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环境管理实务全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21世纪环境管理实务全书 上
  • 张天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53284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2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9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1世纪环境管理实务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管理3

第一章 环境管理概论3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3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3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6

三、环境管理的类型及其内容8

四、环境管理的特点10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0

一、生态系统理论11

二、经济系统理论12

三、生态经济系统理论12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13

一、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13

二、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14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6

一、环境具有价值的原则16

二、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的原则17

三、综合决策、综合平衡的原则17

四、持续发展的原则17

五、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18

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18

一、法律手段19

二、经济手段19

三、行政干预手段19

四、技术手段20

五、宣传教育手段20

第六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20

一、环境管理的一般方法20

二、环境管理的预测方法20

三、环境管理的决策方法21

四、环境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22

第七节 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22

一、建立行政管理机构22

二、制定环境保护法律23

三、制定环境保护政策24

四、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污控制标准25

五、建立环境保护制度26

六、采用最新技术,进行综合治理26

七、建立和健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27

八、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27

第八节 环境管理体制28

一、环境管理体制的概念和意义28

二、我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29

三、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31

第九节 环境管理系统37

一、环境决策系统38

二、环境监督执行系统38

三、环境支持保证系统40

四、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42

第十节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概述47

一、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47

二、我国当代的环境保护47

三、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简要回顾48

四、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50

第二章 环境政策54

第一节 环境政策概述54

一、环境政策概念54

二、环境政策的表现形式54

三、环境政策体系55

第二节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战略指导方针56

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56

二、“三同步”和“三统一”战略方针57

三、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同步发展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58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60

一、“预防为主”的政策60

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62

三、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64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69

一、工业建设布局的环境保护政策69

二、能源环境保护政策69

三、水域环境保护政策70

四、自然环境保护政策70

第五节 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71

一、环境技术政策71

二、环境经济政策78

三、环境社会政策83

第六节 我国环境保护的两大举措84

一、总量控制84

二、“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89

三、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93

第七节 环境保护政策导向96

一、背景96

二、行动方案97

第三章 环境法律法规102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绪论102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102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目的和作用106

三、中国环境法的历史沿革109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115

一、概述115

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16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116

四、环境保护单行法规117

五、环境标准120

六、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121

七、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章122

八、我国参加的国际法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123

第三节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24

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125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28

三、谁开发利用谁保护的原则129

四、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130

五、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131

六、公众参与的原则133

第四节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134

一、环境法律制度概述134

二、环境管理八项制度136

三、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制度136

四、强制应急措施制度138

五、违法后果139

六、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制度139

七、落后工艺设备限期淘汰制度140

八、环境监测制度142

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144

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制度145

十一、土地利用规划制度147

第五节 我国的污染防治法148

一、水污染防治法148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157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65

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70

五、海洋环境保护法175

六、其他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182

第六节 自然资源保护法187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187

二、土地保护法189

三、水保护法195

四、矿产资源保护法198

五、森林保护法200

六、草原保护法204

七、野生动植物保护法205

八、特殊自然区域的法律保护210

第七节 国际环境法215

一、国际环境法概述215

二、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20

三、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23

四、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229

第八节 环境立法231

一、环境立法的概念231

二、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232

三、环境立法的体制236

四、法案起草人员的确定238

五、法案的起草步骤238

第九节 环境行政执法240

一、环境行政执法手段240

二、环境行政执法机构246

三、环境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程序250

四、环境行政执法文书261

五、附录273

第十节 环境法的法律责任287

一、环境法法律责任制度概述287

二、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290

三、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296

四、违反环境法的刑事责任303

第四章 环境标准306

第一节 环境标准概述306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306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及法律意义306

三、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308

四、环境标准的制订原则311

五、环境标准的管理和实施313

第二节 我国常用环境质量标准315

一、空气环境质量标准315

二、水环境质量标准318

三、环境噪声质量标准340

四、环境辐射345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57

第三节 污染物排放标准361

一、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361

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405

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415

四、环境噪声限值标准476

五、固体废物排放标准480

第四节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487

一、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487

二、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489

第五章 环境管理制度491

第一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491

一、老三项制度的作用与局限性491

二、五项制度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492

第二节 “三同时”的制度493

一、“三同时”制度概念493

二、“三同时”制度的形成494

三、“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494

四、实施“三同时”制度的措施496

五、存在的问题497

第三节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497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497

二、实施目标责任制的功能498

三、实施目标责任制的程序499

四、责任书的制定499

五、保障措施501

第四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501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501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504

第五节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507

一、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概念概念507

二、基本原则508

三、废水污染的集中控制509

四、废气污染的集中控制510

五、有害固体废物集中控制511

六、噪声的集中控制512

第六节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512

一、限期治理污染的基本概念512

二、限期治理的对象513

三、限期治理污染的作用514

四、我国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515

五、限期治理的管理工作516

第七节 八项制度的体系与发展趋势518

一、环境管理制度体系518

二、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520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521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21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521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524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525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管理529

一、环境影响项目筛选529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530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531

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531

五、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532

六、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532

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533

八、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534

九、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534

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535

十一、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审查536

十二、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537

十三、组织实施环境评价的质量管理537

十四、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537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538

一、污染源调查538

二、污染源评价538

三、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541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542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42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546

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546

四、大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48

五、污染气象调查与观测548

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549

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的编写550

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553

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53

二、评价等级的划分554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557

四、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558

五、评价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559

六、地面水污染防治对策561

七、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报告561

第六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62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62

二、评价等级的划分567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568

四、地下水污染影响预测570

五、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要570

第七节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573

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内容573

二、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575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576

四、海洋环境现状评价577

五、海洋环境影响预测578

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579

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580

第八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80

一、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概述580

二、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82

第九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585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86

二、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588

三、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590

第十节 其他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591

一、环境健康影响评价591

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596

三、环境风险评价604

四、累积效应分析606

第七章 排污收费制度611

第一节 排污收费基础611

一、排污收费的基本概念611

二、排污收费的类型611

三、排污收费的性质612

四、排污收费的目的613

五、排污收费的基本理论613

六、排污收费的作用615

七、排污收费的评价准则615

第二节 排污收费制度概述616

一、排污收费制度的产生与发展616

二、排污收费的实施效果617

三、排污收费的法规体系617

第三节 排污费的征收与计算643

一、废水排污费的征收与计算643

二、废气排污费的征收与计算648

三、噪声排污费的征收与计算654

四、废渣超标排污费征收与计算658

五、“四小块”征收与计算662

第四节 排污费的征收和预算管理666

一、排污费的征收管理666

二、排污费的预算管理667

第五节 排污收费的使用管理668

一、环保补助金的特点和意义669

二、环保补助金的使用原则与方式670

三、环保补助金使用计划的编制672

四、年度使用计划实施674

第六节 排污收费的财务管理675

一、排污收费财务管理概述675

二、财务管理基本程序680

三、排污费会计核算681

第七节 环境监理691

一、环境监理概述691

二、环境监理队伍建设694

三、环境监理组织与具体实施698

四、环境监理制度704

五、环境监理档案704

第八节 排污收费行政管理711

一、排污收费的行政复议711

二、排污收费的行政诉讼713

第九节 计算机在排污收费中的应用717

一、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717

二、计算机在排污收费中运用的可行性717

三、计算机在排污收费中的应用领域718

四、排污收费计算机管理系统719

第八章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725

第一节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概述725

一、基本概念725

二、实施排污收费制度与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目的726

三、实施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收费制度的可行性分析727

四、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基本要求728

第二节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728

一、排污申报单位的范围确定728

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本要求729

三、水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实务运作729

四、水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工作大纲739

五、大气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740

第三节 排污许可证制度745

一、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本特点745

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必要性748

三、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操作实务749

四、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各部门职责751

五、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的作用751

六、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管理的要求752

七、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配套政策要求754

八、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与推广的基本进展758

第四节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766

一、基本概念766

二、近期适用领域766

三、基本步骤767

四、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工作步骤775

五、许可证技术报告编写大纲(参考)778

第五节 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782

一、实施工作程序782

二、准备工作阶段784

三、申报登记阶段788

四、排污指标分配阶段788

五、排污许可证的审核与颁发阶段793

六、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证后监督管理796

第六节 计算机许可证管理系统799

一、计算机许可证管理系统概述799

二、信息管理生成工具800

三、环境问题分析评价库801

四、污染源申报登记库804

五、许可证申请审报库806

六、许可证监督管理信息库807

第九章 环境规划811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811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811

二、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一般原则814

三、环境规划的组织815

四、环境规划文本817

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主要技术环节820

一、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820

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822

三、环境调查与评价826

四、环境预测827

五、环境功能区划829

六、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831

七、最小费用规划的制定832

第三节 城市环境规划835

一、城市环境规划一般问题835

二、城市环境宏观规划836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详细规划843

第四节 省区环境规划855

一、省区特点与环境规划要求856

二、省区环境规划主要内容859

三、编制程序和工作步骤863

四、省区环境规划编制中几个关键环节的说明868

第五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870

一、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871

二、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875

三、环境规划实施的政策保证和法律依据879

四、环境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881

第十章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886

第一节 自然保护概述886

一、自然保护的主要对象886

二、自然保护的主要任务887

三、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888

四、自然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888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策略890

一、树立正确的资源观890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892

三、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894

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策略897

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906

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06

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08

三、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09

四、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12

五、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13

六、海洋、海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915

七、物种资源的保护对策916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919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919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概述923

三、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体系924

四、制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929

五、自然保护区的法制管理932

六、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与宣传教育935

七、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939

八、自然保护区评价946

九、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953

十、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961

第十一章 环境调查与环境统计967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967

一、污染源的定义与分类967

二、污染源调查971

三、污染源评价982

四、污染源控制手段985

第二节 其他环境调查986

一、环境特征调查986

二、环境质量调查990

三、生态调查990

四、环境管理现状调查992

五、环境保护工程措施效益调查993

六、环境统计调查994

第三节 环境统计概述998

一、环境统计的基本概念998

二、环境统计的研究对象及范围998

三、环境统计特点999

四、环境统计的内容999

五、环境统计的基本任务1000

六、环境统计的基本原则1001

七、环境统计的基本要求1001

八、环境统计制度兴起及意义1002

第四节 环境统计的原始数据管理1002

一、原始数据记录的概念及特点1002

二、原始数据记录的作用1003

三、原始记录基本内容1003

四、原始记录分类1003

五、原始数据记录原则1004

六、原始数据记录的管理1004

第五节 环境统计的指标体系1004

一、环境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特点1004

二、环境统计指标的作用1005

三、环境统计指标分类1005

四、环境指标体系1007

第六节 环境统计报表管理1008

一、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1008

二、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主要作用1009

三、环境统计报表特点及分类1009

四、环境统计报表表种1009

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内容1010

六、环境统计报表的组成1011

七、环境统计报表的填报规则1018

第七节 环境统计分析1019

一、环境统计分析基本概念1019

二、环境统计分析作用1019

三、环境统计分析的分类1019

四、环境统计分析的原则1020

五、环境统计分析的内容与指标1020

六、环境统计分析步骤1023

七、环境统计分析方法1023

八、环境统计分析报告1024

第八节 计算机在环境统计中的运用1025

一、计算机概述1025

二、计算机在环境统计中的应用1026

第十二章 环境宣传教育1029

第一节 环境宣传的基本职能和重点对象1029

一、环境宣传的基本职能1029

二、环境宣传的重点对象1030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任务和措施1030

一、环境教育的任务1030

二、加强环境教育的措施1032

第三节 中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综述1034

一、环境教育工作1035

二、环境新闻工作1038

三、环境宣传工作1039

第四节 我国21世纪环境宣传教育的行动方案1041

一、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1041

二、培养环境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促进在职人员继续教育1042

第五节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1043

一、综述1043

二、环境教育1044

三、环境宣传1046

四、环境宣传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1048

五、环境宣传教育的能力建设1048

第十三章 国际合作与交流1051

第一节 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1051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与《人类环境宣言》1051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1052

三、环境保护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内容1052

四、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热点1055

五、环境保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份量正在加重1055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概述1056

一、环境外交和国际环境合作日益活跃1056

二、多边和双边国际环境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1057

三、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1058

四、国际环境合作的机构进一步健全,能力得到加强1059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1059

一、环境规划理事会1059

二、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1060

三、防治沙漠化1060

四、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国际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060

五、新闻出版1061

六、全球500佳评选活动1061

七、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1061

八、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1063

第四节 中国参加签订的主要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1063

一、臭氧层保护方面1064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1066

三、有害物质越境转移方面1067

四、气候变化方面1069

第五节 双边合作与交流1069

一、中国签署的环境领域双边协议1069

二、中日合作1070

三、中美合作1071

四、其他双边合作1073

五、双边合作展望1074

第六节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1074

第七节 中国国际环境合作的原则立场1075

一、中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075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原则1077

三、中国环境外交的目标1078

第十四章 清洁生产与企业环境管理1079

第一节 清洁生产概述1079

一、清洁生产的含义1079

二、清洁生产的特点1080

三、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1082

四、清洁生产的基本原则1082

五、清洁生产的评价标准1083

六、清洁生产的意义1087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兴起与现状1088

一、清洁生产的兴起1088

二、清洁生产现状1089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技术及技术机制1102

一、基本含义概述1102

二、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的决定因素1103

三、企业采纳技术决定因素1104

四、清洁生产的技术内容1107

五、清洁产品设计1107

六、清洁能源1126

七、清洁生产过程1138

第四节 清洁生产管理机制设计1141

一、IS0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1141

二、全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1159

三、企业内部环境质量标准体系1161

四、清洁生产成本管理体系1165

第五节 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1167

一、推行清洁生产存在的障碍1167

二、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因素1168

第六节 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1172

一、企业层次清洁生产实施步骤1172

二、行业层次清洁生产实施步骤1175

三、国家层次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1177

第七节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务详述1179

一、准备阶段实务1179

二、审计阶段实务1182

三、确定方案阶段实务1186

四、实施方案阶段实务1194

第八节 企业清洁生产方案汇总清单1196

一、通用工业污染预防核对清单1196

二、良好操作核对清单1197

三、行业污染预防核对清单1197

第九节 清洁生产报告1221

一、清洁生产项目简介编写1221

二、清洁生产详细摘要编写1222

三、清洁生产总结报告编写1223

第十节 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市场化1225

一、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市场概念及形成1225

二、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1227

三、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企业的任务与职责1228

四、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合同的制定1229

五、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收费1233

第十五章 环境监测1239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1239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1239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分类1242

三、监测的程序和技术1244

四、环境监测管理1247

第二节 监测系统和监测网设计1251

一、环境监测的设计1251

二、水环境监测布点和采样技术1254

三、空气监测布点及采样技术1274

四、固体废物监测布点与采样技术1291

五、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1296

六、环境噪声监测的点位布设1300

七、生物样品的采集1301

八、放射性污染物样品的采集1305

九、部分环境样品的预处理1307

第三节 监测方法1313

一、化学污染监测方法1314

二、物理污染监测方法1339

三、环境生物监测方法1349

四、遥感监测技术1362

第四节 简易监测方法1366

一、检气管法1366

二、简易比色法1370

三、环炉技术1372

第五节 海洋污染的监测1374

一、监测的任务1375

二、需要监测的主要污染物质1375

三、沿岸监测1375

四、远海监测1379

五、监测技术1379

第六节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1380

一、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1380

二、质量保证的实验室基础1382

三、监测质量控制1388

第七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1402

一、监测数据的整编1403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1405

第八节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1409

一、环境监测信息网1409

二、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1411

第二篇 环境管理工作探讨1425

第一章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42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争 创环保模范城&张秋阳1425

加快工业发展 推进环境保护&梁双印1426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思考&傅兴1427

让环境保护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慕绥新1428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现代化生态之城&刘长德1429

环境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王忠彦1430

建好北方生态屏障&吴国忠1431

不负大漠草原情&王善1432

实施“十大工程” 进行“环保攻坚”&周同友1433

强化县级环境保护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赵忠智 房志明1433

环保也是生产力&李栋1435

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郝新波1436

试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郑德义1437

认清省情,加快发展,实现陕西经济大跨越&王新荣 申晓艾1440

西部大开发是系统工程&田炳申1442

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程有良1443

关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探讨&张三兴 董曼红 张绍明 张宇1444

抓住创模机遇 建设绿色港城&袁静波1446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万加连1447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县”&中共浙江省绍兴县委 绍兴县人民政府1449

建设生态城市 造福子孙后代&马荣华1450

坚持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相互协调 持续发展的道路&范宗荣1454

环境保护与知识经济&汤一凡1457

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清新、洁净、山川秀美的新重庆&徐淑碧1459

应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发展经济的主要战略地位上来&宋建平 陈校1460

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李在明1462

推进永安经济可持续发展&彭锦清146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吴锦添1464

清远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魏灼元1467

依法管治,扎实工作 努力保护顺德市水环境、水资源&何惠和1470

环保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广东省三水市环境保护局1473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的绿城&林国强1475

西部开发,环境保护优先&甘并福 卢世同 张登1476

五华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孙骥1477

边疆少数民族地方环保工作探索&刀国志1480

走生态建省之路&陈东威1481

第二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制1483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努力开创环境执法工作新局面&王海森1483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环境政策走向&王建强1485

强化依法治理环境&杨振科1488

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把湖区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于恒启1489

关于环保执法体制障碍与对策的探讨&刘四龙149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法制&罗文 岳伟1493

基层环保执法的思考&刘秉政1495

基层环境执法管理规范化的现状和对策&刘国忠1496

基层环境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思考&乔治业1497

环境管理中的若干法理问题&黄玉山1499

增大投入是《环保法》修改的重要内容&李士安1501

环境执法中新情况新问题初探&刘泽权1502

完善法制 严格执法&杨先银1504

完善环境执法制度思考&阳林1505

坚持依法行政 保障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邓肖松1506

第三章 环境管理与环保机制1509

转变观念 准确定位&李维祥1509

坚持预防为主 保证“四个到位”&刘德新1510

抢占生存的制高点&王凤臣1511

牢固树立“五种意识” 开创新形势下环保工作新局面&刘铁生1513

达标须有保证体系&刘义1515

基层环保部门政务公开好&邸锋利 王天玉1515

针对地区特点作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刘孝 冯沈迎1517

浅谈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问题&杨占明1518

加大三个力度 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胡华1520

环境保护之我见&陈根1521

规范的产业才有市场&赵水璞1522

关于加强环境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张宝林1523

民主评议行风是廉洁从政的助推器&李继运1525

发挥海滨城市优势 创建环保模范城市&马书泉1527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保工作重点&储吉春1530

环境监测报告书编写费定量化管理探讨&段再明 王志刚1531

环保工程建设监理初探&李建荣 任贵平1532

县级环保部门应扮好的三个角色&李志兴1535

建设高素质的环保队伍 开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季建忠1536

服务大局 方有作为&孔照英1538

生态城是城市的明天&王子奇1538

建立五种机制 落实三个规范&李树圈1539

浅析治理达标企业污染反弹原因与我县的防反弹措施&林绪才 闫太平1540

建立和完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葛日刚1542

达标是系统工程&刘学华1543

坚持“三不变” 做到“三到位”&干体兴1544

加强环境管理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薛德山1545

环境管理工作之我见&王永华1547

环境保护须突出重围&李亚正 张晓梅1549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思考&曾时明1550

确保“三到位”实现“双达标”&张莉1552

经济欠发达地区环保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李金泉 熊志刚1553

加强环境管理 必须重视队伍的基础建设&罗建平1554

浅析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环保干部队伍&薛桂坤1555

围绕中心 求真务实&申江胜1558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思考&范永尧1560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杨雪兴1562

实施环境战略 创建文明城市&龚柏松1564

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努力做好贫困地区环境管理工作&徐本贵1565

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王祖刚1567

新时期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初探&黄坚辉 李志鹏1568

实施IS014000,创建绿色酒店&罗学洁1570

夯实基础练“硬功”&潘家栋1572

县级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应予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车国德1572

谈国企改革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尹宗宇1574

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秦鸿平1575

谈谈红塔区乡企发展中的环境管理&陈永平1576

加强机构建设 狠抓建章立制,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莫爱莲 李虎科1578

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技术1580

生态环境变迁与家畜生存&安柳青1580

如何实现二氧化硫排放的稳定持续达标&牛建军1581

沙尘自动监测系统的探讨&段再明 梁富生1583

金昌市二氧化硫污染及防治对策分析&潘竟福 宋晰宇1584

开发利用秸杆 保护生态环境&张三兴 方杰1585

采集水中乳化性和溶解性油样装置&叶青1587

警惕氟化物的危害&曲根凤1588

环境无害化技术转移扩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何庆慈1589

南川市凤嘴江水质污染问题及治理&王文明1592

进口废塑料的利弊&黄坚辉1594

宝象河水库水质氮磷污染原因初探及防治建议&刘云祥1595

第五章 环境管理与自然生态保护1601

三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及其评估&张喜祥1601

加强管理 保持向海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杜显文1603

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张久成1605

辽西走廊的绿色明珠&宋殿云1606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管理&黄桂春 关双羽1610

退牧还林 保护贺兰山生态环境&马振山1611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探讨&张会斌 刘志虎 许东华1611

雾灵山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董海良1613

祖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思路&黄文斌 陈坤1614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管理&穆振堂 陈立根1616

对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与保护工作的一点体会&庞玉奎1617

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与管理&胡炜 张建中1619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须从全社会做起&邱富才1620

兼有亚热带的暖温带物种保护区&樊龙锁1621

情系朱鹮&路宝忠1621

浅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陈丕荣1623

完善野外巡护体系,促进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麻奎太 郑松蜂 王建新1624

甘肃沙尘暴现状&韦春 肖静1626

黄河上游玛曲草原荒漠化程度令人堪忧&赵国昌 马德思1628

关于甘南州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马德思1629

依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侯建海1631

风雨沧桑四十年 滴滴汗水育绿州&王斌1632

黄土高原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利用&张映瑞 古晓林1634

关于金寨县生态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谢纪宽 汪江1636

艰苦创业结硕果 奋力拼搏争一流&刘希平1638

保护野生动物 共创美好家园&丁玉华164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现状和建议&邱兆云 舒定苗1641

回归大自然 开发龙王山&赵田庄1643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报告&谢登峰1644

汉江下游突发“水华”的调查研究&卢大远 刘培刚 范天俞 彭辉 张政科1646

向公害宣战的世纪壮举&张善云1650

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陈志林1652

福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阮云秋1653

海洋环境(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情况汇报&蔡加量1654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黄宗国1655

“南岭明珠”更加鲜艳夺目&曹国选1656

自然保护区实现有效管理的体制探讨&王国良1658

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之路&汪家社1659

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与管理建议&刘顺元1662

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何克军1664

广东省珠海市担杆岛猕猴保护区情况介结&何奕雄1667

广西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凌乃规1668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管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陈光华 王昌威1670

强化资源管理 把保护区建设推上新台阶于&忠明1671

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刘自民 李兴平1673

搞好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做法和构思&覃高模 覃朝忠1675

华南石质荒漠化&陈黎明 花金兰1677

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雷公山保护区建设&袁继熙1680

云南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张兴伟 彭其昌1680

绚丽的滇南明珠&龙初则 李二六1682

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积极发展环保事业&王志胜 赵树华1684

开展保护区建设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字顺从1685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促进版纳经济的发展&王战强 常宗波1687

对于自然保护的几点思考&赵晓东 李勇华1689

依法收费,强化环境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龙籍卷1693

第六章 环境管理与农业生态保护1695

我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成就和展望&李玉浸 郭志凯1695

黑龙江省无污染农产品开发情况介绍&徐福江1697

吉林市农业环保工作简介&李卫国 王立1698

长春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杨东升 曲丹1700

辽宁农业环境存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高明和1704

大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多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李京田1707

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及规划设想&安沫平1708

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及技术工作的思考&段学军1715

甘肃省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张庆安1718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妇女作用的发挥&林传华1720

乘生态环境建设东风 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姜达炳 李峰1722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杨素芬1725

农村能源的建设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宾生 汪国英1728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经验&黄碧燕1729

云南省生态农业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严学成1731

红塔区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李云 王开红1733

昆明市盘龙江沿江绿化及截污工程&张世辉1734

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实施规范勘查开采&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建设与资源局1735

第七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综合治理1738

狠抓2000年环保工作的落实&刘金泰1738

以有作为赢得有地位&李廷章1739

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而努力&王和成1740

爱辉区环境保护局一九九九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朱伟志1741

松原市环境保护局工作情况&王德惠1743

攻防相兼保达标&刘永成1744

实施三项工程 保护绿色家园&宋喜廷1745

呼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改革构想&储成功1746

内蒙古临河市环境卫生工作现状及未来设想&杨文智 郝涛1747

我区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高利军1748

治渣 防尘 缚黑龙&王志敏 杨华林1750

春风又绿渤海岸&刘汉文 刘昕1751

落实执法“三制” 树立良好形象&申文清1752

突出重点 推动工作&刘惠忠1753

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开展乡镇工业污染治理&么俊东1753

综合整治是环境治理之本&肖光祥1755

全面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努力建设生态海滨城市&李树纯1759

脚踏实地奔达标&毕作廷1763

烟台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纪实&姜书福1763

狠抓“三到位” 迎接新世纪&高岩1766

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环保工作新突破&宋丽波1767

唱响跨世纪环保工作主旋律&刘风暖1770

严于执法,真抓实管&王同雨1770

领导重视 严格执法 努力实现“一控双达标”&刘善华1771

摸清家底 严格执法&薄越亮1773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努力搞好煤电城市环保工作&牛志忠1773

绿化太行山 治理漳河水&史海泉1777

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张海东1777

坚持开展自讲自育 努力培育四有新人&许荣民1779

发挥西部大开发的龙头作用&彭志玺1781

西安市灞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董雅文1782

抓住机遇 努力控制大气污染&余雄厚1783

着重实效 狠抓落实&安锋1784

庆阳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杨卫东1786

努力工作 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马占良1788

控制人口增长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王志林1790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西部大开发&马天平1791

加强污染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李维东1793

环境管理工作的一点体会&罗占东 王业1794

给煤城“洗脸”&薛祖本1795

论黄河污染防治&金明记1796

贫困地区不能“贫”环保&贾现通1797

环境教育须从娃娃抓起&于少华1798

生态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张国法1799

焦裕禄精神发祥地更要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冯广顺1800

打好“一控双达标”攻坚战 实现跨世纪的环保目标&黄大刚1801

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渑池经济腾飞&张三兴 王朝晖 李书军 赵卫东1802

合肥市1999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做法及体会&张德伦1804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唐庆明1806

两个轮子一起转&史振华1807

“陆海空”一齐抓&林岱峰1808

长效管理一步不让 切实提高环境质量&徐锡荣 孔炯1808

营建我们的绿色家园&徐洪喜1810

今日江阴好风光&周佩芳1813

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陆长苏1814

优化区域环境 拓宽发展空间&赵阳1816

扣准目标 突出重点 硬化措施,高标准完成“一控双达标”工作&刘仰群 单永贵1816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洪泉1818

以人为本 实现跨世纪环保目标&吕淑萍1819

结合中心城区特点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符&敏伟1820

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流域化管理系统&沈晓鲤1822

清清襄樊水 悠悠公仆心&高明富1824

引得一湖碧水来&李少华1825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郭圣才1827

倡导生态经济 促进环保事业&刘著华 刘勤1828

抓住西部开发新机遇 实现经济环保大跨越&伍建明1830

全面贯彻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徐元俊 张维汉1833

对城口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张国贤 陈明仲1834

让英雄城变成山水城&陈湘侠1836

解剖麻雀 主攻重点 推进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张健1837

谈谈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何开凤1838

贵溪市推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的成功实践&张堂生1840

因地制宜 开拓思路 建设美好家园&谢军林1842

加强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发展&钟伯正1843

抓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刘志华1845

实现环保观念上的“三个转变”,为发展县域经济服务&张枧如 卢技群1846

抓好闽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陈美绵1848

深圳市“双达标”工作情况汇报&邱玫1849

工业废水污染及管理探讨&高永誌1851

可持续发展与河源水环境保护&刘和生 徐智敏1855

雷州市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国强1856

严格依法执法,依法行政,把越秀区的环保工作推上新台阶&何少贞1858

切实搞好宣传教育,促进环保工作发展&王耀华1859

领导动手 降伏酸雨&陈学明1861

树立忧患意识,搞好钦州湾环境保护&庞才光1863

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贵州省环境保护局1865

贵阳市环境保护概况(1995~1999)&任山鹰1867

遵义市环境保护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张静容1868

迎难而上,为凯里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不懈努力&段承勋1870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陈苏彝1872

云南环境监测状况及展望&赵宁1873

丽江地区环保和自然保护工作的进展&李丽川1875

认清形势 知难而进 努力开创文山州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梁顺1877

镇沅少数民族贫困县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挪忠旗1880

永胜县环保工作基本情况&何为平 陈孟华1881

加强环境保护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乔相鹏1883

做好本地区生态环保工作之我见&林松18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