄作196
实验指导(有※者为选做实验)197
※实验一气象观测场的建立和日照时数的观测197
实验二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观测199
※实验三空气湿度观测202
※实验四降水、蒸发和风的观测204
实验五农田小气候观测207
实验六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209
※实验七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改良钴纸法)209
※实验八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砂基培养211
实验九叶面积的测定213
实验十生长素对根、芽生长的不同影响的观察214
※实验十一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215
实验十二菊花短日照处理及其效应216
实验十三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17
实验十四土壤质地的测定(田间简易法)219
实验十五土壤含水量与酸碱度的测定实验219
实验十六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方法221
附表一湿度查算表223
附表二本书中出现的计量单位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