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的起源 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的起源 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
  • 吾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140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572页
  • 主题词:哲学史-研究-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的起源 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前诸子时期中国哲学问题的提出4

一、关于前诸子时期哲学观念、概念、思想研究的进程与现状4

二、雅斯贝斯的“轴心时期”理论与帕森斯的“哲学的突破”理论8

三、张光直的“连续性”理论及相关理论14

四、前诸子时期哲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18

五、前诸子时期哲学发生发展的大致历程22

六、早期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所能得到的普遍经验与理论支持27

七、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轴心”、“突破”、“连续”等理论问题31

八、材料的准备及对材料的认识36

九、本书的内容结构40

第一编 史前思维与观念的普遍源头47

第一章 影响思维与观念发生的基本要素47

一、知识或科学48

二、信仰或宗教53

三、语言56

第二章 早期思维的主要兴趣60

一、什么可能作为原始思维的最早兴趣所在60

二、二分62

三、类分66

第三章 早期思维的主要特征71

一、以主体需要作为起点而形成的功利或目的特征71

二、因现象或事物多样性而形成的具体特征73

三、因主客之间相通性而形成的互渗特征76

四、因现象之间相似性而形成的比类特征78

五、因事物之间相关性而形成的整体特征82

六、因实践和观察反复积累而形成的经验特征84

第二编 中国思维与观念的源头89

第四章 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上古知识源头89

一、工具制作对于思维与观念的意义90

二、作为哲学经验内容的早期知识源头91

三、早期采集、农耕的观察活动所导致的“象”观念93

四、早期生物、地理知识对于“类”思维与观念的意义95

五、居住、农耕活动与“天人”观念的源头97

六、农耕、医疗活动与“阴阳”观念的源头99

七、早期占星活动对于“道”观念与概念的意义101

八、世界本原与宇宙图式思想的知识源头102

第五章 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上古宗教源头105

一、魂与灵:鬼神观念的源头105

二、早期祖先崇拜与“孝”观念的源头107

三、“神”:复杂变化、神妙莫测观念的根源108

四、宗教“天”观念之于哲学“天”观念的意义110

五、巫术对于“神人”观念的意义112

六、巫术对于“类”观念的意义114

七、占卜对于“命”观念的意义116

八、占卜对于“象数”观念的意义118

第三编 象、类观念的产生125

第六章 “象”观念125

一、起始:从观察到观象125

二、延伸:象征或征象131

三、“象”概念的形成136

第七章 “类”观念140

一、起始:从分辨到分类140

二、延伸:类比或比类148

三、“类”概念的形成151

第四编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159

第八章 “阴阳”观念、概念的形成及其思想化159

一、史前对立观念的普遍性159

二、中国原始“阴阳”观念的萌芽161

三、图形:早期概括化形式163

四、昭穆:现实社会结构与制度所提供的证据165

五、符号:后期概括化形式166

六、“阴阳”概念的产生168

七、“阴阳”转化思想的展开170

八、“阴阳”对立作为普遍法则174

第九章 “五行”观念、概念的形成及其思想化177

一、宇宙图式观念在史前思维中的普遍性177

二、中国史前“四方”观念与尚“四”思维的证据179

三、三代:“四方”观念的延续与“五方”观念的萌芽182

四、“五行”概念的产生以及“五行”与“五星”的关系187

五、“五行”与“五材”的关系以及最初的“材用”含义190

六、春秋:尚“五”观念以及“数”观念的展开194

七、“五行”作为宇宙图式195

八、“五行”与“比类”、“附数”197

第十章 “中”、“和”观念的产生201

一、“中”观念、概念及思想201

二、“和”观念、概念及思想208

第五编 天人、天命、天道观念的产生219

第十一章 “敬”、“受”:宗教“天人”观的形成及思想化219

一、远古:宗教“天人”观的萌芽219

二、夏商二代的宗教“天人”观221

三、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223

四、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226

五、一些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雏形的形成229

第十二章 “宜”、“因”:自然“天人”观的形成及思想化231

一、远古:自然“天人”观的萌芽231

二、夏商二代的自然“天人”观233

三、西周时期的自然“天人”观234

四、春秋时期的自然“天人”观237

五、一些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雏形的形成241

第十三章 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244

一、虞夏商时期宗教“天命”观的萌芽244

二、西周时期宗教“天命”观的发展247

三、夏商周时期自然“天道”观的萌芽251

四、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的成型253

第六编 形上观念与概念的形成(上)261

第十四章 “天”概念的形成261

引子261

一、世界范围“天”观念萌芽的基本状况263

二、从中国原始宗教信仰和知识活动看“天”观念的产生265

三、唐虞时期的“天”观念268

四、夏代的“天”观念270

五、殷人的“帝”与“天”概念271

六、周人的“天”概念275

七、春秋时期的“天”概念278

结语281

第十五章 “神”概念的形成283

引子283

一、世界范围“神”观念萌芽的基本状况284

二、中国远古时期“神”观念的产生286

三、虞夏时期的“神”观念289

四、商周时期的“神”观念291

五、春秋时期的“神”观念294

六、无神论观念的萌芽298

结语303

第十六章 “命”概念的形成305

引子305

一、原始人的占卜行为与命运观念307

二、殷周至春秋时期的占卜活动与命运观念310

三、占“命”的四种不同角度311

四、“命”观念的基础:生命或性命含义318

五、反映国家命运或命数观念的“命”语词321

六、反映个人命运或命数观念的“命”语词324

七、“命”观念的类型及早期历史进程326

结语328

第七编 形上观念与概念的形成(下)333

第十七章 “道”概念的形成333

引子333

一、“道”的原始含义335

二、方法义之“道”概念337

三、社会法则义之“道”概念338

四、个人德性义之“道”概念340

五、关于不合理、非正义、无德性等用法的区分341

六、自然法则义之“道”概念342

七、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之“道”概念345

八、言说347

九、其他347

结语348

第十八章 “数”概念的形成350

引子350

一、早期知识活动中的记数与计数:“数”观念的起点352

二、早期影响“数”观念的其他重要知识活动355

三、“数”概念的形成及基本的计算或度量意义358

四、规律或法则意义的“数”概念359

五、本原或结构意义的“数”概念362

结语364

第十九章 “气”概念的形成366

引子366

一、由观念而语词的哲学判断369

二、由观念而语词的历史考察371

三、由“二气”概念而“六气”概念373

四、自然之气:“地气”与“天气”概念375

五、生命之气:“血气”与“志气”概念377

六、“气”的通畅平和379

七、气论中的神秘色彩380

结语382

第八编 道德与社会观念的产生385

第二十章 “德”观念及思想的产生385

一、前提性问题:德行与伦理385

二、“德”语词与概念388

三、家族伦理之“孝”390

四、政治德行之“德”393

五、个人德行之“德”395

六、“敬德”与“保民”397

七、“敬德”与“受命”398

八、“中”、“和”与“德”400

第二十一章 “德”观念及思想的成型403

一、广义之“德”403

二、“孝”与家族伦理405

三、“德”与政治德行407

四、“德”与个人德行409

五、“德”与“民”412

六、“德”与“神”414

七、“德”与“刑”415

八、“德”与“交”416

九、“德”与“乐”417

第二十二章 “民”观念及思想的产生与成型420

一、三代时期“民”观念的产生420

二、春秋时期“民”观念的确立423

三、“民”与“神”425

四、“民”与“君”427

五、“民”与“政”428

六、从两则典型的例子看当时的重民思想431

第九编 伦理道德观念的展开437

第二十三章 “信”、“义”、“仁”等具体观念及概念的形成437

一、丰富的具体德目437

二、“信”语词及观念在国家交往层面的展开441

三、“信”语词及观念在普遍层面的展开444

四、“义”语词及其观念446

五、“仁”语词及其观念449

六、“敬”、“让”、“忠”、“勇”等语词及其观念450

七、各个具体德目之间的关系452

八、具体德目与“德”概念的关系454

第二十四章 “善”、“恶”对立观念及概念的形成457

一、关于“善”语词457

二、关于“恶”语词461

三、“善恶”并举概念464

四、“善恶”与人“性”466

第十编 道德与社会重合观念的展开471

第二十五章 “礼”观念及概念的产生与成型471

一、“礼”观念的产生及周“礼”的基本状况471

二、春秋时期“礼”之基本含义472

三、“礼”与“德”475

四、“礼”与“法”479

五、“礼”与国家和政治482

六、春秋时期“礼”的状况485

第二十六章 “功”、“利”、“用”观念的形成489

一、早期的“功”、“利”语词及其观念489

二、“利”语词及观念的基本含义491

三、“功”语词及观念的基本含义492

四、“用”语词及观念的基本含义494

五、其他与“利”、“功”、“用”相近的语词496

六、“利”语词及观念在利益含义上的具体展开498

第二十七章 “义利”、“公私”、“君子小人”对立观念的形成502

一、“义利”对立观念的形成503

二、“公私”对立观念的形成507

三、“君子小人”对立观念的形成511

第十一编 不同社会历史观念的分野519

第二十八章 “经”:统一恒常的社会历史观519

一、作为恒常性理解的经纬与纲纪519

二、“经”与经验523

三、“经”与经典526

四、引经据典举隅530

五、尚古意识与先王观念532

六、远古传说与始祖情愫534

第二十九章 “宜”:差异变化的社会历史观538

一、复杂多样性思考以及具体针对性意识538

二、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宜”概念539

三、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因”概念541

四、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宜地”或“因地”观念543

五、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宜时”或“因时”观念545

结语 中国哲学范型的基本确立551

一、中国哲学的问题及概念、思想553

二、中国哲学的特征557

三、中国哲学的类型560

后记5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