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教育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四川教育史稿
  • 熊明安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82004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四川教育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7

绪论37

第一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种教育(前221—581)37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四川38

一、传说中的诸巴与蜀王38

二、开明王朝的兴亡39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42

一、秦统一巴蜀42

二、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经济和政治45

三、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文化48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教育52

一、文翁兴学53

二、官学55

三、私学56

第四节 扬雄、谯周和严植之的教育思想59

一、扬雄的教育思想59

二、谯周的教育思想64

三、严植之的教育实践活动67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70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四川教育(581—960)70

一、经济概况71

二、政治概况72

三、文化概况75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四川教育78

一、官学79

二、私学和家学81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83

一、唐代的科举制度84

二、科举制度的弊病和历史意义91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四川教育(960—1368)94

第一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95

一、经济概况95

二、政治概况97

三、文化概况100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四川教育106

一、官学107

二、书院109

三、私学112

四、科举114

第三节 魏了翁和虞集的教育思想117

一、魏了翁的教育思想117

二、虞集的教育思想124

第四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的四川教育(1368—1840)131

第一节 明至清中叶四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31

一、经济概况132

二、政治概况134

三、文化概况137

第二节 明至清中叶时期的四川教育140

一、官学141

二、书院144

三、私学146

四、明清的科举制度148

第三节 来知德和彭端淑的教育思想152

一、来知德的教育思想152

二、彭端淑的教育思想160

第五章 清末的四川教育(1840—1911)163

一、政治概况164

第一节 清末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64

二、经济概况166

三、文化概况167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落与逐步瓦解168

一、府、州、县官学169

二、书院175

三、义学、社学和私塾181

第三节 近代新式教育的诞生与初步发展186

一、变革教育行政机构,建立研究教育的学术组织187

二、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新学所采取的主要措施190

三、建立四川省高等学堂197

四、推广新式中、小学堂201

五、设立专门学堂207

六、兴办实业学堂212

七、开设女子学堂214

八、开办蒙养院216

九、建立平民补习学堂和简易识字学塾217

十、教会学校217

十一、新式学堂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设置219

十二、新式学堂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体育活动228

十三、四川新学的初步成就和影响231

第六章 民国前期的四川教育(1912—1928)235

第一节 民国前期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概况236

一、政治概况236

二、经济概况237

三、文化教育概况239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发展241

二、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发展242

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发展242

第三节 各级教育的发展245

一、初等教育245

二、中等教育248

三、高等教育255

第四节 新教育的曙光279

一、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279

二、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83

三、恽代英在川南师范学校的改革286

四、张澜早期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289

五、卢作孚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297

第一节 民国后期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06

第七章 民国后期的四川教育(1928—1949)306

一、政治概况307

二、经济概况307

三、文化概况308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310

一、省教育厅的建立和变迁310

二、县、市教育局312

一、国民政府的初等教育政策法规313

三、重庆市教育局313

第三节 初等教育313

二、四川省实施义务教育概况316

三、四川省实施国民教育概况317

四、重庆市实施国民教育概况329

第四节 中等教育333

一、国民政府的中等教育政策334

二、四川省的中等学校335

三、重庆市的公、私立中等学校364

第五节 高等教育367

一、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368

二、四川的高等学校385

第六节 师范教育404

一、省立和县立师范学校404

二、西康省的师范教育416

第七节 陶行知和晏阳初在四川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教育思想420

一、陶行知创办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420

二、晏阳初创办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435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川教育(1949—1957)445

第一节 幼儿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448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454

二、教学概况459

三、师资与教育经费464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468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472

二、教学概况474

三、师资与教育经费476

第三节 高等教育478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483

二、教学概况486

三、招生与毕业分配490

四、师资与教育经费492

第四节 师范教育496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497

二、教学概况499

三、师资与教育经费501

第五节 成人教育503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506

二、教学概况508

三、师资与教育经费510

第六节 民族教育511

一、学制与行政管理体制512

二、教学概况514

三、师资与教育经费515

附录518

一、四川历代儒学名录518

二、四川历代书院名录565

后记6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