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生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230294.jpg)
- 卢升高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7308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态学概述1
一、生态学的定义1
二、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2
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5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5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5
二、环境生态学的形成6
三、环境生态学的发展8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9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9
二、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1
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5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15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5
二、生态因子16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7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7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8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0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2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2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4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5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7
第三章 生物种群30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0
一、种群的概念30
二、种群的密度和阿利氏规律31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32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33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35
一、种群的内禀增长率35
二、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35
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37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38
一、种群的数量变动38
二、种群调节39
三、生态入侵41
四、最小生存种群理论42
五、种群进化与生态对策43
第四节 种间的相互作用44
一、种间相互关系44
二、种间竞争46
三、捕食作用48
第五节 生态位49
一、生态位的概念49
二、生态位的理论50
第四章 生物群落54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54
一、群落的概念54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54
第二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55
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55
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58
三、物种多样性59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62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62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63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64
四、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65
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66
六、岛屿与群落结构66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68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68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68
三、群落演替的特征69
四、顶极群落71
五、群落演替的实例71
第五章 生态系统7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75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75
二、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76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78
一、非生物环境78
二、生产者78
三、消费者78
四、分解者7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80
一、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80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81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84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85
一、反馈调节85
二、生态平衡86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89
第一节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89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89
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90
第二节 生态效率91
一、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91
二、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92
三、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92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93
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93
二、全球初级生产量93
三、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95
四、影响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96
五、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97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98
一、次级生产的基本概念98
二、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99
第五节 能量动态分析100
一、水域生态系统100
二、陆地生态系统102
第六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作用103
一、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及其意义103
二、生物分解者103
三、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104
四、影响分解作用的生态因素105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08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108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108
二、物质循环的几个基本概念109
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110
第二节 水循环110
一、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110
二、水的分布111
三、全球水循环111
四、全球的水资源危机113
第三节 碳、氮、磷和硫的循环113
一、碳循环113
二、氮循环116
三、磷循环118
四、硫循环119
第四节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123
一、概述123
二、农药的迁移和转化124
三、汞循环125
第八章 陆地生态系统128
第一节 概述128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28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128
三、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129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130
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130
二、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133
三、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133
四、针叶林生态系统134
五、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135
六、森林的碳汇生态功能137
第三节 草原生态系统138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类型138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40
三、草原退化142
第四节 荒漠生态系统144
一、荒漠生态系统的分布和基本特征144
二、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44
三、荒漠化146
第五节 苔原生态系统148
第九章 城市生态系统151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151
一、城市和城市化151
二、城市生态系统152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152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152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153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54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5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157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157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158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159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160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60
二、城市生态建设162
三、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163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165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165
一、什么是湿地165
二、湿地的主要特点166
三、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167
四、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益168
五、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70
第二节 淡水生态系统172
一、静水生态系统172
二、流水生态系统176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177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77
二、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177
三、海洋生物178
四、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能量流动180
五、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183
六、海洋赤潮187
第十一章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190
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190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91
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191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191
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192
四、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194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195
一、污染对种群动态的影响195
二、污染对种间关系的影响197
三、污染与种群进化198
第四节 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199
一、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199
二、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201
三、污染与生态系统演替203
第五节 污染物生态效应研究方法203
一、污染物的毒性试验203
二、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研究方法206
三、模型生态系统法207
第六节 生物监测209
一、生物监测概述209
二、监测生物及指标的选择210
三、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212
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214
第一节 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214
一、水体与水体污染214
二、水体污染的控制途径215
三、污水处理技术216
第二节 大气环境及污染控制218
一、大气的组成218
二、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19
三、大气污染控制途径220
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21
第三节 土壤环境及污染控制223
一、土壤污染223
二、土壤自净作用与土壤环境容量223
三、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224
四、土壤污染的防治225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226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种类及危害226
二、固体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化技术228
第五节 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229
一、污水的生物处理230
二、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231
三、土壤污染的生物治理233
四、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233
第六节 环境生态工程234
一、环境生态工程概述234
二、氧化塘法236
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38
四、污水土地处理系统239
第七节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241
一、生物修复的概念241
二、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241
三、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243
第十三章 应用环境生态学247
第一节 全球变化247
一、全球变化的概念247
二、全球变化的内容248
三、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251
四、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255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256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56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58
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59
四、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261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62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263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64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265
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266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和方法268
五、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实例269
第四节 生态示范区建设274
一、生态示范区的概念与意义274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和指标体系275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步骤279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279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279
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280
三、生态循环经济281
术语中英文对照283
主要参考文献294