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小麦锈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小麦锈病
  • 李振岐,曾士迈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7347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小麦锈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理分布、发生和研究历史与主要成就1

第一节 地理分布1

一、世界分布1

二、国内分布2

第二节 发生历史2

一、国外发生历史2

二、国内发生历史2

第三节 研究简况与主要成就3

一、研究简况3

二、主要成就5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小麦锈菌的超微结构16

第一节 小麦锈菌菌丝和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16

一、胞间菌丝和细胞器16

二、夏孢子的形成18

四、性孢子器和性孢子的形成19

三、冬孢子的形成19

五、锈孢子器和锈孢子20

第二节 小麦锈菌吸器发育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20

一、吸器母细胞的形成20

二、入侵栓的形成22

三、吸器颈部的延伸22

四、吸器体的膨大23

参考文献24

一、越夏规律26

第三章 小麦锈病的病害循环26

第一节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26

二、越冬规律27

三、春季流行28

第二节 小麦秆、叶锈菌的转主寄主29

一、小麦秆锈菌的转主寄主29

二、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30

参考文献32

第一节 条形柄锈菌的专化型34

一、条形柄锈菌的种内分化与专化型的区分34

第四章 小麦锈菌的寄生专化性34

二、条形柄锈菌各专化型的寄生专化性与流行学差别35

三、条形柄锈菌各专化型的生物学和生态学36

四、条形柄锈菌专化型间的相互关系37

第二节 小麦条锈菌的寄主范围38

一、中国小麦条锈菌寄主范围的研究概况38

二、中国小麦条锈菌的寄主范围39

三、自然条件下条锈菌在各寄主植物上的发生情况及野生禾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41

第三节 中国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41

一、研究工作开展简况41

二、鉴别寄主的调整与发展42

三、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42

四、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命名与程序44

五、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主要结果45

六、中国小麦条锈菌与国际小麦条锈菌的关系48

七、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演变规律49

第四节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50

八、新小种的流行预测50

一、生理小种的统一鉴别寄主及改进命名法51

二、中国小麦叶锈菌的主要生理小种53

三、传统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54

四、对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及其应用的改进建议55

第五节 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56

一、研究简史56

二、中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研究57

参考文献60

第一节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突变64

第五章 小麦锈菌的毒性变异与群体异质性64

一、锈菌毒性突变的性质和特点65

二、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方法66

三、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研究的进展69

四、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74

第二节 小麦条锈菌的异核作用74

一、研究简况74

二、染核技术研究75

五、新异核菌系筛选及核游离试验76

四、小麦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76

三、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芽管结合现象研究76

六、陇南易变区田间自然群体中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多核率的调查78

七、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一些新菌系核相的观察研究78

八、结论与建议79

第三节 小麦叶锈菌的异核作用80

一、研究简况80

二、单孢菌系的核相观察80

三、叶锈菌在继代培养中异核率的变化81

四、侵染型的变异82

五、新小种鉴定83

六、新小种的核相观察83

七、新小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细胞核数及毒力的变化84

八、田间采集的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芽管的核相观察84

第四节 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异质性84

一、主要小种的同工酶图谱比较85

二、流行小种模式菌系的DNA多态性分析87

一、研究简况87

第五节 中国小麦条锈菌的DNA多态性87

二、主要小种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比较87

三、PSR序列的一些特点88

四、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89

五、PSR指纹分析的应用90

参考文献91

第六章 小麦锈菌的寄生适合度95

第一节 小麦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测定方法95

第二节 条锈菌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96

一、苗期常温测定97

二、苗期低温测定98

三、成株期测定98

第三节 小麦叶锈菌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99

一、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的研究99

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化的可能机制102

三、评价相对寄生适合度应注意的问题102

第四节 秆锈菌小种的相对存活力103

一、小种间相对生存能力差异现象及其研究意义103

三、不同小种在小麦苗期的相对生存能力104

二、小种相对生存能力的基本研究方法104

四、秆锈菌小种在小麦成株期的相对生存能力106

参考文献108

第七章 小麦锈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109

第一节 小麦锈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109

一、小麦条锈菌和叶锈菌的侵染过程109

二、低反应型抗条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特征110

三、慢条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特征113

四、抗叶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特征114

五、麦类作物对叶锈菌非寄主抗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特征115

第二节 小麦锈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117

一、亲和状态下寄主细胞的反应117

二、小麦与小麦锈菌非亲和的相互关系119

参考文献120

第八章 小麦锈病的生理病理学122

第一节 小麦条锈病罹病植株的核酸与蛋白质代谢123

一、条锈病抗病植物的核酸代谢123

二、条锈病罹病植物的蛋白质代谢127

三、条锈菌侵染早期寄主转录与翻译的改变130

第二节 小麦条锈病罹病植株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135

一、罹病幼苗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135

二、条锈病病株的田间光合作用137

第三节 小麦条锈病罹病植株的水分关系140

一、条锈菌侵染过程中病株水分关系的变化140

二、病害严重度级别对病叶蒸腾作用的影响143

三、干旱对病株蒸腾作用的影响144

一、酚类代谢关键酶145

第四节 条锈病引起的酚类代谢关键酶与木质素的病理变化145

二、木质素及其合成前体酚酸146

第五节 小麦叶锈病的生理病理学149

一、原生质膜与小麦抗叶锈病的关系150

二、过氧化物酶(PO)和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151

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木质素积累的作用152

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敏性反应的关系153

五、呼吸作用和ATP酶的水解活性155

六、抗叶锈基因(Lr)和防卫反应的关系157

七、讨论160

参考文献161

第九章 小麦品种抗锈性及其遗传164

第一节 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165

一、低反应型抗锈性165

二、数量性状抗锈性168

三、高温抗条锈性170

第二节 小麦抗条锈性遗传173

一、小麦抗条锈性的基因数、遗传方式和基因互作174

二、抗条锈基因鉴定178

三、抗条锈基因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180

四、小麦抗条锈基因的来源182

五、非小种专化性和持久抗病性的遗传研究183

六、细胞质对抗条锈性的影响184

第三节 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184

一、研究概况184

二、中国小麦抗叶锈性遗传研究185

一、研究概况190

第四节 小麦品种抗秆锈性遗传190

二、小麦对秆锈病的抗病基因191

三、小麦品种抗秆锈性遗传的一般规律193

四、中国小麦品种抗秆锈性遗传研究进展194

参考文献197

第一节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区系204

一、时间动态204

第十章 小麦锈病的流行规律204

二、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207

三、流行区划的方法问题208

四、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流行区系的区划209

第二节 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211

一、越夏211

二、秋苗发病214

三、越冬215

四、春季流行216

五、陇南地区在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中的特殊作用218

一、冬小麦条锈病的初始菌源220

第三节 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220

二、冬小麦秋苗条锈病的发生及病菌的越冬和越春221

三、春季小麦条锈病的流行222

四、冬小麦条锈病的易病地区223

第四节 西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224

一、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224

二、云南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226

一、国外小麦秆锈病的远程传播230

第五节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区系230

二、中国小麦秆锈病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区系231

三、小麦秆锈病的流行区系及区间传播233

第六节 云南省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235

一、云南省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236

二、影响云南省小麦叶锈病流行的因素236

第七节 小麦锈病流行的电算模拟237

一、小麦锈病病害系统的系统分析237

二、小麦锈病电算模拟模型241

参考文献251

第十一章 小麦锈病的预测预报255

第一节 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255

一、中国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研究进展255

二、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体系的建立256

三、小麦条锈病的综合分析预报方法258

四、小麦条锈病的数理统计预报方法259

一、小麦秆锈病的长期预测预报263

第二节 小麦秆锈病的预测预报263

二、小麦秆锈病的短期预测预报264

三、小麦秆锈病产量损失估计的初步研究266

参考文献267

第十二章 小麦锈病的防治269

第一节 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与综合防治体系269

一、小麦锈病综合治理的策略和原则269

二、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体系270

三、小麦锈病的关键防治技术270

一、损失的概念272

第二节 小麦锈病的产量损失估计和防治指标272

二、病害影响产量的途径273

三、作物产量损失估计的研究方法273

四、已有的小麦锈病损失估计模型275

五、经济损害水平和防治指标279

第三节 小麦锈病的药剂防治效果281

一、影响小麦锈病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281

二、病害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282

二、防治工作的发展历程284

第四节 中国小麦锈病防治的主要成就284

一、发生流行简况284

三、防治技术的重大改进286

参考文献288

第十三章 小麦抗锈育种290

第一节 小麦抗条锈资源的鉴定筛选研究和利用290

一、抗源的搜集291

二、抗锈性鉴定与抗源筛选292

三、抗源的研究与利用295

第二节 小麦抗条锈育种299

一、历史回顾299

二、经验与问题304

三、今后展望304

第三节 小麦抗叶锈育种的进展308

一、20世纪70年代小麦抗叶锈育种的发展308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麦抗叶锈育种的进展和问题309

一、小麦抗秆锈病育种的历史与成就310

第四节 小麦抗秆锈育种进展310

二、小麦抗秆锈病育种的主要经验313

三、存在的问题316

参考文献317

第十四章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现象及其控制对策320

第一节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现象320

一、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概况320

二、影响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的因素321

三、控制策略324

一、陇南农业生态环境与特点325

第二节 陇南“越夏易变区”的形成与治理325

二、小麦条锈病流行和品种抗条锈性变异概况326

三、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概况327

四、陇南易变区形成原因328

五、陇南易变区控制对策329

六、陇南易变区持久控制技术330

第三节 小麦品种抗秆锈性相对稳定原因334

二、秆锈菌的有性世代基本上不起作用335

三、秆锈菌细胞异核率很低335

一、小麦秆锈菌新小种相对生存能力较弱335

四、小麦抗秆锈病品种(基因)布局比较合理336

参考文献337

第十五章 小麦锈病的药剂防治340

第一节 概述340

第二节 三唑酮(粉锈宁)在防治小麦锈病中的应用341

第三节 三唑酮(粉锈宁)防治条锈病的持效期和治疗作用343

一、三唑酮防治条锈病的持效期343

二、三唑酮对条锈病的治疗作用346

二、速保利对小麦其他病害的田间防效349

第四节 速保利(特谱唑、烯唑醇)对小麦锈病和其他麦病的防效349

一、速保利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349

第五节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350

一、三唑酮对条锈菌侵染过程的影响350

二、三唑酮作用机制的超微结构研究352

三、速保利的作用机理355

参考文献356

第十六章 栽培防治358

第一节 播期调整358

第三节 合理施肥359

第二节 清除自生麦苗359

第四节 其他360

参考文献361

附录一 小麦锈病的测报调查方法362

附录二 小麦秆锈菌小种离体叶培法抗锈性鉴定技术367

附录三 小麦锈病人工接种技术370

附录四 小麦锈菌染核技术374

附录五 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方法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