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 牛文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6689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人类发展危机1

1.1 引言1

1.2 人口膨胀2

1.2.1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危机2

1.2.1.1 人口增长的特点及趋势2

1.2.1.2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5 )1 2.2 21世纪中国人口增长危机8

1.2.3 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11

1.2.3.1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12

1.2.3.2 人口危机对环境的影响14

1.2.3.3 人口剧增对社会保障的挑战15

1.3 资源短缺16

1.3.1 资源的含义、分类与特点16

1.3.2 资源保障与可持续发展18

1.3.3 能源、矿物和水资源供给的短缺与危机22

1.3.3.1 能源资源22

1.3.3.2 水资源25

1.3.3.3 矿产资源29

1.3.4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约束31

1.3.5 资源节约的价值和潜力33

1.4 环境污染36

1.4.1 环境污染的根源37

1.4.2 环境污染的危害41

1.4.3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演绎44

1.5 生态退化47

1.5.1 生态良性循环的意义与作用47

1.5.2 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危害49

1.5 3 生态退化的根源54

1.6 贫困蔓延56

1.6.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56

1.6.2 贫困人口的现状和危害58

1.6.3 贫困人口产生的根源与社会动荡59

1.6.4 贫困的长期性与解困战略61

1.7 精神危机64

1.7.1 精神追求与伦理、道德沦丧65

1.7.2 信仰泛化与邪教危害69

1.7.3 世界霸权与多元化发展72

第二章 人类文明反思75

2.1 引言75

2.2 文明的内涵75

2.2.1 文化与文明75

2.2.2 人类文化发展77

2.2.3 文明与社会进步78

2.3 原始文明与图腾崇拜79

2.3.1 人类的诞生和原始社会79

2.3.2 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产工具80

2.3.3 原始社会的消费与分配81

2.3.4 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精神统治83

2.3.5 图腾崇拜与原始人的自然观85

2.4 农业文明与“天人合一”87

2.4.1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三次社会大分工87

2.4.2 农业文明的标志——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89

2.4.3 农业生产文明的弊端和隐患90

2.4.4 “重农主义”与“天人合一”的认识观92

2.5 工业文明与“以人为中心”93

2.5.1 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技术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93

2.5.2 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与动力源泉96

2.5.3 工业文明的危害与悲哀97

2.6.1 人类物质文明史的贡献与悲哀105

2.6 沉沦中的“香丘”105

2.6.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人类共识106

2.6.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107

2.6.2.2 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108

第三章 人类社会进化115

3.1 引言115

3.2 双螺旋进化116

3.3 “三阶段”论说119

3.3.1 生存阶段与农业文明120

3.3.2 发展阶段与工业文明121

3.3.3 可持续发展阶段与环境文明125

3.4 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解析129

3.4.1 地球系统应沿着非平衡定态演变130

3.4.2 三种生产须协调发展135

3.4.2.1 物质资料供需均衡135

3.4.2.2 人口、经济和资源的耦合协同136

3.4.2.3 环境改善和质量提高137

3.4.3 福利效用累加持续递增140

3.5 人与人公平142

3.5.1 公平的伦理原则143

3.5.2 公平的实践原则146

3.5.2.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48

3.5.2.2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48

3.5.2.3 社会物质利益分配相对公平150

3.5.3 区域公平与代际公平152

3.6 小结154

第四章 物质文明与资源利用157

4.1 引言157

4.2 生产剩余与消费剩余158

4.2.1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结构与能量转化158

4.2.2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理与准则161

4.2.3 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变奏165

4.3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168

4.3.1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168

4.3.2 资源短缺与持续利用173

4.4 生产均衡与科技进步175

4.4.1 生产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176

4.4.2 生产均衡发展的条件与准则180

4.4.3 科技进步与生产均衡发展185

4.5 消费适度与资源节约189

4.5.1 可持续发展需要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189

4.5.2 消费适度与资源节约的内涵和要求191

4.5.2.1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消除社会贫困192

4.5.2.2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192

4.5.2.3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192

4.5.2.4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193

4.5.2.6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不同的国情应有不同的实现方式194

4.5.2.5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避免人们的支付能力相差悬殊194

4.5.3 实现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的主要途径195

4.5.3.1 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为根本195

4.5.3.2 以政府的推动为主导196

4.5.3.3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197

4.5.3.4 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中枢198

第五章 生育文明与人口控制201

5.1 引言201

5.2 生育文明201

5.3 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03

5.3.1 适度人口学说的演绎与评价204

5.3.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控制210

5.4.1.1 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规律216

5.4 区域人口的适度规模与分布216

5.4.1 人口空间分布机理216

5.4.1.2 生存空间与适度人口220

5.4.2 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223

5.4.2.1 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224

5.4.2.2 人口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228

5.4.3 人口空间分布的适度解析231

5.4.3.1 人口适度规模与控制231

5.4.3.2 人口城乡结构与发展240

5.4.3.3 人口城镇聚集格局的拓扑243

5.5 中国的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252

5.5.1.1 人口规模惯性膨胀与消费压力253

5.5.1 中国人口压力与发展困境253

5.5.1.2 人口质量变化与改善压力255

5.5.1.3 人口格局与地域发展失衡256

5.5.1.4 人口就业压力与社会稳定257

5.5.1.5 贫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变奏258

5.5.1.6 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困惑260

5.5.2 中国人口控制与发展对策261

5.5.2.1 人口生育控制与结构调整261

5.5.2.2 人口素质提高与教育发展262

5.5.2.3 人口消费文明与就业保障264

5.5.2.4 人口合理迁徙与区域发展265

6.1 引言269

第六章 环境文明与协同发展269

6.2 环境与环境文明270

6.2.1 环境概念与环境功能270

6.2.2 环境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73

6.3 环境文明与生态保护274

6.3.1 生态保护的紧迫性275

6.3.2 生态保护的内涵277

6.3.3 生态保护的措施279

6.3.3.1 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增强“生态意识”280

6.3.3.2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减轻生态破坏280

6.3.3.4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281

6.3.3.3 调节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屏障建设281

6.3.3.5 依靠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管理,促进生态保护282

6.3.3.6 加强国际合作282

6.4 环境文明与经济发展283

6.4.1 工业文明与传统发展观284

6.4.2 环境文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85

6.4.2.1 清洁生产,减少污排286

6.4.2.2 走集约化增长道路,节约资源287

6.4.2.3 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287

6.4.3 协调环境与经济的途径288

6.4.3.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288

6.4.3.2 搞好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289

6.4.3.3 调整资源消费结构,节约利用资源290

6.4.3.4 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291

6.4.3.5 发挥经济政策作用,加强环境管理和法制建设292

6.4.3.6 建立绿色国民帐户,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92

6.4.3.7 加强公众环境意识教育293

6.5 环境文明与社会稳定294

6.5.1 区域空间发展的非平衡演化294

6.5.2 区域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理论辩析296

6.5.2.1 稳定与发展的辩证296

6.5.2.2 总量供需与社会稳定299

6.5.2.3 结构均衡与社会稳定301

6.5.2.4 精神文明与社会稳定303

6.5.2.5 外部环境影响与社会稳定305

6.5.3 社会稳定的调控途径与机制306

6.6 环境文明与人类共同体308

6.6.1 环境文明与“地球村”共识308

6.6.2 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311

6.6.2.1 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311

6.6.2.2 信息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312

6.6.2.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313

6.6.3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14

6.6.3.1 战争冲突需要国际社会协同解决314

6.6.3.2 解除贫困危机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315

6.6.3.3 生存优先,平等发展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