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 第2版
  • 朱炳寅,陈富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6442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建筑规范-中国-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荷载组合公式1

说明1

目录1

第一节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公式3

一、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与构件抗力设计值的关系式3

二、非抗震建筑结构的基本组合公式3

三、抗震建筑结构的基本组合公式4

四、非抗震及抗震建筑结构的荷载分项系数和荷载组合值系数4

五、地震作用组合中关于风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4

六、一般多层民用建筑的荷载组合公式及直接算式5

七、高层民用建筑的荷载组合公式及直接算式6

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三类荷载组合公式8

八、楼面活荷载折减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8

第二节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公式8

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直接算式9

第二章 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和层间位移角限值11

说明11

第一节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13

一、顺风向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13

二、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及双向风荷载的效应组合18

第二节 建筑抗震的设防类别及建筑场地的类别20

一、抗震建筑的分类和设防标准20

二、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20

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用22

第三节 地震作用计算22

一、需作地震作用计算的建筑22

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和特征周期Tg值23

四、结构阻尼比23

五、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j的算式24

六、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27

七、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29

八、结构底层和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31

九、竖向地震作用计算32

十、弹性时程分析法34

十一、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37

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46

第四节 弹性及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46

一、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46

第三章 结构计算的一般原则和计算方法48

说明48

第一节 结构计算的一般原则及基本假定48

一、结构分析48

二、结构计算的一般原则及基本假定51

第二节 常用结构分析程序基本假定、模型及其适用范围、计算结果的分析判别55

一、规范对结构计算的基本要求55

二、常用结构分析程序的基本假定及适用条件56

三、程序总信息中各调整参数的取值58

四、程序主要计算结果的分析判别要点60

五、有限元分析程序的基本单元65

第三节 平面结构空间协同工作法69

第四节 空间分析法72

第五节 有限元组合分析法76

第六节 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倾覆验算78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验算78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倾覆验算79

第四章 结构及构件的内力增大和调整80

说明80

第一节 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及划分时的设防烈度调整81

一、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适用高度81

二、确定结构抗震等级时的设防烈度调整83

三、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84

四、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88

第二节 非抗震及抗震结构通用性的内力增大和调整89

一、框架结构梁端弯矩的调幅及跨中最小正弯矩的调整89

二、错位剪力墙的内力增大系数89

三、剪力墙连梁的弯矩调幅系数90

四、落地剪力墙及框支柱的内力增大和调整90

第三节 抗震框架的梁柱内力增大和调整91

一、按强柱弱梁要求增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91

二、按强剪弱弯要求增大框架柱端部截面的剪力93

三、按强柱根要求增大框架柱柱根弯矩95

四、框架角柱的弯矩及剪力增大系数96

五、按强剪弱弯要求增大框架梁的梁端截面剪力97

六、按强节点要求计算框架节点的剪力设计值98

第四节 抗震剪力墙结构墙肢和连梁的内力增大99

一、一级剪力墙墙肢内力的增大系数99

二、双肢剪力墙的受压墙肢内力增大系数100

三、按强剪弱弯要求增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剪力100

四、按强剪弱弯要求增大连梁的剪力102

第五节抗震框剪结构及构件的内力增大和调整102

一、框架楼层总剪力Vfi的增大和调整102

第六节 抗震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及构件的内力增大和调整104

一、框支柱截面内力设计值的调整104

二、框剪结构中框架梁柱、剪力墙及连梁的内力增大和调整104

二、框支柱柱端梁内力设计值的调整106

三、框支梁(转换梁)内力设计值的调整106

四、落地剪力墙内力设计值的调整106

五、落地剪力墙中受压墙肢的剪力增大系数107

第七节 抗震的筒体结构及构件内力的增大和调整107

第八节 特一级构件的内力增大和调整107

第九节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调整汇总109

一、整体调整109

二、局部调整109

三、构件调整110

说明113

第五章 非抗震及抗震构件截面的配筋面积计算公式113

第一节 构件截面承载力的基本表达式及基本假定115

一、构件截面承载力的基本表达式115

二、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γO115

三、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值116

四、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116

第二节 梁的纵向钢筋和箍筋面积计算118

一、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面积计算118

二、梁的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20

三、弯剪扭梁的抗剪扭箍筋面积及抗扭纵向钢筋面积计算122

二、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24

一、连梁的最小受剪截面面积124

第三节 剪力墙连梁的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24

第四节 柱的纵向钢筋面积和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25

一、轴心受压柱的受压钢筋面积计算125

二、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0及偏心距增大系数η126

三、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柱的纵向钢筋面积及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28

四、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柱的纵向钢筋面积及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30

五、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柱的纵向钢筋面积计算132

六、轴心受拉柱的全部受拉钢筋面积计算135

七、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柱的钢筋面积及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35

八、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拉柱的纵向钢筋面积136

一、框架节点的最小抗剪水平截面面积137

第五节 一、二级抗震框架节点的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37

二、框架节点的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38

三、圆柱框架梁柱节点的抗剪箍筋面积计算138

第六节 剪力墙端部纵向钢筋面积及分布筋面积计算139

一、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剪力墙端部纵向钢筋面积计算139

二、对称配筋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剪力墙端部纵向钢筋面积计算140

三、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抗剪水平分布筋面积计算142

四、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端部纵向钢筋面积计算143

五、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抗剪水平分布筋面积计算143

六、一级抗震剪力墙在施工缝处的竖向钢筋面积计算144

七、框支梁上剪力墙的配筋计算144

一、叠合梁145

第七节 叠合梁及叠合板的组合内力及承载力计算145

二、叠合板147

第八节 深梁的纵向钢筋及水平分布筋面积计算147

一、深梁的定义及内力计算方法147

二、深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面积计算147

三、深梁的抗剪水平分布筋面积计算148

第六章 梁板的挠度与裂缝宽度计算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规定150

说明150

第一节 梁板的挠度计算及允许挠度值150

一、梁板的长期刚度B计算150

二、梁板的允许挠度值151

一、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ωmax计算152

第二节 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及其允许值152

二、裂缝控制等级154

三、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154

第三节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155

一、混凝土的环境类别155

二、耐久性的基本要求155

三、耐久性的其他要求156

第七章 地基及基础计算158

说明158

一、地基基础设计时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S与相应抗力限值R160

第一节 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及荷载组合160

二、可不进行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161

第二节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162

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2

二、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3

三、预压地基的地基承载力164

第三节 地基承载力验算164

一、非抗震结构的地基承载力验算164

二、抗震结构的地基承载力验算165

三、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及基础偏心距要求165

四、基础底面的压力设计值计算167

五、软弱下卧层顶面的承载力验算168

一、需作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169

第四节 地基变形验算169

二、建筑物地基变形的控制特征及地基变形允许值170

三、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172

第五节 基础计算178

一、矩形独立柱基178

二、墙下条形基础在墙边的弯矩设计值181

三、柱下条形基础181

四、柱、墙下筏形基础182

五、箱形基础192

第六节 桩基计算193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的确定193

二、桩基(群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95

三、群桩中桩顶竖向力及单桩承载力验算196

四、群桩中单桩桩顶的水平承载力197

五、桩身强度验算197

六、承受拔力的桩基198

七、桩侧的负摩擦力198

八、大直径扩底墩计算198

九、桩基沉降计算199

十、特殊土对桩基的影响201

第七节 桩基承台计算201

一、柱下桩基承台板的弯矩计算201

二、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203

三、承台的受剪承载力计算204

四、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206

说明207

第一节 一般规定207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07

第八章 非抗震建筑上部结构构造规定207

二、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208

三、梁纵向受拉及受压钢筋的截断位置和延伸长度209

四、纵向钢筋的连接210

五、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213

第二节 伸缩缝及沉降缝的设置和做法214

一、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及做法214

二、沉降缝的设置216

一、现浇板的配筋218

第三节 现浇板218

二、板的抗冲切钢筋219

第四节 一般梁及框架梁221

一、梁的纵向钢筋221

二、梁的抗剪箍筋及抗扭箍筋225

三、框架梁的截面228

四、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配置及锚固229

第五节 叠合梁、叠合板及装配式楼盖230

一、叠合梁230

二、叠合板231

三、装配式楼盖231

二、深梁的配筋232

第六节 深梁232

一、深梁的截面及其与柱子和楼板的连接232

第七节 柱及框架柱236

一、框架柱的截面236

二、柱及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及箍筋236

三、顶层框架柱纵向钢筋的锚固237

第八节 剪力墙结构238

一、一般剪力墙238

二、短肢剪力墙242

第九节 框架-剪力墙及板柱-剪力墙结构243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243

三、小墙肢的配筋243

二、板柱-剪力墙结构244

第十节 复杂结构251

一、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251

二、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254

三、错层结构255

四、连体结构255

五、多塔楼结构255

第十一节 筒体结构256

一、筒体结构的一般要求256

二、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配筋257

二、预制板与剪力墙或梁的连接258

一、预制板板缝258

三、内筒剪力墙的配筋258

四、筒体结构中的其他构件及其构造规定258

第十二节 预制板与梁和剪力墙的连接构造258

第九章 抗震建筑上部结构构造规定260

说明260

第一节 一般规定260

一、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钢筋的采用260

二、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261

三、箍筋的弯钩264

一、防震缝的设置及做法265

二、防震缝的最小宽度265

第二节 防震缝的设置265

第三节 预制楼板的现浇层266

一、“高层规程”对装配整体式楼盖的限制规定266

二、现浇层的设置267

三、预制板的构造连接267

第四节 框架梁267

一、框架梁的截面尺寸267

二、框架梁的纵向钢筋268

三、框架梁的箍筋270

第五节 框架柱272

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272

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制272

三、框架柱的纵向钢筋273

四、框架柱的箍筋274

第六节 剪力墙结构279

一、剪力墙厚度及端部边缘构件的设置279

二、剪力墙的开洞及洞边的暗柱和暗梁285

三、剪力墙的配筋286

四、剪力墙连梁的配筋288

五、剪力墙及连梁的小洞口洞边配筋288

六、短肢剪力墙288

七、小墙肢的截面及配筋289

二、周边有梁柱的剪力墙配筋290

一、抗震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要求290

第七节 框架-剪力墙结构290

三、框剪结构中的其他构件及其构造规定291

第八节 复杂结构291

一、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291

二、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294

三、错层结构294

四、连体结构295

五、多塔楼结构295

第九节 板柱-剪力墙结构295

第十节 筒体结构297

一、筒体结构的一般要求297

二、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配筋298

三、筒体剪力墙的加强部位299

四、筒体结构中的其他构件及其构造规定300

第十一节 特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300

第十二节 砌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301

第十章 基础及桩基的构造规定303

说明303

第一节 基础的埋置深度及沉降缝303

一、基础的埋置深度303

第二节 各类基础的构造要求305

一、框架柱基的拉梁(系梁)305

二、沉降缝305

二、独立柱基及墙下条形基础306

三、柱下条形基础306

四、筏形基础307

五、箱形基础309

第三节 混凝土预制桩及灌注桩313

一、预制桩及灌注桩的一般规定313

二、预制桩的桩身构造及配筋315

三、灌注桩的选用及配筋317

四、桩基承台及拉梁320

五、钢桩321

一、大直径扩底墩的基本尺寸及进入持力层深度323

二、扩底墩的配筋323

第四节 大直径扩底墩323

三、扩底墩的墩帽324

四、墩顶拉梁325

附录A 楼面及屋面的活荷载和特殊荷载326

附录B 计算梁、柱、墙及基础时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折减系数329

附录C 常用建筑材料重量表330

附录D 混凝土及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强度标准值及弹性模量332

附录E 建设部建质[2003]46号文件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334

附录F 各类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340

一、简化算法的计算假定340

三、剪力墙结构的等效刚度法及各类单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341

二、框架结构的简化算法341

四、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及框支剪力墙的计算方法347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简化算法349

六、简体结构的简化算法353

附录G 用D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及计算图表358

一、框架柱的剪力分配358

二、考虑框架梁刚度及节点转角影响的柱子抗推刚度D值358

三、框架柱的柱端弯矩及反弯点高度359

四、框架水平位移计算364

附录H 连续化法计算框剪结构的位移和内力系数图366

附录J 单片框支剪力墙的内力系数表371

一、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支剪力墙的内力系数表371

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支梁的剪力及轴力系数表373

三、墙体有洞口时框支梁的内力系数表374

附录K 等效角柱法计算框筒翼缘框架柱轴向力的分配系数表375

附录L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摘录378

说明378

第一节 灌注桩构造配筋的基本要求378

第二节 大直径桩及扩底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379

第三节 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380

一、桩周有液化土层380

二、桩下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380

三、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381

第四节 灌注桩及预制桩的单桩横向承载力设计值383

一、低配筋率灌注桩的单桩横向承载力设计值383

三、复合基桩的横向承载力设计值385

二、预制桩及高配筋率灌注桩的单桩横向承载力设计值385

第五节 桩基沉降计算388

一、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的基本假定388

二、最终沉降量s计算388

附录M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01—501—92)摘要398

说明398

第一节 基本规定401

一、建筑物的安全等级401

二、天然地基及桩基可不进行地震作用验算的建筑401

三、荷载的标准值与设计值的换算关系401

四、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物及其地基401

一、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402

五、基础埋置深度402

第二节 地基承载力计算402

二、地基承载力验算403

第三节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及地基变形许可值403

一、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403

二、地基变形许可值404

第四节 桩基计算406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406

二、桩基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及桩基竖向承载力406

三、单桩横向承载力及桩基中单桩横向力407

第六节 桩基的持力层及部分构造规定408

一、桩基持力层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408

一、不设沉降缝的措施408

二、设置沉降缝时需采取的措施408

第五节 高层部分与裙房间的沉降缝408

二、桩基的主要构造规定409

附录N 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表410

附录P 规范采用的计量单位及结构计算时的运算单位439

一、现行规范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439

二、结构计算中的运算单位439

三、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440

附录Q 钢筋的截面面积及重量表441

参考文献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