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 修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99465.jpg)
-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3376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绪论一、“文化”界说1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3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6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7
上编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3
疆域、政区13
民族、人口16
地形、地貌18
气候18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20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2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24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26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6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27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28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29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30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30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32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33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34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5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35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36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37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9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39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40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41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43
宗法制度的产生43
宗法制度的确立44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46
家天下的延续46
封国制度不断47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7
家国同构48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49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49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50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5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57
中国人起源57
原始物质文化57
原始观念文化58
原始社会组织60
上古文化分布60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61
殷商神本文化62
周人的文化维新63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64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64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65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67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67
宏阔的文化精神68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68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70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71
玄学崛兴71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72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74
文化背景74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75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76
理学建构77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77
市民文化之勃兴78
教育和科技成就78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79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79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80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81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82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82
早期启蒙思潮83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84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85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89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90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94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97
中编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107
汉语的历史107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110
第二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112
汉字的历史112
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115
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116
第三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116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18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121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125
天学125
数学128
医学129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132
火药132
指南针133
造纸木133
印刷木134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136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36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139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143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14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4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150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150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152
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153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155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156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59
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159
漫长的发展历程160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6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61
《诗经》与《楚辞》161
先秦散文与汉赋163
唐诗宋词165
元杂剧与明清小说169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173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73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174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175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178
原始彩陶178
青铜纹饰179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180
建筑180
雕塑182
书法184
绘画185
音乐188
戏曲189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190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191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19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192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194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194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9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196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197
贯通古今的编年史198
列朝相承的纪传史199
典章制度的渊海201
纪事本末与史评20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204
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204
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205
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206
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207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210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11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212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212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219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220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220
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224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27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27
中国远古宗教229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31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231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232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233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235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235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37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239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240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240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41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243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245
原始儒家246
原始道家247
中国佛教哲学249
宋明理学250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252
创化的宇宙 创造的人生252
天人之际 性命之原253
人生境界255
逻辑分析 辩证综合256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56
直觉体悟258
知行动态统合260
下编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265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268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68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271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273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27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277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80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281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285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86
天人合一286
以人为本290
贵和尚中292
刚健有力296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299
民族凝聚功能299
精神激励功能300
整合创新功能301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304
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305
“无以人灭天”307
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309
第二节 群己关系的定位312
“修己以安人”312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313
群体原则的强化315
第三节 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317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317
功利的取向318
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320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322
“内圣”的追求322
“逍遥”的境界324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327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327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328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330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330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331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334
第三节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335
西方文化的冲击33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336
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38
近代文化论争340
第四节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340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44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第一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348
第二节 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350
社会主义改革与80年代“文化热”350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绩351
文化讨论中的不谐调音调353
第三节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354
第四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356
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356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358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360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363
后记366
修订本后记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