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仿生膜材料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仿生膜材料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3202103.jpg)
- 戴志飞,岳秀丽,王金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154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仿生-膜材料-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仿生膜材料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生物膜概述1
1.1 引言1
1.2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1
1.2.1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1
1.2.2 细胞膜是物质交换的通道2
1.2.3 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
1.2.4 细胞膜具有信号传递功能3
1.2.5 参与细胞能量转换4
1.3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4
1.3.1 脂类的分类和结构特点4
1.3.2 细胞膜糖类7
1.3.3 膜蛋白7
1.4 生物膜的结构9
1.5 生物膜的特性11
1.5.1 生物膜的不对称性11
1.5.2 生物膜的流动性12
1.5.3 生物膜的非双分子层结构14
1.6 生物膜中脂类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15
1.7 膜融合现象16
1.7.1 生物膜融合的分类16
1.7.2 生物膜融合的机理16
参考文献17
第2章 仿生膜理化基础19
2.1 引言19
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9
2.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0
2.2.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21
2.2.3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1
2.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1
2.2.5 氟碳表面活性剂21
2.2.6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22
2.2.7 含硅表面活性剂23
2.2.8 Bola型表面活性剂23
2.2.9 其他表面活性剂24
2.3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24
2.3.1 临界胶束浓度24
2.3.2 亲水亲油平衡值26
2.3.3 Krafft点与昙点29
2.3.4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30
2.3.5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作用30
2.3.6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问题31
2.3.7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32
2.4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32
2.4.1 Gibbs吸附定理33
2.4.2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状态35
2.4.3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35
2.5 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39
2.5.1 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规律39
2.5.2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40
2.5.3 内聚能理论43
2.6 Langmuir-Blodgett膜45
2.6.1 Langmuir槽装置46
2.6.2 铺展溶剂的选择47
2.6.3 亚相47
2.6.4 基片48
2.6.5 LB膜形成的基本过程48
2.6.6 LB膜的类型49
2.6.7 LB膜的沉积方式50
2.6.8 影响LB膜质量的主要因素52
2.6.9 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曲线(П-А等温曲线)54
2.6.10 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化学模拟56
2.7 双层类脂膜58
2.7.1 双层类脂膜的分类58
2.7.2 BLM的界面性质59
2.7.3 BLM的光学性质59
2.7.4 BLM的电学性质60
2.7.5 BLM的研究方式60
2.8 微乳61
2.9 溶致液晶62
参考文献63
第3章 仿生膜生物传感器67
3.1 引言67
3.2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68
3.3 仿生膜在生物传感器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意义70
3.4 基于双层类脂膜的生物传感器72
3.4.1 基于双层类脂膜的催化型生物传感器72
3.4.2 基于双层类脂膜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74
3.4.3 基于离子通道门控的仿生膜生物传感器78
3.4.4 基于BLM的生物传感器存在的问题83
3.5 脂质体免疫传感器85
3.5.1 脂质体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85
3.5.2 脂质体免疫传感器主要类型87
3.5.3 脂质体传感器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88
3.5.4 利用脂质体生物传感器检测大肠杆菌O157∶H790
3.5.5 脂质体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91
3.6 基于聚联乙炔变色囊泡的生物分子识别器件92
3.6.1 聚联乙炔光学变化原理93
3.6.2 仿细胞膜识别功能的聚联乙炔变色薄膜94
3.6.3 影响聚联乙炔检测灵敏度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98
参考文献99
第4章 生物材料表面的仿生膜结构改性111
4.1 引言111
4.2 细胞与生物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112
4.2.1 生物材料表面的亲水-疏水平衡112
4.2.2 生物材料表面的拓扑结构113
4.2.3 蛋白质吸附113
4.2.4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问题114
4.2.5 细胞黏附及细胞识别114
4.2.6 生物材料诱发愈合116
4.2.7 调控细胞凋亡对生物材料的要求116
4.3 植入材料表面生物化构想117
4.4 磷脂聚合物118
4.4.1 磷脂酰乙醇胺类磷脂118
4.4.2 磷酸胆碱类磷脂119
4.4.3 其他种类磷脂122
4.5 仿细胞膜结构表面的构建方法122
4.5.1 表面涂覆方法122
4.5.2 表面接枝磷酸胆碱基团或磷酸胆碱聚合物124
4.5.3 自组装单分子膜126
4.5.4 生物识别和生物分子的原位自组装复合修饰126
4.5.5 共混及互穿网络改性127
4.5.6 LB膜方法127
4.6 发展趋势及展望128
参考文献129
第5章 脂质体137
5.1 引言137
5.2 脂质体的形成138
5.2.1 制备脂质体所用的表面活性剂138
5.2.2 脂质体的结构140
5.2.3 脂质体的形成机理141
5.3 脂质体的分类143
5.3.1 按脂质体的结构和粒径分类143
5.3.2 按功能分类143
5.3.3 按照脂质体的荷电性分类149
5.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49
5.5 脂质体的性能152
5.5.1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152
5.5.2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154
5.5.3 脂质体的稳定性155
5.6 长循环脂质体160
5.6.1 长循环脂质体的分类160
5.6.2 长循环脂质体的作用机制162
5.7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163
5.7.1 固体脂质微颗粒的特点163
5.7.2 高压乳均法制备SLM164
5.7.3 SLM的药物包封能力165
5.7.4 SLM的释放性能165
5.8 有机/无机复合脂质体166
5.8.1 用二氧化硅包覆脂质体166
5.8.2 有机/无机复合脂质体(瓷质体)167
5.9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69
5.9.1 脂质体的粒径169
5.9.2 脂质体的表面电荷169
5.9.3 脂质体的稳定性169
5.9.4 脂质体的包封体积169
5.9.5 脂质体内容物的泄漏170
5.9.6 体内实验170
5.10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170
5.10.1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应用领域170
5.10.2 紫杉醇脂质体175
5.10.3 脂质体制剂的国外研发现状176
5.11 脂质体在化妆品中的应用177
5.12 脂质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178
参考文献179
第6章 包膜微泡超声造影剂186
6.1 引言186
6.2 超声造影剂的发展历程概述187
6.3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189
6.3.1 B超基本成像技术190
6.3.2 相干成像技术190
6.3.3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190
6.3.4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191
6.3.5 脉冲反相谐波成像技术191
6.3.6 闪烁成像技术192
6.4 包膜微泡的声学特性192
6.4.1 包膜微泡的理论模型和参量192
6.4.2 包膜微泡的声散射195
6.4.3 血流中的造影剂微泡196
6.4.4 衰减系数198
6.4.5 声学速度198
6.4.6 共振特性199
6.4.7 非线性效应201
6.5 包膜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方法202
6.5.1 吸附法202
6.5.2 机械匀化法202
6.5.3 冷冻干燥法202
6.5.4 薄膜-水化法202
6.5.5 乳液聚合法203
6.5.6 声振空化法203
6.5.7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包膜微泡的制备204
6.5.8 具有荧光-超声双模式成像功能的量子点-微泡复合物的制备209
6.6 超声造影剂的分类211
6.6.1 以白蛋白为成膜材料的微泡超声造影剂213
6.6.2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成膜材料的微泡超声造影剂214
6.6.3 以糖类为成膜材料的微泡超声造影剂214
6.6.4 以磷脂类化合物为成膜材料的微泡超声造影剂215
6.6.5 以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为成膜材料的微泡超声造影剂217
6.7 超声造影剂的要求与设计218
6.7.1 微泡超声造影剂的要求218
6.7.2 包膜微泡的设计和制备219
6.8 靶向超声造影剂221
6.8.1 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221
6.8.2 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剂222
6.8.3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诊断中的应用223
6.8.4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治疗中的应用225
6.9 微泡造影剂的药代动力学228
6.10 由气体活化和惯性空化引起的医用超声生物学效应229
6.11 微泡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安全性和不良反应233
6.12 前景展望234
参考文献235
第7章 自组装智能空心微胶囊245
7.1 引言245
7.2 自组装空心微胶囊的制备247
7.2.1 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的原理247
7.2.2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聚电解质空心微胶囊249
7.2.3 模板粒子251
7.2.4 囊壁材料252
7.2.5 双壳空心微胶囊的构建253
7.2.6 层层自组装微胶囊的表征256
7.3 微胶囊的通透性259
7.3.1 利用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研究微胶囊的通透性259
7.3.2 高分子层数对空心微胶囊通透性的影响261
7.3.3 离子强度和pH对微胶囊通透性的影响262
7.3.4 溶剂性质对微胶囊通透性的影响263
7.3.5 磷脂复合对通透性的影响264
7.4 微胶囊对物质的包埋和释放265
7.4.1 层层自组装直接包埋265
7.4.2 预吸附包埋266
7.4.3 利用微胶囊内诱导物包埋266
7.4.4 破坏囊壁释放微胶囊内物质267
7.5 具有仿生功能的自组装空心微胶囊268
7.5.1 光捕获微胶囊268
7.5.2 人工病毒271
7.5.3 抗凝血微胶囊273
7.5.4 纳米机器人——一种智能纳米胶囊275
参考文献277
第8章 微囊化细胞移植284
8.1 引言284
8.2 细胞微囊化的发展285
8.3 微囊化细胞的免疫隔离作用287
8.3.1 微囊化细胞免疫隔离机制287
8.3.2 影响免疫隔离作用的主要因素288
8.4 微囊的制备与性能290
8.4.1 微囊的制备290
8.4.2 微囊膜的选择通透性291
8.4.3 微囊的生物相容性293
8.5 微囊化组织细胞移植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294
8.5.1 微囊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294
8.5.2 微囊化肝细胞治疗肝脏疾病298
8.5.3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99
8.5.4 肿瘤的治疗300
8.5.5 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301
参考文献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