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3177034.jpg)
- 肖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523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医药卫生人员-传染病-预防(卫生);医药卫生人员-物理性损伤-防护;医药卫生人员-化学性损伤-防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环境和危险因素1
一、环境的概念1
第一章 医院职业暴露因素1
(四)社会心理因素2
(三)物理因素2
二、暴露环境的组成2
(一)生物因素2
(二)化学因素2
二、毒性3
一、医院环境中的毒物污染和接触机会3
第二节 环境毒物及其对健康的损害3
(二)慢性作用4
(一)急性作用4
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中毒)4
(三)远期作用5
(一)神经系统6
四、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6
(二)呼吸系统7
(四)消化系统8
(三)泌尿系统8
(五)生殖系统9
(九)其他10
(八)皮肤10
(六)造血系统10
(七)心血管系统10
七、中毒的防护11
(二)慢性中毒11
五、中毒的诊断11
六、中毒的急救与治疗原则11
(一)急性中毒11
(一)呼吸道12
二、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12
第三节 毒物代谢动力学12
一、毒物在生产环境存在的形态12
(三)消化道13
(二)皮肤13
(一)分布和蓄积14
三、化学物质的体内过程14
(三)生物转化16
(二)转运16
(四)排泄17
(一)正常调节18
一、人体对环境毒物的反应过程18
第四节 环境毒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18
(一)毒物的理化性质19
三、影响毒物作用效应的因素19
(二)代偿状态19
(三)失代偿状态19
二、人群对环境污染的反应19
(二)剂量或强度20
(四)个体感受性21
(三)作用时间21
参考文献23
(五)毒物的联合作用23
第一节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一般原则25
第二章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25
(二)软件建设26
(一)硬件建设26
一、医院日常工作的职业防护原则26
(一)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27
二、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职业防护原则27
(二)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28
(三)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的防护原则29
(一)随时消毒31
一、消毒31
第二节 消毒与隔离31
(一)隔离的概念和目的32
二、隔离32
(二)终末消毒32
(二)隔离的类型33
(三)隔离区的设置34
(二)污染废弃物的处理36
(一)基本要求36
(四)隔离病房内物品的处置36
(五)隔离病人的转送36
(六)隔离病人尸体的处理36
三、污染物品的清除36
(一)洗手37
二、个人防护措施37
第三节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37
一、防护原则37
(一)一级防护37
(二)二级防护37
(三)三级防护37
(五)处置过程中物品、标本及废物处理38
(四)穿隔离衣38
(二)戴手套38
(三)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38
(二)职业自信受挫39
(一)心身耗竭39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防护39
一、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问题39
(三)加大医学心理学的管理力度40
(二)加大医学心理学知识学习与宣传的力度40
(三)人格偏态40
(四)强迫症象40
二、防护对策40
(一)加强医学心理学的实用性研究40
一、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41
第五节 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防护41
(四)创造人际沟通环境41
(一)医院方面的原因42
(二)患者方面的原因43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45
(二)医疗纠纷的消极影响46
(一)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产生的积极影响46
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的影响46
(一)医院从自身做起提高医疗质量48
三、医疗纠纷中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护48
(二)社会关注和防范49
参考文献52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54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频率54
第三章 院内感染暴露与防护54
第一节 概述54
第二节 基本概念56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56
二、细菌学时代58
一、细菌学时代以前58
第三节 发展历史58
二、病原体根据结构分类59
(二)内源性感染59
三、抗菌药物时代59
第四节 病原学59
一、病原体根据来源分类59
(一)外源性感染59
(二)真菌60
(一)细菌60
(二)病原携带者61
(一)病人61
(三)病毒61
(四)其他61
第五节 院内感染流行过程61
一、传染源61
(二)接触传播62
(一)空气传播62
(三)动物62
二、传播途径62
(三)共同媒介物传播63
(一)局部防御屏障受损64
一、宿主防御功能减退64
三、易感因素64
(一)易感人群64
(二)容易诱发院内感染的创伤性诊疗方法64
第六节 发病机制64
(二)客观因素65
(一)主观因素65
(二)免疫系统功能缺陷65
二、诊疗措施为病原体侵袭提供了条件65
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65
(一)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人体各部的正常菌群65
(二)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65
四、院内感染的促发因素65
第八节 院内感染的特点与监控管理66
二、造成经济损失66
第七节 院内感染的危害66
一、增加患者的痛苦66
二、临床特点67
(五)暴发频率67
一、流行病学特点67
(一)患病率67
(二)感染源67
(三)感染途径67
(四)易感宿主67
(三)常见感染部位68
(二)感染特点68
(一)病原体68
(四)院内感染的分类69
(五)常见院内感染的诊断70
(六)常见院内感染的诊断思维73
(八)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74
(七)院内感染的监督管理74
(九)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75
(二)影响血源性传播疾病传播的因素79
(一)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估计79
第九节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79
一、职业暴露与血源性传播疾病79
(四)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80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80
(一)乙型肝炎81
二、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81
(三)艾滋病86
(二)丙型肝炎86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90
(一)一般措施91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92
(二)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92
(四)重点科室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95
一、职业暴露与呼吸道传播疾病96
第十节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96
(一)上呼吸道感染99
二、常见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99
(二)肺部感染100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05
(一)一般措施107
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107
(一)SARS消毒隔离工作指南109
四、SARS的职业防护109
(二)特殊措施109
(二)SARS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防护措施113
第十一节 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114
(一)伤寒和副伤寒115
二、消化道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115
一、职业暴露与消化道传播疾病115
(一)消化道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115
(二)消化道传播疾病的影响因素115
(二)霍乱119
(三)细菌性痢疾121
(四)阿米巴痢疾123
(五)甲型、戊型、庚型病毒性肝炎125
(六)感染性腹泻128
(六)加强病房病人及其家属的管理工作130
(五)消灭苍蝇、蟑螂等疾病传播媒介130
三、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130
(一)勤洗手130
(二)知忌口130
(三)常消毒130
(四)立制度130
(十三)设立肠道感染门诊(腹泻门诊)131
(十二)消毒隔离效果监测131
(七)抓好职工食堂卫生131
(八)经常了解周边疫情131
(九)加强本地或卫生所辖区域疫情的监测131
(十)加强医院外环境监测131
(十一)食品监测131
(十四)疫点疫区处理132
(一)麻风病134
二、常见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134
第十二节 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134
一、职业暴露与皮肤接触传播疾病134
(二)疣140
(三)虱病141
(四)疥疮142
(五)浅部真菌病144
(六)念珠菌病150
(七)深部真菌病152
(八)带状疱疹154
(九)脓疮病155
(十)传染性结膜炎156
(五)重视心理精神因素158
(四)预防感染158
三、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158
(一)合理布局诊疗流程158
(二)注意个人防护158
(三)加强消毒隔离158
参考文献159
(六)锻炼与皮肤防护159
(一)医院内部环境噪声162
一、医院噪声的来源162
第四章 物理因素暴露危险与防护162
第一节 噪声162
(二)神经系统163
(一)听觉系统163
(二)医院外部环境噪声163
(三)生活噪声163
二、噪声对机体的影响163
(一)热紧张164
二、高温对机体的影响164
(三)心血管系统164
(四)消化系统164
(五)对心理方面的影响164
(六)其他系统164
三、噪声的防护164
第二节 高温164
一、高温作业及接触机会164
(二)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165
(一)中暑分类165
(二)热适应165
三、中暑165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166
(五)防护167
(四)治疗167
二、电离辐射对机体影响168
(二)人为放射线168
第三节 电离辐射168
一、接触机会168
(一)天然放射线168
(一)急性放射病169
五、放射病的处理原则169
三、辐射损伤的分类与临床表现169
(一)急性放射病169
(二)慢性放射病169
四、诊断169
(一)急性放射病169
(二)慢性放射病169
(一)概述170
一、高频电磁场170
(二)慢性放射病170
六、防护措施170
(一)外照射防护170
(二)内照射防护170
(三)清除污染170
(四)辐射监测与卫生保健170
第四节 非电离辐射170
(六)预防171
(五)治疗171
(二)发病机制171
(三)临床表现171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171
(三)临床表现172
(二)发病机制172
二、微波172
(一)概述172
(二)发病机制173
(一)概述173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173
(五)治疗173
(六)防护173
三、超声波173
(二)发病机制174
(一)概述174
(三)临床表现174
(四)防护174
四、激光174
(三)临床表现175
(一)紫外线的来源176
五、紫外线176
(四)诊断176
(五)治疗176
(六)防护176
(二)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177
(三)紫外线辐射的防护179
(一)针刺伤的原因180
二、切割伤和针刺伤180
第五节 工作有关的因素180
一、负重伤(姿势)180
参考文献181
(二)针刺伤的防护181
(一)常见生物危险因素及接触机会184
一、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84
第五章 临床科室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184
第一节 外科及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184
(二)生物因素的防护185
(五)放射线187
(四)激光187
二、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87
(一)电击伤187
(二)噪声187
(三)紫外线187
(一)化学消毒剂188
三、化学因素的危害及防护对策188
(六)意外损伤188
(一)心理疲劳189
四、社会心理及与工作性质相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89
(二)挥发性麻醉药189
(三)燃爆因素189
第二节 内科化疗的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190
(三)姿势及负重的危害190
(二)饮食不规律190
(二)远期毒性作用191
(一)早期临床表现191
一、化疗药的接触机会及侵入途径191
(一)接触机会191
(二)化疗药物的侵入途径191
二、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及临床表现191
(七)妥善处理污染物192
(六)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192
三、化疗药危害的防护192
(一)增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192
(二)配制化疗药的环境准备192
(三)配制化疗药时的防护192
(四)执行化疗时的防护192
(五)化疗前后彻底洗手192
(一)生物因素193
一、妇产科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93
(八)药物溢出的处理193
(九)增强身体素质193
(十)相关人员的教育193
第三节 妇产科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193
(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194
(三)正确使用消毒剂194
(二)物理因素194
(三)化学因素194
(四)心理因素194
二、防护措施194
(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194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194
(一)生物因素195
一、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195
第四节 口腔科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195
(三)化学因素196
(二)物理因素196
(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197
(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197
(四)心理因素197
二、防护措施197
(五)汞污染防护198
(四)诊疗室空气的处理198
(三)室内仪器和物品加用防护罩198
参考文献199
(七)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疲劳199
(六)定期体检和计划免疫199
一、概述202
第一节 细胞毒及有害药物的危害及防护202
第六章 药物暴露危险与防护202
二、有害药物的危险203
三、有害药物的安全防护206
(一)目标Ⅰ——保持有害药物包装完整性和安全性207
四、推荐采用的安全操作法207
(二)目标Ⅱ——有害药物配置的防护208
(三)目标Ⅲ——有害药物给药时的防护217
(四)目标Ⅳ——有害废弃物的妥善处置218
(一)细胞毒药物的安全配置步骤221
六、细胞毒药物的安全操作步骤221
五、有害药物的其他问题221
(二)工作人员对细胞毒药物执行给药的操作规范222
(三)国内静脉药物配置的现状223
(二)国外开展静脉药物配置的状况223
第二节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23
一、概述223
(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定义223
(二)有利于控制临床错误用药和不合理用药224
(一)有利于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和热原反应发生率224
二、P1VAS的意义224
(五)有利于增强职业防护226
(四)有利于减少药品浪费226
(三)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发展226
(一)总则227
五、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管理规范227
(六)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将病房护士还给病人227
(七)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227
三、PIVAS的必备条件227
(一)主要硬件227
(二)主要软件227
四、PIVAS的主要工作流程227
(四)房屋与设备228
(三)人员培训228
(二)机构与人员228
(六)药品和有关物料229
(五)设备229
(八)文件230
(七)卫生230
(九)配置质量管理231
附录1术语表232
(十)临床药学工作232
附录2生物危害柜(生物安全柜)的分类233
参考文献234
第一节 安全组织与培训238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与防护238
二、安全委员会239
一、安全负责人239
(二)清洁服务240
(一)装备和建筑维修服务240
三、维修及内勤人员安全规则240
(四)法规要求241
(三)继续教育(培训)和员工安全操作检查241
四、安全培训241
(一)岗前培训241
(二)培训教员241
(六)培训单元242
(五)培训方法242
(七)培训相关基本内容243
一、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历史回顾245
第二节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防护245
二、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调查246
(一)细菌感染248
三、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各论248
(二)病毒感染266
(四)寄生虫感染302
(三)真菌感染302
第三节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303
一、微生物危险分组304
(一)暴露途径305
二、暴露途径与感染源305
(二)实验室相关感染的感染源306
(二)危险评估和管理307
(一)个人危险因素307
三、暴露危险评估与管理307
(三)实验室事故管理310
四、生物安全或遏制水平311
(四)生物安全水平4(BSL-4)312
(三)生物安全水平3(BSL-3)312
(一)生物安全水平1(BSL-1)312
(二)生物安全水平2(BSL-2)312
(三)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332
(二)使用移液及移液辅助装置332
五、安全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332
(一)安全地处理实验室标本332
(七)分离血清333
(六)避免感染性物质意外接种333
(四)生物安全柜(BSC)的使用333
(五)避免摄入和接触感染性物质333
(九)匀浆器、摇床、混匀器和超声粉碎机的使用334
(八)离心机的使用334
(十四)处理实验样本的特别预防措施335
(十三)内装感染物安瓿的贮存335
(十)组织研磨器的使用335
(十一)冰箱的使用与保养335
(十二)如何打开内贮冻干感染性物质的安瓿335
(一)一般微生物标本安全采集和转送的基本要求337
七、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安全采集、转送和接收337
六、溅洒和生物废物危险的处理337
(一)定义338
八、消毒与灭菌338
(二)强感染性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转送的特殊要求338
(三)化学杀菌剂339
(二)实验室物品的预清洁和清洁339
(四)局部环境的去污染342
(七)高压灭菌343
(六)热能式消毒和灭菌343
(五)生物安全柜的消毒343
(十一)小结344
(十)含朊病毒物质的消毒344
(八)焚烧344
(九)处理废弃物344
一、可能产生危险的装备345
第四节 实验室装备相关的危险345
二、合理设计用于减少生物危险的装备346
(二)移液辅助装置347
(一)负压软膜隔离器347
三、生物安全柜348
(六)个人防护装备348
(三)匀浆器、摇床、混合器、超声粉碎仪348
(四)可处理移液环348
(五)小型焚烧炉348
(一)Ⅰ级生物安全柜349
(二)Ⅱ级生物安全柜350
(四)生物安全柜的空气连接351
(三)Ⅲ级生物安全柜351
(六)在实验室使用生物安全柜352
(五)生物安全柜的选择352
(一)界定和分类355
一、化学安全355
第五节 实验室化学、火及电安全355
(四)化学危害的测量和定量356
(三)化学物质危害信息356
(二)暴露途径356
二、实验室火安全360
(一)定义361
(四)实验室化学物品的火危险评估362
(三)实验室燃料及火源362
(二)燃烧过程362
(五)减少火危害363
(一)电力系统365
三、电安全365
(三)控制电危害366
(二)电力危害366
参考文献367
(一)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369
一、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原理369
第八章 放射性暴露的危害与防护369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损伤基础369
(二)按照射方式分类371
(一)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类371
(二)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371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分类371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372
三、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372
(三)按辐射效应出现的时间分类372
(四)按辐射效应发生规律分类372
(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373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373
(一)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374
二、临床表现374
第二节 放射性暴露危害的临床表现374
一、基本概念374
(二)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376
一、放射卫生防护的任务、目的和基本原则377
第三节 放射性暴露的防护与治疗377
(三)小剂量外照射的临床表现377
(八)放射性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制度378
(七)个人剂量表佩戴制度378
二、放射性暴露的防护和应对措施378
(一)放射性人员和场所的管理制度378
(二)合理安排放射性工作场所378
(三)放射性工作人员具体操作防护原则378
(四)减少皮肤和呼吸道摄入体内378
(五)严禁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378
(六)事故通报制度378
第四节 放射卫生防护国家法规379
(二)慢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379
三、放射病的治疗原则379
(一)急性和亚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379
参考文献386
(一)医院污水水量387
一、医院污水的水量、水质387
第九章 医院污水处理387
第一节 工艺流程的确定387
(二)医院污水处理原理388
(一)医院污水处理原则388
(二)医院污水水质388
(三)医院污泥量及其污染特征388
二、医院污水治理工艺流程确定388
(三)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390
三、污泥处理工艺流程391
一、技术经济分析392
第二节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392
四、工艺流程中设备及过程特点392
参考文献393
(七)达标393
二、医院污水处理评估393
(一)医院污水的处理393
(二)剩余活性污泥393
(三)消毒的安全性393
(四)较高的充氧效率393
(五)有效氯含量高393
(六)工艺流程优点393
二、心理现象的本质394
一、心理现象394
第十章 医学暴露中的心理问题和干预394
第一节 心理现象和心理干预394
(三)心理干预强调自我改变396
(二)心理干预的主要具体方法396
三、心理干预396
(一)心理干预必须的基础知识396
第二节 医学暴露对人心理的影响397
(一)第一阶段399
二、应激的研究进展399
第三节 应激的概念和研究进展概况399
一、应激的概念399
(三)第三阶段400
(二)第二阶段400
第四节 应激源401
二、工作和学习有关的因素402
一、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402
一、生理方面的变化403
第五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403
三、重大灾难和个人特殊经历403
三、神经生化方面的变化404
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404
四、免疫功能方面的变化405
五、慢性应激可出现神经结构改变406
二、对危险事情的重体验407
一、害怕和焦虑407
第六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407
六、内疚和羞耻感408
五、易怒408
三、警觉度增高408
四、回避408
十、酒精和其他物质淆用409
九、性功能409
七、悲伤和抑郁409
八、自我印象和世界观409
二、个性特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410
一、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估410
第七节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410
(三)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411
(二)选择性重视411
三、心理防御机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411
(一)选择性忽视411
四、社会支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412
(六)危险的方式412
(四)改变愿望满足方式412
(五)消极的方式412
第八节 应激反应的干预413
五、其他对应激反应有影响的方面413
一、树立积极的应激应对观念414
四、争取社会支持415
三、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415
二、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415
参考文献416
六、求助于专业人员416
五、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416
第一节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418
第十一章 精神科暴露危险和防护418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暴力攻击行为419
(二)临床情况420
(一)一般情况420
一、暴力攻击行为的等级420
二、影响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420
二、情感性精神病421
一、精神分裂症421
第三节 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421
四、精神活性物质滥用422
三、器质性精神障碍422
(二)暴力攻击行为发生前的征象423
(一)向家属了解和工作人员观察的重点423
五、人格障碍423
六、精神发育迟滞423
第四节 精神疾病攻击行为的防护423
一、怎样预测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可能性423
(四)工作室环境424
(三)要有安全脱离通道424
(三)怎样与患者交谈424
二、一般安全技巧424
(一)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424
(二)让患者说话424
(三)注意交谈技巧425
(二)注意沟通技巧425
(五)避免过度刺激425
(六)保持对患者的尊重425
三、暴力攻击行为的干预425
(一)善于自我保护425
四、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时的紧急处理426
(六)建立重点病人交接班制度426
(四)让患者了解环境426
(五)怎样面对有武器的患者426
参考文献427
(五)记录427
(一)言语安抚427
(二)身体约束427
(三)药物治疗427
(四)心理治疗427
索引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