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
  • 罗金岳,安鑫南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920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香精油-生产工艺;食用色素-生产工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上篇 植物精油加工工艺3

1 植物精油概论3

1.1 精油制品及其涵义3

1.1.1 精油(essential oil)3

1.1.2 粗制原油和精制油3

1.1.3 浓缩油、去萜及去倍半萜精油3

1.1.9 香膏(balsam)4

1.1.8 花水4

1.1.7 香脂(pomade)4

1.1.6 酊剂(tincture)4

1.1.5 净油(absolute)4

1.1.4 浸膏(concrete)4

1.1.10 树脂(resin)5

1.1.11 香树脂(resinoid)5

1.1.12 油树脂(oleoresin)5

1.2 我国植物精油资源及其主要品种5

1.3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分泌13

1.3.1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13

1.3.2 植物形成精油的器官14

1.3.3 影响植物精油含量的因素15

1.4.1 发展历史17

1.4 植物精油的发展历史和现状17

1.4.2 香料工业现状18

1.4.3 中国的香料工业19

1.5 植物精油的应用20

1.5.1 植物精油在杀虫方面的应用20

1.5.2 植物精油在抗菌方面的应用21

1.5.3 植物精油在医学方面的应用22

1.5.4 植物精油在美容护肤品中的应用23

2.1.1 挥发性28

2.1.2 不稳定性28

2.1 精油的基本物性28

2 植物精油化学基础28

2.1.3 溶解性29

2.1.4 燃烧性29

2.1.5 一般物理化学性质29

2.1.6 精油的香气特征30

2.2 配制精油和精油的重组31

2.2.1 配制精油的必要性31

2.2.2 用配制精油代替精油生产31

2.2.3 重组精油32

2.3 植物精油的化学组成和性质33

2.3.1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33

2.3.2 芳香族类代表化合物40

2.3.3 脂肪族化合物42

2.3.4 含硫含氮化合物43

2.4 香气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44

2.4.1 碳原子个数对香气的影响45

2.4.2 不饱和性对香气的影响46

2.4.3 官能团对香气的影响46

2.4.4 取代基对香气的影响47

2.4.5 异构体对香气的影响47

3 植物精油的生产与加工49

3.1 香料植物加工方法的选择49

3.1.1 原料的特点49

3.1.2 产品的质量50

3.1.3 经济合理性50

3.2.1 鲜花鲜叶的保养和保存51

3.2 植物精油加工前准备51

3.2.2 浸泡处理52

3.2.3 破碎处理52

3.3 植物精油的加工工艺和设备53

3.3.1 水蒸气蒸馏法53

3.3.2 溶剂浸提法65

3.3.3 榨磨法86

3.3.4 吸附法95

3.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00

3.4 国外某些天然香料制品生产工艺简介104

3.4.1 浸膏生产104

3.4.4 经典水蒸气蒸馏法105

3.4.2 净油提取105

3.4.3 香树脂生产105

3.4.5 水渗透蒸馏法106

3.4.6 强化蒸馏法107

3.4.7 分子蒸馏法108

3.4.8 二氧化碳萃取法110

3.5 原油的精制110

3.5.1 固体杂质110

3.5.2 异味化学杂质111

3.5.3 有色杂质111

3.5.4 水分111

3.5.5 萜烯类物质112

3.6 产品的包装、运输及贮存113

3.6.1 成品包装113

3.6.2 成品运输113

3.6.3 成品贮存113

3.7 精油原料加工后废渣的综合利用114

4 萜烯类精油116

4.1 松节油(turpentine oil)116

4.1.1 原料植物116

4.1.2 采收与加工117

4.1.3 理化性质及主要化学成分119

4.2.2 采收与加工120

4.2.1 原料植物120

4.1.4 松节油的用途120

4.2 甜橙油(sweet orange oil)120

4.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21

4.2.4 甜橙油的用途121

4.3 柠檬油(lemon oil)122

4.3.1 原料植物122

4.3.2 采收与加工122

4.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23

4.3.4 柠檬油的用途123

4.4 葡萄柚油123

4.4.1 原料植物123

4.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24

4.4.2 加工方法124

4.4.4 葡萄柚油的用途125

5 萜醇类精油126

5.1 柏木油(cedar wood oil)126

5.1.1 原料植物126

5.1.2 采收与加工126

5.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29

5.1.4 柏木油的用途130

5.2 玫瑰油(rose oil)130

5.2.1 原料植物130

5.2.2 采收与加工131

5.3.1 原料植物133

5.3 薄荷油(peppermint oil)133

5.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33

5.2.4 玫瑰油的用途133

5.3.2 采收与加工134

5.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35

5.3.4 薄荷油的用途136

5.4 薰衣草油(lavender oil)136

5.4.1 原料植物136

5.4.2 采收与加工137

5.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37

5.4.4 薰衣草油的用途138

6.1.1 原料植物139

6.1 中国肉桂油(cassia oil)139

6 萜醛和萜酮类精油139

6.1.2 采收与加工140

6.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41

6.1.4 中国肉桂油用途142

6.2 八角茴香油(star anise oil)142

6.2.1 原料植物142

6.2.2 采收与加工143

6.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44

6.2.4 用途144

6.3.2 采收与加工145

6.3 山苍子油(litsea cubeba oil)145

6.3.1 原料植物145

6.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47

6.3.4 山苍子油的用途148

6.4 留兰香油(spearmint oil)148

6.4.1 原料植物148

6.4.2 采收与加工149

6.4.3 产品理化性质、成分和含量152

6.5.1 原料植物154

6.5.2 采收与加工154

6.5 桂花浸膏(osmanthus concrete)154

6.4.4 留兰香油的用途154

6.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56

6.5.4 桂花浸膏的用途156

6.6 香茅油(citronella oil)156

6.6.1 原料植物156

6.6.2 采收与加工157

6.6.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57

6.6.4 香茅油的用途157

6.7 樟脑油(camphor oil)157

6.7.1 原料植物157

6.7.2 采收与加工159

6.7.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60

6.7.4 樟脑油的用途162

7 其他植物精油163

7.1 桉叶油(eucalyptus oil)163

7.1.1 原料植物163

7.1.2 采收与加工163

7.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64

7.1.4 用途164

7.2 丁香罗勒油(ocimum gratissimum oil)165

7.2.1 原料植物165

7.2.2 采收与加工165

7.3 茉莉浸膏(jasmine concrete)166

7.3.1 原料植物166

7.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66

7.2.4 丁香罗勒油的用途166

7.3.2 采收与加工167

7.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69

7.3.4 茉莉浸膏的用途169

7.4 岩蔷薇浸膏(labdanum concrete)169

7.4.1 原料植物169

7.4.2 采收与加工170

7.5.1 原料植物171

7.5 鸢尾浸膏(orris concrete)171

7.4.4 岩蔷薇浸膏的用途171

7.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71

7.5.2 采收与加工172

7.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73

7.5.4 鸢尾香料制品的用途174

7.6 黄樟油174

7.6.1 原料植物174

7.6.2 采收与加工176

7.6.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177

7.6.4 黄樟油的用途177

8.1.1 取样178

8.1 试样制备178

8 植物精油制品的分析检验178

8.1.2 精油试样制备180

8.2 香气鉴定180

8.3 物理常数测定181

8.3.1 溶解度181

8.3.2 不挥发物含量181

8.3.3 冻点182

8.3.4 闪点182

8.3.5 密度182

8.3.7 旋光度183

8.3.8 熔点183

8.3.6 折射率183

8.4 化学常数测定184

8.4.1 酸值184

8.4.2 酯值184

8.4.3 醇值184

8.4.4 酚值185

8.4.5 羰值185

8.5 精油的仪器分析186

8.6 精油相关国家标准188

参考文献189

9.1 天然食用色素及其涵义193

9 天然色素概论193

下篇 天然色素加工工艺193

9.2 天然色素的分类及特点196

9.2.1 按色素的来源分类196

9.2.2 按色素的化学结构分类196

9.2.3 天然色素的主要特点196

9.3 天然色素的开发及其利用197

9.3.1 概况197

9.3.2 应用概况198

9.4 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200

9.4.1 发展历史200

9.4.2 现状与展望202

10.1.1 溶解性207

10 天然色素化学基础207

10.1 天然色素的基本物性207

10.1.2 pH值的影响208

10.1.3 稳定性209

10.1.4 安全性210

10.1.5 着色能力211

10.1.6 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提高措施211

10.2 天然色素的分析鉴定方法212

10.2.1 质量指标和分析方法212

10.2.2 化学结构鉴定方法217

10.3.1 花青素类222

10.3 天然色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222

10.3.2 黄酮类及其他酮类223

10.3.3 类胡萝卜素类224

10.3.4 四吡咯类225

10.3.5 醌类226

10.3.6 焦糖类(酱色)226

10.3.7 其他类227

11 天然色素的生产与加工228

11.1 天然色素生产的原料228

11.1.1 天然色素的原料资源228

11.1.2 天然色素生产对原料的要求229

11.1.3 我国天然色素原料资源特点230

11.2.1 原料的贮存231

11.2 天然色素加工前准备231

11.2.2 天然色素原料预处理233

11.3 天然色素的加工工艺和设备235

11.3.1 压榨法235

11.3.2 溶剂浸提法235

11.3.3 微波萃取法241

1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242

11.3.5 超声波提取法242

11.3.6 生物技术生产天然色素242

11.4.1 主要杂质成分和分离243

11.4 天然色素的精制243

11.4.2 精制方法244

11.5 产品的称量及包装247

11.5.1 产品的称量247

11.5.2 产品的包装247

12 花青素类色素249

12.1 越橘红色素249

12.1.1 原料植物249

12.1.2 加工方法250

12.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52

12.2.2 采收与加工253

12.2.1 原料植物253

12.2 玫瑰茄红色素253

12.1.4 主要用途253

12.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55

12.2.4 主要用途256

12.3 葡萄皮色素256

12.3.1 原料植物256

12.3.2 加工方法257

12.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58

12.3.4 主要用途259

12.4 萝卜红色素259

12.4.1 原料植物259

12.4.2 加工方法260

12.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62

12.4.4 主要用途262

13 黄酮类及其他酮类色素263

13.1 红花色素263

13.1.1 原料植物263

13.1.2 采收与加工264

13.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65

13.1.4 主要用途266

13.2 姜黄色素267

13.2.1 原料植物267

13.2.2 采收与加工268

13.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71

13.3 红曲色素273

13.3.1 原料来源273

13.3.2 生产加工273

13.2.4 主要用途273

13.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76

13.3.4 主要用途277

13.4 多穗柯色素277

13.4.1 原料植物277

13.4.2 加工方法278

13.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80

13.5.1 原料植物282

13.5.2 加工方法282

13.5 高粱红色素282

13.4.4 主要用途282

13.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83

13.5.4 主要用途284

14 类胡萝卜素类色素285

14.1 栀子黄色素285

14.1.1 原料植物285

14.1.2 采收与加工286

14.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90

14.1.4 主要用途292

14.2.1 原料植物293

14.2 辣椒红色素293

14.2.2 加工方法294

14.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95

14.2.4 主要用途296

14.3 番茄红素296

14.3.1 原料植物296

14.3.2 加工方法297

14.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298

14.3.4 主要用途300

14.4 胡萝卜素300

14.4.1 原料植物300

14.4.2 加工方法301

14.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03

14.4.4 主要用途303

15 醌类色素305

15.1 紫胶色素305

15.1.1 原料来源305

15.1.2 加工方法306

15.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08

15.1.4 主要用途310

15.2 胭脂虫红色素311

15.2.1 原料来源311

15.2.2 加工方法311

15.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13

15.2.4 主要用途314

15.3 紫草红色素314

15.3.1 原料植物314

15.3.2 加工方法314

15.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16

15.3.4 主要用途317

16 其他类色素318

16.1 甜菜红色素318

16.1.1 原料植物318

16.1.2 加工方法318

16.1.4 主要用途320

16.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20

16.2 焦糖色素322

16.2.1 原料来源322

16.2.2 加工方法323

16.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27

16.2.4 主要用途328

16.3 叶绿素及其铜钠盐328

16.3.1 原料来源328

16.3.2 加工方法329

16.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336

16.3.4 主要用途337

参考文献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